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論“人間佛教”(吳朝偉)▪P2

  ..續本文上一頁人間佛教作爲中國佛教協會的指導方針。趙樸初繼承了太虛的思想,把人間佛教的基本內容概括爲五戒十善,四攝六度,並將之發展成爲關懷社會、淨化社會:“我們提倡人間佛教的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淨化自己,廣播四攝、六度以利益人群,就會自覺地以實現人間淨土爲己任,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一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崇高事業貢獻自己的光和熱。”

  趙樸初在提倡人間佛教的同時指出“應當發揚中國佛教的叁個優良傳統”,即農禅並重、注重學術研究、進行國際友好交流這叁個傳統,並十分明確地指出:“在當今時代,中國佛教向何處去?”“我以爲在我們信奉的教義中應提出人間佛教的思想。”把人間佛教的理念作爲中國佛教發展的長期指導思想。而他的最大貢獻,就是把提倡人間佛教放在整個中國佛教的指導地位,強調了人間佛教思想的普遍意義。

  星雲大師在臺灣極力倡導人間佛教,在星雲大師六十年的弘法生活中,無不以人間佛教爲弘揚的主題。在《佛光山的性格》一文中,星雲大師說:“佛教,是人本的宗教,而非神權的宗教。佛陀應化人間,爲一大事因緣,此一因緣即開示大衆,悟入佛的知見。佛陀在人間成道,主要是給人間示教利喜。因此,人間佛教的性格是重視生活的,重視人生的,尤其是在生活上注重“平常心是道”的體驗。”可見,佛法生活化是星雲人間佛教最明確的主張,他強調將佛法落實于生活,與生活融爲一體,他指出,“今日最大的毛病,就是把佛法和生活分開”,“佛教一旦離開了生活,便不是我們所需要的佛法,不是指導我們人生方向的指南針。佛教如果不能充實我們生活的內涵,那麼佛教的存在是沒有意義的。佛陀的教化,本來就是改善我們的人生,淨化我們的心靈,提升我們的品質……我一生的理想,就是弘揚人間佛教、生活佛教。”簡單地說,“所謂生活佛教,就是行住坐臥,都能合乎佛法。”

  長期以來,星雲大師開創的佛光山一方面重視生活佛法的落實,同時堅持一貫的宗旨:“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總體來說,星雲秉持的人間佛教不只是停留在理念的層次,而是以實際行動爲社會産生了積極的作用。

  淨慧法師早年就認爲人間佛教思想“對社會主義不但無害而且有利”。他1979年至北京,參與中國佛教協會工作,1981年起,先後擔任中國佛教協會會刊《法音》專任編輯、主編,中國佛教協會理事、常務理事、副會長、河北省佛教協會會長等職。他一直大力提倡人間佛教,並從1993年開始在河北趙縣柏林禅寺連續舉辦了十二屆生活禅夏令營。“生活禅”實質上是人間佛教的禅宗化。淨慧法師在《生活禅開題》中指出:“修行的目的,就是因爲我們生活中有種種煩惱、種種痛苦要求得到解脫,所以要修行。離開了具體的生活環境,不斷除個人當下的無明煩惱,學佛、修行都會脫離實際,無的放失。”所以“應該把學佛、修行與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在生活中落實修行。”這也正是他提出“生活禅”的目的。所謂生活禅,“即是將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實現禅的超越,體驗禅的意境、禅的精神、禅的風采。”由此淨慧法師進一步指出,修行生活禅,就應具足正信,堅持正行,保持正受,以叁寶爲核心,因果爲准繩,般若爲眼目,解脫爲歸宿,以叁學爲修學的總綱,堅持四攝六度,老實做人,全身心地投入到當下的生活,去掉平時的“百種需索”和“千般計較”,以一顆平常心求得心靈的輕安明淨。其基本理念,便是“在盡責中求滿足,在義務中求心安,在奉獻中求幸福,在無我中求進取,在生活中透禅機,在保任中證解脫。”

