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季刊》第3期,1993年6月,页5~8。
释宽谦,<以佛教建筑报法乳深恩>,《觉风季刊》第9期,1994年12月,页4~6。
释宽谦,<寺院建筑程序>,《觉风季刊》第18期,1997年3月,页2~9。
释宽谦,<1998佛教建筑设计与发展国际研讨会暨当代佛教建筑展侧记>,《觉风季刊》第22期,1998年3月,页9~17。
释宽谦,<思想风格──佛教寺院建筑的主导>,《觉风季刊》第25期,1999年1月1日,页6~7。
--------------------------------------------------------------------------
【注释】
[1] 印顺着,〈中国佛教的由兴至衰及其未来的展望〉,《当代学人谈佛教》,台北:东大书局。
[2] 见邱敏捷着,《印顺人间佛教思想》,台北:法界出版社,2000年1月,页133~160。
[3] 江灿腾着,〈从废除“八敬法”到“人间佛教思想”〉,《当代》,第171期,2001年11月,页116~117。
[4] 发表于1987年“东方宗教讨论会”第二届年会。
[5] 印顺着,《华雨集》第四册,页2。
[6] 江灿腾着,〈从废除“八敬法”到“人间佛教思想”〉,《当代》,第171期,2001年11月,页115。
[7] “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增一阿含经》〈等见品〉大正2.694a。
[8] 印顺着,《佛在人间》,页15。
[9] 印顺着,<自序>《印度之佛教》,页2。
[10] 印顺着,《印度之佛教》,页41~42。
[11] 参见印顺着,《佛法概论》,页266。
[12] 印顺着,《佛在人间》,页85。
[13] “人有三事胜于诸天:一、勇猛,二、忆念,三、梵行。”参见《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二 大正27.867c。
[14] 印顺着,《佛在人间》,页23。
[15] 《增一阿含经》 卷二十六 大正2.694a。
[16] 《增一阿含经》 卷二十六 大正2.693c。
[17] 印顺着,《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页809。
[18] 如阿弥陀佛、阿粊佛以及般若经中所说的净土。参见印顺着,《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页812~819。
[19] 据印顺导师所提:秽土修行,胜过净土修行之说,可参见《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檀过度人道经》卷下 大正12.315c。
[20] 参见印顺着,《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页823。文中所提:《维摩诘所说经》卷下 大正14.553a;《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一 大正15.34c~35a;《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卷上 大正15.412a;《大宝积经》卷五十八〈文殊师利授记会〉大正11.340c;《阿惟越致遮经》卷上 大正9.199a。
[21] 印顺着,《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页823。
[22] 据《佛说阿弥陀经》所说:五浊恶世就是秽土,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佛说《阿弥陀经》卷一 大正12.348a。
[23] 江灿腾以为:“一以“佛陀为本”(太虚);一“声闻为本”(印老))见于《当代台湾人间佛教思想家》,页75;杨惠南则以为:由于太虚大师对中国传统教派,天台、华严、禅、净等诸宗的同情,所以也认同这些宗派的佛身观,就是天台的佛身观:“以虚空为座,成清净法身,居常寂光土,即为圆教(指天台宗)佛相也。”是天化神化了的佛身观。而印顺法师的佛身观则是“人间”。参见杨惠南着,《当代佛教思想展望》,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1年,页114~115。
[24] 印顺着,《华雨集》第四册,页2。
[25] 印顺着,《印度之佛教》自序 ,页7。
[26] 《杂阿含经》卷二十 大正2.237c。
[27] 印顺着,《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页858~867。
[28] 印顺着,《净土与禅》,页74。
[29] 据印顺导师于〈净士新论〉中,以《观无量寿佛经》所提三事净业,才是求生净土的正因。《净土与禅》,页51。“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一 大正12.341c。
