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重辉的曙光──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陈兵)▪P8

  ..续本文上一页、佛教文物陈列馆、佛光山民众图书馆、佛光缘美术馆,创办佛光山丛林学院、中国佛教研究院、英文佛学院、日文佛学院等十多所佛学院,及普门中学、南华大学、佛光大学等学校,普门幼稚园等十所幼稚园,创办多所都市佛学院开展信众教育,创办胜鬘书院培训妇女,成立佛光山慈善基金会,设佛光诊所、云水医院、急难救助会、友爱服务队、观音护生会、器官捐赠会、社会教化处等开展慈善救济,设大慈育幼院收养无依儿童,设兰阳仁爱之家、佛光精舍、高雄县老人公寓等养老,设万寿园佛教公墓安置大众灵骨……为开展各项佛教事业提供了成功的样板。

  星云大师还以大众化为人间佛教应有的性格,强调“佛法在大众中求”,“舍弃了大众,则无佛法”。[注87]以大众为基础、大众化是佛陀教法本有的精神,三宝之一的僧宝,即大众义。大众化的人间佛教要从大众出发,为大众著想,深入大众,以众为我,以我为众,将自身小我融入大众。在生活行为上要有为大众服务及集体主义精神,不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不古怪偏激,应深入大众,为教为众,“眼里要有大众的影子,耳里要有大众的声音,心内要有大众的功绩,身上要有大众的恩惠,大众为我,我要为大众。”[注88]文宣、讲经说法、梵呗歌偈皆应大众化,让佛法走出山门,广流社会,令社会大众普沾法益;应发愿终身做大众的义工菩萨,服务大众。

  “集体创作”“成就归于大众”,被奉为佛光山的宗风。星云大师本人具有集体主义的性格,他在《往事百语·老二哲学》中说:“当初,我自号“星云”,只想自我勉励做星云团里的一颗小星星,以一己微弱的光芒,和其他星光互相辉映,光照寰宇。”他认为弘法应从过去的以个人为主转向以团体为主,发挥团体的强力,发起创办了大大小小的多个佛教团体,提倡举办集体共修活动,建议举办老人俱乐部、职业训练辅导中心、佛书交换研读会、社区布教所、两地信徒相谈会、社区服务中心、家庭普照、参访团、朝山团、儿童星期学佛班、佛教慈爱团、研讨共修会、八关斋戒会等,以多种团体活动扩大集体共修的范围。

  健全制度,是星云大师特别强调的实行人间佛教的关键性问题。佛教僧团本有极其严格的戒律清规等制度,然法久弊生,戒纲不振,过于散漫,成为导致佛教衰落的一大症结所在。振兴佛教,首先须从健全制度著手。经济、人事、寺院、剃度、传戒、传教、做法会等,都应该有制度。针对长期以来戒规松弛及法派剃度、滥收徒众等弊端,星云大师领导的佛光山僧团本著佛制清规及六和敬的原则,制定了一系列制度,以“集体创作、制度领导、非佛不作、唯法所依”为行事的规范,立十二条门规:“不违期剃染,不夜宿俗家,不共财往来,不染污僧伦,不私收徒众,不私蓄金钱,不私建道场,不私交信者,不私自募缘,不私自请托,不私置产业,不私造饮食。”[注89]佛光山宗务委员会采现代管理方法,下设五院(长老院、都监院、教育院、文化院)十会(佛光大藏经编修委员会等),逐级管理,体制颇为完善。徒众依序列等级考核晋升。国际佛光会有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秘书长、财务长、各委员会、法制长等严密的组织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正如符芝瑛《星云大师传》所言:“不但对中国佛教具有汰旧布新的意义,对现今企业决策经营业,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星云大师还极其重视以文艺弘扬佛法,“佛教需要文艺化”是他从青年时代便树立的理想,他是以文艺弘法的高手,他在台湾的弘法事业,便从组织合唱团、幻灯队,撰写《释迦牟尼传》、《玉琳国师》(小说)起步,几十年来一直注重佛教与艺术结合,寺院建筑讲求庄严壮美,提倡佛曲梵呗现代化,亲自撰写歌词,创建“佛光缘美术馆”九所。“以艺术美化世间”,被作为建设佛光净土的重要工作;艺文化,被作为人间佛教的特性之一。

  佛教要国际化,也是星云大师青年时期树立的理想,为此,他以国际眼光,在佛光山开办国际学部培养人才,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将佛教从台湾推向全世界,建立起国际性的团体佛光会等,多次举办国际性佛教会议,开展国际佛教交流合作,奖励有心之士研究佛教国际化的各种问题。他号召佛光人“发挥国际性格,不分地域、种族、国界、宗教,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透过文化、教育,努力推动佛教净化人心、福利群生的工作。”[注90]

  星云大师倡导的人间佛教还重视礼仪与统一化。《佛光教科书·佛光学》中说:“人间佛教尤其重视人生礼仪,因此佛光山各别分院均为信徒举行成年礼、佛化婚礼、皈依典礼、丧葬仪礼等,希望透过佛教的生活礼仪,达到生活佛法化、佛法生活化的目标。”星云大师还主张佛门各宗的制度、修持方法、礼仪应朝统一化的方向前进,以免信徒莫衷一是、邪魔外道乘虚而入。认为早晚念诵、生活规范礼仪、婚丧喜庆仪式、殿堂所供本尊、印刷发行的经书、称谓头衔的礼貌、僧俗层次的资格等,皆应谋求统一。

