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們的供養。天神生歡喜心,使你種的五谷,養的牛羊,都得茂盛繁殖,身心獲得康樂,未來能得生人間天上。後期佛教密宗的「護摩」,即沿婆羅門教的火祭而來。但還有複雜的祭祀,須請祭師代行,設叁火。二、咒術:不但是印度,古代人大都有此信仰。如中國的道教,也有咒術。持咒時,身體也有表示的動作,還有象徵的物品。祭祀的咒語,含義在可解不可解之間。古人相信咒語有很大的力量,可爲人類與天或鬼神間感通的工具。印度的咒術,有的爲附于祭祀的用語,動機還光明正大。但另有獨立的咒術,其間即有存心不正,利用低級鬼神的魔力,作損人利己的邪術。叁、德行:如人遵守祖宗的成法,奉行家庭間的義務,或爲國家作戰等。凡是看作人類應行的正法,都可爲來生人天的因。同時,由于祭禮,對祭師要發心供養,布施的風氣盛起來。祭師對于祭主──信徒,也時常警誡他們,要誠敬老實,或奉行特定的戒條,否則祭祀與持咒就會無效。這裏面,也含有道德的正行。人生正行中,如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等,古來也已非常重視的了。上面叁類,大致爲求現法樂與後法樂的行法(祭祀,通究竟樂)。四、苦行:有禁欲的意義,如物欲的享受,極力節製,又含有努力的意思。上叁種,是一般人所能做的,但苦行祗是少數人的特行,是宗教中最精進的人。苦行,是戰勝物欲的精神,如甘地也是一苦行者,他終身是那樣的精苦,印度民族的獨立,是受了他最大的鼓舞,發生難以相信的感召力。但有偏于戕賊身體的苦行,如常立、不食、臥荊棘中等,即是無意義的了。佛在世時,摩竭陀與央伽國,修苦行的極多,受到世人非常的崇敬。這些苦行者,不是人乘法,而是傾向于生天及解脫的。五、遁世(近于中國的隱逸):有的覺得:祭祀、咒術等是形式的,爲家庭俗事所纏的。真正的修持,要擺脫形式的宗教,到深山叢林裏去專修。釋尊未出家前,這風氣就已盛行,稱爲沙門。有的到五六十歲,完成了家庭的義務,再過遁世生活;有的少年即出家。六、瑜伽:隱遁者,大抵是苦行者,又是修持瑜伽的。瑜伽,大抵與佛教的禅定相近。從物欲的克製,呼吸的調禦,精神的集中,以達超越的自在境地。這身心體驗的瑜伽,即是生天或了脫生死的究竟法門。上面所說的六項方法,祭祀、咒術,是一般的,求生人天的;德行,通于做人的方法,以及進修的根本道德,苦行、隱遁、瑜伽,是生天的,而且是生天得解脫的。釋尊出生于印度人間,應機立教,對于這些,是怎樣的攝取或破斥呢?
祭祀----------+
咒術 |
德行─┬──人乘法
└─┐ |
苦行------│--+
瑜伽───┴天乘法
遁世----------+
佛所安立的人天乘法,將祭祀除開。如婆羅門繁重的祭祀,佛法中是不要的。這如猶太教本重祭祀,被耶稣革除了一樣。談到咒術,更是絕對否定的。佛法對于印度的祭祀天神,如屠殺牛羊,毒害生命,耗費財物,勞動大衆,佛以爲這只有增加罪愆,毫無益處。在家佛弟子,如不鋪張,簡單地用點香、花、果、谷來供天,也不阻止他。這是攝化衆生的方便,屬于世間悉檀。從這可看出佛教的寬容精神,不像基督教、回教等的排斥異己的作風。東方的精神,是寬容的,但佛法每因寬容而引出流弊,這是佛徒不曾能把握佛陀創教的精神。還有祭祀祖宗,印度、中國都重視他。有人問佛:祭祀祖先有沒有用?佛答:如父母死了,墮在餓鬼道中,祭祀他,可使他暫免饑餓的苦迫。若生到人間或天上,畜生或地獄,就用不著祭祀。因爲,如人及畜生,都是不依祭祀而生活的。佛這樣回答,真耐人尋味。但聽者又問:如父母不墮在餓鬼中,即不要祭祀嗎?佛又答:也可以,因爲過去生中的父母,不能說沒有墮在餓鬼中的。佛不反對祭祖,一、爲使餓鬼得食;二、免與印度的習俗發生嚴重的糾紛。要生人天,要具足人天的正行。有了人天正行,現法得樂,未來也得樂果。相反的,如殺生、偷盜等邪行,未來墮惡道受苦,現法也受種種苦果。人天乘的德行,約有叁種:施、戒、定,稱爲世間叁福業事。施是犧牲自己所有的,不貪戀悭吝,而肯拿來利他。持戒是製伏煩惱,與一切人建立正常的關系,使自己的行爲,不作損人的邪行。定是內心的淨伏,煩惱的部分斷除。這裏是著重禅定中的慈悲等持,爲利他的廣大同情心。人乘的方法有二,施與戒。天乘的方法,更修禅定。生天必要修定,如修得四禅,將來能生色界四禅天。遁世,是天乘法(生欲界天法是不一定遁世的);精修瑜伽,爲生天的主要法門。苦行,佛教是取他的精意(通于人天法),主張少欲知足,精進勇猛;不過苦,不縱欲,取著中道的態度。總之,印度宗教以爲生天即得解脫的方法──遁世、苦行、瑜伽,佛是多少修正了他,以爲這不過生天法而還不能得究竟解脫。布施與持戒,一般的說,是人乘的德行。進一步的,也可以生到欲界天(也得多少習定)。要想生到色無色界,非修禅不可。所以,人乘法以施戒爲本,而重在戒善,無戒即墮落鬼、畜趣。天乘法以戒定爲主,而重在禅定。適應印度當時的根機,人乘法即爲家本位的德行。從佛法去了解他,這實是適應人間所最急需的。不過,限于時機,佛教最高深圓滿的真義,還不曾充分(在人乘法中)說明而已。佛法的人乘法,與中國儒家的思想相近。
