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人间佛教”
吴朝伟
“人间佛教”作为专有名词出现,是在太虚大师《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一文中,作为现代特有的佛教理论思想体系则形成于20世纪,对于“人间佛教”,谈论倡议者络绎不绝,这一理论思想体系是现代中国佛教思想家依据佛法基本原理,对转型社会与现代生活提出的众多问题的长期创造性思考的积累。其中,太虚大师(1890—1947)是“人间佛教”思想的创立者,印顺法师(1906— )、赵朴初(1907—2000)、星云法师(1927— )、净慧法师(1933— )等人则为人间佛教的杰出代表。
一、“人间佛教”思想的历史根源
“人间佛教”是由太虚大师提出来的,但其历史渊源,却可上溯到释迦牟尼那里。释迦牟尼佛出生在人间,成道在人间,说法度生在人间,他的一生,正是人间佛教的具体体现。“释迦牟尼”这个名字的本意就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佛”是梵语“佛陀”的简称,原意是“已经觉悟的人”,《增一阿含经》里佛说自己“用人间之食”,因为“我身生于人间,长于人间,于人间得佛”。释迦牟尼的出家修行,正是为了解决人们的生老病死等人生的根本问题,是人格的升华,而修行的本身是为了提高道德,发展智慧。释迦牟尼成佛后,一生教化,足迹所及,遍于恒河两岸。佛陀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抛弃王公生活,献身于追求智慧和觉悟人群的事业,在他看来,探求真理和宣传真理,拯救社会和拯救人类是他的唯一职志。
佛陀说教的对象,是人间的人类,所要解决的,是人间的各种人生问题。因为惟有在人间,才能秉受佛法,体悟真理,所以佛陀常与弟子“游化人间”,以身体力行切切实实的说明了生活就是修行,佛法必须在生活中得以完满实践。所谓“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身,是诸佛教。”可见,佛教从一开始,就是人间的。《增一阿含经》说“诸佛世尊,皆出人间”,揭示了佛陀重视人间的根本精神,以此宣告“人间佛教”的根本理论就是“佛法在世间”。
同时,“佛法在世间”思想也是禅宗的一个根本思想。它的形成或被强调,主要是在慧能之后。《六祖坛经》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阐明了佛法与世间的关系,强调了要在世间寻求佛法,佛法不是离开世俗社会的另一个世界或境界中的产物,不能执着于世间和出世间的绝对区分,离开世间追求觉悟成佛是不可能的。
中唐时期,马祖道一继承了六祖慧能的思想,并将之发扬,提出“触类是道”、“平常心是道”。道一禅法的特色是“触类是道而任心”,是由“触类是道”和“任心”这两个概念组合而成的。其中,“任心”就是“平常心是道”,而“触类是道”则是这种禅法背后所预设的哲理。“触类是道”的字面意思是接触到的万类全都是至高无上的禅道。这是即于“佛性”遍于一切的道理而推衍出来的。由于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万类当中,因此每一个人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禅道,都是修行成佛的法门,只要“任心”,就是修道。佛教中的“道”指人的身口意三业修行,即有意识地净化身心的活动,而非传统哲学中带有本体意味的“道”。“平常心是道”讲求心行清净,事事无碍,应世利人,这是修行者的根本目的。
马祖道一的“平常心是道”和“触类是道”的禅法,影响后世很深,也是“人间佛教”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后来许多高僧都有相关的问答和阐述。道一的弟子南泉普愿和普愿的弟子赵州从谂又将之继承和发扬。南泉普愿和赵州从谂之间有这么一则公案:从谂问普愿:“如何是道?”普愿说:“平常心是道。”赵州从谂继承慧能“佛法在世间”的思想,并将“平常心是道”进一步具体化,提出要在生活中修行。在从谂的许多公案中,都含着“在生活中修行”的道理,“洗钵去”、“吃茶去”这两则公案最具代表性:
(1)僧问:“学人迷昧,乞师指示。”师云:“吃粥也未?”僧云:“吃粥也。”师云:“洗钵去!”其僧忽然省悟。
(2)师问新到:“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
在这里从谂禅师认为,吃粥、洗钵、吃茶都是最好的修行法门。修行者的生活,到处都流露着禅机,所谓“神通及妙用,运水与担柴”,只要在生活中全身心地投入,处处都可以得道成佛。
禅宗“佛法在世间”的思想是“人间佛教”最主要的理论根源。根据禅宗的这些观念,读经、坐禅等传统佛教的觉悟或成佛方式,并不能达到佛教的最高目的,而要真正“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反而要在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举止中去追求。这为近现代太虚等人提出“人间佛教”理论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人间佛教”思想的提出及发展
