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是斋琐议▪P4

  ..续本文上一页是以为其法子。香积寺无庙产,经常开支,皆恃经忏应酬,肇公不能维持,乃告退,至今犹有咎之者。民二十,余谒肇公于湖墅观音站之东天日下院,时已六十岁矣,病喘疲惫而谈论殊活泼警策,时杂谐语,似不知其有病者,可见其修养之深。

  翌年春,因重庆大佛寺请其讲《华严经》入川,有留别西湖诗云:“我爱西湖水,青光发籁音。双峰争拥髻,一塔废颓吟。钟鼓吞河岳,云天回地阴。登舟歌浩渺,终注故人心。”亦殊清隽绝俗。马一浮先生有和作,余已忘却。

  大佛寺本有华严学院,然不成章法,足故肇公虽已抵渝而未能开讲。重庆佛学社乃请其讲《金刚经》,敷辞玄畅,群伦赞扬。忽感微疴,移居郊外,嗣迎归爱道佛学社。病日增,延绵数月,至不能饮食。11月2 9日晚,忽起坐索盥洗具,侍者为之沐浴毕,跏趺于床,额有微汗。侍者即日:法师提起正念。颔首。有为之念佛者,摇手示勿须。某君在旁请曰:愿法师复返娑婆,救度苦难。亦颔首。继索文具。侍者将纸笔进,甫执笔,旁一僧曰:无说即说。颔首掷笔而化。世寿六十一,僧腊四十四。入缸数日后,有启而视之者,见其面色红润,光泽如常人,以足为全渝人士所尊仰,重庆市长捐五百元为建塔于涂山。执绋者数千人,亦时有远往礼拜者。

  比闻马一浮先生处所藏肇公遗稿甚多,或有为之编集印行者。兹录其在渝病中复某上人函于次,以见盛德:

  (上略)山野卧疾乡居,远承明问,既为宗教所系,强支病体,勉为裁答,愿加谅察。宗门既为教外别传, 自然不能与诸宗合为一致,,后起之秀,往往引为殊途同归,混合其说,,其意虽美,转增后学迷闷,又恶乎可。至于诸祖深明佛旨,着述传经,均皆意在言外,有若抛砖引玉。学者不察,甚至执方成病。饶尔精察披拣,亦难免执药为病之差,又况从门入者,不是自己之家珍乎。就如来函真如二字,山野敢道座下认得亦变成两个,认不得亦成两个。况真如岂是一种食物,由尔口中乱嚼者哉。诚能默契此旨、开口和盘托出,纵使横答、竖答、离间答,成世间一种游戏成言, 自然函盖相称,铢两分明。盖其句下有分身之路,有把定乾坤之手段在矣。山野老矣,丁此慧命悬丝之日,报答佛恩,深有望于后贤。丈愿座下毋矜代,毋施劳,时时以此为进。得能心同槁木,呆若木鸡, 自然识智枯竭,方得谓之偷心死尽,默契此旨,其庶几乎。至於古德一句便了,盖其平日涵养功深,行业纯一,世界身心,早巳付之度外,故能忘缘直下承当耳。再者所引论传,均是指斥后人,非是呵诸前辈。盖古人处世不同,机感一异,,只虽如此,良马见鞭即行,今人死于句下,又不能甘领痛棒,甚至望崖不前,于故纸堆中讨个分晓。古人出其手眼,与前贤分疏,直为今人解缚,岂得已哉。(下略)

