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當代臺灣人間佛教佛陀觀及其宗教實踐(釋德檍)▪P6

  ..續本文上一頁季刊》第3期,1993年6月,頁5~8。

  釋寬謙,<以佛教建築報法乳深恩>,《覺風季刊》第9期,1994年12月,頁4~6。

  釋寬謙,<寺院建築程序>,《覺風季刊》第18期,1997年3月,頁2~9。

  釋寬謙,<1998佛教建築設計與發展國際研討會暨當代佛教建築展側記>,《覺風季刊》第22期,1998年3月,頁9~17。

  釋寬謙,<思想風格──佛教寺院建築的主導>,《覺風季刊》第25期,1999年1月1日,頁6~7。

  --------------------------------------------------------------------------

  【注釋】

  [1] 印順著,〈中國佛教的由興至衰及其未來的展望〉,《當代學人談佛教》,臺北:東大書局。

  [2] 見邱敏捷著,《印順人間佛教思想》,臺北:法界出版社,2000年1月,頁133~160。

  [3] 江燦騰著,〈從廢除“八敬法”到“人間佛教思想”〉,《當代》,第171期,2001年11月,頁116~117。

  [4] 發表于1987年“東方宗教討論會”第二屆年會。

  [5] 印順著,《華雨集》第四冊,頁2。

  [6] 江燦騰著,〈從廢除“八敬法”到“人間佛教思想”〉,《當代》,第171期,2001年11月,頁115。

  [7] “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增一阿含經》〈等見品〉大正2.694a。

  [8] 印順著,《佛在人間》,頁15。

  [9] 印順著,<自序>《印度之佛教》,頁2。

  [10] 印順著,《印度之佛教》,頁41~42。

  [11] 參見印順著,《佛法概論》,頁266。

  [12] 印順著,《佛在人間》,頁85。

  [13] “人有叁事勝于諸天:一、勇猛,二、憶念,叁、梵行。”參見《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一七二 大正27.867c。

  [14] 印順著,《佛在人間》,頁23。

  [15] 《增一阿含經》 卷二十六 大正2.694a。

  [16] 《增一阿含經》 卷二十六 大正2.693c。

  [17] 印順著,《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頁809。

  [18] 如阿彌陀佛、阿粊佛以及般若經中所說的淨土。參見印順著,《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頁812~819。

  [19] 據印順導師所提:穢土修行,勝過淨土修行之說,可參見《佛說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檀過度人道經》卷下 大正12.315c。

  [20] 參見印順著,《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頁823。文中所提:《維摩诘所說經》卷下 大正14.553a;《思益梵天所問經》卷一 大正15.34c~35a;《文殊支利普超叁昧經》卷上 大正15.412a;《大寶積經》卷五十八〈文殊師利授記會〉大正11.340c;《阿惟越致遮經》卷上 大正9.199a。

  [21] 印順著,《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頁823。

  [22] 據《佛說阿彌陀經》所說:五濁惡世就是穢土,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佛說《阿彌陀經》卷一 大正12.348a。

  [23] 江燦騰以爲:“一以“佛陀爲本”(太虛);一“聲聞爲本”(印老))見于《當代臺灣人間佛教思想家》,頁75;楊惠南則以爲:由于太虛大師對中國傳統教派,天臺、華嚴、禅、淨等諸宗的同情,所以也認同這些宗派的佛身觀,就是天臺的佛身觀:“以虛空爲座,成清淨法身,居常寂光土,即爲圓教(指天臺宗)佛相也。”是天化神化了的佛身觀。而印順法師的佛身觀則是“人間”。參見楊惠南著,《當代佛教思想展望》,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頁114~115。

  [24] 印順著,《華雨集》第四冊,頁2。

  [25] 印順著,《印度之佛教》自序 ,頁7。

  [26] 《雜阿含經》卷二十 大正2.237c。

  [27] 印順著,《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頁858~867。

  [28] 印順著,《淨土與禅》,頁74。

  [29] 據印順導師于〈淨士新論〉中,以《觀無量壽佛經》所提叁事淨業,才是求生淨土的正因。《淨土與禅》,頁51。“我今爲汝廣說衆譬,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欲生彼國者,當修叁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叁事名爲淨業。……此叁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叁世諸佛淨業正因”《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卷一 大正12.341c。