“人间佛教”作为一种观念或口号的提出是在20世纪初。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历了历史上空前的大变革,国势日衰,西学东渐,社会处于急遽的动荡与变革之中,“民主”与“科学”的大潮席卷全国,反宗教反迷信的社会运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思想界、知识界对宗教本身存在的必要性也颇有怀疑,“新文化运动”甚至提出“以科学代宗教”、“以美育代宗教”、“以哲学代宗教”的口号,中国佛教当时已经是衰落不堪,僧团腐败,义学凋零,而且蛊惑迷信,逃禅避世,其社会功能几乎丧失,越来越背离了社会的主流和中心。佛教革新图存的问题由此凸显了出来,不少佛教界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振兴佛教、适应社会的历史必然性和紧迫性。振兴佛教,不仅要在教制、教产等方面进行改革,更重要的是要针对时代潮流和社会现状,对佛法观念进行自觉调适,以求契理契机地重构佛教新形象,谋求佛教在新形势下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太虚大师提出了“人间佛教”的理念。“人间佛教”理念在太虚大师那里是以“人生佛教”的概念提出来的。太虚大师在民国十四五年,提出了“人生佛教”。在抗战期间,还编成一部专著──《人生佛教》。大师以为:人间佛教不如人生佛教的意义好。太虚大师的佛教思想,其实是以中国佛教为核心,以适应现代社会为目标,在态度上是“人生”的,而在范围上是“人间”的。他倡导的“人生佛教”,有两个意思:
1、对治的:因为中国的佛教末流,一向重视死和鬼,引出无边流弊。大师为了纠正这种思想,主张不重死而重生,不重鬼而重人。以人生对治死鬼的佛教,所以以人生为名。佛法的重心,当然是了生死,成佛道。但中国佛弟子,由了生死而变成了专门了死,重视了死,也就重视了鬼。为对治“鬼本”的谬见,太虚提倡“人本”,含有对治的意思,旨在提醒广大佛教徒更多地重视现实,着眼于人格的提高与完善。
2、题正的:大师从佛教的根本去了解,时代的适应去了解,认为应重视现实的人生。“依著人乘正法,先修成完善的人格,保持人乘的业报,方是时代所需,尤为我国的情形所宜。由此向上增进,乃可进趣大乘行。使世界人类的人性不失,且成为完善美满的人间。有了完善的人生为所依,进一步的使人们去修佛法所重的大乘菩萨行果”。大师曾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即人生而成佛,显出了大师“人生佛教”的本意。
对太虚的人生佛教(也称人间佛教)思想,大体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出于对中国现代佛教的整体性设想,主张佛教应重视人生,以改善人生为基础,并在教理、组织等方面提出相应方案。
第二,重视与社会道德密切结合的五戒、十善等规则,并适应时代作了新的解释,提倡佛教徒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热爱祖国和人民,多为社会民众奉献。
第三,主张建设新型僧团,兴办佛教学校,创办佛教学术刊物。
印顺法师长年追随太虚大师从事佛教复兴运动,他认为太虚的人生佛教理论尚未突显佛、菩萨在人间,修行解脱在人间的“人间佛法”的现实内容,根据自己对中印佛教多年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系统的人间佛教理论。认为“人间佛教,是整个佛法的重心,关涉到一切圣教。这一论题的核心,就是“人-菩萨-佛”──从人而发心学菩萨行,由学菩萨行而成佛。在现实人间弘扬佛法,利乐众生,造福社会。”在他的《游心法海六十年》一书中对此作出总结性的说明:“大乘佛法,我以性空为主,兼摄唯识与真常。在精神上、行为上,倡导青年佛教与人间佛教……太虚大师说“人生佛教”,是针对重鬼重死的中国佛教。我以印度佛教的天(神)化,情势非常严重,也严重影响到中国佛教,所以我不说“人生”而说“人间”。希望中国佛教,能脱落神化,回到现实人间。我讲人间佛教……”
印顺作为太虚事业的继承者丰富发展了整个人间佛教理论。他把太虚由做人而成佛的论点扩展成严整的体系。印顺指出:“人间佛教”的第一个出发点是现代“人”而非死人、鬼神,是由“人”出发浩浩荡荡地向菩萨、佛陀的境界前进。人间佛教的理论原则是“法与律合一”、“缘起与空性的统一”、以及“自利与利他的统一”。人间佛教所适应的时代倾向是“青年时代”,因而要重视青年工作;是“处世时代”,因而要入世以利益人类,“传播法音”;是“集体(有组织的)时代”,因而僧团组织“要更合理化”。经过印顺的推进,人间佛教的教理依据已立于磐石般不可动摇的根本之上,居功甚伟。
赵朴初解放前就追随太虚大师,并深受其器重。他一生倡导“人间佛教”。在1981年撰写的《佛教常识答问》的最后一章就是《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越性》。1983年,在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理事会上,赵朴初作了题为《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报告,提出把…
《略论“人间佛教”(吴朝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