  十三、印度教之一斑

  佛教之于印度,近来颇有复兴之势。以余所知,恐非有豪杰之士挺生其间,不足以有为也。其故非他,邪教之势盛也。J.N.Farquhar所着之A Primer ofHinduism第17章有云(节译大意):“请注意印度教异乎寻常之势力。一、如中国之拜祖先,数千年来,其风不替。二、彼常遭遇足以致命之攻击,而皆能得最后胜利。于佛教、耆那教、回教亦然。至其势力之所以如此庞大者,约有三端。(一)、宗族之制度,(二)、城堡之制度,(三)、宗教之制度。”是则印度教已与其社会组织打成一片,根深蒂固,势难动摇,对于佛教之复兴,实绝大之障碍也。且置此议,更一论其最近之趋向。Farquhar氏又云:“吾人深信古印度之思想,决不能存在,则必别求一新宗教。除耶稣教外,无有可以为印度教之代替者。吾人虽不能以短期间预言此甚大之改变,而考诸事实,则知其日渐趋向于耶稣教矣。”(APrimer of Hinduism P.202)余昔亦尝涉印度教之藩,故知Farquhar氏之说,颇属可信,请略叙之。

  有所谓Healing Group者,为证道学会(Tleosophical Society)之一派,而证道学会则印度教之支裔也。会址设于上海南京路外滩某银行三楼。(据Healig group说,银行之名巳忘却)。民十八,余由某外籍牧师介绍加入。会员中除余为中国人外,余皆外人。犹记会长为英国驻军之副司令,副会长为美国商人。此外有挪威之船长、法国之教授、丹麦之教士等,共89人。每星期二下午开会一次。开会时正、副会长坐于长方形桌之两端,余等围坐其旁。正会长/}取·-—粗长之银丝,系其两端于左右手,副会长执其环中,余等亦各以两手握定当前之银丝。然后起立共诵赞词,词已忘却,似非耶教所用者,又似为A Primer Of Hinduism第一四一页所录之Krishna”s Saring Pouer。诵完之时,不结以Amen而蔓衍其声以诵。o,u,m三字母,颇觉庄严神秘。某牧师谓足印度教祈祷时所用者。诵毕坐下,会长即慎重其辞色而发言曰:某人有病,非常痛苦,愿以我等之精神助其痊愈。言毕,各闭目静坐二十分钟。然后去银丝起立共诵赞词。继则散坐讨论,大都关于印度教方面之问题。至其所谓愿以我等之精神助其痊愈者,则彼等俱信当各人闭目静坐之时,各人之精神团结一致,天使即以此团结之精神,举予所指定之病人,病即能愈,此Healing group之所以命名也。

  然会员皆须严守秘密,不得为外人道。余故甚疑其有政治作用。后因介绍友人加入,与某牧师发生龃龉,即与Healing group脱离关系。其中底蕴,今犹未能完全明了也。尝以此医病问题,询诸印度之证道学会会长Krishnalnn“氏,所答殊不类,故即置之。民二十,余出家受戒于宝华山时,与欧僧照空及其楚度师寂云、师兄照心四人共处一室,蒙常住优待,一切皆甚方便,故得任意谈论,亦尝议及Krishnamnti。照空谓,彼在印度教中说印度教好,在耶稣教中说耶稣教好,实流氓耳。

  同时又有Sadbu Sunda Sin者,着有The Boality and Beligion一书。又其行述,不知足否为其自传,或他人所述,亦已忘却。大略渭其本为印度教徒,后得圣灵之启示而为基督教徒。尝至西藏传教,为土人所逐,逃入一豹窟中,豹则徘徊窟外,为其警卫。凡此神话,固为宗教徒之常谈,而印度教之渐化于耶稣教,则为事实。Farquhar氏之言,可信也。报载有募集巨款重建那烂陀寺之举,事固甚美,然不可不先了解印度之情形。冒昧出之,或恐徒劳无功,幸鉴之。

  十四、西藏所缺之经典

  西藏佛教之源流及其价值,吕秋逸先生之《西藏佛教原论》中言之巳悉。惟于此土所有,西藏所无者,未能备举,兹为补之。

  一、小乘经缺:《长阿含经》二十二卷(卷数依此土译本,下同),《中间含经》六十卷,《杂阿含经》五十卷,《增一阿含经》五十一卷等。

  二、小乘论缺:《四阿含暮抄解》二卷,舍利子造《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二十卷,目犍连造《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十二卷,世友造《阿毗达磨界身足论》三卷、《阿毗达磨品类足论》十八卷,提婆设摩造《阿毗达磨识身足论》十六卷,迦旃延尼子造《阿毗达磨发智论》二十卷,五百罗汉造《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二百卷、《舍利弗阿毗昙论》三十卷、《尊婆须蜜所集论》十卷,法胜造《阿毗昙心论》四卷,法救造《杂阿毗昙心论》十一卷,优波扇多造《阿毗昙心论经》六卷,妙音造《阿毗昙甘露味论》二卷,法救造《五事毗婆沙论》二卷,众贤造《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八十卷,诃梨跋摩造《成实论》十六卷等。