  [30] 依龍樹所言:“如汝所說,是儜弱怯劣無有大心,非是丈夫志幹之言也。”《十住毗婆沙論》卷五 大正26.41a。

  [31] 印順著,《淨土與禅》,頁74。

  [32] 印順著,《學佛叁要》,頁75~77。

  [33] 印順著,〈自序〉《印度之佛教》,頁6。

  [34] 印順著,〈自序〉《印度之佛教》,頁6~7。

  [35] 印順著,《華雨集》第四冊 ,頁67。

  [36] 印順著,《華雨香雲》,頁310~311。

  [37] 依他在〈我怎樣判攝一切佛法〉所說:就最近的趨勢上觀察,修天乘行果這一著也不適時代機宜了。因此也就失了能趣大乘的功效。……所以在今日的情形,所向的應在進趣大乘行。而所依的,既非初期的聲聞行果,亦非二期的天乘行果;而確定是在人乘行果,以實行我所說的人生佛教原理。依著人乘正法,先修成完善的人格,保持人乘的業報,方是時代的所需,尤爲我國的情形所宜。由此向上增進,乃可進趣大乘行──即菩薩行大弘佛教。引見印順法師主纂,《太虛大師全書》法藏:佛法總學(一),臺北:善導寺佛經流通處,頁528(出版時間不詳)。

  [38] 以爲此時是末法時期,是即人成佛的人生佛教。“故正法期“超欲梵行”,及像法期“即欲咒術”,皆將退爲旁流,而末法期佛教之主潮,必在密切人間生活,而導善信男女向上增上、即人成佛之人生佛教。”印順法師主纂,〈即人成佛的真現實論〉《太虛大師全書》論藏:支論(叁),臺北:善導寺佛經流通處,頁459;人乘行果是人佛乘,即從人生的進化,走上大乘菩提行果也。”頁461。

  [39] 印順著,《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頁39~40。

  [40] 印順著,《佛在人間》,頁15。

  [41] 藍吉富在郭朋著,《印順佛學思想研究》的臺灣版出版緣起中提到:“印公是一位以著述貢獻社會的佛教大德。”郭朋著,《印順佛學思想研究》,臺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11月,頁1。

  [42] 爲祝壽的學術研討論文集有:民國七十四年(1985),藍吉富編《印順導師的思想與學問》爲八十壽慶集;民國八十年(1991)中華佛青會與佛青文教基金會舉行“印順導師思想研討會”;釋聖嚴等彙編《佛教的思想與文化》文集。民國八十四年(1995),釋恒清編《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爲九秩華誕祝壽文集;民國八十六年(1997),《法光》雜志編《印順導師祝壽專輯》;民國八十七年(1998),印順文教基金會紀念九叁嵩壽,出版《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光碟版、呂勝強編《妙雨華雨的禅思》。參見邱敏捷著,《印順導師的佛教思想》,頁272。 民國八十八年(1999),弘誓學院于臺北召開“人間佛教,薪火相傳”研討會,研討範圍系“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民國八十九年(2000),印順文教基金會、中華民國現代佛教學會、臺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主辦的“印順思想:邁向2000年佛學研討會”(並有論文集),爲印順導師九秩晉五嵩诪秩慶。民國九十年(2001),弘誓文教基金會舉辦“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並有論文集),爲印順導師九秩晉六嵩壽秩慶。

  [43] 邱敏捷著,《印順導師的佛學思想》,臺北:法界出版社,2000年1月,頁271~309。

  [44] 釋寬謙著,〈思想風格佛教寺建築的主導〉,載于《覺風季刊》,第25期,1999年1月1日,頁6~7。

  [45] 印順導師建立慧日講堂的目的,鑒于當時“佛教難道非應付經忏,賣素齋,供祿(蓮)位不可!不如創一講堂,以講經弘法爲目的,看看是否可以維持下去!……對精舍的學衆,也可給以對外宣揚的實習機會。另一重要原因,是福嚴精舍在新竹,經費是依賴臺北及海外的……與臺北信衆的聯系,將缺乏適當地點。”印順著,《華雨香雲》,頁97。

  [46] 《阿育王傳》卷二 大正50.104c。

  [47] 《妙心雜志》,第49期,臺南:妙心雜志社,2000年1月1日封底。

  [48] 《妙心雜志》,第50期,臺南:妙心雜志社2000年2月1日封面介紹。

  [49] 印順著,《平凡的一生》(增訂本),臺北:正聞出版社,1994年7月,頁126。

  [50] 印順著,《淨土與禅》,頁9。

  [51] 釋傳道著,〈人間佛教的實踐略談妙心寺的嚴土熟生事業〉,載于《妙心雜志》,第49期,2000年1月1日,頁1~5。

  [52] 催生了動物保護相關法案──“野生動物保育法”與“動物保護法”。

  

  

《當代臺灣人間佛教佛陀觀及其宗教實踐(釋德檍)》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