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是齋瑣議▪P4

  ..續本文上一頁是以爲其法子。香積寺無廟産,經常開支,皆恃經忏應酬,肇公不能維持,乃告退,至今猶有咎之者。民二十,余谒肇公于湖墅觀音站之東天日下院,時已六十歲矣,病喘疲憊而談論殊活潑警策,時雜諧語,似不知其有病者,可見其修養之深。

  翌年春,因重慶大佛寺請其講《華嚴經》入川,有留別西湖詩雲:“我愛西湖水,青光發籁音。雙峰爭擁髻,一塔廢頹吟。鍾鼓吞河嶽,雲天回地陰。登舟歌浩渺,終注故人心。”亦殊清隽絕俗。馬一浮先生有和作,余已忘卻。

  大佛寺本有華嚴學院,然不成章法,足故肇公雖已抵渝而未能開講。重慶佛學社乃請其講《金剛經》,敷辭玄暢,群倫贊揚。忽感微疴,移居郊外,嗣迎歸愛道佛學社。病日增,延綿數月,至不能飲食。11月2 9日晚,忽起坐索盥洗具,侍者爲之沐浴畢,跏趺于床,額有微汗。侍者即日:法師提起正念。颔首。有爲之念佛者,搖手示勿須。某君在旁請曰:願法師複返娑婆,救度苦難。亦颔首。繼索文具。侍者將紙筆進,甫執筆,旁一僧曰:無說即說。颔首擲筆而化。世壽六十一,僧臘四十四。入缸數日後,有啓而視之者,見其面色紅潤,光澤如常人,以足爲全渝人士所尊仰,重慶市長捐五百元爲建塔于塗山。執绋者數千人,亦時有遠往禮拜者。

  比聞馬一浮先生處所藏肇公遺稿甚多,或有爲之編集印行者。茲錄其在渝病中複某上人函于次,以見盛德:

  (上略)山野臥疾鄉居,遠承明問,既爲宗教所系,強支病體,勉爲裁答,願加諒察。宗門既爲教外別傳, 自然不能與諸宗合爲一致,,後起之秀,往往引爲殊途同歸,混合其說,,其意雖美,轉增後學迷悶,又惡乎可。至于諸祖深明佛旨,著述傳經,均皆意在言外,有若抛磚引玉。學者不察,甚至執方成病。饒爾精察披揀,亦難免執藥爲病之差,又況從門入者,不是自己之家珍乎。就如來函真如二字,山野敢道座下認得亦變成兩個,認不得亦成兩個。況真如豈是一種食物,由爾口中亂嚼者哉。誠能默契此旨、開口和盤托出,縱使橫答、豎答、離間答,成世間一種遊戲成言, 自然函蓋相稱,铢兩分明。蓋其句下有分身之路,有把定乾坤之手段在矣。山野老矣,丁此慧命懸絲之日,報答佛恩,深有望于後賢。丈願座下毋矜代,毋施勞,時時以此爲進。得能心同槁木,呆若木雞, 自然識智枯竭,方得謂之偷心死盡,默契此旨,其庶幾乎。至於古德一句便了,蓋其平日涵養功深,行業純一,世界身心,早巳付之度外,故能忘緣直下承當耳。再者所引論傳,均是指斥後人,非是呵諸前輩。蓋古人處世不同,機感一異,,只雖如此,良馬見鞭即行,今人死于句下,又不能甘領痛棒,甚至望崖不前,于故紙堆中討個分曉。古人出其手眼,與前賢分疏,直爲今人解縛,豈得已哉。(下略)

