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重輝的曙光──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陳兵)▪P7

  ..續本文上一頁育界普遍彌漫著功利風氣與鄉願心態,直接間接地戕害了下一代。

  針對種種社會問題、人心病態,星雲大師依據佛法,提出種種解決方案:以佛法的平等思想對治人間的不平等,提倡人人相互尊重,爭取世界和平;以佛法的人本思想對治對生命的不重視,製止殺戮,保護動物,鞏固人倫;以佛法依正不二的思想對治環境的破壞、生態的失衡,讓全人類覺醒“地球是我們的家”,惜緣、惜物、惜生;以佛法自然的緣起觀對治行事的悖理,以平衡協調爲處事的准則,提高生命的素質;以佛法的因果觀對治違法亂紀、道德淪喪,使人們自覺遵守道德規範;以禅的調心對治人心的緊張、孤獨、迷惘,使人們擺脫煩惱的纏縛,保持輕安、活潑、自然、純淨的心態;用以鼓勵代替責備、以慈愛代替呵罵、以關懷代替放縱、以同事代替隔閡的方法,對治教育的病態,培養身心健康、有道德、有慈悲、愛社會、愛國家的下一代。星雲大師在《佛教現代化》講演中總結得好:

  所謂佛教現代化,目的即將佛教慈悲、容忍的精神提供給社會作參考,希望社會遵循著佛教的平等法、因緣法、因果法等原則原理,而臻于至善至美的境地。社會如果透過佛法的指引,因此而充實了內涵品質,提高了精神層次,那麼佛教對于這個時代、社會,才具有存在的意義。社會的進步化、現代化,才真正是佛教所以走上現代化的宗旨所在!

  八、融和的人間佛教

  星雲大師自稱“是個天生具有融和性格的人”,他所謂的融和,有包容、寬容、圓融不诤、和合團結、和睦相處、同體共生等含義。融和或圓融,是中國佛教傳統的重要精神,當今社會,也表現出一種對融和的需要和向一體化的趨歸。強調融和,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突出特點。其融和的內容,包括古今中外所有佛學、佛教各宗各派、傳統與現代、出家與在家、佛教與世學、佛教與其他宗教,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國家,事與理、自與他、生活與佛法、入世與出世,乃至“法界圓融”。在《人間佛教的基本思想》講演中,星雲大師判定今日爲“人間圓融的時代”主張這一時代,人間佛教“要把最原始的佛陀時代到現代的佛教,融和起來,統攝起來。”《佛光教科書·佛光學》有雲:

  佛光山及佛光會不僅提倡男女性別的融和、貧富貴賤的融和、士農工商的融和、國家種族的融和,也積極謀求宗教之間的融和、傳統與現代的融和、僧衆與信衆的融和,更兼顧佛法與世學的融和、佛法與生活的融和,凡此均爲法界融和思想的實踐。所以,法界融和是佛光學基本的內涵精神。

  不但大小乘要融和,顯密要融和,而且應擴大到種族融和、古今融和、自他融和、事理融和。……使世界融和一體,不分種族、國界,同中有異,異中有同,而能和睦相處。

  這種融和思想,基于大乘“中道”、華嚴宗“法界圓融”的哲學觀,順應世界潮流,眼光從佛教擴展到全世界、全人類乃至全法界,表現出一種只有佛教才具有的寬廣胸襟、遠大眼光與圓融精神,不僅爲佛教之建設所必需,而且也是全人類越來越需要的指標。

  就人間佛教建設而言,星雲大師倡導的融和大略有叁個最爲重要的問題:

  第一是佛教諸乘諸宗的融和。諸乘諸宗,南北二傳,顯密二教,在星雲大師看來各有其價值,各有其所被的機宜,並無正邪高下之別,如百花盛開,色香各異。“八萬四千法門,每一法門皆是入佛之道,不可以說:你的究竟,我的不究竟。”[注80]專宗修行,一門深入,固然不錯,但不能有宗派的爭執,應互相尊敬,融通佛法作整體的弘揚。佛光山初稱不屬任何宗派,八宗兼弘,後來接續臨濟法脈,仍融和諸宗。星雲大師本人確如藍吉富先生所言,主要植根于禅宗,但並不拘囿于禅之一宗,而兼融諸宗,尤傾向于禅淨雙融,謂禅淨雙修甚契合人間佛教思想。他雖不大倡導修學密法,但並不排密,主張顯密融和,主辦世界顯密佛學會議、禅淨密叁修法會,選派弟子學習藏傳密教。他的佛學思想廣融原始佛教、南傳佛教、禅宗、天臺、華嚴、淨土等學于一體,並兼融佛教學術研究的成果和儒、道之學,可謂融和內外諸學。

  第二是僧俗融和。長期以來,佛教強調比丘衆住持佛法,不僅僧尊俗卑,比丘尼衆的地位也相當低,南傳佛教甚而沒有了比丘尼衆。近代以來的佛教複興中,在家佛子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居士運動高漲,各地紛紛成立居士林,居士講經說法者大有其人。僧俗矛盾,成爲佛教界一大問題,有強調僧尊俗卑排斥在家衆者,有提倡“二寶居士”不敬出家衆者。星雲大師針對這一問題,倡導僧信(俗)融和,肯定在家衆在弘揚佛法上的重要作用,重視在家的佛教,創立在家信衆的團體“國際佛光會”,設立“檀講師”、“檀教師”製度,鼓勵具資格的在家居士講經說法布教。這種創舉在教界引起爭議,有人認爲這會劫奪僧伽教權,造成不測之亂。星雲大師則認爲:“過去佛教主要靠出家人來弘揚發展,固然有其時代的背景因素,然而時至今日,佛教已經傳播到全球五大洲,僅憑少數出家人的努力,顯然不足;再說隨著教育的普及,在家衆中,才學豐富者也不在少數,大家何不敞開心胸,彼此尊重,相互融和,在一個教主佛陀的感召之下統一起來,在一個人間佛教的信仰之下動員起來。”[注81]

