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重辉的曙光──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陈兵)▪P7

  ..续本文上一页育界普遍弥漫著功利风气与乡愿心态,直接间接地戕害了下一代。

  针对种种社会问题、人心病态,星云大师依据佛法,提出种种解决方案:以佛法的平等思想对治人间的不平等,提倡人人相互尊重,争取世界和平;以佛法的人本思想对治对生命的不重视,制止杀戮,保护动物,巩固人伦;以佛法依正不二的思想对治环境的破坏、生态的失衡,让全人类觉醒“地球是我们的家”,惜缘、惜物、惜生;以佛法自然的缘起观对治行事的悖理,以平衡协调为处事的准则,提高生命的素质;以佛法的因果观对治违法乱纪、道德沦丧,使人们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以禅的调心对治人心的紧张、孤独、迷惘,使人们摆脱烦恼的缠缚,保持轻安、活泼、自然、纯净的心态;用以鼓励代替责备、以慈爱代替呵骂、以关怀代替放纵、以同事代替隔阂的方法,对治教育的病态,培养身心健康、有道德、有慈悲、爱社会、爱国家的下一代。星云大师在《佛教现代化》讲演中总结得好:

  所谓佛教现代化,目的即将佛教慈悲、容忍的精神提供给社会作参考,希望社会遵循著佛教的平等法、因缘法、因果法等原则原理,而臻于至善至美的境地。社会如果透过佛法的指引,因此而充实了内涵品质,提高了精神层次,那么佛教对于这个时代、社会,才具有存在的意义。社会的进步化、现代化,才真正是佛教所以走上现代化的宗旨所在!

  八、融和的人间佛教

  星云大师自称“是个天生具有融和性格的人”,他所谓的融和,有包容、宽容、圆融不诤、和合团结、和睦相处、同体共生等含义。融和或圆融,是中国佛教传统的重要精神,当今社会,也表现出一种对融和的需要和向一体化的趋归。强调融和,是星云大师人间佛教思想的突出特点。其融和的内容,包括古今中外所有佛学、佛教各宗各派、传统与现代、出家与在家、佛教与世学、佛教与其他宗教,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国家,事与理、自与他、生活与佛法、入世与出世,乃至“法界圆融”。在《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讲演中,星云大师判定今日为“人间圆融的时代”主张这一时代,人间佛教“要把最原始的佛陀时代到现代的佛教,融和起来,统摄起来。”《佛光教科书·佛光学》有云:

  佛光山及佛光会不仅提倡男女性别的融和、贫富贵贱的融和、士农工商的融和、国家种族的融和,也积极谋求宗教之间的融和、传统与现代的融和、僧众与信众的融和,更兼顾佛法与世学的融和、佛法与生活的融和,凡此均为法界融和思想的实践。所以,法界融和是佛光学基本的内涵精神。

  不但大小乘要融和,显密要融和,而且应扩大到种族融和、古今融和、自他融和、事理融和。……使世界融和一体,不分种族、国界,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而能和睦相处。

  这种融和思想,基于大乘“中道”、华严宗“法界圆融”的哲学观,顺应世界潮流,眼光从佛教扩展到全世界、全人类乃至全法界,表现出一种只有佛教才具有的宽广胸襟、远大眼光与圆融精神,不仅为佛教之建设所必需,而且也是全人类越来越需要的指标。

  就人间佛教建设而言,星云大师倡导的融和大略有三个最为重要的问题:

  第一是佛教诸乘诸宗的融和。诸乘诸宗,南北二传,显密二教,在星云大师看来各有其价值,各有其所被的机宜,并无正邪高下之别,如百花盛开,色香各异。“八万四千法门,每一法门皆是入佛之道,不可以说:你的究竟,我的不究竟。”[注80]专宗修行,一门深入,固然不错,但不能有宗派的争执,应互相尊敬,融通佛法作整体的弘扬。佛光山初称不属任何宗派,八宗兼弘,后来接续临济法脉,仍融和诸宗。星云大师本人确如蓝吉富先生所言,主要植根于禅宗,但并不拘囿于禅之一宗,而兼融诸宗,尤倾向于禅净双融,谓禅净双修甚契合人间佛教思想。他虽不大倡导修学密法,但并不排密,主张显密融和,主办世界显密佛学会议、禅净密三修法会,选派弟子学习藏传密教。他的佛学思想广融原始佛教、南传佛教、禅宗、天台、华严、净土等学于一体,并兼融佛教学术研究的成果和儒、道之学,可谓融和内外诸学。

  第二是僧俗融和。长期以来,佛教强调比丘众住持佛法,不仅僧尊俗卑,比丘尼众的地位也相当低,南传佛教甚而没有了比丘尼众。近代以来的佛教复兴中,在家佛子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居士运动高涨,各地纷纷成立居士林,居士讲经说法者大有其人。僧俗矛盾,成为佛教界一大问题,有强调僧尊俗卑排斥在家众者,有提倡“二宝居士”不敬出家众者。星云大师针对这一问题,倡导僧信(俗)融和,肯定在家众在弘扬佛法上的重要作用,重视在家的佛教,创立在家信众的团体“国际佛光会”,设立“檀讲师”、“檀教师”制度,鼓励具资格的在家居士讲经说法布教。这种创举在教界引起争议,有人认为这会劫夺僧伽教权,造成不测之乱。星云大师则认为:“过去佛教主要靠出家人来弘扬发展,固然有其时代的背景因素,然而时至今日,佛教已经传播到全球五大洲,仅凭少数出家人的努力,显然不足;再说随著教育的普及,在家众中,才学丰富者也不在少数,大家何不敞开心胸,彼此尊重,相互融和,在一个教主佛陀的感召之下统一起来,在一个人间佛教的信仰之下动员起来。”[注81]

