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重輝的曙光──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陳兵)▪P8

  ..續本文上一頁、佛教文物陳列館、佛光山民衆圖書館、佛光緣美術館,創辦佛光山叢林學院、中國佛教研究院、英文佛學院、日文佛學院等十多所佛學院,及普門中學、南華大學、佛光大學等學校,普門幼稚園等十所幼稚園,創辦多所都市佛學院開展信衆教育,創辦勝鬘書院培訓婦女,成立佛光山慈善基金會,設佛光診所、雲水醫院、急難救助會、友愛服務隊、觀音護生會、器官捐贈會、社會教化處等開展慈善救濟,設大慈育幼院收養無依兒童,設蘭陽仁愛之家、佛光精舍、高雄縣老人公寓等養老,設萬壽園佛教公墓安置大衆靈骨……爲開展各項佛教事業提供了成功的樣板。

  星雲大師還以大衆化爲人間佛教應有的性格,強調“佛法在大衆中求”,“舍棄了大衆,則無佛法”。[注87]以大衆爲基礎、大衆化是佛陀教法本有的精神,叁寶之一的僧寶,即大衆義。大衆化的人間佛教要從大衆出發,爲大衆著想,深入大衆,以衆爲我,以我爲衆,將自身小我融入大衆。在生活行爲上要有爲大衆服務及集體主義精神,不把自己關在象牙塔裏,不古怪偏激,應深入大衆,爲教爲衆,“眼裏要有大衆的影子,耳裏要有大衆的聲音,心內要有大衆的功績,身上要有大衆的恩惠,大衆爲我,我要爲大衆。”[注88]文宣、講經說法、梵呗歌偈皆應大衆化,讓佛法走出山門,廣流社會,令社會大衆普沾法益;應發願終身做大衆的義工菩薩,服務大衆。

  “集體創作”“成就歸于大衆”,被奉爲佛光山的宗風。星雲大師本人具有集體主義的性格,他在《往事百語·老二哲學》中說:“當初,我自號“星雲”,只想自我勉勵做星雲團裏的一顆小星星,以一己微弱的光芒,和其他星光互相輝映,光照寰宇。”他認爲弘法應從過去的以個人爲主轉向以團體爲主,發揮團體的強力,發起創辦了大大小小的多個佛教團體,提倡舉辦集體共修活動,建議舉辦老人俱樂部、職業訓練輔導中心、佛書交換研讀會、社區布教所、兩地信徒相談會、社區服務中心、家庭普照、參訪團、朝山團、兒童星期學佛班、佛教慈愛團、研討共修會、八關齋戒會等,以多種團體活動擴大集體共修的範圍。

  健全製度,是星雲大師特別強調的實行人間佛教的關鍵性問題。佛教僧團本有極其嚴格的戒律清規等製度,然法久弊生,戒綱不振,過于散漫,成爲導致佛教衰落的一大症結所在。振興佛教,首先須從健全製度著手。經濟、人事、寺院、剃度、傳戒、傳教、做法會等,都應該有製度。針對長期以來戒規松弛及法派剃度、濫收徒衆等弊端,星雲大師領導的佛光山僧團本著佛製清規及六和敬的原則,製定了一系列製度,以“集體創作、製度領導、非佛不作、唯法所依”爲行事的規範,立十二條門規:“不違期剃染,不夜宿俗家,不共財往來,不染汙僧倫,不私收徒衆,不私蓄金錢,不私建道場,不私交信者,不私自募緣,不私自請托,不私置産業,不私造飲食。”[注89]佛光山宗務委員會采現代管理方法,下設五院(長老院、都監院、教育院、文化院)十會(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等),逐級管理,體製頗爲完善。徒衆依序列等級考核晉升。國際佛光會有會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秘書長、財務長、各委員會、法製長等嚴密的組織製度。這些製度的建立,正如符芝瑛《星雲大師傳》所言:“不但對中國佛教具有汰舊布新的意義,對現今企業決策經營業,也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星雲大師還極其重視以文藝弘揚佛法,“佛教需要文藝化”是他從青年時代便樹立的理想,他是以文藝弘法的高手,他在臺灣的弘法事業,便從組織合唱團、幻燈隊,撰寫《釋迦牟尼傳》、《玉琳國師》(小說)起步,幾十年來一直注重佛教與藝術結合,寺院建築講求莊嚴壯美,提倡佛曲梵呗現代化,親自撰寫歌詞,創建“佛光緣美術館”九所。“以藝術美化世間”,被作爲建設佛光淨土的重要工作;藝文化,被作爲人間佛教的特性之一。

  佛教要國際化,也是星雲大師青年時期樹立的理想,爲此,他以國際眼光,在佛光山開辦國際學部培養人才,經過多年努力,終于將佛教從臺灣推向全世界,建立起國際性的團體佛光會等,多次舉辦國際性佛教會議,開展國際佛教交流合作,獎勵有心之士研究佛教國際化的各種問題。他號召佛光人“發揮國際性格,不分地域、種族、國界、宗教,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透過文化、教育,努力推動佛教淨化人心、福利群生的工作。”[注90]

  星雲大師倡導的人間佛教還重視禮儀與統一化。《佛光教科書·佛光學》中說:“人間佛教尤其重視人生禮儀,因此佛光山各別分院均爲信徒舉行成年禮、佛化婚禮、皈依典禮、喪葬儀禮等,希望透過佛教的生活禮儀,達到生活佛法化、佛法生活化的目標。”星雲大師還主張佛門各宗的製度、修持方法、禮儀應朝統一化的方向前進,以免信徒莫衷一是、邪魔外道乘虛而入。認爲早晚念誦、生活規範禮儀、婚喪喜慶儀式、殿堂所供本尊、印刷發行的經書、稱謂頭銜的禮貌、僧俗層次的資格等,皆應謀求統一。

