..續本文上一頁發衆生,就變成了佛的責任了。佛關懷衆生,“如母憶子”,不但不忍心衆生身受地獄之苦,而且廣發“地獄未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的誓願。(菩提是“覺悟”或“正道”的意思,證菩提就是得道或成佛之意。)
這是何等慈心!何等悲願!這才是真博愛!這才是真憐愍呀!
第五 佛不是獨一無二的 人人皆可成佛
在前面第叁點裏,已經提到過佛與衆生,只是在于覺悟時間的先後而已。韓愈說:“聞道有先後。”正可拿來做輔助說明。
“佛”只是對一個覺悟者的通稱而已。就像我們稱能夠“傳道、授業、解惑”的人爲“教師”一樣,教師不只一位,人人可以做教師,處處可以有教師。同樣的道理,佛不是單指釋迦牟尼一個人,人人可以成佛,處處可以有佛,不只這個世界有佛,宇宙中無數個星球上都可以有佛。(當然也有衆生。)
這一點也是佛教同他教根本不同的地方,其他的宗教只能承認他們“獨一無二”的神,而盡力地攻讦、否定他教的神爲“假神”。
同時在他們的教義下,人類無論如何地努力奮鬥,永遠不能與神並駕齊驅,同處于平等的境地(永遠是主仆關系)。因爲神是造物者,而人只不過是神所造的“物”之一而已。
第六 佛教不承認有創造萬物的神
依照某些宗教的說法,宇宙萬物是由萬能的主所創造的,他們的證據是舊約中的“創世紀”。
其實稍爲懂點思想的人,馬上就可以會意“神”也是人類思想的産物,人類憑著自己的觀念和形像造神。而人類創造了“神”,目的之一是在解釋“宇宙人生的起源”,佛家稱它做“第一因”。但“神”本身從何而來?外教徒不但不肯去追究,而且十分肯定地說:“神是萬能的,祂是自然存在的。”
親愛的朋友呀!如果神能夠“自己存在”,換句話說祂不用被別人創造,就可以自己存在,那麼“神創造宇宙人生”的觀念又有什麼意義呢?(因爲同理宇宙人生也可以自然存在了。)
這裏我們列下一個數學式子來說明這個問題,雖然不十分恰當,但多少可以幫助同學們了解:
假設宇宙人生的起源爲X。
求X=?
外教徒的解答是這樣的,他們不必引用定理或已知的假設,直接就寫了答案:
X=神
然而神是從那兒來的呢?請看下列的式子:
X=神=Y
稍有數學觀念的人都知道,Y也是一個未知數,換句話說這個問題照樣沒有得到解答。
佛教根本否定“神創造萬物”的假設,根本就不承認宇宙有第一個“開始”。所謂一件事的“開始”祗是前一件事的“結束”而已。在一連串的因果關系中,一件事物的消逝就構成另一件事物生起的條件。
張澄基博士在他所著的“什麼是佛法?”書中,對這個問題曾經做過如下的解說:
““開始”這個觀念,是因人類“有限”的心理(所産生的),不能涵括萬千的因果關系。”
比如說我們去看第叁場的“亂世佳人”電影,從七點“開始”演,到十點一結束”,但是我們再仔細想一想,第叁場電影的“開始”,其實就是第二場的“結束”,而第叁場的“結束”,不就是第四場的“開始”嗎?
所以說“開始”這個概念,只是對某一特定事物而言才有意義;對整個錯綜複雜、因果相續的宇宙而言,就沒有意義了。時間是流動不息的,誰能從中找出停止不動、所謂“現在”的一點來?然後說這一點就是“開始”呢?
其實佛教對于討論這一類對人生沒有利益的問題,(哲學上的形而上學)並不感興趣,因爲宇宙是無始的,也是無終的,人們殚精竭慮去追求“宇宙的第一因”,將是枉然的,徒勞無功的。當你千辛萬苦尋求到“第一因”時,你勢必發覺在它之前還有一個“因”。如此循環不息,周而複始,你永遠尋求不出一個固定不變的“第一因”來。
同時人生短暫,生命無常,如果你還是要鑽牛角尖,那麼當你還沒有追求到“宇宙第一因”的答案時,你可能已經死了。
在佛經裏,有一段極精彩的比喻:
“有一個人被毒箭所傷,他的親友帶他去看外科醫生。假如當時那人說:“我不願把這箭拔出來,我要知道是誰射我的,他是刹帝利種?婆羅門種?吠舍種?還是首陀羅種?他的姓名與氏族是什麼?他是高是矮還是中等身材?他的膚色是黑是棕還是金黃色?他來自那一城市鄉鎮?我不願取出此箭,除非我知道我是被什麼弓所射中,弓弦是什麼樣的?那一型的箭?笛羽是那種毛製的,笛簇又是什麼材料所製?......”如此;這人必當死亡,而不得聞知這些答案。”
所以佛教不浪費篇幅和時間,苦苦去追究“宇宙的第一因”的問題。因爲追求也是無用的,同時也是對人生無益的,這些跟人們脫離生、老、病、死的痛苦無關,不能使人從而得到甯靜、解脫的快樂。
話題稍爲扯遠了,現在我們再談佛教反對宇宙萬物是由神所創造的,而認爲萬物都是“因緣聚合”而成的。
比如我們眼前的一座山,它是土石之積;湖泊是凹地積水而成;再看教室的桌椅,則是木匠用木頭做成的。
如果把土石散開則不複成“山”;把湖泊的水抽幹則成凹地,那來“湖泊”的影子?再把木板一片片地拆散,請問“桌椅”在那裏?