  淨慧法師提出的“生活禅”,實質上是將人間佛教的理念進一步禅宗化、生活化、社會化、具體化。使佛法進一步走進了世俗生活,是佛教爲了適應當代紛繁複雜的社會生活而做出的進一步的變革。這對佛教在當代的傳播與繁榮是大有益處的。

  叁、“人間佛教”的現代意義

  人間佛教不僅是根本教理的現代發展,也是佛教入世化、生活化的進一步發展。從太虛的思想演變看,佛教入世化生活化的典型代表——南宗禅的精神無疑是人間佛教最早源頭。由于南禅強調“頓悟”與“心傳”,反對偶像崇拜與繁瑣哲學,依據這種革新精神,能夠擺脫束縛,直接面對現代社會,回應社會問題。所以,太虛早年“禅慧融澈,俠情奔湧,不可一世”。沒有這種革新精神,人間佛教理論的創建是不可能的。由于南禅主張貼近生活,坐臥行住皆是道,《壇經》雲:“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這與《阿含經》有關話語一樣,也爲人間佛教提供了理論依據,而且特別易被現代人接受。由于南禅主張農禅合一,太虛進而提出工禅合一等,使佛教能夠適應現代工商業社會。由于南禅曾創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百丈清規”,受章太炎的啓發,太虛在《整理僧伽製度論》中在多方面仍繼承了《百丈清規》的“舊議”,在精神上也與“百丈清規”對唐以前僧製的改革一脈相承。太虛大師也說:“中國佛教能在新世紀中成爲世界性的佛學,非但要住持教理的人能夠闡明佛教發達人生的真谛,依之以趣大乘行果,必需在人間行六度、四攝的菩薩道,以盡力推行佛教,利益人間一切事業。”

  趙樸初也認爲中國佛教應發揚農禅並重的傳統,在《佛教常識答問》中說佛教應“爲莊嚴國土、爲利樂有情,也爲世界人類的和平、進步和幸福做出應有的貢獻。”星雲大師也說:“人間佛教的性格是重視生活的,重視人生的,尤其是在生活上注重“平常心是道”的體驗”。他強調佛教徒應有主動關心社會變遷的自覺,“血液與大衆分不開,脈搏與群衆共跳躍。”淨慧法師提出的“生活禅”更是要求“將信仰落實于生活,將修行落實于當下,將佛法融化于世間,將個人融化于大衆。”

  入世化、生活化不是世俗化、庸俗化,而是要求佛教徒發揚大乘入世擔當的菩薩精神,走入世俗生活,深入衆生世界,投入兩個文明建設,在社會中盡職盡責,奉獻力量。在生活中體悟佛法,從而超越生活,超越生死,淨化國土社會,莊嚴人間淨土。生活化,正是爲了“化生活”。可見,入世化的同時,人間佛教並沒有放棄它的出世特性。出世即“覺悟”後對現實社會的根本超越性,只不過人間佛教強調的這種“覺悟”不是在避世中實現的,而是在入世中實現的,是即世而超越,從而使出世與救世有機結合起來。極大地豐富了佛法的內涵與踐行空間。

  從20世紀初太虛大師提出“人間佛教”的理念至今,人間佛教已經經過了將近一個世紀的發展了。方立天教授將“人間佛教”界定爲“以現實人生爲基點,以人的清淨心爲基礎,通過大乘菩薩道的修持,達到完善人格,進而建立人間淨土的佛教”。這是很貼切的。人間佛教從信仰圈層出發,契入社會、文化圈層,發揚佛教積極進取的精神,使佛教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接軌,與社會各個階層人士溝通,使之爲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的幸福服務,有利于佛教文化的繼承與發揚。人間佛教正是佛教爲適應社會,促進自身發展而完成向現代化轉型的具體實踐。

  《禅》雜志 2004年6期

《略論“人間佛教”(吳朝偉)》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