  本著佛法平等的原則,順應時代男女平等的潮流,星雲大師十分重視提高女衆在佛教中的地位,作《佛教的女性觀》講演闡明佛法男女平等的思想,撰《佛教婦女的故事》講述佛教中傑出女性的業績懿行,培養了衆多女弟子,放手讓她們承擔弘法大任。佛光山女衆的重大作用及其與男衆平等的地位,乃有目共睹。

  第叁是傳統與現代的融和。人間佛教的提倡雖有因應時機而將佛教現代化之義,但並非否定佛教傳統,而是改革封建社會中形成的腐朽癰潰,更好地繼承發揚佛教的優良傳統。星雲大師倡導的人間佛教的內容,基本上都是傳統佛教的精華,與其說是創新,毋甯說主要是對傳統佛法的繼承。《佛光教科書·佛光學》中表明:“佛光山的發展或佛光會的成立,主要的目的都是希望把傳統的佛教融入到現代人的生活中。”星雲大師坦承:“其實,我相當保守,也很執著傳統。”[注82]他的確是一位傳統的禅宗叢林中長成的本色衲僧,曾循著參禅打坐、拜佛念佛、刺血寫經、禁足禁語、過午不食、苦行作務等傳統僧人的老路修行,確有所得,有“體會到刹那永恒的體驗”和“渾然忘我、失卻身心的境界”,在佛七中曾達“身心俱泯,大地空曠”、“念而無念”、“無人無我”乃至“時間、空間、天地萬物都爲之一空”,[注83]這種深切體會,成爲他信心、智慧、定力的一大源泉。他爲佛光人編訂的“佛光叁昧修持法”,包括拜願、念誦、禅觀、實踐等程序,是以禅淨雙融爲核心的純正的大乘修持法門,傳統的味道很濃。他還多次講演禅宗的用功法、教學法,表現出頗深的禅宗功底。他在行儀事相上也相當守持中國佛教的傳統,認爲“中國佛教的僧裝、素食,乃至禮儀,絕不能改變。”[注84]在這方面要比太虛大師保守。但他又相當現代,並不執著于傳統修持老路,不完全沿老修行參禅念佛苦行的路子走到底,只將其念佛打七所得的宗教體驗落實在生活中、弘法工作中修菩薩行,也不倡導徒衆循傳統的老路修苦行、禁語、持午、閉關等。他以身教提供了一個融傳統與現代于一身的現代彌勒比丘的榜樣。

  星雲大師不僅融和佛教各宗派、僧俗四衆、傳統與現代,而且以寬廣的胸懷融和、尊重其他宗教乃至民間信仰,認爲“迷信(指信上帝神明)比不信好,正信比迷信好”。提倡學習其他宗教的優長,感謝基督教辦醫院、學校,監獄布教、電視宣傳等方式對佛教的刺激促進。在政界,他不分黨派,平等看待,廣結善緣,爲促進兩岸的融和而努力。他提出同體共生、平等、和平等理念和原則,指出“融和不是你大我小、你多我少,更不是你有我無、你好我壞”,[注85]而要以平等的觀念、包容的胸懷、尊重異己的態度、慈悲的感情,捐棄我見偏執,防止爭鬥掠殺、破壞乖離,促成全人類的大融和,創建和平安樂的人間淨土。

  九、事業化、製度化、大衆化、國際化的人間佛教

  星雲大師倡導的人間佛教,還有重視事業、禮儀、文藝及製度化、大衆化、國際化、未來化、統一化等諸多特性。

  注重事業,是星雲大師提出的振興佛教之一大方略,他指出,佛教在曆史上曾相當重視事業,但後來變成只重道業、學業而不重事業,爲導致衰落的原因之一。人間佛教的實行,應遠承古代佛教興辦事業的傳統,取法近代天主教、基督教和日本佛教舉辦事業的做法,將入世普濟的宗旨落實于經辦各種具體的事業;應興辦佛教的文化事業,發揚曆代結集翻譯刊刻經典、造像、著述、書畫、文藝、科技等的優良傳統;應振興佛教的教育事業,不僅創辦佛學院作育僧材,而且開辦義學、小學、中學、大學、星期學校、夏令營、技能訓練班等,發揮多層次的教育功能;應積極開展社會慈善事業,赈饑施貧、施醫施藥、養老育幼、設立義冢公墓,以慈悲濟助衆生;應大力發展佛教的社會公益事業,發揚古德植樹造林、鑿井開渠、築橋鋪路、經營碾磨、設置浴室、利濟行旅、救助急難等優良傳統,爲公衆謀取利益;應經營佛教的經濟事業,爲弘法建立雄厚的經濟基礎。

  現代化的佛教事業,應包括工廠、農場、保險、銀行、公司,所謂工農商等,佛教寺院可以鼓勵信徒設立,僧信合作,爲佛教經濟的發展,爲佛教事業的現代化立一個楷模。[注86]

  星雲大師是極善經營各項佛教事業的天才事業家,成功創辦了《普門》、《覺世》、《人間福報》等報刊,編纂出版《佛光大藏經》、《佛光大辭典》、《中國佛教經典寶藏》、《佛光電腦大藏經》,成立“財團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佛光出版社、佛光書局、佛光山視聽中心…

《正法重輝的曙光──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陳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