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贊法師詩詞選
一九叁七年冬題甯鄉寒鐵生余樓二首有引
佛家以無余涅槃爲究竟,其余皆有余也。身是心之余,心是空之余,空是實相之余。(諸法空是淺,說見《大智度論》卷七十二)實相無相,超絕言思,不可以色見,不可以聲求,希夷寂滅,廓然無聖,而況山河大地,田宅妻孥等身外之物,獨然有余乎。知有余以證無余,則沖漠而無所待;無所待者,然後可以獨立于天地之間,余之字義大矣哉。鐵,至剛之物也,無待而後能至剛;至剛則炯炯孤明而似寒。以此爲號,殆如鄭思肖之取號所南,自見其志者也。世方離亂,競尚貪嗔,造作苦因,無有底止,安得大心之士,鼓扇玄風,滅斯毒焰哉。眺矚中原,不勝淒愍,感而賦此,亦將取正于大方。
爲厭浮沈湖海夢,來傍僧舍結蓬廬。〔1〕
嶽雲千絮凝檐碧,沩水一泓映座舒。
樓外諸山無捷徑,室中萬卷間梵書。
回看車馬紛馳迹,袖手高吟意豁如。
九洲沈陸滋蛇豕,絕脰刳腸億萬夫。
文物忍看淪敵手,江山默祝複康衢。
揮戈反日思良將,袒臂高呼待碩儒。
寄語山林深密處,傾危大廈要君扶。
注:(1)樓傍香山寺。
(原載《獅子吼月刊》1940年第1卷第1期)
一九叁八年初夏沩山道中
叱牛聲裏溝渠滿,蛙鼓莺簧賺客聽。
長板橋頭村樹密,碧流萦繞萬山青。
(原載《獅子吼月刊》1940年第1卷第1期)
雁·燕·蟬
道出衡陽幾歲年,遙瞻乙陣倍欣然。
風高莫逞淩霄翼,霜重休侵待曉天。
邊塞煙迷應遠飚,荒江日暖好安眠。
秋來可有一消息,爲我傳書靈鹫巅。
叁界由來如火宅,結巢營幕亦尋常。
依人倘解人情美,掠水應知水味長。
對語無心訴離亂,翻飛依舊慣炎涼。
春花落盡莺歌歇,底事呢喃戀鹿堂。
一聲叫破桐陰月,春去無痕獨爾知。
高占何妨從露飲,環飛本不羨雲垂。
權衡金羽空輕重,比擬彭殇漫聖癡。
秋到荷塘冷更切,畢生心事問誰窺
——(原載《求是草》)
一九四O年秋徙桂林月牙山寺
疑入蓬瀛路,〔1〕渾忘歲月遷。
襟江澄碧濑,〔2〕不用買山錢。
注:(1)寺有小蓬瀛閣。
(2)住襟江閣。
(原載《獅子吼月刊》1940年第1卷第1期)
一九四一年元月叁日與盛成、
萬仲文、闫宗臨叁教授縱談影波樓作
憑岩吊喪亂,倚檻話行藏。
波影澄空碧,悠然此味長。
(原載《獅子吼月刊》1941年第1卷第3、4期合刊)
南嶽明真法師、成都徐季廣居士采書
勉以腳跟下事,感賦
萬裏寄良箴,常漸道未深。
達生空有願,避世豈無心
窗外波光定,岩前古木森。
遙聞市井鬧,時或發長吟。
(原載《獅子吼月刊》1941年第1卷第3、4期合刊)
辛巳人曰,與方孝寬、盛成、
徐植松、李焰生、雷震林、林半覺、
唐偉、余維炯、關山月、林愛民諸公,
爲龍翁積之預祝期頤于月牙山紀事,步方孝寬韻
期頤預祝除腥膩,活火添薪煮嫩菘。
雅谑不嫌京海派,清談競辯色心空。
掀髯擬古情猶熱,走筆成詩句獨雄。
更蔔花朝共一醉,未知今是幾番風。
