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重振生机。百余年来,不少大德怀著弘法热忱和深重的历史使命感,为这一目标而努力,掀起佛教复兴运动。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可谓这一运动的成熟硕果,它为振兴大乘佛教提供了成功的样板,成为国内外佛教乃至其他宗教争相效法的典范,必将对佛教在二十一世纪的进一步振兴起到极其深远的促进作用;它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堪作安身立命之本的究竟归依处,很有可能进一步拓展于全球,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人间净土的实现发挥导向作用。正如星云大师所说:“人间佛教是地球人类走向未来的一道光明。”[注93]
唐德刚教授说得好:“积数年之深入观察与普遍访问,余知肩荷此项天降之大任(笔者按:指二乘十宗归一的统一运动),为今世佛教开五百年之新运者,“佛光宗”开山之祖星云大师外,不作第二人想。”[注94]此言实非过誉。星云大师倡导的人间佛教,的确有可能为佛教开五百年新运,令正法时代重现,我们从佛光山今日的成就可以望见正法重晖的曙光。当然,佛法极为渊深博大,方便本有多门,众生的宗教需要也一定会是多元化的,但多元信仰当统一于人间佛教之“一体”,大概是必然的趋势。佛光山的人间佛教若能在理论上进一步深化,在内容上进一步圆摄诸宗,在定慧法门上能不断改进,在弘传上更多新的创意,则更有资格荷担为全人类提供安身立命之本的神圣使命。星云大师尚强健精神,他培养的众多弟子在迅速成长,后继者多有其人,相信其人间佛教将会与时俱进,更加完满、成熟,令正法常住人间,以佛光普照全球。
【注解】
[注1] 《星云大师讲演集》(一)第七八三页。
[注2] 《佛光教科书·佛光学》第九十七页。
[注3] 邓子美《二十世纪中国佛教的智慧结晶》(《法音》一九九八年第七期第二十三页)。
[注4] 《妙云集·印度之佛教》。
[注5] 《法音》一九九八年第七期第二十六页。
[注6] 《往事百语》(一)第四页。
[注7] 同上第四十三页。
[注8] 同上第二页。
[注9] 同上第一八八页。
[注10] 《星云大师讲演集》(一)第六六五页。
[注11] 《往事百语》(二)第一一六页。
[注12] 同上第四十六页。
[注13] 同上页第一一六页。
[注14] 《往事百语》(三)第二六三页。
[注15] 同上第二○五页。
[注16] 《佛教》丛书之五《教史》第五七八页。
[注17] 《星云大师讲演集》(四)第六十四页。
[注18] 《佛教》丛书之五《教史》第五七八页。
[注19] 《佛教》丛书之八《人间佛教》第四二四页。
[注20] 同上第四二五页。
[注21] 《星云大师讲演集》(四)第六十五~六十六页。
[注22] 同上第六十八页。
[注23] 同上第一一○页。
[注24] 同上第一○九页。
[注25] 《星云大师讲演集》(二)第七页。
[注26] 《星云大师讲演集》(四)第一一○页。
[注27] 《往事百语》(二)第四十七页。
[注28] 《星云大师讲演集》(四)第一二二页。
[注29] 《佛光教科书·佛光学》第四十八页。
[注30] 《佛教》丛书之一《教理》第六○六页。
[注31] 《星云大师讲演集》(四)第一一二页。
[注32] 《往事百语》(四)第三页。
[注33] 《佛光教科书·佛光学》第九十八页。
[注34] 《佛教》丛书之一《教理》第六○四页。
[注35] 《往事百语》(二)第五十七页。
[注36] 《往事百语》(四)第二三四页。
[注37] 《往事百语》(三)第二七二页。
[注38] 《星云大师讲演集》(一)第四十五页。
[注39] 《星云大师讲演集》(二)第六七一页。
[注40] 《星云大师讲演集》(一)第二六○页。
[注41] 《星云大师讲演集》(二)第六七一页。
[注42] 《往事百语》(一)第二十四页。
[注43] 《星云大师讲演集》(一)第二六六页。
[注44] 《佛光山开山卅一周年年鉴·圆满自在》第四五五页。
[注45] 《星云大师讲演集》(四)第二三三页。
[注46] 《星云大师讲演集》(四)第二四页。
[注47] 《星云大师讲演集》(一)第七三八页。
[注48] 《星云大师讲演集》(四)第三二二页。
[注49] 《往事百语》(一)第二十九页。
[注50] 《星云大师讲演集》(三)第一一三页。
[注51] 《星云大师讲演集》(二)第二五二页。
[注52] 《星云大师讲演集》(一)第二○七页。
[注53] 《星云大师讲演集》(三)第五○二页。
[注54] 《星云大师讲演集》(四)第一三○页。
[注55] 《星云大师讲演集》(四)第一三○页。
[注56] 同上第一一○页。
[注57] 《佛光教科书·佛光学》第一四○页。
[注58] 同上第六页。
[注59] 同上第一四○页。
[注60] 《星云大师讲演集》(四)第五八四页。
[注61] 《星云大师讲演集》(二)第五九五页。
[注62] 《星云大师讲演集》(四)第五八四页。
[注63] 《星云大师讲演集》(四)第五五八页。
[注64] 《星云大师讲演集》(四)第一九八页。
[注65] 《往事百语》(三)第八十九页。
[注66] 《佛光山开山三十周年纪念特刊》第三五九页。
[注67] 《星云大师讲演集》(一)第六五七页。
[注68] 《星云大师讲演集》(二)第六页。
[注69] 《佛光菜根谭》2第一九四页。
[注70] 《星云大师讲演集》(四)第一三○页。
[注71] 《星云大师讲演集》(二)第二二三页。
[注72] 《星云大师讲演集》(二)第五六五页。
[注73] 《往事百语》(三)第二一○页。
[注74] 《佛光教科书·佛光学》第三三—三四页。
[注75] 《星云大师讲演集》(二)第七一九~七二○页。
[注76] 《星云大师讲演集》(二)第七二三页。
[注77] 同上第七二八~七二九页。
[注78] 《星云大师讲演集》(四)第一五○页。
[注79] 《星云大师讲演集》(四)第三一○页。
[注80] 《佛光山开山三十周年纪念特刊》第三五八页。
[注81] 《往事百语》(二)第五十三页。
[注82] 《往事百语》(四)第十二页。
[注83] 《往事百语》(三)第九十二~九十三页。
[注84] 《往事百语》(四)第一四七页。
[注85] 《佛光山开山三十周年纪念特刊》第三五八页。
[注86] 《星云大师讲演集》(四)第一一八页。
[注87] 《星云大师讲演集》(四)第一二一页。
[注88] 同上第一二三页。
[注89] 《佛光山开山三十周年纪念特刊》第十八页。
[注90] 《佛光教科书·佛光学》第九十五页。
[注91] 《往事百语·自序》第六页。
[注92] 《法音》一九九八年七期第二十一页。
[注93] 《佛光教科书·佛教问题探讨》第四十二页。
[注94] 转引自符芝瑛《星云大师传》第三四七页。
本文收录于普门学报:第一期/论文
《正法重辉的曙光──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陈兵)》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