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精神与特色
林世敏居士著
序一
序二
自序
写在三版出书之前
第一章 我写本书的动机
第二章 佛教的特色
第三章 消除几种不必要的误会
第四章 几个简要的佛教道理
第五章 信仰佛教的好处
第六章 几点补充说明
第七章 如何做个佛教徒
后记
序一
开证
我认识林世敏老师,是从他的童年开始的,因此我了解他的为人正直豪爽,仁慈宽厚。
从小他随著父母亲出入佛门,听经闻法,种下了善根。又因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强,所以对于各种宗教的教义,乃至有关人生哲学之类的学问,无不下了苦心研究、追求。
他是个真理的追求者、爱好者。他对佛理确实有所心得,知道佛理对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因此不惜牺牲宝贵的时间,在教学之暇,废寝忘食,写成了这一本“佛教的精神与特色”,贡献给无数的爱好追求真理的青年朋友们。
我认为这一本书,对于今日的青年朋友,确实有启发、鼓舞、指导的作用。虽然它是根据佛理写成的,而实际上,它是用虚心、客观、诚恳的态度探讨真理的结晶。真理并不是佛教所独有的,而是属于全体人类的。只要是一种颠扑不破、平等圆满的真知灼见,不论它是来自那一种宗教的经典、发自那一个人的嘴说出来的、出自那一个人的手写出来的,它都是有益世道人心,可以为人类谋求永恒的幸福,值得全体人类虚心地、诚恳地来接受的。
因此,林世敏老师的这本“佛教的精神与特色”,不只限于信仰佛教的青年,就是信仰其他宗教或尚未有信仰的同学,大家也都应该好好地来读它。只要一读,将会受益不浅。同时我认为它是有益于国家、社会人群的一本好书,更值得其他社会人士阅读,所以我乐于为序介绍。
一九七一、五、十五 写于宏法寺
序二
郭刚
林世敏是我高三时候的同学,由于兴趣相投,虽只同窗一年,就成了莫逆,
大学时,我们都在台北就读,接触的机会也就更多了。世敏才华四溢,平时喜欢研谈佛学,他对人生的热爱以及对真理的认真,都是旁人所不及的。
有时,我们两人为著穷人生的究竟,常畅谈至深夜;为了论宗教的问题,竟争得面红耳赤。也因为如此,在这谈论及争辩中,使我这个从没到过寺院,从未听过佛法的人,得了许多益处,对于佛教也有些微的认识和了解,因此纠正了我从小就认为佛教是迷信、拜偶像的错误观念。
许久以前,世敏就常提起他要写一本有关简介佛教的书籍,使别人对佛教有一个正确的观念,并向一些有心学佛的人,指示一条可行的路。
世敏的“佛教的精神与特色”终于出版了,这不过是他发愿的第一步,希望有缘者读后,能对佛法有所了解,进而以此一灯,点亮十灯、百灯、千灯、万灯乃至于无尽灯。这就是作者和一切对真理爱好者的厚望。
一九七一、五、二十 写于复华中学
自序
佛说法四十九年,留下许多的教理。二千五百多年来,世界各地的高僧大德、殚精竭虑、苦研精究;莫不深深地佩服释迦牟尼的博学多闻,论理的精辟,思想的严密,以及救世的仁心。
随著科学的日新月异,这些佛理不但没有同科学相冲突,反而与科学一再地印证,证明它的永恒性与真实性。
人类从野蛮进化到文明,几千年来不知道产生了多少宗教,也不知道有多少宗教在时间的浪涛里消失隐没。而佛教——一种现今流传最久,教化最广的宗教,它所以能历久常新,一直屹立不移,靠的不是威势强权,也不是愚民神话,而是一种道道地地、客观如实,且可以加以修行证得的伟大教理。
然而近半世纪以来,佛教随著世衰道微,加上本身的不图振作,像一颗璀灿耀目的珍珠,逐渐被尘垢玷染,终于失去了昔日的光彩;人们把一切不必要的误会与曲解,附加到佛教的身上,致使一个伟大美好的宗教,丧失了它原有的尊严与威信。
我从小生长于佛教家庭,耳濡目染,受佛教影响甚深。进了大学之后,发奋研究佛学,佛理的博大精深,令我耳目一新,欣喜不胜;佛理的圆融透剔,使我潜移默化,受益匪浅。
我常常踏著月色,步上万寿山头。俯视芸芸众生,熙熙攘攘,都为争逐名利而苍老。而今日佛法衰微,举世滔滔,莫知所止,二千五百年前有释迦牟尼高举智慧火炬,指示迷津,照朗宇宙万有;难道三千年后就没有上智大贤,敲响暮鼓晨钟,以唤起苦海众生梦?想到这里,每每悲从中来,泪洒荒山。
这本书是我为这一代纯洁、善良、具有光明前程的青年朋友们写的,我深切地盼望他们能从本书或多或少得到正确的启发,来日能为宣扬佛法而效力献身。
一九七一、五、廿五 写于高雄
写在三版出书之前
拙作“佛教的精神与特色”,初版三千册十天内就销售一空,再版三千册仍然不敷需要,因此不得不决定三版出书。
真的作梦也没想到,这一本严肃的书竟会深受青年们的喜爱,同时一般社会人士也纷纷来信鼓励,对我来说,这真是平生最大的快慰。
师大教授、名作家谢冰莹女士说:“大作对于一般大中学生及社会青年学佛太有帮助了,真是功德无量。”
文化学院哲学系主任吴怡博士说:“本书立论严谨公正,有益于世道人心。”
莲因寺住持忏云法师也来信说:“大作是契合初机,适于学生阅读的好书。”
菩提树杂志主编朱斐先生说:“居士年轻有为,能自费为佛教文化作一份宣扬工作,衷心佩服。”
复华中学校长孙永庆先生亦在全校动员月会上,向全体老师们推荐说:“这是一本有价值的书,值得老师们读,也值得介绍给同学们看。”
毕业于中兴大学农经研究所的纪洁芳小姐说:“大作内容充实,资料正确,用心良苦,发心可佩,值得钦敬及赞助。”
一位就读于侨大先修班的张雅湄同学说:“我好高兴能见到这一本书,它让我初步明白到佛教的意义...............我想你这一本书是不会使人失望的。”
限于篇幅,我不能一一列举,我祗能在这儿向所有指教、鼓励我的师长、朋友、同学们致最大的谢意。
最后我要在这儿呼吁的是:佛教本身有如此圆融,透彻、博大、精深的道理,也有如此众多喜爱、醉心、向往佛理的群众,佛教是不该沉默的,是不该颓唐的。有志的同道啊!让我们一起携手,在苦难的时代中,为苦难的同胞们作点有意义的工作吧!