(原載《獅子吼月刊》1941年第1卷第3、4期合刊)
一九四一年春題關山月所作畫
賀白虹書店開幕
曲岸袅秋風,江楓葉葉紅。
一篙當駭浪,無意到瀛蓬。
(原載《獅子吼月刊》1941年第1卷第5、6、7期合刊)
又題關山月峨眉黑龍江圖
人言黑龍江,我道印心處。
接木度懸崖,閑雲任來去。
(原載《獅子吼月刊》1941年第1卷第5、6、7期合刊)
一九四一年秋題尹瘦石盲群圖
牽連歸敗屋,未必足前愆。
酒肉朱門臭,饑寒只自憐。
又題尹瘦石百壽圖卷
長空留雁影,展卷幾沈吟。
業績終成幻,聲華何處尋。
難求不死藥,幸有救時心。
肝膽傳千古,跫然覺世音。
(上二首,原載《獅子吼月刊》
1941年第1卷第5、6、7期合刊)
空王原不計行藏,種福無田實可傷。
舍利函空秋露冷,金剛碑仆月華涼。
難憑勝侶窮生死,孰認殘灰體斷常。
極目神州無限淚,桂江日夜瀉汪浪。
感賦
道高一尺魔千丈,吠怪憎賢古已然。
尼父周遊曾削迹,達摩面壁辍談禅。
精金豈卻爐錘煉,大任須從窮餓肩。
獨倚江樓觀萬彙,春來無處不芳妍。
(上二首,原載《獅子吼月刊》
1941年第1卷第5、6、7期合刊)
白下張仙搓月牙山遠眺一律,
梅根山樵趙叔冶和之,凡十八疊,
搜奇集勝,爲吾門生色不少,爰亦勉和一章
偶學趙州露爪牙,洞庭波送桂江涯。
倚虹風月隨入領,滿室詩書屬自家。
靜裏阿誰論黨籍
閑來猶事灌山花。
春深簾重侵濃綠,客至惟斟一味茶。
送關山月畫師入蜀
聞道巫山天下奇,峨嵋西峙更嵌蛾。
料羸點染丹青筆,馬盡臨淄曼麗辭。
(上二首,原載《獅子吼月刊》1941年第1卷第5、6、7期合刊)
汩羅張健甫先生以古風見贈。
雅健雄深來能和也,勉成七律一章報之
袈裟不掩傷時淚,偶向中流發浩歌。
衡嶽雲封驚夏雨,湘江風起皺春波。
幸從八桂瞻文範,且喜叁車蘊大和。
酬答未能還奉約,山花爭發可相過。
澳門竺摩法師以寄李仙根詩索和步原韻
高僧自昔半工吟,只爲山州蓄積深。
嚴子論詩參法味,〔1〕陳公規語漫格箴。〔2〕
篆香稿已傳南國,禅月集疑再見今。
愧我乏才揚無本,〔3〕勞君屢屢許知音。
注:(1)滄浪詩話多著禅味。
(2)宋陳罐勸洪覺範毋作詩,見《能改齋漫錄》。
(3)明李東陽《麓堂詩話》稱唐僧詩無本真有所得。
(上二首,原載《獅子吼月刊》1941年第1卷第5、6、7期合刊)
一九四一年中秋書感
毀譽尋常事,難舒饑溺容,
從來羞舞鶴,甯悔學屠龍。
焰宅傷芝艾,荒園咽蠕蛩,
儲看明月上,不覺過前峰。
一九四一年六月重遊南嶽
滯雲籠古寺,宿雨漲山泉。
策杖探經藏,懷詩酬隱賢。
炎威禅榻外,遊興碧峰巅。
細認岩前路,重來又一年。
(原載《獅子吼月刊》1941年第1卷第8、9、10期合刊)
將至西山留別桂林諸友
十年磨劍學屠龍,海闊風翻浪萬重。
入桂何期逢沈宋,歸山猶得臥雲松。
胡塵滾滾天無色,宿霧漫漫閥尚封。
昨夜思陵發清籁,相遲歌嘯對晴峰。
(原載《獅子吼月刊》1942年第2卷第1期)
酬柳亞子見贈