  十、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貢獻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的要點,大略可作如下概括:針治明清以來中國佛教畸重出世、退避山林、重死度鬼的偏弊,適應現代工商科技社會,重恢佛陀人間佛教之旨,發揚中國佛教優良傳統,立足地球人間,以人爲本,重視人間生活的豐足安樂、社會人心的淨化,以建設人間淨土爲理想;力求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將佛陀教法落實于生活,用佛法正見導正、點化人間生活;倡導給人歡喜,以樂觀喜悅的心態化解煩惱、親和衆生、享受生活,讓歡喜布滿人間;號召積極入世,深入社會,以出世的超脫精神做入世的事業,弘法利生,關注社會,參與、率導人間建設;應時契機,采用現代方式,針治現代社會弊病,以佛陀的正法教化淨化現代社會;發揚圓融的精神,融和佛教諸乘諸宗、僧俗四衆、傳統與現代、佛教與世學、佛教與其他宗教,乃至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信仰;注重文化教育、經濟、慈善、福利等事業,健全製度,完善禮儀,結合文藝,以國際胸懷、前瞻眼光、進取精神,努力推行人間佛教于全球,促進世界和平、社會進步、人類向上,淨土實現于人間。總而言之,適應時代潮流、未來趨勢,活用佛法的智慧,以最有效的方式令佛法弘化人間,淨化、莊嚴人間,可謂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特質。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博大豐厚,表述盡管通俗淺顯,內涵實際甚爲深沈,是其數十年身體力行人間佛教成功經驗的結晶,出自對佛法的深切體證、對佛教曆史和現狀的冷靜反思,及對現代社會人心的敏銳感知、深徹觀察,非憑空構想的空洞理論。“必須用心靈去感受,用實踐去印證,才能獲得個中意味。”[注91]只有對人間佛教近百年的進程乃至全體佛教的曆史和現狀作過深刻思考,對人間佛教的修持有實際體會,才能完全讀懂星雲大師,明白他人間佛教的意蘊、意義。筆者不敏,實乏評論大師的資格,這裏僅依自己的理解,鈎提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梗概,不足以窮盡大師人間佛教思想之方方面面。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體系,繼承、吸取、發展了太虛、印順等大德的人間佛教理論,尤其是繼承發揚了太虛大師的革新勇氣、國際眼光、圓融精神,而對傳統弊病的揭批革除,比太虛、印順更爲徹底;對佛法生活化的講說開示,比太虛、印順更顯具體、活潑、豐富、平實;在事業、製度、禮儀、文藝等弘法方式上,比太虛、印順更富創意,更顯現代化。更爲寶貴的,是人間佛教在星雲大師手上,不僅僅是理論的構畫,而是一一實行,條條印證,經艱苦卓絕的努力,變爲活生生的現實,立足臺灣,推廣世界,顯現著其蓬勃的生命力,使佛陀教法重煥青春,令中華文化風靡全球。

  關于佛光山在星雲大師思想指導下推行人間佛教的貢獻,《佛光山開山叁十周年紀念特刊》中總結有十二點:

  一、世界佛教人口增加。二、青年學佛風氣日盛。

  叁、在家弟子弘揚佛法。四、傳播媒體重視佛教。

  五、佛教文物廣泛流通。六、佛教梵呗受到重視。

  七、佛光人會蓬勃發展。八、教育學界肯定佛教。

  九、社會名流奉行佛教。十、演藝人員皈依佛教。

  十一、世界佛學會考成績輝煌。十二、弘法布教跨國越洲。

  這些,的確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實。但從長遠的眼光看,從理論的高視角看,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貢獻與意義,尚不止于此。

  鄧子美兄稱人間佛教爲“二十世紀中國佛教最可寶貴的智慧結晶”。[注92]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則可謂之結晶的結晶,從思想內涵、實施成果和發展前景看,它對整個佛教乃至全人類的未來,具有重大意義。

  已故世界著名曆史學家湯恩比博士曾預言,未來社會的生機泉源乃將來自宗教,這種宗教必須能滿足人們的科學精神、哲學精神,既能拯救東方的困境、又能挽救西方的危機,能賦與人們明辨和克服嚴重威脅人類生存的以貪欲爲首的各種罪惡力量,有利于將全人類團結爲一體。湯恩比博士認爲東方的大乘佛教最有資格承此重任,但必須經過改革。這一看法獲得東西方許多有識之士的認同。

  從人類現有精神成果看,大乘佛法以具永恒性、普遍性的人類終極關懷之解決爲核心,高屋建瓴俯瞰全法界,具有超越科哲、堪以總持人類文化、指導文明走向的深刻睿智,有慈悲普濟的高尚精神和圓融不二的博大胸懷,有根治社會人心弊病的良方,甚具理性和人文主義特性,而無其他宗教和科學、哲學的缺陷偏弊,最宜于喚醒人類的文明自覺,指引人們反省弊病,校正方向,和解矛盾,挽救危機,走出困境,促進世界和平、生態保護和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整合飛躍,的確最有資格成爲將全人類聯結爲一體的信仰紐帶。

  但全球各地的現行佛教,皆因長期流傳于封建社會而僵化衰邁,各有缺陷,顯然不堪以承此大任,必須應時維新,革除積弊,回歸佛陀…

《正法重輝的曙光──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陳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