基于人天的聲聞乘:佛爲適應當時印度的民情、根性,立人天乘法,又依此而進立聲聞法。聲聞,本爲當時佛弟子的通稱,從佛聽受正法,依法修行得解脫,都叫做聲聞。後來,演變爲一部分佛弟子的專稱。要說明基于人天的聲聞乘法,還得從前所說的六種說起:
德行────┐
苦行--------戒
隱遁--------定
瑜伽────┘
慧
印度一般在家的人天法與究竟解脫法,依釋尊看來,人天法中也有種種錯誤。尤其是外道的解脫法,都是虛僞的,有著根本的錯謬。佛所安立的聲聞乘法,是究竟的,徹底的真道。修學究竟解脫道的方法,即叁無漏學──戒定慧;唯有這叁學,能令人離煩惱,了生死,得解脫。此外,沒有任何方法,可以使人達到目的。印度外道生天究竟的方法,或重在祭祀,聲聞法中對祭祀是一筆勾銷。真有正見的究竟解脫,決不從祭祀得來。佛雖爲了避免無意義的爭執,從世間悉檀的立場,容許供天,施鬼,但佛教的出世法,是絕對用不著祭祀的。咒術,雖印度的外道,以爲真我解脫時,要心念「□」等爲方便,但初期的聲聞法,是不需要這些的。佛說:「見谛」(悟證真理)的人,就是生了大病,受種種劇苦,甚至可能死亡,也決不去求學一句咒,幾句咒,或者千句咒,希望避免自己的痛苦與死亡。可見這惟不見真理的愚疑衆生,才去學習。真淨的出世法,要從正知正行中來,決不能從神化的祭祀與咒術中來。
德行,聲聞法重在精持淨戒,這是到達出世的正道。從出世解脫的立場說,世間一般的布施,每與解脫不相應:或爲了虛榮,爲了聚衆,爲了趨吉避凶,爲了希求人天果報,這都是世俗生死心,與解脫的佛法不相應。佛法是稱歎布施的,但單是財物的施舍,如一般人以世俗心作布施,這是不能成爲解脫道的。修出世法的重視淨戒,戒中即含得一分苦行。穿衣、吃飯、睡覺,這些要清苦澹泊,少欲知足。如外道那樣的無意義的苦行,如夏天在烈日下曝曬,冬天裸體挨凍等,在聲聞的解脫道中,徹底的呵責他。當時印度所修的瑜伽,以爲能完成解脫,佛一概攝于禅定中,如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皆屬于定。這些定,修得再高深些,也不能得證涅槃。假使修此而能了生死,就不需要佛法了。印度外道重定,佛法的特質是慧。要了生死,必得滅除妄想,斷盡煩惱,空去我執。有些外道,以爲修習瑜伽,一切粗顯的心念不生起,甚至一些微細的分別也不生起,這就是了生死而得真我的解脫。依佛法說,內心的妄想分別,由于不能正見世間的一切法真相而來;如不將這錯誤的認識糾正過來,但以心力將妄想降伏下去,這祗能離一分煩惱而得定,根本煩惱還是潛在的。佛法所以能得真解脫,是必將生死的根株斷了。生死的根源是什麼?外道所說個人自體的「我」,與宇宙本體的「梵」,看作常住不變的,安樂自在的,常住不變的小我、大我,都從生死根本的我見中來。必須以慧觀察,悟到他是無常、苦、無我(空),才能將生死的根本煩惱解決了。佛法不共外道的地方,在這上明顯地表示出來。這如除草一樣,外道僅將草頭剃去,根還留在地裏,有了雨水的滋潤,它馬上又長起來。佛法的斷煩惱草,是從它的根本去斷盡了,這才再沒有生起的可能。學佛法的,要將錯誤觀念扭轉過來,從無常、苦、無我的正見中,引發真慧,就必能得到解脫。
現在從聲聞乘與人天乘的關系說:
┌ ─────── 在家弟子
│ 人間比丘─┐
聲聞─┤ ├─ 出家弟子
└ 無事比丘─┘
聲聞弟子,也有幾類的:一、在家弟子:一般人誤會學佛的真義,認爲學佛就必得出家,不知不但菩薩乘不如此,聲聞乘也不如此。由于誤會了學佛的意義,所以一味模仿出家的行徑,以爲是唯一的修學法。釋尊創立的佛法──聲聞乘法,在家弟子中,如頻婆娑羅王,波斯匿王,給孤獨長者,質多長者,梨師達多大將,以及一般士、農、工、商,其中證果的很多。聲聞弟子,不一定要出家的。但能正信正解,修叁無漏學即可。戒中,受五戒、八戒──在家弟子的加行戒。精嚴的苦行,在家弟子是不修的。佛最初在鹿野苑轉*輪時,首先即這樣說:世間人有二種:一縱欲的樂行,專門享受五欲樂,這不是解脫因。二、苦行,一味的刻苦,這也不是解脫因。佛法,應修中道的不苦不樂行。在家弟子,或務農,或做工,或經商,或治學,或當兵,都是過著在家生活。但…
《從依機設教來說明人間佛教(印順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