皎皎初冬月,悠悠古柏心。
故都憐草莽,桂嶺可登臨
方外緣偏熟,吟懷蘊更深。
思靈松竹茂,何日共探尋
與耶回兩教徒論人生
至理原非二,橫分疵與醇。
物心誰造作,善惡漫陶鈞。
天國知何處,人間故有春。
辭家爲表法,上帝亦孤身。
友朋中有以罷道爲勸者,詩以答之
亡羊自昔多歧路,脫俗方爲中道行。
夏綠春紅何足惜,要以冰雪驗人生。
林素園居士以詩僧見稱卻賦
枇杷樹下淚如繩,[1]柳絮沾泥只自矜,[2]
色見聲求無一是,恥爲人喚作詩僧。[3]
注:(1)宋詩僧仲殊自缢于枇杷樹下。
(2)參寥有“禅心已作沾泥絮,不趁東風上下狂”之句,東坡稱之,而晚節不終。
(3)朱熹以詩人被薦于朝,終身恥之。
林素園居士和章有“只緣分別惱高僧”句,再卻賦
名實未分白二毛,懸牌表刹亦徒勞。[1]
中行自昔歸平易,僧在真修不要高。[2]
注:(1)此土懸牌,印度名刹,皆所以顯揚高僧。
(2)“僧要真修不要高”,明陳繼儒語,見《岩棲幽事》。
田壽昌(1)囑和柳亞子韻祝郭沫若五十大壽及
創作二十五周年紀念
微服歸來叁島嘩,中原到處馥如花。
從知沫水滋芳杜,應薄虞山醉苦茶。
前日已聞溫古史,今朝欣見頌名家。
邊關未複生民瘁,何惜蕭蕭兩鬓華。
注:(1)即田漢。
一九四二年孟春再至西山寄懷桂林諸友
言入西山路,和風發籁音。
泉甘堪滌慮,茶淡自清心。
隱幾雙江合,開軒萬木森。
難忘餞別意,于月每沈吟。
桄榔杖寄贈李任仁議長
坡公遷嶺外,此杖獨隨行。
堅過仙人杞,文如紫玉英。
靈山分得種,淨手自雕成。
世路猶崎仄,扶持步履勁。
一九四二年歲暮寄懷桂林田漢
崎岖山下路,恻怛佛家情。
對鏡憎華發,年來白幾莖。
桂平西山山居即事
(一)
塔影波光映遠村,平疇萬頃接山根。
春風習習春雲淡,一路花香到寺門。
(二)
倦抛心力逐無涯,山色溪聲屬自家。
吏隱洞壁余隙地,秋來更欲補梅花。
(叁)
莫謂山居百事捐,清閑未許抱雲眠。
松陽趺坐讀書罷,手采新茶供佛前。
(四)
空林滴露夜猶香,一片清溶入浩茫。
橫笛幾番吹折柳,已無殘夢到潇湘。
(五)
煙雨淒迷春意闌,鳥啼花落篆香殘。
驚濤拍岸東流急,極目雲天獨倚欄。
(六)
朝暾初上影橫斜,葉底輕涼透碧紗。
定起關心惟一事,春歸到處落山花。
(七)
魯陽未必回叁舍,誇父空懷恨滿腔;
晚課香沈歸鳥寂,看移山影過南江。
(八)
林隙流光月影明,山門寂寂夜澄泓。
扶筇峭立渾無語,恐擾枝頭鳥夢清。
(九)
久雨炎威已斂藏,遊人漸少午風涼。
秋來更覺山居好,日滿長林黃葉香。
(十)
油茶種罷點花生,茄子黃瓜芽已萌。
誰謂僧家多俗事,真诠原不隔躬耕。
一九四叁年秋贈別朱蘊山
風月誰爲主,山河壯客心。
春隨巴水出,秋傍桂江吟。
浩唱歸黃鶴,覃思倚碧林。
遙知松菊茂,願托白雲岑。
一九四四年—月太虛大師
至桂林贈詩
《獅子吼月刊》以詩奉和
…
《巨贊法師詩詞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