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參禮祖庭記▪P4

  ..續本文上一頁光庭補書東坡蘇程庵記碑,民國八年李根源等重修南華寺記碑。又禦書敬佛二大字碑,有款曰:“爲木陳老人”,“癡道人”。

  毗連法堂之左又有屋上下各五間。下層中間爲功德堂,供陳亞仙,蘇東坡,蕭韶,尚可喜等神位,及李漢魂,李根源,鄒海濱等長生錄位。左右爲職事所居。其前有屋二進,各五間,西向,爲男客房。上層中間,供陳信具。衣懸于亭式玻璃櫥中,絲織品,繡千佛,系我國近化製品,稍有破損,以白绫親裹,高約四尺半,長約八尺,又二如衣而較小,鋪陳衣下,恐是具。缽置其上,口徑約五寸,厚叁分,外塗漆,于破損處知用鋼鐵造成。內置木匙銅匙各二,棕刷一。其前桌式玻璃櫥中有墜腰石,色青黑,質高堅,重約十余斤,作前(上後下)形。長尺余,厚四寸,上端有洞通前後,下端僅有凹痕。有文镌其上曰:

  龍朔元年镌

  師墜腰石廬居士志

  桂林龔邦直書

  志謂,此石本在黃梅,嘉清間鄉人有宦于楚者,異以歸。而文不甚可通,頗滋人疑。又有鞋叁雙,一黃布繡口,邦式如今之僧鞋,底則官靴式。一,僅存官靴式底。一,軟底黃緞面,繡花。又綢襪一雙。又所謂響鞋者,志謂叁寶太監所供,今僅存一底。皮質十層,厚約一寸,頭大跟小,如拖鞋。有小銀鈴六,約略如小兒之系于腕上者,不知究作何用。又唐萬歲通天元年敕書一卷,元延枯五年藏文護寺免差敕及明天順間釋本合裝一卷,不能識別之異域文書一卷,明正統十年頒大藏敕書一卷,有南皮張之洞等跋。又元延佑四年賜金書孔雀經,及明宣德聞賜金書法華經,皆失佚不全。

  考增一阿含經,涅槃經,大智度淪等,雖俱有世尊付法迦葉之說,而皆未言衣缽相傳。付法藏因緣經雲:“迦葉至雞足山于草敷上加跌而坐,作是願言,今我此身著佛所與糞掃之衣,自持已缽,乃至彌勒,令不朽壞,使彼弟子皆見我身而生厭惡。”足則迦葉雖傅衣缽而未付諸阿難。寶林傳,傳燈錄同,但糞掃衣則易爲金縷僧伽梨。至于達磨傳于二祖之衣,掘傳燈錄,乃其自所服用者,缽未見傳。其後二祖傳叁祖,乃至四祖傳五祖,亦皆僅雲傳衣法而不及缽。壇經自序品始有傳衣缽之文,則恐五祖自用之缽耳。曹溪通志乃謂缽足四天王供養如宋之物,衣即金縷袈裟,誤矣。又考清張爾岐蒿庵閑話卷一雲:“六祖衣缽,傳自達磨,藏廣東傳法寺。衣本西方諸佛傳法信器,缽則魏上所賜。嘉靖中莊渠魏校督學廣東,取衣焚之,缽碎之。”據此,則今日所見之衣缽,非惟不足以表信,抑將令人失信,爲其膺造故也。

  毗連法堂之右,亦有屋上下各五間,則尼戒堂及女客房也。寺東百余步有別墅式之屋叁所,一曰南華精舍,一曰證因小築,一曰種石讀書處。南華精舍較寬大,布置亦較精潔,正應供達磨以下五祖之像。

  寺前曹溪一帶,統稱南華洞,而實無洞,殆與廬山白鹿洞命名之意相同。洞中有村莊四,每村有屋百余間或數十間不等。在昔皆爲寺中子孫之私宅。今則由寺召租,不准僧人寄居,而子孫派始無可托迹,此乃複興南華寺之要策也。惟屋宇皆甚卑隘,用草蓋者占大半。余嘗至其中一院落參觀,上漏下濕,雞豕與人雜處,糞穢遍地,腥臭剌鼻。雖有佛堂而昏暗不能辨佛貌,其余室內皆不通光線。亦有樓,余于其上揀得清息柯居士著歸石軒畫淡卷八至卷九一冊,異之,叩諸同行,知系去春駐軍所遺者。不然,安于陋巷,而猶不忘風雅,其僧亦大可與語矣。

