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時人不再飽受憂患的煎熬,不再是誰的奴仆,不再是誰的羔羊;而是自己的主人、自己的主宰。每一個人未來的前途操縱在自己的手中;(這才是最妥當保險的,仰人鼻息,總是痛苦的。)而幸福和快樂全是人自己努力獲得的。(這才顯出它的難能和可貴,才顯出人性的莊嚴和神聖。)
青年總是模仿心強,可塑性高,佛教沒有權威和權柄可以刺激青年的自大狂和統治欲。佛教沒有階級的對立,佛和衆生一律平等,分不出誰是主、誰是仆,誰是羔羊、誰是牧人。
看哪!滾滾江水,波濤壯闊,分不清那兒是波,何處是水,水就是波,波就是水呀!衆生是未來佛,佛是過去的衆生呀!(意即:佛是已經覺悟的衆生。)
這啓示青年:人類雖有階級、膚色、語言、風俗、信仰的不同,但在人格上和佛性上——一種未來可以成佛的潛能,基本上是平等的。就像一顆被保存在寶盒內,玲珑透剔,晶瑩光潔的鑽石;和另一顆暫被汙泥染垢,黯淡無光彩的鑽石,它們的價值不是相同的嗎?
波和水不可分,佛與衆生不可分;波水是一體,佛衆生是一家,啊!人類原是休戚與共,苦樂同當的,人不能舍棄同類而自我享樂(波不能離水而自生),因此要抱著服務心、同情心、平等心,以自己的聰明才力爲人群造福。
青年的努力途徑就是這一條“自利利他”、“人我互惠”的康莊大道;青年奮鬥的方向就是這一個“先憂後樂”、“世界大同”的理想目標。
這就是佛教的啓示!釋迦的教導!
第叁 爲有心研究佛學的朋友略盡綿薄心力
我在教育界服務,雖然還不到叁年,但發覺對佛教具有研究興趣的同學,爲數不少。課余飯後,叁叁兩兩,在綠蔭樹下,在滿園花開的校庭,他們會熱心地圍著我,追問看有關佛教的問題。
佛教講布施,在一切布施中,又以“法布施”功德最大(即以道理來啓發、教導別人)。雖然自己所知不多,所學不豐,但自幼生長佛教家庭,耳濡目染;在大學四年中,亦曾立志鑽研。佛法如蜜,中邊皆甜;不嘗則已,一嘗驚奇,令人愛不忍釋。
我雖然不是一位“傳教士”,但我認爲有拿佛教道理來說給不懂佛法的人聽的責任,讓他們多少能了解佛教的教義,啓發他們善良純潔的心性,能爲他們自己努力奮發,力爭上遊;又能爲廣大人群服務獻身。我想這是一件有意義的,同時也是我所樂意做的一件事。
而在學校服務,爲人師表,更要視學生如子弟,固然要將混雜廣博的知識,去蕪存菁,分析整理,盡心盡力地教授給學生;但教育的目的,並不僅僅在于知識的傳授,最重要的還是在“傳道”、“解惑”:用做人處世的道理教導他們,解答他們對于人生問題的疑惑,期能振聾發瞆,增德益智,使同學們不但具有豐富的學識,同時更具有優良的品行、正確的人生觀,能貢獻所學造福社會。
然而平日同學對佛教的問難,雖然盡量地滿足其求知欲,但總是點點滴滴,缺乏系統的介紹,不能使他們有通盤的了解,這是美中不足的地方。
本書的出版,就是要把佛學作淺近的說明與介紹,希望同學們能對佛教有正確而明晰的認識,進而以佛的訓誨敦品勵學,做個活活潑潑的好學生,將來做個堂堂正正的好國民。
第二章 佛教的特色
如果我們拿佛教和世界上現存的其他宗教相比較,很明顯的可以發現佛教和它們之間,有著諸多的不同,爲了解釋的方便,我把它歸納爲十點來說明,也就是說佛教最少具有以下十個特色。
第一 佛是人而不是神
遍看全世界各個宗教,除了佛教之外,沒有一個宗教的教主不是以超人的“神”格自居的。這個神能夠呼風喚雨,點石成金;祂主宰著人類的吉凶禍福,它操縱著萬物的生死榮辱。人類只有匍匐在祂的面前,贊美與讴歌,把一切成就榮耀歸于萬能的神,信仰祂的才能上天堂,反對祂的只有墮入地獄,絕無抗辯申訴的余地。
而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他來到人間的第一句話就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裏要請讀者們注意的是:“唯我獨尊”的“我”字,並不是單指的釋迦牟尼本身,而是指的全體人類的每一個人。
這句話的正確解釋應該是:人在宇宙中是頂天立地的,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主宰,決定著自己的命運,而不必聽命于任何人或任何超乎人的神。
釋迦牟尼將他的覺悟、成就、及造詣,完全歸功于人自己的努力與才智。
釋迦牟尼認爲一個人的吉凶禍福、成敗榮辱,決定在自己的行爲善惡與努力與否。沒有一個人可以提拔我上天堂,也沒有一個人可以把我推入地獄。贊美與讴歌不能離苦得樂,只有腳踏實地去修心養性,才能使自己的人格淨化升華,使自己享受到心安理得的快樂。
釋迦牟尼也不能像變法似地點石成金.他主張“人要怎麼收獲,就先要怎麼栽。”他不能使一棵蓮霧樹長出蘋果來,你若想要收獲蘋果,就先要播下蘋果的種子。釋迦牟尼只不過是告訴你如何栽培,以便來日有豐碩的收獲,但栽培的工作還是要你自己動手。
梁啓超先生在“學問的趣味”一文中,不是也做過這樣的比喻嗎?他說冬天曬太陽的滋味舒服透了,但“太陽雖好,總要諸君親自去曬,旁人卻替你曬不來。”
釋迦牟尼說法四十九年,談經叁百余會(次),無非是爲我們指出一條“成佛之道”——自己創造最徹底圓滿的智慧與人格。但這一條路卻是要自己憑著毅力、智慧、恒心去走完它的。所以佛說:“工作須你們自己去做,因爲我只教你們該走的路。”
成佛沒有捷徑,修行是點滴功夫,“不經一番寒澈骨,焉得梅花撲鼻香?”
