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印順法師)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

  印順

  一 探求佛法的信念與態度

  叁年前,宏印法師的『妙雲集宗趣窺探』說:「我積多年的見聞,總覺得這些人的批評,抓不住印公導師的思想核心是什麼,換句話說,他們不知『妙雲集』到底是在傳遞什麼訊息」!最近,聖嚴法師在『印順長老的佛學思想』中說:「他的著作太多,涉及範圍太廣,因此使得他的弟子們無以爲繼,也使他的讀者們無法辨識他究竟屬于那一宗派」。二位所說,都是很正確的!我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本著一項信念,不斷的探究,從全體佛法中,抉擇出我所要弘揚的法門;涉及的範圍廣了些,我所要弘揚的宗趣,反而使讀者迷惘了!其實我的思想,在民國叁十一年所寫的『印度之佛教』「自序」,就說得很明白:「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樸,宏傳中期佛教之行解(梵化之機應慎),攝取後期佛教之確當者,庶足以複興佛教而暢佛之本懷也欤」!我不是複古的,也決不是創新的,是主張不違反佛法的本質,從適應現實中,振興純正的佛法。所以叁十八年完成的『佛法概論』「自序」就這樣說:「深深的覺得,初期佛法的時代適應性,是不能充分表達釋尊真谛的。大乘佛法的應運而興,……確有他獨到的長處。……宏通佛法,不應爲舊有的方便所拘蔽,應使佛法從新的適應中開展。……著重于舊有的抉發,希望能刺透兩邊(不偏于大小,而能通于大小),讓佛法在這人生正道中,逐漸能取得新的方便適應而發揚起來」!──這是我所深信的,也就是我所要弘揚的佛法。

  這一信念,一生爲此而盡力的,是從修學中引發決定的。在家時期,「我的修學佛法,一切在摸索中進行。沒有人指導,讀什麼經論,是全憑因緣來決定的。一開始,就以叁論、唯識法門爲研求對象,(法義太深),當然事倍而功半」。「經四、五年的閱讀思惟,多少有一點了解。……理解到的佛法(那時是叁論與唯識),與現實佛教界差距太大,這是我學佛以來,引起嚴重關切的問題」。「佛法與現實佛教界有距離,是一向存在于內心的問題。出家來八年的修學,知道(佛法)爲中國文化所歪曲的固然不少,而佛法的漸失本真,在印度由來已久,而且越(到後)來越嚴重。所以不能不將心力,放在印度佛教的探究上」(『遊心法海六十年』)。我在佛法的探求中,直覺得佛法常說的大悲濟世,六度的首重布施,物質的、精神的利濟精神,與中國佛教界是不相吻合的。在國難教難嚴重時刻,讀到了『增壹阿含經』所說:「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回想到普陀山閱藏時,讀到『阿含經』與各部廣『律』,有現實人間的親切感、真實感,而不是部分大乘經那樣,表現于信仰與理想之中,而深信佛法是「佛在人間」,「以人類爲本」的佛法。也就決定了探求印度佛法的立場與目標,如『印度之佛教』「自序」所說:「深信佛教于長期之發展中,必有以流變而失真者。探其宗本,明其流變,抉擇而洗練之,願自治印度佛教始。察思想之所自來,動機之所出,于身心國家實益之所在,不爲華飾之辯論所蒙(蔽),願本此意以治印度之佛教」。所以我這一生,雖也寫了『中國禅宗史』,『中國古代民族神話與文化之研究』;對外也寫有『評熊十力的新唯識論』,『上帝愛世人』等,而主要是在作印度佛教史的探討;而佛教思想史的探究,不是一般的學問,而是「探其宗本,明其流變,抉擇而洗練之」,使佛法能成爲適應時代,有益人類身心的,「人類爲本」的佛法。

  印度佛教思想史的研究,我是「爲佛法而研究」,不是爲研究而研究的。我的研究態度與方法,民國四十二年底,表示在『以佛法研究佛法』一文中。我是以佛法最普遍的法則,作爲研究佛法(存在于人間的史實、文字、製度)的方法,主要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涅槃寂靜」,爲研究佛法者的究極理想。「諸行無常」,「從佛法演化的見地中,去發現佛法真義的健全與正常的適應」。「諸法無我」中,人無我是:「在佛法的研究中,就是不固執自我的成見,不(預)存一成見去研究」。法無我是:一切都是「在展轉相依相拒中,成爲現實的一切。所以一切法無我,唯是相依相成的衆緣和合的存在」。也就因此,要從「自他緣成」,「總別相關」,「錯綜離合」中去理解。這樣「研究的方法,研究的成果,才不會是變了質的違反佛法的佛法」。這一研究的信念,在五十六年(夏)所寫的「談入世與佛學」,列舉叁點:「要重視其宗教性」,「重于求真實」,「應有以古爲監的實際意義」,而說「真正的佛學研究者,要有深徹的反省的勇氣,探求佛法的真實而求所以適應,使佛法有利于人類,永爲衆生作依怙」。那年冬天,在『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自序」,把「我的根本信念與看法」,列舉八項,作爲研究佛法的准則(略)。我是在這樣的信念、態度、理想下,從事印度佛教思想史的研究,但限于學力、體力,成就有限,如七十一年六月致繼程法師的信上說:「我之思想,因所圖者大,體力又差,致未能完全有成。大抵欲簡別余宗,必須善知自他宗,故在『妙雲集』上編,曾有叁系經論之講記,以明確了知叁宗義理之各有差別,立論方便不同。晚年作品,自史實演化之觀點,從大乘佛法興起之因緣,興起以後之發展,進展爲如來藏佛性──妙有說;從部派思想之分化,以上觀佛法之初期意義。澄其流,正其源,以佛法本義爲核心,攝取發展中之種種勝義,以期更適應人心,而跳出神(天)化之舊徑。此爲余之思想,但從事而未能完成也」!