一九七一年十月廿八日 世敏于高雄
第一章 我写本书的动机
“为什么你想写这一本书呢?”当然这个问题,只有我自己能够回答得清楚,
我确信我写作的动机,绝不是为了出名或赚钱,因为这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既赚不到钱,也出不了名。
以下我所叙述的,就是我写本书的动机,我把它归纳为三点来说明:
第一 我确信佛法为救治今日社会所必需
今日社会,无论中外,都遭受到一股物欲洪流的冲击,人在高度科学发明与物质享受中迷失了自己,家庭伦理、道德观念根本地被动摇了,于是国际间有毁灭人类的核子武器大竞赛;有似厉鬼、如野兽的披头、嬉皮;有贪官污吏;有奸杀枪夺。人人争名夺利,个个昏头胀脑,人们不知道自己在何处,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表面上豪饮狂欢,内心却空虚苦闷。
于是夜阑人静的时候;理智稍为清醒的时候,有些人会怀疑地自问:“人生是为何而来?生命的价值是什么?生活的目的又在那里呢?”
更有些人会对社会秩序的瘫痪,道德的破产,人性的堕落而感到忧心如焚。人类如果不找出自救之道,便只有自我毁灭一途。
而自救之道,在什么地方呢?“解铃还是系铃人。”在人类自己本身呀!
只有透过人类理性的觉醒,才能够重整道德,重建秩序,人类的未来才有幸福的曙光。
我确信二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的遗教,对于今日的世道人心,正有补偏救弊,对症下药之效。
佛法的广大无边,平等圆融,通上彻下是最有用的。它提出的药方是:人人要平心静虑,快乐不在外界,幸福在自我心中,唯有透过静思熟虑,少欲知足,舍己为人,自己才能快乐,一切苦恼才会熄灭。
不是吗?先要风平浪静,水波方才不兴;水波不起,就明澄如镜,能够映照山光树影,看清自己的“本来面目”。如此才能从迷失中找回了自己。
哈!青山本不老,为雪白头;
绿水原无忧,因风皱面。
人本来就是自由自在,无忧无愁的,那来的烦恼?那来的苦闷呢?啊!为的是“雪”,为的是“风”呀!
然而;雪融而无痕,雪在那儿?风吹而无影,风在何处?人却偏偏作茧自缚,自寻烦恼,是可笑呢?还是可悲?
第二 佛教可以指导这一代青年努力的方向
无论是太保、阿飞,还是嬉皮、披头,他们都是心理的缺陷者,不是自大就是自卑,或兼而有之,他们风驰电掣地骑著飞车闹街,为的是引起别人的注目,只因为他们的内心彷徨;他们吞服迷幻药,猛抽大麻烟,为的是逃避现实的困扰,只因为他们的内心苦闷;而生长在这个时代的青年们,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观,没有正确的奋斗方向,谁能不愤世嫉俗?谁能不消极悲观呢?
而佛教,佛教就是要人先坐下来,先静下来省察自己、认识自己、磨炼自己,只有省察自己,才能明白自己的狂妄、嚣张、幼稚和无知;也惟有认识自己,才不会盲目地自大和自卑;更先要磨炼自己,才能有坚强的意志,聪明的智慧,充沛的勇气去面对一切困难,披荆斩棘,完成伟大的事业和人格。
佛教的道理浩瀚而无垠、精深而博大,可以满足各类青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包括思想纯正、品学兼优的好青年在内)。
佛教的宇宙观,广大而壮阔,可以扩展青年的胸襟,激发青年海阔天空的豪情,探讨大自然奥秘的雄心。
佛教的人生观,民胞而物与,积极而奋发,可以鼓舞青年服务的热忱,救世的悲心。
佛教的终极理想,就是使人人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真正的自由和平等,真正的净化和解脱,那…
《佛教的精神与特色 (林世敏居士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