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的精神与特色 (林世敏居士著)▪P2

  ..续本文上一页时人不再饱受忧患的煎熬,不再是谁的奴仆,不再是谁的羔羊;而是自己的主人、自己的主宰。每一个人未来的前途操纵在自己的手中;(这才是最妥当保险的,仰人鼻息,总是痛苦的。)而幸福和快乐全是人自己努力获得的。(这才显出它的难能和可贵,才显出人性的庄严和神圣。)

  青年总是模仿心强,可塑性高,佛教没有权威和权柄可以刺激青年的自大狂和统治欲。佛教没有阶级的对立,佛和众生一律平等,分不出谁是主、谁是仆,谁是羔羊、谁是牧人。

  看哪!滚滚江水,波涛壮阔,分不清那儿是波,何处是水,水就是波,波就是水呀!众生是未来佛,佛是过去的众生呀!(意即:佛是已经觉悟的众生。)

  这启示青年:人类虽有阶级、肤色、语言、风俗、信仰的不同,但在人格上和佛性上——一种未来可以成佛的潜能,基本上是平等的。就像一颗被保存在宝盒内,玲珑透剔,晶莹光洁的钻石;和另一颗暂被污泥染垢,黯淡无光彩的钻石,它们的价值不是相同的吗?

  波和水不可分,佛与众生不可分;波水是一体,佛众生是一家,啊!人类原是休戚与共,苦乐同当的,人不能舍弃同类而自我享乐(波不能离水而自生),因此要抱著服务心、同情心、平等心,以自己的聪明才力为人群造福。

  青年的努力途径就是这一条“自利利他”、“人我互惠”的康庄大道;青年奋斗的方向就是这一个“先忧后乐”、“世界大同”的理想目标。

  这就是佛教的启示!释迦的教导!

  第三 为有心研究佛学的朋友略尽绵薄心力

  我在教育界服务,虽然还不到三年,但发觉对佛教具有研究兴趣的同学,为数不少。课余饭后,三三两两,在绿荫树下,在满园花开的校庭,他们会热心地围著我,追问看有关佛教的问题。

  佛教讲布施,在一切布施中,又以“法布施”功德最大(即以道理来启发、教导别人)。虽然自己所知不多,所学不丰,但自幼生长佛教家庭,耳濡目染;在大学四年中,亦曾立志钻研。佛法如蜜,中边皆甜;不尝则已,一尝惊奇,令人爱不忍释。

  我虽然不是一位“传教士”,但我认为有拿佛教道理来说给不懂佛法的人听的责任,让他们多少能了解佛教的教义,启发他们善良纯洁的心性,能为他们自己努力奋发,力争上游;又能为广大人群服务献身。我想这是一件有意义的,同时也是我所乐意做的一件事。

  而在学校服务,为人师表,更要视学生如子弟,固然要将混杂广博的知识,去芜存菁,分析整理,尽心尽力地教授给学生;但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最重要的还是在“传道”、“解惑”:用做人处世的道理教导他们,解答他们对于人生问题的疑惑,期能振聋发瞆,增德益智,使同学们不但具有丰富的学识,同时更具有优良的品行、正确的人生观,能贡献所学造福社会。

  然而平日同学对佛教的问难,虽然尽量地满足其求知欲,但总是点点滴滴,缺乏系统的介绍,不能使他们有通盘的了解,这是美中不足的地方。

  本书的出版,就是要把佛学作浅近的说明与介绍,希望同学们能对佛教有正确而明晰的认识,进而以佛的训诲敦品励学,做个活活泼泼的好学生,将来做个堂堂正正的好国民。

  第二章 佛教的特色

  如果我们拿佛教和世界上现存的其他宗教相比较,很明显的可以发现佛教和它们之间,有著诸多的不同,为了解释的方便,我把它归纳为十点来说明,也就是说佛教最少具有以下十个特色。

  第一 佛是人而不是神

  遍看全世界各个宗教,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一个宗教的教主不是以超人的“神”格自居的。这个神能够呼风唤雨,点石成金;祂主宰著人类的吉凶祸福,它操纵著万物的生死荣辱。人类只有匍匐在祂的面前,赞美与讴歌,把一切成就荣耀归于万能的神,信仰祂的才能上天堂,反对祂的只有堕入地狱,绝无抗辩申诉的余地。

  而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他来到人间的第一句话就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里要请读者们注意的是:“唯我独尊”的“我”字,并不是单指的释迦牟尼本身,而是指的全体人类的每一个人。

  这句话的正确解释应该是:人在宇宙中是顶天立地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决定著自己的命运,而不必听命于任何人或任何超乎人的神。

  释迦牟尼将他的觉悟、成就、及造诣,完全归功于人自己的努力与才智。

  释迦牟尼认为一个人的吉凶祸福、成败荣辱,决定在自己的行为善恶与努力与否。没有一个人可以提拔我上天堂,也没有一个人可以把我推入地狱。赞美与讴歌不能离苦得乐,只有脚踏实地去修心养性,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净化升华,使自己享受到心安理得的快乐。