  二 印度佛教思想史的分判

  現在世界各地所傳的佛法,目標與修行、儀式,有相當大的差距,但大體的說,都是從印度傳來,因時地演化而形成的。印度的佛教,從西元前五世紀,釋尊成佛說法而開始,流傳到西元十二世紀而滅亡。千七百年(大概的說千五百年)的印度佛教,我在『印度之佛教』中,分爲五個時期:一、聲聞爲本之解脫同歸;二、菩薩傾向之聲聞分流;叁、菩薩爲本之大小兼暢;四、如來爲本之菩薩分流;五、如來爲本之佛梵一如。這五期中,一、叁、五,表示了聲聞、菩薩、如來爲主的,也就是修聲聞行,修菩薩行,修如來行,有顯著不同特色的叁大類型;第二與第四期,表示了由前期而演化到後期的發展過程。在『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自序」,又以「佛法」,「大乘佛法」,「秘密大乘佛法」──叁期來統攝印度佛教。「佛法」中,含攝了五期的初期與二期,也就是一般所說「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大乘佛法」中,含攝了五期的第叁與第四期,我通常稱之爲「初期大乘」與「後期大乘」。約義理說,「初期大乘」是一切皆空說,「後期大乘」是萬法唯心說。「秘密大乘佛法」有顯著的特色,所以別立爲一類。叁期的分類,正與秘密大乘者的分類相合,如『攝行炬論』所說的「離欲行」,「地波羅蜜多行」,「具貪行」;『叁理炬論』所說的「谛性義」,「波羅蜜多義」,「廣大密咒義」。因此,我沒有一般人那樣,統稱後叁期爲「初期大乘」,「中期大乘」,「後期大乘」,而在「前期大乘」、「後期大乘」外,把末後的「秘密大乘」獨立爲一期。這是約思想的主流說,如「大乘佛法」時期,「部派佛教」也還在發展中;「秘密大乘佛法」時期,「大乘佛法」也還在宏傳,只是已退居旁流了!

  在「大乘佛法」中,我在叁十年所寫的『法海探珍』中,說到了叁系:「性空唯名」,「虛妄唯識」,「真常唯心」,後來也稱之爲叁論。「後期大乘」是真常本有的「如來藏,我,自性清淨心」,與說一切法自性空的「初期大乘」,都是起源于南印度而流傳北方的。西元叁、四世紀間興起的「虛妄唯識論」,卻是淵源于北方的。真常──「如來藏,我,自性清淨心」法門,融攝「虛妄唯識」而大成于中(南)印度,完成「真常唯心論」的思想系(如『楞伽』與『密嚴經』),所以敘列這樣的次第叁系。向後看,「真常唯心」是佛德本有論,正是「秘密大乘」的理論基礎:衆生本有如來功德,才有成立即生成佛──「易行乘」的可能。向前看,聲聞部派的所以分流,主要是一、釋尊前生的事迹,以「本生」,「譬喻」,「因緣」而流傳出來,也就是佛的因行──菩薩大行的成立。二、大衆部分出的部派,思想接近大乘,如被稱爲「諸法但名宗」的一說部,與『般若』法門的「性空唯名」,是非常接近的,這是從聲聞爲本的「佛法」,進展到「大乘佛法」的過程。還有,第五期的「梵佛一如」,應改正爲「天佛一如」。因爲「秘密大乘」所重的,不是離欲的梵行,而是欲界的忉利天,四大王衆天式的「具貪行」。而且,「天」可以含攝一切天,所以改名爲「天佛一如」,要更爲恰當些。我對印度佛教史所作的分類,有五期說;叁期說;也可分叁期的「大乘佛法」爲「初期大乘佛法」,「後期大乘佛法」,成爲四期說。大乘佛法的叁系說,開合不同,試列表如下:

   五期 叁系 四期 叁期

   聲聞爲本之解脫同歸─┐

   ├───────佛法──────佛法

   菩薩傾向之聲聞分流─┴┐

   |

   菩薩爲本之大小兼暢─┬性空唯名論──初期大乘佛法─┐

   | ├大乘佛法

   ┌虛妄唯識論─┐ │

   │ ├後期大乘佛法─┘

   如來傾向之菩薩分流─┴真常唯心論─┘

   |

   如來爲本之天佛一如──┴──────秘密大乘佛法──秘密大乘佛法

  叁 從印度佛教思想史論臺賢教判

  上來依印度佛教史所作的分判,與我國古德的判教是不同的。古德的判教,以天臺、賢首二家爲最完善。但古德是以一切經爲佛說,依佛說的先後而判的,如古代的五時教,『華嚴經』的叁照,如作爲出現于曆史的先後,那是不符實況的!然天臺所判的化法四教,賢首所判的五教(十宗),從義理上說,與印度佛教…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印順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