這些有形體可見的東西,我們都可以簡稱它們叫“色”,因爲它們只是“因緣暫時的聚合”而已,並不是真實不變的,所以我們說它們是“空”的——沒有永存不變的實體。
這就是佛經上“色即是空”的簡單道理。
然而,佛教說“色即是空”,這“空”字並不是“空空如也”的“空”,也不是“一無所有”的“空”,而是一種含著「妙有”的“真空”。
這句話怎麼個說法呢?我且舉一個例子來說明:
眼前有一杯水,把水加熱後就變成水蒸氣了,再也看不見水的影子。但這並不是說水真的就消失成“空”,當水蒸氣遇冷的時候,又會還原成“水”了。
再者懂得化學的人,都知道水是氫氧的化合物,換句話說“水”不過是氫和氧暫時的化合的“物”而已。水經過電解以後,又會變成氫氣和氧氣了。依此類推宇宙萬事萬物,沒有一件不是因緣暫時聚合生成的,沒有一樣是永恒不變的。因緣合則生,因緣散則滅,那裏有創造萬物的“神”?那有被創造的“萬物”呀?
第七 佛法是因材施教因地製宜的
佛對衆生說法,都是針對不同的根機,隨著時空的不同而設教。
佛因爲教化的對象不同,就有不同的解釋:例如:對于智慧高的人,佛就告訴他能夠直指人心,明心見性,當下即悟的道理;對于智慧稍低的人,佛就告訴他循序漸進,按部就班地去修行。
又如:對于熱中名利的人,佛就告訴他“名利皆空”的道理;而對于消極悲觀,認爲人生毫無意義,生命全是虛無空幻的人,佛就告訴他“人生是難得的,生命是寶貴的,人可以藉努力以獲致幸福和快樂。”來鼓舞他的勇氣和信心。
同樣的道理,由于時空的不同,佛就有不同的比喻和說明:
例如:臺北的人問佛說:“臺中如何去法?”佛的答案是:“南下.”至于回答高雄的人則說:“北上。”依此類推,祗要衆生所處地方不同,佛的回答也就不一樣了。
佛法有叁藏十二部,八萬四千個法門(法門就是修行的方法)。這些修行的方法都是爲適應衆生的根器,爲對治衆生的煩惱而創設的。
如果沒有衆生也就不須要有佛法了。佛法如“藥”,衆生沒有煩惱的“病”,藥就不需要了。
佛法傳世逾二千五百余年,能適應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衆生,這就是它能夠因材施教,因地製宜所致。而這種教育方法,正是佛教的特色之一。
第八 佛法是入世的
佛教講的道理,雖然最終的目的是“出世”的,但它和“入世”的精神並不抵觸。(所謂“出世”並不是脫離、逃避世間,而是改造這個世間,重建這個世界。)
佛經上所講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如覓兔角。”就是說明修行要在人間,覺悟也要在人間,每一個有心向道的人,他不可能厭棄這個世界,逃避這世界上的人類,而“獨善其身”地修成正果。因爲一個人要想成佛,他除了具備聰明智慧之外,還要有廣大的誓願悲心去普渡衆生。要以這兩種“悲”和“智”交互運用,相輔相成,做到徹底、圓滿的境地才能成佛。所以佛教是以出世的精神來做入世的事業,從修行一直到成佛,既沒有“入世”,也沒有“出世”,因爲一直是在這個世間進行的呀!
而佛經上雖然有所謂“西方極樂世界”、“東方琉璃世界”等淨土,勸人念佛往生彼國,但稍爲了解佛法真谛的人都知道,這是諸佛菩薩爲了度化衆生的一種權宜方便,佛教最後的目的是在于“化人間爲莊嚴淨土,變地獄爲極樂世界。”這才是佛教的真正宗旨,並不是要人人逃避這個世界而躲到西方淨土去享福。
第九 佛教沒有排他性
世界上大部份的宗教,都只承認他們自己所信的宗教教義才是唯一的“真理”,而排斥他教教理爲“邪說”。
而佛教認爲一切宗教,祗有教義深淺的區分,很少有好壞邪正的差別的。任何一種能夠存在世上千年以上的宗教,一定對世道人心有著或多或少的裨益的,否則這個宗教早就被人類的“智慧”所唾棄,以及被時間的浪濤所沖失了。
問題只是在于某些宗教只能給人以短暫的、少數的快樂;而有些宗教則能予人以永恒的、多數的幸福。而佛教正是屬于少數的後者之一的。
在佛法傳世的近二千五百年之中,佛教一直與其他的宗教和平共處,曆史上爲了傳教而與其他宗教發生流血沖突的事,佛教從來沒有過。
這裏我要請朋友們看印度阿育王(西元前叁世紀),遵照釋迦牟尼的寬大慈悲,兼容並蓄的遺教,有一段至今原文尚存,被雕刻在岩石上的诰文:“不可只尊重自己的宗教而菲薄他人的宗教。應如理尊重他教。這樣做,不但能幫助自己宗教的成長,而且也對別的宗教盡了義務。反過來做,則不但替自己的宗教掘了墳墓,也傷害了別的宗教。”
“因此,和諧才是好的。大家都應…
《佛教的精神與特色 (林世敏居士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