  释迦牟尼也不能像变法似地点石成金.他主张“人要怎么收获,就先要怎么栽。”他不能使一棵莲雾树长出苹果来,你若想要收获苹果,就先要播下苹果的种子。释迦牟尼只不过是告诉你如何栽培,以便来日有丰硕的收获,但栽培的工作还是要你自己动手。

  梁启超先生在“学问的趣味”一文中,不是也做过这样的比喻吗?他说冬天晒太阳的滋味舒服透了,但“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旁人却替你晒不来。”

  释迦牟尼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次),无非是为我们指出一条“成佛之道”——自己创造最彻底圆满的智慧与人格。但这一条路却是要自己凭著毅力、智慧、恒心去走完它的。所以佛说:“工作须你们自己去做,因为我只教你们该走的路。”

  成佛没有捷径,修行是点滴功夫,“不经一番寒澈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第二 佛是真平等者

  我说佛是真平等者,并不是信口胡说的,我们先就当时印度社会背景来观察:

  谁都知道释迦牟尼时代的印度,社会分成婆罗门、贵族、平民、奴隶等四大阶级,而贵为太子的释迦牟尼眼见社会阶级的不合理,毅然树起平等的旗帜,主张废除阶级对立,倡言众生平等。

  请诸君好好地想一想,历史上所有的革命,都是卑贱低下的阶级要求“提高”和显贵高上的阶级平等,绝对没有像释迦牟尼一样,自己愿意“降低”他的太子身份与平民、奴隶平等的。由于他这种大公无私,无所为而为的作风,所以我说他是真平等者。

  同时佛教又主张“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又把平等的意义推上更进一步的境地。

  我想“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的意思,一定还有些同学们不太清楚,这儿我应该简单地叙述一下:

  (一)无缘大慈:佛教主张不但对跟自己有关系的人要慈爱,如自己的父母、亲戚、朋友等;同时对跟自己没有亲戚、朋友关系的人也要慈爱,如跟我从不交往或素不相识的人,也一样地关怀爱护。

  “无缘大慈”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就是礼运大同篇所说的“不独亲其亲,子其子。”的意思。

  (二)同体大悲:同体大悲就是一种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精神,把宇宙间一切众生看成人我一体,休戚与共、骨肉相连。

  儒家所说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又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正可表现“同体大悲”的胸襟。而地藏王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悲愿深心,更是同体大悲的极致。

  最后我要加以说明的,也就是最能表现佛教“真平等”精神者,就是佛教把平等的观念,不局限于万物之灵的人,佛教反对除人类以外的一切动物都是被创造来给人饱享口腹的论调。一切动物临死的悲鸣哀号,真是惨不忍睹,恸不忍闻,连孟子都要慨言:“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佛教更进一步地肯定这些被我们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所滥捕乱杀的动物,无不具有佛性——一种来日可以成佛的潜能,纵使人与其他动物之间,在形体上、智慧上有所不同,但在求生存的权利上,在佛性上却是平等的。(就像一个穷凶极恶或是愚蠢无知的人,他亦具有“人性”一样,我们要以“人道”来对待他,用“人道”来教育他、感化他。)

  古人说:“天有好生之德。”又说:“万物与我并生。”都是一种视万物为一体的平等思想。只不过是没有佛教说的如此透彻罢了。

  第三 佛不是生而知之者

  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姓乔答摩,名叫悉达多,西元前六世纪生于北印度,亦即今天毗邻尼泊尔南方国境,卡德曼多约二百公里处伦明丽的地方。

  他在廿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也就是卅五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从此人们才称释迦牟尼为佛陀,或简称做佛。意即:真理的觉醒;或简称做:觉者。

  我简介佛陀修行的经过,主要的目的,是要告诉各位,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

  释迦牟尼——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而我们是后知后觉者。佛与我们的不同,不是在人格上、地位上的不同,只是在一个“觉”字的不同罢了。即韩愈说的:“闻道有先后。”

  第四 佛教不承认有顽劣不可教化的人

  依照其他宗教的说法,他们的教主或万能的主,在百般威迫利诱之后,或苦口婆心、谆谆教诲之余,如果仍然不知幡然觉悟,投靠到神的旗帜下,忏悔、承认自己是个迷途的罪人,可怜的羔羊的话,那么一旦最后的审判到来,一律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不超生。

  古人说:“浪子回头金不换。”世上做人父母的,永远敞开著大门,盼望著浪子能够回头,尽管他们的子女是个罪恶满贯的强盗。从来没有一对父母,希望或忍心自己的孩子永远在暗无天日、水深火热的地狱中受苦的。

  佛教承认人性是善良的,只要放下屠刀,立地就可以成佛。佛更认为真正的“犯人”不是罪恶,而是无知,一切罪恶都是由于无知(佛教叫“无明”)所引生出来的。因此苦口婆心地、日夜不停地开导、启…

《佛教的精神与特色 (林世敏居士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