  十叁、印度教之一斑

  佛教之于印度,近來頗有複興之勢。以余所知,恐非有豪傑之士挺生其間,不足以有爲也。其故非他,邪教之勢盛也。J.N.Farquhar所著之A Primer ofHinduism第17章有雲(節譯大意):“請注意印度教異乎尋常之勢力。一、如中國之拜祖先,數千年來,其風不替。二、彼常遭遇足以致命之攻擊,而皆能得最後勝利。于佛教、耆那教、回教亦然。至其勢力之所以如此龐大者,約有叁端。(一)、宗族之製度,(二)、城堡之製度,(叁)、宗教之製度。”是則印度教已與其社會組織打成一片,根深蒂固,勢難動搖,對于佛教之複興,實絕大之障礙也。且置此議,更一論其最近之趨向。Farquhar氏又雲:“吾人深信古印度之思想,決不能存在,則必別求一新宗教。除耶稣教外,無有可以爲印度教之代替者。吾人雖不能以短期間預言此甚大之改變,而考諸事實,則知其日漸趨向于耶稣教矣。”(APrimer of Hinduism P.202)余昔亦嘗涉印度教之藩,故知Farquhar氏之說,頗屬可信,請略敘之。

  有所謂Healing Group者,爲證道學會(Tleosophical Society)之一派,而證道學會則印度教之支裔也。會址設于上海南京路外灘某銀行叁樓。(據Healig group說,銀行之名巳忘卻)。民十八,余由某外籍牧師介紹加入。會員中除余爲中國人外,余皆外人。猶記會長爲英國駐軍之副司令,副會長爲美國商人。此外有挪威之船長、法國之教授、丹麥之教士等,共89人。每星期二下午開會一次。開會時正、副會長坐于長方形桌之兩端,余等圍坐其旁。正會長/}取·-—粗長之銀絲,系其兩端于左右手,副會長執其環中,余等亦各以兩手握定當前之銀絲。然後起立共誦贊詞,詞已忘卻,似非耶教所用者,又似爲A Primer Of Hinduism第一四一頁所錄之Krishna”s Saring Pouer。誦完之時,不結以Amen而蔓衍其聲以誦。o,u,m叁字母,頗覺莊嚴神秘。某牧師謂足印度教祈禱時所用者。誦畢坐下,會長即慎重其辭色而發言曰:某人有病,非常痛苦,願以我等之精神助其痊愈。言畢,各閉目靜坐二十分鍾。然後去銀絲起立共誦贊詞。繼則散坐討論,大都關于印度教方面之問題。至其所謂願以我等之精神助其痊愈者,則彼等俱信當各人閉目靜坐之時,各人之精神團結一致,天使即以此團結之精神,舉予所指定之病人,病即能愈,此Healing group之所以命名也。

  然會員皆須嚴守秘密,不得爲外人道。余故甚疑其有政治作用。後因介紹友人加入,與某牧師發生龃龉,即與Healing group脫離關系。其中底蘊,今猶未能完全明了也。嘗以此醫病問題,詢諸印度之證道學會會長Krishnalnn“氏,所答殊不類,故即置之。民二十,余出家受戒于寶華山時,與歐僧照空及其楚度師寂雲、師兄照心四人共處一室,蒙常住優待,一切皆甚方便,故得任意談論,亦嘗議及Krishnamnti。照空謂,彼在印度教中說印度教好,在耶稣教中說耶稣教好,實流氓耳。

  同時又有Sadbu Sunda Sin者,著有The Boality and Beligion一書。又其行述,不知足否爲其自傳,或他人所述,亦已忘卻。大略渭其本爲印度教徒,後得聖靈之啓示而爲基督教徒。嘗至西藏傳教,爲土人所逐,逃入一豹窟中,豹則徘徊窟外,爲其警衛。凡此神話,固爲宗教徒之常談,而印度教之漸化于耶稣教,則爲事實。Farquhar氏之言,可信也。報載有募集巨款重建那爛陀寺之舉,事固甚美,然不可不先了解印度之情形。冒昧出之,或恐徒勞無功,幸鑒之。