  三、小乘律缺:《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三十卷,《摩诃僧祗律》四十卷,《四分律》六十卷,《十诵律》六十一卷,《萨婆多毗尼毗婆沙》九卷,《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十卷,《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十卷,《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十卷,《善见律毗婆沙》十八卷,《解脱戒经》一卷,《律二十二明了论》一卷等。

  四、大乘经除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十卷(西藏仅有《首楞严三味经》二卷,非此书也,有谓即其异译者,谬)、《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卷外,又缺:《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卜卷,《无量义经》一卷,《最胜问菩萨十住除垢断结经》十卷,《大般涅槃经后分》二卷,《地藏菩萨本愿经》二卷,《大方等大集经菩萨念佛三昧分》十卷,《佛说佛名经》十二卷,《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一卷,《菩萨璎络经》十四卷,《大乘同性经》二卷,《四十二章经》一卷,《占察善恶业报经》二卷等。

  五、大乘论除缺:《大乘起信论》二卷,《释摩诃衍论》十卷外,又缺:龙树造《大智度论》一百卷,无着造《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论》二卷,世亲造《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论释》三卷,功德施造《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破取着不坏假名论》二卷,世亲造《妙法莲花经论优波提舍》一卷,龙树造《十住毗婆沙论》十七卷、《弥勒所问经论》九卷,天亲造《宝髻四法优波提舍》一卷、又《涅槃论》一卷、又《涅槃经本有今无偈论》一卷、又《遗教经论》一卷,亲光造《佛地经论》七卷,无着造《顺中论》二卷,安慧造《大乘中观释论》九卷,龙树造《十二门论》一卷,护法造《大乘广百论释论》十卷,龙树造《壹输卢迦论》一卷,清辩造《大乘掌珍论》二卷,提婆罗造《大丈夫论》二卷,最胜子等造《瑜伽师地论释》一卷,护法造《成唯法宝生论》五卷,无着造《显扬圣教论》二十卷,世亲造《佛性论》四卷,龙树造《十八空论》一卷,陈那造《观所缘缘论》一卷,护法造《观所缘论释》一卷,陈那造《因明正理门论》一卷,坚意造《人大乘论》二卷,提婆造《破楞伽经中外道小乘四宗论》一卷、又《释楞伽经中外道小乘涅槃论》一卷,龙树造《菩提心离相论》一卷,马鸣造《大宗地玄文本论》二十卷等。

  六、大乘律:缺《菩萨璎珞本业经》二卷,《优婆塞戒经》七卷,《佛说大乘戒经》一卷等。

  以上六类所缺,择要举之,共得11 96卷,次要者犹未举也。我国所传,最为完备,内学者应知。近得友人自锡兰来函,略谓:“锡兰佛教,就形式论之,堪称完善。以其无财产制度,生活单纯,大多数出家人,生息于佛律之下而弗之违。处今日复杂情形之下,犹能保持此种原始生活于一隅,可谓特例。但禅定般若,吸精用宏,胸襟磅礴,毗卢顶上行,彼辈犹未梦见在。”足则南传佛教,亦可知矣。其实锡兰所保持之律仪,已非佛制。虽有五《阿含》而缺《般若》、《华严》、《智论》、《瑜伽》等大部经论,及诸部律藏, 足何足以语天地之大乎,当更为文详论之。

  (原载《微妙声》1940年第3至6期,署名万均)

  

  

《如是斋琐议》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