  副寺語余曰,南華四至,昔日縱橫叁十裏,今僅收谷叁百余石。望中諸山,雖名爲南華所有,而無力管轄,頗有爲豪民所侵占者。此南華寺之現狀也。

  關于曹溪通志

  曹溪有志,始于憨山,曰南華寺志,凡四卷十品,十品者山川形勢志,道脈源流志,興廢沿革志,傳燈人物志,建製規模志,王臣外護志,香火供奉志,清規典職志,當住庫藏志,品題詞翰志。清初雪重修,故名曹溪通志。勘其凡例,于舊志頗有不足之詞。然而通志訛略,如蔔可知,憨山通人,豈有更出雪下者。通志凡八卷八目,一山川形勢,二,建製規模,叁道脈源流,四傳燈人物,五繼席宗匠,六佛法提綱,七,王臣外護,八品題詞翰。傳燈人物之後又有繼席宗匠,更益以佛法提綱,殊屬不妥,以視憨山所分十品,遜色多矣。安得舊志而一讀之。

  又仰山慧寂禅師,宗門巨擘也,五家語錄卷二謂依廣州和安寺通禅師出家,非足。蓋唐胡曾有聞仰山寂禅師住曹溪詩雲:“曹溪松下路,猿鳥重相親。四海求玄理,千峰繞定身。異花天上墮,靈草雪中春,自昔經行處,焚香禮舊真。”可知仰山脫俗,實在南華。故景德傳燈錄雲:“依南華寺通禅師落發。”宋高僧傳亦雲:“依南華寺通禅師下削染。”則曹溪通志中何能不有所記載,而無一字提及,其疏略有如此者。

  雪之後,通志似經竄改,故佛法提綱中有阿盤語要。阿盤在雪後,雪不能懸記之于前也。其板嘉慶年間巳不存,道光十六年,劉學禮重刊。民國十二年又毀,民國二十一年,撚劉氏重刊本再重刊,即今所見者也。

  余 感

  憨山雲:“學道人第一要骨氣剛,次要識量大,次要生死心切”,此言誠是。然而年來求友海內,少有具足此條件者。在南華,遇海光上人,同住于書記寮者兩月,深知其爲狷介之士。余方竊幸又得一真實學道人,乃不獲醫藥而死,余不覺重有感焉。海光帥湖南甯鄉人,俗姓陶,名光南。清末入泮後又畢業于師範學堂。鼎革後,在陸軍小學任教職多年,足故湘中軍人,多出其門,繼而慨憤時事,罷講歸田,不與達官貴人通,然猶未知有佛法也。其友劉腴深勸渠讀明末凹大師集,始而惑,繼而驚,卒因學柏尊者之文而感悟。民十五,戰火紛飛,全湘囂然,海師亦被迫出外。因緣不合,坎凜無所遇,于是益知佛理之湛深,乃發心出家,受具足戒于南嶽福甯寺,時爲民國二十年,年已五十叁矣。去舂慕祖庭之勝,瓶缽南遊,方暑即病。常住不備醫藥,飲食起居複不足以資生,病不能愈。余至曹溪之時,彼巳甚困頓矣。偶少閑,相與縱論世出世間事,出入儒釋,未嘗不合。故爲余作書介紹于南嶽某法師則以契友相稱,余亦渭于叢林中遇如海師其人者,實出意料之外。余至曹溪不久亦相繼病,寒甚,海師贈我以組袍。然而食不得飽,終無益于病體,乃力勸海師同行返湘。海師始亦首肯,而病日增,以至于不能起床。知余爲其病而稽留于南華也,正色謂余曰:“我已六十,死其分也,子方壯,值茲法術,何可再留。”余爲之覓得妥人照應而後去。臨行複贈我手抄之大乘止觀法門釋要二冊。嗚呼,孰謂竟成永訣,今其靈骨已由其子運返沩山安葬,毗廬月朗,密印風高,諒亦可以安眠于九泉矣。雖然海師之死,南華負責人亦有過焉。爲其漠視病人而不設法救濟也。海師之前,頗有死者,其後未知如何。宗門淡泊,豈無情之謂哉。明顧應祥遊南華寺詩雲:“十時松蔭入翠微,半空樓閣映晴晖。潭龍巳化猶余塔,心印無傳只有衣。盡向遺骸參佛祖,誰還一語了玄機。芒鞋步出清溪晚,水自潺匕雲自飛。”嗟人余複何信。

  民國二十七年戊寅正月十六日脫稿于湖南甯鄉龍山佛學院。時倭寇蹂躏長江下遊一帶,勝地名區悉成灰燼,被屠戮者數十余萬人。

  (原載《海潮音》19卷第8期)

  

  

《參禮祖庭記》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重申立場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