第二 佛是真平等者
我說佛是真平等者,並不是信口胡說的,我們先就當時印度社會背景來觀察:
誰都知道釋迦牟尼時代的印度,社會分成婆羅門、貴族、平民、奴隸等四大階級,而貴爲太子的釋迦牟尼眼見社會階級的不合理,毅然樹起平等的旗幟,主張廢除階級對立,倡言衆生平等。
請諸君好好地想一想,曆史上所有的革命,都是卑賤低下的階級要求“提高”和顯貴高上的階級平等,絕對沒有像釋迦牟尼一樣,自己願意“降低”他的太子身份與平民、奴隸平等的。由于他這種大公無私,無所爲而爲的作風,所以我說他是真平等者。
同時佛教又主張“無緣大慈”與“同體大悲”,又把平等的意義推上更進一步的境地。
我想“無緣大慈”與“同體大悲”的意思,一定還有些同學們不太清楚,這兒我應該簡單地敘述一下:
(一)無緣大慈:佛教主張不但對跟自己有關系的人要慈愛,如自己的父母、親戚、朋友等;同時對跟自己沒有親戚、朋友關系的人也要慈愛,如跟我從不交往或素不相識的人,也一樣地關懷愛護。
“無緣大慈”用儒家的話來說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就是禮運大同篇所說的“不獨親其親,子其子。”的意思。
(二)同體大悲:同體大悲就是一種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精神,把宇宙間一切衆生看成人我一體,休戚與共、骨肉相連。
儒家所說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又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正可表現“同體大悲”的胸襟。而地藏王菩薩“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悲願深心,更是同體大悲的極致。
最後我要加以說明的,也就是最能表現佛教“真平等”精神者,就是佛教把平等的觀念,不局限于萬物之靈的人,佛教反對除人類以外的一切動物都是被創造來給人飽享口腹的論調。一切動物臨死的悲鳴哀號,真是慘不忍睹,恸不忍聞,連孟子都要慨言:“聞其聲不忍食其肉。”
佛教更進一步地肯定這些被我們自诩爲萬物之靈的人類所濫捕亂殺的動物,無不具有佛性——一種來日可以成佛的潛能,縱使人與其他動物之間,在形體上、智慧上有所不同,但在求生存的權利上,在佛性上卻是平等的。(就像一個窮凶極惡或是愚蠢無知的人,他亦具有“人性”一樣,我們要以“人道”來對待他,用“人道”來教育他、感化他。)
古人說:“天有好生之德。”又說:“萬物與我並生。”都是一種視萬物爲一體的平等思想。只不過是沒有佛教說的如此透徹罷了。
第叁 佛不是生而知之者
釋迦牟尼是一個平平凡凡的人,他姓喬答摩,名叫悉達多,西元前六世紀生于北印度,亦即今天毗鄰尼泊爾南方國境,卡德曼多約二百公裏處倫明麗的地方。
他在廿九歲那年舍棄了即將可以繼承的王位,出家學道,尋求解脫人生苦惱的方法。六年後,也就是卅五歲的時候,釋迦牟尼在尼連禅河旁的菩提樹下證得了正覺,正確而透徹地覺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從此人們才稱釋迦牟尼爲佛陀,或簡稱做佛。意即:真理的覺醒;或簡稱做:覺者。
我簡介佛陀修行的經過,主要的目的,是要告訴各位,釋迦牟尼同我們一樣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夠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萬萬的人類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證果。
釋迦牟尼——他祗是人類無數的先知先覺之一,而我們是後知後覺者。佛與我們的不同,不是在人格上、地位上的不同,只是在一個“覺”字的不同罷了。即韓愈說的:“聞道有先後。”
第四 佛教不承認有頑劣不可教化的人
依照其他宗教的說法,他們的教主或萬能的主,在百般威迫利誘之後,或苦口婆心、諄諄教誨之余,如果仍然不知幡然覺悟,投靠到神的旗幟下,忏悔、承認自己是個迷途的罪人,可憐的羔羊的話,那麼一旦最後的審判到來,一律打入十八層地獄,永不超生。
古人說:“浪子回頭金不換。”世上做人父母的,永遠敞開著大門,盼望著浪子能夠回頭,盡管他們的子女是個罪惡滿貫的強盜。從來沒有一對父母,希望或忍心自己的孩子永遠在暗無天日、水深火熱的地獄中受苦的。
佛教承認人性是善良的,只要放下屠刀,立地就可以成佛。佛更認爲真正的“犯人”不是罪惡,而是無知,一切罪惡都是由于無知(佛教叫“無明”)所引生出來的。因此苦口婆心地、日夜不停地開導、啓…
《佛教的精神與特色 (林世敏居士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