  十、星云大师人间佛教思想的贡献

  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的要点,大略可作如下概括:针治明清以来中国佛教畸重出世、退避山林、重死度鬼的偏弊,适应现代工商科技社会,重恢佛陀人间佛教之旨,发扬中国佛教优良传统,立足地球人间,以人为本,重视人间生活的丰足安乐、社会人心的净化,以建设人间净土为理想;力求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将佛陀教法落实于生活,用佛法正见导正、点化人间生活;倡导给人欢喜,以乐观喜悦的心态化解烦恼、亲和众生、享受生活,让欢喜布满人间;号召积极入世,深入社会,以出世的超脱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弘法利生,关注社会,参与、率导人间建设;应时契机,采用现代方式,针治现代社会弊病,以佛陀的正法教化净化现代社会;发扬圆融的精神,融和佛教诸乘诸宗、僧俗四众、传统与现代、佛教与世学、佛教与其他宗教,乃至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信仰;注重文化教育、经济、慈善、福利等事业,健全制度,完善礼仪,结合文艺,以国际胸怀、前瞻眼光、进取精神,努力推行人间佛教于全球,促进世界和平、社会进步、人类向上,净土实现于人间。总而言之,适应时代潮流、未来趋势,活用佛法的智慧,以最有效的方式令佛法弘化人间,净化、庄严人间,可谓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的特质。

  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博大丰厚,表述尽管通俗浅显,内涵实际甚为深沉,是其数十年身体力行人间佛教成功经验的结晶,出自对佛法的深切体证、对佛教历史和现状的冷静反思,及对现代社会人心的敏锐感知、深彻观察,非凭空构想的空洞理论。“必须用心灵去感受,用实践去印证,才能获得个中意味。”[注91]只有对人间佛教近百年的进程乃至全体佛教的历史和现状作过深刻思考,对人间佛教的修持有实际体会,才能完全读懂星云大师,明白他人间佛教的意蕴、意义。笔者不敏,实乏评论大师的资格,这里仅依自己的理解,钩提大师人间佛教思想的梗概,不足以穷尽大师人间佛教思想之方方面面。

  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体系,继承、吸取、发展了太虚、印顺等大德的人间佛教理论,尤其是继承发扬了太虚大师的革新勇气、国际眼光、圆融精神,而对传统弊病的揭批革除,比太虚、印顺更为彻底;对佛法生活化的讲说开示,比太虚、印顺更显具体、活泼、丰富、平实;在事业、制度、礼仪、文艺等弘法方式上,比太虚、印顺更富创意,更显现代化。更为宝贵的,是人间佛教在星云大师手上,不仅仅是理论的构画,而是一一实行,条条印证,经艰苦卓绝的努力,变为活生生的现实,立足台湾,推广世界,显现著其蓬勃的生命力,使佛陀教法重焕青春,令中华文化风靡全球。

  关于佛光山在星云大师思想指导下推行人间佛教的贡献,《佛光山开山三十周年纪念特刊》中总结有十二点:

  一、世界佛教人口增加。二、青年学佛风气日盛。

  三、在家弟子弘扬佛法。四、传播媒体重视佛教。

  五、佛教文物广泛流通。六、佛教梵呗受到重视。

  七、佛光人会蓬勃发展。八、教育学界肯定佛教。

  九、社会名流奉行佛教。十、演艺人员皈依佛教。

  十一、世界佛学会考成绩辉煌。十二、弘法布教跨国越洲。

  这些,的确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从长远的眼光看,从理论的高视角看,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的贡献与意义,尚不止于此。

  邓子美兄称人间佛教为“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最可宝贵的智慧结晶”。[注92]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则可谓之结晶的结晶,从思想内涵、实施成果和发展前景看,它对整个佛教乃至全人类的未来,具有重大意义。

  已故世界著名历史学家汤恩比博士曾预言,未来社会的生机泉源乃将来自宗教,这种宗教必须能满足人们的科学精神、哲学精神,既能拯救东方的困境、又能挽救西方的危机,能赋与人们明辨和克服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以贪欲为首的各种罪恶力量,有利于将全人类团结为一体。汤恩比博士认为东方的大乘佛教最有资格承此重任,但必须经过改革。这一看法获得东西方许多有识之士的认同。

  从人类现有精神成果看,大乘佛法以具永恒性、普遍性的人类终极关怀之解决为核心,高屋建瓴俯瞰全法界,具有超越科哲、堪以总持人类文化、指导文明走向的深刻睿智,有慈悲普济的高尚精神和圆融不二的博大胸怀,有根治社会人心弊病的良方,甚具理性和人文主义特性,而无其他宗教和科学、哲学的缺陷偏弊,最宜于唤醒人类的文明自觉,指引人们反省弊病,校正方向,和解矛盾,挽救危机,走出困境,促进世界和平、生态保护和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整合飞跃,的确最有资格成为将全人类联结为一体的信仰纽带。

  但全球各地的现行佛教,皆因长期流传于封建社会而僵化衰迈,各有缺陷,显然不堪以承此大任,必须应时维新,革除积弊,回归佛陀…

《正法重辉的曙光──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陈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