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們太空的無邊無際,而太空中的星球更是不可計算。(佛以“不可思議”來形容,意即不但不能計算得完,而且簡直連想像都無法推測。)
不是一個具有偉大深邃智慧的先知先覺,描繪不出這樣偉大、神秘、浩瀚的宇宙真象的。
(二)一杯清水有八萬四千個衆生
佛說法的時候,曾經明確地告訴我們,宇宙衆生是不可數的,是不可想像的,除了我們所住的地球有衆生之外,宇宙中無數的星球中也有衆生存在;除了我們用肉跟所能見到的衆生之外,還有許多我們用肉眼看不見的衆生。他曾指著桌上的一杯水說,這一杯水中就有八萬四千個衆生存在。(當然“八萬四千”在佛經中表示數目很多的意思。)
今天隨著科學的進步,科學家已經不敢否定宇宙其他星球中可能有生物存在。但我們相信總有一天科學家們會再一次地證明佛教假設的正確。(宇宙中尚有無數的衆生存在。)
而今日在顯微鏡底下,一杯水中的微生物何止千萬?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不用顯微鏡觀察就能說出這樣合乎科學的事實,能不使我們欽佩心服?
(叁)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依照舊有的物理學,有兩個重要的定律:一是“物質不滅定律”;一是“能力不滅定律。”也就是說以前物理學家認爲物質和能力是互不相關,不能互相對換的,且兩者都是常住不滅的。
物質在佛經上稱它做“色”,(注意:並不做女色解釋),而佛教認爲“色”即是“空”,這就跟科學沖突了;而且依照佛法的解釋,宇宙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本體是空的,沒有一樣是“不滅”的,這也跟科學不合。
但自從愛因斯坦發表了“質能交變的等量公式”,說明每一磅物質毀滅的時候,可以變成驚人的大量能力(E=mc2);再等到原子彈的試爆成功,才證明物質可以變爲能力。那物質(色)的本體不是“空”的嗎?
于是舊有的物理學定律被否定了,佛學再一次地從科學的千錘百煉中屹立不移。
或許這種解釋太難懂了些,我們再來敘述一下。(同學也可以參閱第二章第六點的後半段說明。)
一、色即是空:物質(色),是由原子所組成的,而原子中有原子核和電子,原子核中又有質子和中子,質子和中子又可以打破而變成能力(空)。(以前的物理學家認爲原子不可再分,這是錯誤的。)
二、空即是色:能力(空)可以變爲物質(色),亦已經得到科學界一致的承認。
叁、最後我要再舉愛因斯坦“相對論”中的一個例子:時間是隨著速度而改變的,人要是坐上一架速度等于光速的火箭到某一星球去,早餐在地球吃,中飯在那個星球上吃,晚飯他准備回到地球來吃。可是等他回來以後,地球已經過了數百年了,他的親友全死光了。
科學家們現在沒有人敢否定這個例子的可能性,但請看佛教“妙華蓮花經”上所記載的,佛對著聽他講經說法的人說,你們在這兒聽我說法講經,覺得經過的時間並不長,但外在的世界已經過了幾千億年了。受因斯坦“時間相對”的理論,佛在二千五百年前就說過了。
因此;國父才會說:“研究佛學可補科學之偏。”因爲佛學一直是走在科學的前頭的。
第叁 佛教是慈悲不殺生的
時常在報紙上看到:“菩薩生日,善男信女殺了一百多頭豬公祭祀,表示他們的誠心。”不禁搖頭歎息。
有時在街頭看到觀世音菩薩面前,供奉著一條張嘴露齒、吐破毛光的大豬公,也忍不住要苦笑。
誰都知道“不殺生”是佛教基本禁戒,佛教主張衆生平等,對于弱小的動物施救放生都來不及,怎麼可能再加以殘殺呢?
佛教是主張輪回學說的,凡是沒有得到“覺悟”的衆生,都要在生死苦海中輪回不止。因此;除了今世之外,人還有千千萬萬的過去世,換句話說在過去世中,我們曾經有過千千萬萬的父母、兄弟姊妹、鄰居、朋友、師長,但是由于我們還沒有得到真正的覺悟,沒有智慧了解這些,所以不明白。如果今天我們隨便殺害動物,可能就殺害到我們前生的父母、兄弟姊妹等親戚朋友。所以佛教不殺生。(這也就是佛教吃素的理由之一。)
當然有些人要反問我:“你又怎麼知道的?如何去證明呢?”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請諸位看下面一段對話:
甲:“請問有沒有風?”
乙:“當然有。”
甲:“那麼請用顔色、形狀,來指出這個風給我看好不好?”
乙:“這是不可能的事。”
甲:“你既然不能指出這個風給我看,那麼意思就是說沒有風這樣東西了?”
乙:“不,風雖是用手抓不住,摸不到,但風還是有的,只是我不能把風指出來給你看吧了。”
在宇宙中有許許多多的事實雖然我們不能指出直接有力的證據來證明,但我們並不能否定它的存在。再者,今天的科學限于本身的成就,尚不能解答的宇宙現象更是不計其數。而森羅萬象、錯綜複雜的宇宙人生,難道又是一般人所能輕易了解的嗎?
