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略论“人间佛教”(吴朝伟)▪P2

  ..续本文上一页人间佛教作为中国佛教协会的指导方针。赵朴初继承了太虚的思想,把人间佛教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五戒十善,四摄六度,并将之发展成为关怀社会、净化社会:“我们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播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就会自觉地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崇高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赵朴初在提倡人间佛教的同时指出“应当发扬中国佛教的三个优良传统”,即农禅并重、注重学术研究、进行国际友好交流这三个传统,并十分明确地指出:“在当今时代,中国佛教向何处去?”“我以为在我们信奉的教义中应提出人间佛教的思想。”把人间佛教的理念作为中国佛教发展的长期指导思想。而他的最大贡献,就是把提倡人间佛教放在整个中国佛教的指导地位,强调了人间佛教思想的普遍意义。

  星云大师在台湾极力倡导人间佛教,在星云大师六十年的弘法生活中,无不以人间佛教为弘扬的主题。在《佛光山的性格》一文中,星云大师说:“佛教,是人本的宗教,而非神权的宗教。佛陀应化人间,为一大事因缘,此一因缘即开示大众,悟入佛的知见。佛陀在人间成道,主要是给人间示教利喜。因此,人间佛教的性格是重视生活的,重视人生的,尤其是在生活上注重“平常心是道”的体验。”可见,佛法生活化是星云人间佛教最明确的主张,他强调将佛法落实于生活,与生活融为一体,他指出,“今日最大的毛病,就是把佛法和生活分开”,“佛教一旦离开了生活,便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佛法,不是指导我们人生方向的指南针。佛教如果不能充实我们生活的内涵,那么佛教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佛陀的教化,本来就是改善我们的人生,净化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品质……我一生的理想,就是弘扬人间佛教、生活佛教。”简单地说,“所谓生活佛教,就是行住坐卧,都能合乎佛法。”

  长期以来,星云大师开创的佛光山一方面重视生活佛法的落实,同时坚持一贯的宗旨:“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总体来说,星云秉持的人间佛教不只是停留在理念的层次,而是以实际行动为社会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净慧法师早年就认为人间佛教思想“对社会主义不但无害而且有利”。他1979年至北京,参与中国佛教协会工作,1981年起,先后担任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法音》专任编辑、主编,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常务理事、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等职。他一直大力提倡人间佛教,并从1993年开始在河北赵县柏林禅寺连续举办了十二届生活禅夏令营。“生活禅”实质上是人间佛教的禅宗化。净慧法师在《生活禅开题》中指出:“修行的目的,就是因为我们生活中有种种烦恼、种种痛苦要求得到解脱,所以要修行。离开了具体的生活环境,不断除个人当下的无明烦恼,学佛、修行都会脱离实际,无的放失。”所以“应该把学佛、修行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生活中落实修行。”这也正是他提出“生活禅”的目的。所谓生活禅,“即是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验禅的意境、禅的精神、禅的风采。”由此净慧法师进一步指出,修行生活禅,就应具足正信,坚持正行,保持正受,以三宝为核心,因果为准绳,般若为眼目,解脱为归宿,以三学为修学的总纲,坚持四摄六度,老实做人,全身心地投入到当下的生活,去掉平时的“百种需索”和“千般计较”,以一颗平常心求得心灵的轻安明净。其基本理念,便是“在尽责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幸福,在无我中求进取,在生活中透禅机,在保任中证解脱。”

  净慧法师提出的“生活禅”,实质上是将人间佛教的理念进一步禅宗化、生活化、社会化、具体化。使佛法进一步走进了世俗生活,是佛教为了适应当代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而做出的进一步的变革。这对佛教在当代的传播与繁荣是大有益处的。

  三、“人间佛教”的现代意义

  人间佛教不仅是根本教理的现代发展,也是佛教入世化、生活化的进一步发展。从太虚的思想演变看,佛教入世化生活化的典型代表——南宗禅的精神无疑是人间佛教最早源头。由于南禅强调“顿悟”与“心传”,反对偶像崇拜与繁琐哲学,依据这种革新精神,能够摆脱束缚,直接面对现代社会,回应社会问题。所以,太虚早年“禅慧融澈,侠情奔涌,不可一世”。没有这种革新精神,人间佛教理论的创建是不可能的。由于南禅主张贴近生活,坐卧行住皆是道,《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这与《阿含经》有关话语一样,也为人间佛教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特别易被现代人接受。由于南禅主张农禅合一,太虚进而提出工禅合一等,使佛教能够适应现代工商业社会。由于南禅曾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百丈清规”,受章太炎的启发,太虚在《整理僧伽制度论》中在多方面仍继承了《百丈清规》的“旧议”,在精神上也与“百丈清规”对唐以前僧制的改革一脉相承。太虚大师也说:“中国佛教能在新世纪中成为世界性的佛学,非但要住持教理的人能够阐明佛教发达人生的真谛,依之以趣大乘行果,必需在人间行六度、四摄的菩萨道,以尽力推行佛教,利益人间一切事业。”

  赵朴初也认为中国佛教应发扬农禅并重的传统,在《佛教常识答问》中说佛教应“为庄严国土、为利乐有情,也为世界人类的和平、进步和幸福做出应有的贡献。”星云大师也说:“人间佛教的性格是重视生活的,重视人生的,尤其是在生活上注重“平常心是道”的体验”。他强调佛教徒应有主动关心社会变迁的自觉,“血液与大众分不开,脉搏与群众共跳跃。”净慧法师提出的“生活禅”更是要求“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

  入世化、生活化不是世俗化、庸俗化,而是要求佛教徒发扬大乘入世担当的菩萨精神,走入世俗生活,深入众生世界,投入两个文明建设,在社会中尽职尽责,奉献力量。在生活中体悟佛法,从而超越生活,超越生死,净化国土社会,庄严人间净土。生活化,正是为了“化生活”。可见,入世化的同时,人间佛教并没有放弃它的出世特性。出世即“觉悟”后对现实社会的根本超越性,只不过人间佛教强调的这种“觉悟”不是在避世中实现的,而是在入世中实现的,是即世而超越,从而使出世与救世有机结合起来。极大地丰富了佛法的内涵与践行空间。

  从20世纪初太虚大师提出“人间佛教”的理念至今,人间佛教已经经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了。方立天教授将“人间佛教”界定为“以现实人生为基点,以人的清净心为基础,通过大乘菩萨道的修持,达到完善人格,进而建立人间净土的佛教”。这是很贴切的。人间佛教从信仰圈层出发,契入社会、文化圈层,发扬佛教积极进取的精神,使佛教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接轨,与社会各个阶层人士沟通,使之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服务,有利于佛教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人间佛教正是佛教为适应社会,促进自身发展而完成向现代化转型的具体实践。

  《禅》杂志 2004年6期

《略论“人间佛教”(吴朝伟)》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