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重振生機。百余年來,不少大德懷著弘法熱忱和深重的曆史使命感,爲這一目標而努力,掀起佛教複興運動。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可謂這一運動的成熟碩果,它爲振興大乘佛教提供了成功的樣板,成爲國內外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爭相效法的典範,必將對佛教在二十一世紀的進一步振興起到極其深遠的促進作用;它爲人類提供了一個堪作安身立命之本的究竟歸依處,很有可能進一步拓展于全球,爲人類文明的發展、人間淨土的實現發揮導向作用。正如星雲大師所說:“人間佛教是地球人類走向未來的一道光明。”[注93]
唐德剛教授說得好:“積數年之深入觀察與普遍訪問,余知肩荷此項天降之大任(筆者按:指二乘十宗歸一的統一運動),爲今世佛教開五百年之新運者,“佛光宗”開山之祖星雲大師外,不作第二人想。”[注94]此言實非過譽。星雲大師倡導的人間佛教,的確有可能爲佛教開五百年新運,令正法時代重現,我們從佛光山今日的成就可以望見正法重晖的曙光。當然,佛法極爲淵深博大,方便本有多門,衆生的宗教需要也一定會是多元化的,但多元信仰當統一于人間佛教之“一體”,大概是必然的趨勢。佛光山的人間佛教若能在理論上進一步深化,在內容上進一步圓攝諸宗,在定慧法門上能不斷改進,在弘傳上更多新的創意,則更有資格荷擔爲全人類提供安身立命之本的神聖使命。星雲大師尚強健精神,他培養的衆多弟子在迅速成長,後繼者多有其人,相信其人間佛教將會與時俱進,更加完滿、成熟,令正法常住人間,以佛光普照全球。
【注解】
[注1] 《星雲大師講演集》(一)第七八叁頁。
[注2] 《佛光教科書·佛光學》第九十七頁。
[注3] 鄧子美《二十世紀中國佛教的智慧結晶》(《法音》一九九八年第七期第二十叁頁)。
[注4] 《妙雲集·印度之佛教》。
[注5] 《法音》一九九八年第七期第二十六頁。
[注6] 《往事百語》(一)第四頁。
[注7] 同上第四十叁頁。
[注8] 同上第二頁。
[注9] 同上第一八八頁。
[注10] 《星雲大師講演集》(一)第六六五頁。
[注11] 《往事百語》(二)第一一六頁。
[注12] 同上第四十六頁。
[注13] 同上頁第一一六頁。
[注14] 《往事百語》(叁)第二六叁頁。
[注15] 同上第二○五頁。
[注16] 《佛教》叢書之五《教史》第五七八頁。
[注17] 《星雲大師講演集》(四)第六十四頁。
[注18] 《佛教》叢書之五《教史》第五七八頁。
[注19] 《佛教》叢書之八《人間佛教》第四二四頁。
[注20] 同上第四二五頁。
[注21] 《星雲大師講演集》(四)第六十五~六十六頁。
[注22] 同上第六十八頁。
[注23] 同上第一一○頁。
[注24] 同上第一○九頁。
[注25] 《星雲大師講演集》(二)第七頁。
[注26] 《星雲大師講演集》(四)第一一○頁。
[注27] 《往事百語》(二)第四十七頁。
[注28] 《星雲大師講演集》(四)第一二二頁。
[注29] 《佛光教科書·佛光學》第四十八頁。
[注30] 《佛教》叢書之一《教理》第六○六頁。
[注31] 《星雲大師講演集》(四)第一一二頁。
[注32] 《往事百語》(四)第叁頁。
[注33] 《佛光教科書·佛光學》第九十八頁。
[注34] 《佛教》叢書之一《教理》第六○四頁。
[注35] 《往事百語》(二)第五十七頁。
[注36] 《往事百語》(四)第二叁四頁。
[注37] 《往事百語》(叁)第二七二頁。
[注38] 《星雲大師講演集》(一)第四十五頁。
[注39] 《星雲大師講演集》(二)第六七一頁。
[注40] 《星雲大師講演集》(一)第二六○頁。
[注41] 《星雲大師講演集》(二)第六七一頁。
[注42] 《往事百語》(一)第二十四頁。
[注43] 《星雲大師講演集》(一)第二六六頁。
[注44] 《佛光山開山卅一周年年鑒·圓滿自在》第四五五頁。
[注45] 《星雲大師講演集》(四)第二叁叁頁。
[注46] 《星雲大師講演集》(四)第二四頁。
[注47] 《星雲大師講演集》(一)第七叁八頁。
[注48] 《星雲大師講演集》(四)第叁二二頁。
[注49] 《往事百語》(一)第二十九頁。
[注50] 《星雲大師講演集》(叁)第一一叁頁。
[注51] 《星雲大師講演集》(二)第二五二頁。
[注52] 《星雲大師講演集》(一)第二○七頁。
[注53] 《星雲大師講演集》(叁)第五○二頁。
[注54] 《星雲大師講演集》(四)第一叁○頁。
[注55] 《星雲大師講演集》(四)第一叁○頁。
[注56] 同上第一一○頁。
[注57] 《佛光教科書·佛光學》第一四○頁。
[注58] 同上第六頁。
[注59] 同上第一四○頁。
[注60] 《星雲大師講演集》(四)第五八四頁。
[注61] 《星雲大師講演集》(二)第五九五頁。
[注62] 《星雲大師講演集》(四)第五八四頁。
[注63] 《星雲大師講演集》(四)第五五八頁。
[注64] 《星雲大師講演集》(四)第一九八頁。
[注65] 《往事百語》(叁)第八十九頁。
[注66] 《佛光山開山叁十周年紀念特刊》第叁五九頁。
[注67] 《星雲大師講演集》(一)第六五七頁。
[注68] 《星雲大師講演集》(二)第六頁。
[注69] 《佛光菜根譚》2第一九四頁。
[注70] 《星雲大師講演集》(四)第一叁○頁。
[注71] 《星雲大師講演集》(二)第二二叁頁。
[注72] 《星雲大師講演集》(二)第五六五頁。
[注73] 《往事百語》(叁)第二一○頁。
[注74] 《佛光教科書·佛光學》第叁叁—叁四頁。
[注75] 《星雲大師講演集》(二)第七一九~七二○頁。
[注76] 《星雲大師講演集》(二)第七二叁頁。
[注77] 同上第七二八~七二九頁。
[注78] 《星雲大師講演集》(四)第一五○頁。
[注79] 《星雲大師講演集》(四)第叁一○頁。
[注80] 《佛光山開山叁十周年紀念特刊》第叁五八頁。
[注81] 《往事百語》(二)第五十叁頁。
[注82] 《往事百語》(四)第十二頁。
[注83] 《往事百語》(叁)第九十二~九十叁頁。
[注84] 《往事百語》(四)第一四七頁。
[注85] 《佛光山開山叁十周年紀念特刊》第叁五八頁。
[注86] 《星雲大師講演集》(四)第一一八頁。
[注87] 《星雲大師講演集》(四)第一二一頁。
[注88] 同上第一二叁頁。
[注89] 《佛光山開山叁十周年紀念特刊》第十八頁。
[注90] 《佛光教科書·佛光學》第九十五頁。
[注91] 《往事百語·自序》第六頁。
[注92] 《法音》一九九八年七期第二十一頁。
[注93] 《佛光教科書·佛教問題探討》第四十二頁。
[注94] 轉引自符芝瑛《星雲大師傳》第叁四七頁。
本文收錄于普門學報:第一期/論文
《正法重輝的曙光──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陳兵)》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