[30] 依龙树所言:“如汝所说,是儜弱怯劣无有大心,非是丈夫志干之言也。”《十住毗婆沙论》卷五 大正26.41a。
[31] 印顺着,《净土与禅》,页74。
[32] 印顺着,《学佛三要》,页75~77。
[33] 印顺着,〈自序〉《印度之佛教》,页6。
[34] 印顺着,〈自序〉《印度之佛教》,页6~7。
[35] 印顺着,《华雨集》第四册 ,页67。
[36] 印顺着,《华雨香云》,页310~311。
[37] 依他在〈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所说:就最近的趋势上观察,修天乘行果这一着也不适时代机宜了。因此也就失了能趣大乘的功效。……所以在今日的情形,所向的应在进趣大乘行。而所依的,既非初期的声闻行果,亦非二期的天乘行果;而确定是在人乘行果,以实行我所说的人生佛教原理。依着人乘正法,先修成完善的人格,保持人乘的业报,方是时代的所需,尤为我国的情形所宜。由此向上增进,乃可进趣大乘行──即菩萨行大弘佛教。引见印顺法师主纂,《太虚大师全书》法藏:佛法总学(一),台北:善导寺佛经流通处,页528(出版时间不详)。
[38] 以为此时是末法时期,是即人成佛的人生佛教。“故正法期“超欲梵行”,及像法期“即欲咒术”,皆将退为旁流,而末法期佛教之主潮,必在密切人间生活,而导善信男女向上增上、即人成佛之人生佛教。”印顺法师主纂,〈即人成佛的真现实论〉《太虚大师全书》论藏:支论(三),台北:善导寺佛经流通处,页459;人乘行果是人佛乘,即从人生的进化,走上大乘菩提行果也。”页461。
[39] 印顺着,《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页39~40。
[40] 印顺着,《佛在人间》,页15。
[41] 蓝吉富在郭朋着,《印顺佛学思想研究》的台湾版出版缘起中提到:“印公是一位以著述贡献社会的佛教大德。”郭朋着,《印顺佛学思想研究》,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年11月,页1。
[42] 为祝寿的学术研讨论文集有:民国七十四年(1985),蓝吉富编《印顺导师的思想与学问》为八十寿庆集;民国八十年(1991)中华佛青会与佛青文教基金会举行“印顺导师思想研讨会”;释圣严等汇编《佛教的思想与文化》文集。民国八十四年(1995),释恒清编《佛教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为九秩华诞祝寿文集;民国八十六年(1997),《法光》杂志编《印顺导师祝寿专辑》;民国八十七年(1998),印顺文教基金会纪念九三嵩寿,出版《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光碟版、吕胜强编《妙雨华雨的禅思》。参见邱敏捷着,《印顺导师的佛教思想》,页272。 民国八十八年(1999),弘誓学院于台北召开“人间佛教,薪火相传”研讨会,研讨范围系“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民国八十九年(2000),印顺文教基金会、中华民国现代佛教学会、台湾大学佛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印顺思想:迈向2000年佛学研讨会”(并有论文集),为印顺导师九秩晋五嵩诪秩庆。民国九十年(2001),弘誓文教基金会举办“人间佛教薪火相传”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并有论文集),为印顺导师九秩晋六嵩寿秩庆。
[43] 邱敏捷着,《印顺导师的佛学思想》,台北:法界出版社,2000年1月,页271~309。
[44] 释宽谦着,〈思想风格佛教寺建筑的主导〉,载于《觉风季刊》,第25期,1999年1月1日,页6~7。
[45] 印顺导师建立慧日讲堂的目的,鉴于当时“佛教难道非应付经忏,卖素斋,供禄(莲)位不可!不如创一讲堂,以讲经弘法为目的,看看是否可以维持下去!……对精舍的学众,也可给以对外宣扬的实习机会。另一重要原因,是福严精舍在新竹,经费是依赖台北及海外的……与台北信众的联系,将缺乏适当地点。”印顺着,《华雨香云》,页97。
[46] 《阿育王传》卷二 大正50.104c。
[47] 《妙心杂志》,第49期,台南:妙心杂志社,2000年1月1日封底。
[48] 《妙心杂志》,第50期,台南:妙心杂志社2000年2月1日封面介绍。
[49] 印顺着,《平凡的一生》(增订本),台北:正闻出版社,1994年7月,页126。
[50] 印顺着,《净土与禅》,页9。
[51] 释传道着,〈人间佛教的实践略谈妙心寺的严土熟生事业〉,载于《妙心杂志》,第49期,2000年1月1日,页1~5。
[52] 催生了动物保护相关法案──“野生动物保育法”与“动物保护法”。
《当代台湾人间佛教佛陀观及其宗教实践(释德檍)》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