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精神與特色 (林世敏居士著)

  佛教的精神與特色

  林世敏居士著

  序一

  序二

  自序

  寫在叁版出書之前

  第一章 我寫本書的動機

  第二章 佛教的特色

  第叁章 消除幾種不必要的誤會

  第四章 幾個簡要的佛教道理

  第五章 信仰佛教的好處

  第六章 幾點補充說明

  第七章 如何做個佛教徒

  後記

  序一

  開證

  我認識林世敏老師,是從他的童年開始的,因此我了解他的爲人正直豪爽,仁慈寬厚。

  從小他隨著父母親出入佛門,聽經聞法,種下了善根。又因他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強,所以對于各種宗教的教義,乃至有關人生哲學之類的學問,無不下了苦心研究、追求。

  他是個真理的追求者、愛好者。他對佛理確實有所心得,知道佛理對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因此不惜犧牲寶貴的時間,在教學之暇,廢寢忘食,寫成了這一本“佛教的精神與特色”,貢獻給無數的愛好追求真理的青年朋友們。

  我認爲這一本書,對于今日的青年朋友,確實有啓發、鼓舞、指導的作用。雖然它是根據佛理寫成的,而實際上,它是用虛心、客觀、誠懇的態度探討真理的結晶。真理並不是佛教所獨有的,而是屬于全體人類的。只要是一種顛撲不破、平等圓滿的真知灼見,不論它是來自那一種宗教的經典、發自那一個人的嘴說出來的、出自那一個人的手寫出來的,它都是有益世道人心,可以爲人類謀求永恒的幸福,值得全體人類虛心地、誠懇地來接受的。

  因此,林世敏老師的這本“佛教的精神與特色”,不只限于信仰佛教的青年,就是信仰其他宗教或尚未有信仰的同學,大家也都應該好好地來讀它。只要一讀,將會受益不淺。同時我認爲它是有益于國家、社會人群的一本好書,更值得其他社會人士閱讀,所以我樂于爲序介紹。

  一九七一、五、十五 寫于宏法寺

  序二

  郭剛

  林世敏是我高叁時候的同學,由于興趣相投,雖只同窗一年,就成了莫逆,

  大學時,我們都在臺北就讀,接觸的機會也就更多了。世敏才華四溢,平時喜歡研談佛學,他對人生的熱愛以及對真理的認真,都是旁人所不及的。

  有時,我們兩人爲著窮人生的究竟,常暢談至深夜;爲了論宗教的問題,竟爭得面紅耳赤。也因爲如此,在這談論及爭辯中,使我這個從沒到過寺院,從未聽過佛法的人,得了許多益處,對于佛教也有些微的認識和了解,因此糾正了我從小就認爲佛教是迷信、拜偶像的錯誤觀念。

  許久以前,世敏就常提起他要寫一本有關簡介佛教的書籍,使別人對佛教有一個正確的觀念,並向一些有心學佛的人,指示一條可行的路。

  世敏的“佛教的精神與特色”終于出版了,這不過是他發願的第一步,希望有緣者讀後,能對佛法有所了解,進而以此一燈,點亮十燈、百燈、千燈、萬燈乃至于無盡燈。這就是作者和一切對真理愛好者的厚望。

  一九七一、五、二十 寫于複華中學

  自序

  佛說法四十九年,留下許多的教理。二千五百多年來,世界各地的高僧大德、殚精竭慮、苦研精究;莫不深深地佩服釋迦牟尼的博學多聞,論理的精辟,思想的嚴密,以及救世的仁心。

  隨著科學的日新月異,這些佛理不但沒有同科學相沖突,反而與科學一再地印證,證明它的永恒性與真實性。

  人類從野蠻進化到文明,幾千年來不知道産生了多少宗教,也不知道有多少宗教在時間的浪濤裏消失隱沒。而佛教——一種現今流傳最久,教化最廣的宗教,它所以能曆久常新,一直屹立不移,靠的不是威勢強權,也不是愚民神話,而是一種道道地地、客觀如實,且可以加以修行證得的偉大教理。

  然而近半世紀以來,佛教隨著世衰道微,加上本身的不圖振作,像一顆璀燦耀目的珍珠,逐漸被塵垢玷染,終于失去了昔日的光彩;人們把一切不必要的誤會與曲解,附加到佛教的身上,致使一個偉大美好的宗教,喪失了它原有的尊嚴與威信。

  我從小生長于佛教家庭,耳濡目染,受佛教影響甚深。進了大學之後,發奮研究佛學,佛理的博大精深,令我耳目一新,欣喜不勝;佛理的圓融透剔,使我潛移默化,受益匪淺。

  我常常踏著月色,步上萬壽山頭。俯視芸芸衆生,熙熙攘攘,都爲爭逐名利而蒼老。而今日佛法衰微,舉世滔滔,莫知所止,二千五百年前有釋迦牟尼高舉智慧火炬,指示迷津,照朗宇宙萬有;難道叁千年後就沒有上智大賢,敲響暮鼓晨鍾,以喚起苦海衆生夢?想到這裏,每每悲從中來,淚灑荒山。

  這本書是我爲這一代純潔、善良、具有光明前程的青年朋友們寫的,我深切地盼望他們能從本書或多或少得到正確的啓發,來日能爲宣揚佛法而效力獻身。

  一九七一、五、廿五 寫于高雄

  寫在叁版出書之前

  拙作“佛教的精神與特色”,初版叁千冊十天內就銷售一空,再版叁千冊仍然不敷需要,因此不得不決定叁版出書。

  真的作夢也沒想到,這一本嚴肅的書竟會深受青年們的喜愛,同時一般社會人士也紛紛來信鼓勵,對我來說,這真是平生最大的快慰。

  師大教授、名作家謝冰瑩女士說:“大作對于一般大中學生及社會青年學佛太有幫助了,真是功德無量。”