釋迦牟尼早就看穿了這一層道理,所以他對弟子們說:“我是真語者,實語者,不诳語者。”他希望佛弟子盡量去研究、了解可能被了解、被解釋的部份,剩下的就只有暫時相信佛所說的了,因爲有些道理不是用語言、文字所能解釋清楚的。所以佛典上才有“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話。能夠正確而清楚地了解過去世的情形,在佛法上叫做“宿命通”,這種能力(神通)是要經過努力修行才能得到的。
對一個瞎子說這世界是多麼桃紅柳綠,他懂嗎?對一個白癡說某某人就是他父親兄弟的兒子——也就是他的堂兄弟,他能夠了解嗎?
既然佛教是主張戒殺茹素的,因此;凡是常常殺生,用雞、鴨、豬來拜拜的,同學們,記住!那絕對不會是佛教。
第四 佛教是積極樂觀的
一般人批評佛教,總是說:佛教太悲觀了,太消極了。
爲什麼一般人會有這樣的誤解呢?我想這是因爲:
佛教揭示人生有生、老、病、死等痛苦;又說:“人生無常”。認爲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因緣暫起的,都是瞬息萬變的,所謂名、利、財、色都是虛幻的,因此勸人不要太過“執著”——即愛戀不舍。
佛教亦認爲“多欲爲苦”,欲望太多,常是痛苦和煩惱的根本。因此勸人要知足少欲,每一個人都要衡量自己的才力以決定欲望的多寡,自己的才力不夠,卻整日空思夢想,豈不是自惹煩惱?
但,請記住,佛教並沒有要我們“絕欲”,而只說“少欲知足”。過分地節省,以致傷害自己的身體,是佛所反對的。他自己在廿九歲出家以後,就曾經依照當時外道的苦行辦法,瞎煉盲修,每天祗吃一顆米,一粒麻,搞得骨瘦如柴,體力不支,結果並沒有達到他所希望的覺悟。最後佛才了解虐待自己的身體,並不是達到解脫之道的方法,身體雖然不是真實的,總有死亡的一天,但修行卻用得到身體,身體不健康,既不能思考、推理、也不能打坐,禅定。
“少欲知足”就是一種“中庸之道”,四十二章經裏,第叁十四章有這麼一段記載:
佛問一個未出家前喜愛彈琴的和尚說:“琴的弦如果太松,拉得出聲音嗎?”
“不能。”
“如果弦調得太緊呢?”
“弦會斷了。”
“如果弦調得恰到好處呢?”
“就可以拉出各種美妙的樂音了。”
所以佛教並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縱欲主義者,也不是故意挨餓受凍的自我虐待主義者。佛教的“少欲知足”乃是達到幸福快樂的“中道”主義。(即不矯枉過正,中庸適中之意。)
好了,閑話又扯多了,再談到佛教不是消極和悲觀的問題吧!
佛教勸人要了解人生無常,生命短暫的道理,叫人不可渾渾噩噩,不要等閑白了少年頭,這樣人們才會愛惜光陰,努力去做一番有益世道人心、自利利他的工作。
佛教認爲“四大皆空”。四大是指的地、水、火、風,這四種是一切世界和身體賴以成立的元素,故名之爲四大。
細言之:地是物質的固體,水是物質的液體;火是物質的暖性;風是物質的動性。
就人的身體而言,皮肉筋骨是屬于地大;精血涎唾屬于水大,體溫暖氣是火大,呼吸運動是風大。人的身體就是由這“四大”元素組合而成,亦將因“四大”之分離而消滅,人根本沒有一個真實的本體存在,所以說“四大皆空”。
因爲“四大皆空”,所以說“無我”。有些讀者又搞胡塗了?明明我在這兒,怎麼說“無我”呢?諸位,所謂“我”只不過是上面所說的地、水、火、風四種原素暫時聚合體。而人的細胞每一秒鍾都在不停地新陳代謝,換句話說一個人時時刻刻都在“脫胎換骨”,那麼是前一秒是“我”呢?還是後一秒是“我”?(時間像瀑布找不出一點是“現在”。)
或許有人說會“思想”的才是“我”,可是人的思想是刹那生滅,遷流不息的,又像海浪,前仆後繼,前一念未滅,後一念又生起了,在念念不息中,到底前一念是“我”呢?還是後一念是“我”呢?(所以人的觀念一直在改變,思想一直在遷換,昨天以爲對的,以爲好的,但今天你卻認爲是錯的,是不好的。)
因此;從“身體”和“思想”中根本找不到“我”的影子,所以說“無我”。
佛教講“無我”,並不是要人自暴自棄,錯以爲反正“我”沒有了,胡作非爲又有什麼關系?反正“我”是假的,努力又有什麼用呢?
存有這種觀念,其實是大錯而特錯了,佛教講“無我”的道理,就是希望人們了解,一般世俗的人所認爲真實的“我”,其實是四大暫時聚合的假相,總有一天會因四大散壞而衰老死亡的。因此不必要汲汲于名利的追求,不必與人斤斤計較,要以寬讓容忍處世待人。
唯其有“無我”的認識,才能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對義之所在,才能赴湯蹈火在所不惜。
一個人能做到“無我”,他就不會損人利己,不會假公濟私,能抛頭顱,灑熱血去做救國救民的大事業了。
所以佛教是以“無我”、“看破一切”爲手段,去達到他服務社會,造福人群的目的。因爲如此,他再也不會有名枷利鎖的羁絆,能得到真自由、真自在,再也不會有患…
《佛教的精神與特色 (林世敏居士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