  本著佛法平等的原则,顺应时代男女平等的潮流,星云大师十分重视提高女众在佛教中的地位,作《佛教的女性观》讲演阐明佛法男女平等的思想,撰《佛教妇女的故事》讲述佛教中杰出女性的业绩懿行,培养了众多女弟子,放手让她们承担弘法大任。佛光山女众的重大作用及其与男众平等的地位,乃有目共睹。

  第三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和。人间佛教的提倡虽有因应时机而将佛教现代化之义,但并非否定佛教传统,而是改革封建社会中形成的腐朽痈溃,更好地继承发扬佛教的优良传统。星云大师倡导的人间佛教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传统佛教的精华,与其说是创新,毋宁说主要是对传统佛法的继承。《佛光教科书·佛光学》中表明:“佛光山的发展或佛光会的成立,主要的目的都是希望把传统的佛教融入到现代人的生活中。”星云大师坦承:“其实,我相当保守,也很执著传统。”[注82]他的确是一位传统的禅宗丛林中长成的本色衲僧,曾循著参禅打坐、拜佛念佛、刺血写经、禁足禁语、过午不食、苦行作务等传统僧人的老路修行,确有所得,有“体会到刹那永恒的体验”和“浑然忘我、失却身心的境界”,在佛七中曾达“身心俱泯,大地空旷”、“念而无念”、“无人无我”乃至“时间、空间、天地万物都为之一空”,[注83]这种深切体会,成为他信心、智慧、定力的一大源泉。他为佛光人编订的“佛光三昧修持法”,包括拜愿、念诵、禅观、实践等程序,是以禅净双融为核心的纯正的大乘修持法门,传统的味道很浓。他还多次讲演禅宗的用功法、教学法,表现出颇深的禅宗功底。他在行仪事相上也相当守持中国佛教的传统,认为“中国佛教的僧装、素食,乃至礼仪,绝不能改变。”[注84]在这方面要比太虚大师保守。但他又相当现代,并不执著于传统修持老路,不完全沿老修行参禅念佛苦行的路子走到底,只将其念佛打七所得的宗教体验落实在生活中、弘法工作中修菩萨行,也不倡导徒众循传统的老路修苦行、禁语、持午、闭关等。他以身教提供了一个融传统与现代于一身的现代弥勒比丘的榜样。

  星云大师不仅融和佛教各宗派、僧俗四众、传统与现代,而且以宽广的胸怀融和、尊重其他宗教乃至民间信仰,认为“迷信(指信上帝神明)比不信好,正信比迷信好”。提倡学习其他宗教的优长,感谢基督教办医院、学校,监狱布教、电视宣传等方式对佛教的刺激促进。在政界,他不分党派,平等看待,广结善缘,为促进两岸的融和而努力。他提出同体共生、平等、和平等理念和原则,指出“融和不是你大我小、你多我少,更不是你有我无、你好我坏”,[注85]而要以平等的观念、包容的胸怀、尊重异己的态度、慈悲的感情,捐弃我见偏执,防止争斗掠杀、破坏乖离,促成全人类的大融和,创建和平安乐的人间净土。

  九、事业化、制度化、大众化、国际化的人间佛教

  星云大师倡导的人间佛教,还有重视事业、礼仪、文艺及制度化、大众化、国际化、未来化、统一化等诸多特性。

  注重事业,是星云大师提出的振兴佛教之一大方略,他指出,佛教在历史上曾相当重视事业,但后来变成只重道业、学业而不重事业,为导致衰落的原因之一。人间佛教的实行,应远承古代佛教兴办事业的传统,取法近代天主教、基督教和日本佛教举办事业的做法,将入世普济的宗旨落实于经办各种具体的事业;应兴办佛教的文化事业,发扬历代结集翻译刊刻经典、造像、著述、书画、文艺、科技等的优良传统;应振兴佛教的教育事业,不仅创办佛学院作育僧材,而且开办义学、小学、中学、大学、星期学校、夏令营、技能训练班等,发挥多层次的教育功能;应积极开展社会慈善事业,赈饥施贫、施医施药、养老育幼、设立义冢公墓,以慈悲济助众生;应大力发展佛教的社会公益事业,发扬古德植树造林、凿井开渠、筑桥铺路、经营碾磨、设置浴室、利济行旅、救助急难等优良传统,为公众谋取利益;应经营佛教的经济事业,为弘法建立雄厚的经济基础。

  现代化的佛教事业,应包括工厂、农场、保险、银行、公司,所谓工农商等,佛教寺院可以鼓励信徒设立,僧信合作,为佛教经济的发展,为佛教事业的现代化立一个楷模。[注86]

  星云大师是极善经营各项佛教事业的天才事业家,成功创办了《普门》、《觉世》、《人间福报》等报刊,编纂出版《佛光大藏经》、《佛光大辞典》、《中国佛教经典宝藏》、《佛光电脑大藏经》,成立“财团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会”、佛光出版社、佛光书局、佛光山视听中心…

《正法重辉的曙光──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陈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