  文化學院哲學系主任吳怡博士說:“本書立論嚴謹公正,有益于世道人心。”

  蓮因寺住持忏雲法師也來信說:“大作是契合初機,適于學生閱讀的好書。”

  菩提樹雜志主編朱斐先生說:“居士年輕有爲,能自費爲佛教文化作一份宣揚工作,衷心佩服。”

  複華中學校長孫永慶先生亦在全校動員月會上,向全體老師們推薦說:“這是一本有價值的書,值得老師們讀,也值得介紹給同學們看。”

  畢業于中興大學農經研究所的紀潔芳小姐說:“大作內容充實,資料正確,用心良苦,發心可佩,值得欽敬及贊助。”

  一位就讀于僑大先修班的張雅湄同學說:“我好高興能見到這一本書,它讓我初步明白到佛教的意義...............我想你這一本書是不會使人失望的。”

  限于篇幅,我不能一一列舉,我祗能在這兒向所有指教、鼓勵我的師長、朋友、同學們致最大的謝意。

  最後我要在這兒呼籲的是:佛教本身有如此圓融,透徹、博大、精深的道理,也有如此衆多喜愛、醉心、向往佛理的群衆,佛教是不該沈默的,是不該頹唐的。有志的同道啊!讓我們一起攜手,在苦難的時代中,爲苦難的同胞們作點有意義的工作吧!

  一九七一年十月廿八日 世敏于高雄

  第一章 我寫本書的動機

  “爲什麼你想寫這一本書呢?”當然這個問題,只有我自己能夠回答得清楚,

  我確信我寫作的動機,絕不是爲了出名或賺錢,因爲這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工作,既賺不到錢,也出不了名。

  以下我所敘述的,就是我寫本書的動機,我把它歸納爲叁點來說明:

  第一 我確信佛法爲救治今日社會所必需

  今日社會,無論中外,都遭受到一股物欲洪流的沖擊,人在高度科學發明與物質享受中迷失了自己,家庭倫理、道德觀念根本地被動搖了,于是國際間有毀滅人類的核子武器大競賽;有似厲鬼、如野獸的披頭、嬉皮;有貪官汙吏;有奸殺槍奪。人人爭名奪利,個個昏頭脹腦,人們不知道自己在何處,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麼,表面上豪飲狂歡,內心卻空虛苦悶。

  于是夜闌人靜的時候;理智稍爲清醒的時候,有些人會懷疑地自問:“人生是爲何而來?生命的價值是什麼?生活的目的又在那裏呢?”

  更有些人會對社會秩序的癱瘓,道德的破産,人性的墮落而感到憂心如焚。人類如果不找出自救之道,便只有自我毀滅一途。

  而自救之道,在什麼地方呢?“解鈴還是系鈴人。”在人類自己本身呀!

  只有透過人類理性的覺醒,才能夠重整道德,重建秩序,人類的未來才有幸福的曙光。

  我確信二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的遺教,對于今日的世道人心,正有補偏救弊,對症下藥之效。

  佛法的廣大無邊,平等圓融,通上徹下是最有用的。它提出的藥方是:人人要平心靜慮,快樂不在外界,幸福在自我心中,唯有透過靜思熟慮,少欲知足,舍己爲人,自己才能快樂,一切苦惱才會熄滅。

  不是嗎?先要風平浪靜,水波方才不興;水波不起,就明澄如鏡,能夠映照山光樹影,看清自己的“本來面目”。如此才能從迷失中找回了自己。

  哈!青山本不老,爲雪白頭;

  綠水原無憂,因風皺面。

  人本來就是自由自在,無憂無愁的,那來的煩惱?那來的苦悶呢?啊!爲的是“雪”,爲的是“風”呀!

  然而;雪融而無痕,雪在那兒?風吹而無影,風在何處?人卻偏偏作繭自縛,自尋煩惱,是可笑呢?還是可悲?

  第二 佛教可以指導這一代青年努力的方向

  無論是太保、阿飛,還是嬉皮、披頭,他們都是心理的缺陷者,不是自大就是自卑,或兼而有之,他們風馳電掣地騎著飛車鬧街,爲的是引起別人的注目,只因爲他們的內心彷徨;他們吞服迷幻藥,猛抽大麻煙,爲的是逃避現實的困擾,只因爲他們的內心苦悶;而生長在這個時代的青年們,如果沒有正確的人生觀,沒有正確的奮鬥方向,誰能不憤世嫉俗?誰能不消極悲觀呢?

  而佛教,佛教就是要人先坐下來,先靜下來省察自己、認識自己、磨煉自己,只有省察自己,才能明白自己的狂妄、囂張、幼稚和無知;也惟有認識自己,才不會盲目地自大和自卑;更先要磨煉自己,才能有堅強的意志,聰明的智慧,充沛的勇氣去面對一切困難,披荊斬棘,完成偉大的事業和人格。

  佛教的道理浩瀚而無垠、精深而博大,可以滿足各類青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包括思想純正、品學兼優的好青年在內)。

  佛教的宇宙觀,廣大而壯闊,可以擴展青年的胸襟,激發青年海闊天空的豪情,探討大自然奧秘的雄心。

  佛教的人生觀,民胞而物與,積極而奮發,可以鼓舞青年服務的熱忱,救世的悲心。

  佛教的終極理想,就是使人人獲得真正的快樂和幸福,真正的自由和平等,真正的淨化和解脫,那…

《佛教的精神與特色 (林世敏居士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