  十四、西藏所缺之經典

  西藏佛教之源流及其價值,呂秋逸先生之《西藏佛教原論》中言之巳悉。惟于此土所有,西藏所無者,未能備舉,茲爲補之。

  一、小乘經缺:《長阿含經》二十二卷(卷數依此土譯本,下同),《中間含經》六十卷,《雜阿含經》五十卷,《增一阿含經》五十一卷等。

  二、小乘論缺:《四阿含暮抄解》二卷,舍利子造《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二十卷,目犍連造《阿毗達磨法蘊足論》十二卷,世友造《阿毗達磨界身足論》叁卷、《阿毗達磨品類足論》十八卷,提婆設摩造《阿毗達磨識身足論》十六卷,迦旃延尼子造《阿毗達磨發智論》二十卷,五百羅漢造《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二百卷、《舍利弗阿毗昙論》叁十卷、《尊婆須蜜所集論》十卷,法勝造《阿毗昙心論》四卷,法救造《雜阿毗昙心論》十一卷,優波扇多造《阿毗昙心論經》六卷,妙音造《阿毗昙甘露味論》二卷,法救造《五事毗婆沙論》二卷,衆賢造《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八十卷,诃梨跋摩造《成實論》十六卷等。

  叁、小乘律缺:《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叁十卷,《摩诃僧祗律》四十卷,《四分律》六十卷,《十誦律》六十一卷,《薩婆多毗尼毗婆沙》九卷,《薩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十卷,《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十卷,《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十卷,《善見律毗婆沙》十八卷,《解脫戒經》一卷,《律二十二明了論》一卷等。

  四、大乘經除缺:《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十卷(西藏僅有《首楞嚴叁味經》二卷,非此書也,有謂即其異譯者,謬)、《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一卷外,又缺:《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蔔卷,《無量義經》一卷,《最勝問菩薩十住除垢斷結經》十卷,《大般涅槃經後分》二卷,《地藏菩薩本願經》二卷,《大方等大集經菩薩念佛叁昧分》十卷,《佛說佛名經》十二卷,《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一卷,《菩薩璎絡經》十四卷,《大乘同性經》二卷,《四十二章經》一卷,《占察善惡業報經》二卷等。

  五、大乘論除缺:《大乘起信論》二卷,《釋摩诃衍論》十卷外,又缺:龍樹造《大智度論》一百卷,無著造《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論》二卷,世親造《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論釋》叁卷,功德施造《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二卷,世親造《妙法蓮花經論優波提舍》一卷,龍樹造《十住毗婆沙論》十七卷、《彌勒所問經論》九卷,天親造《寶髻四法優波提舍》一卷、又《涅槃論》一卷、又《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一卷、又《遺教經論》一卷,親光造《佛地經論》七卷,無著造《順中論》二卷,安慧造《大乘中觀釋論》九卷,龍樹造《十二門論》一卷,護法造《大乘廣百論釋論》十卷,龍樹造《壹輸盧迦論》一卷,清辯造《大乘掌珍論》二卷,提婆羅造《大丈夫論》二卷,最勝子等造《瑜伽師地論釋》一卷,護法造《成唯法寶生論》五卷,無著造《顯揚聖教論》二十卷,世親造《佛性論》四卷,龍樹造《十八空論》一卷,陳那造《觀所緣緣論》一卷,護法造《觀所緣論釋》一卷,陳那造《因明正理門論》一卷,堅意造《人大乘論》二卷,提婆造《破楞伽經中外道小乘四宗論》一卷、又《釋楞伽經中外道小乘涅槃論》一卷,龍樹造《菩提心離相論》一卷,馬鳴造《大宗地玄文本論》二十卷等。

  六、大乘律:缺《菩薩璎珞本業經》二卷,《優婆塞戒經》七卷,《佛說大乘戒經》一卷等。

  以上六類所缺,擇要舉之,共得11 96卷,次要者猶未舉也。我國所傳,最爲完備,內學者應知。近得友人自錫蘭來函,略謂:“錫蘭佛教,就形式論之,堪稱完善。以其無財産製度,生活單純,大多數出家人,生息于佛律之下而弗之違。處今日複雜情形之下,猶能保持此種原始生活于一隅,可謂特例。但禅定般若,吸精用宏,胸襟磅礴,毗盧頂上行,彼輩猶未夢見在。”足則南傳佛教,亦可知矣。其實錫蘭所保持之律儀,已非佛製。雖有五《阿含》而缺《般若》、《華嚴》、《智論》、《瑜伽》等大部經論,及諸部律藏, 足何足以語天地之大乎,當更爲文詳論之。

  (原載《微妙聲》1940年第3至6期,署名萬均)

  

  

《如是齋瑣議》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