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妙法門

  六妙法門

  隋天臺智者大師著

   六妙門者.蓋是內行之根本.叁乘得道之要徑.故步自封釋迦初詣道樹.跏趺坐示迹若斯叁乘正士。豈不同遊此路。所言嵌六者。即是數法。約數明禅。故言六也。如佛或爲一數辯禅。所謂一行叁昧。或約二數。謂一止二觀。或約叁數。謂叁叁昧。或約四數。所謂四禅。或約五數。五門禅。或約六數。謂六妙門。或約七數。謂七依定。或約八數。謂八背舍。或約九數。謂九次第定。或約十數。謂十支禅。如是等。乃至百千萬億阿僧[]不可說諸叁昧門。悉是約數說諸禅也。雖數有多少。窮其法相莫不悉相收攝。以衆生機悟不同。故有增減之數。分別六物。今言六者。即是約數法而標章也。妙者。其意乃多。若論正意。即是滅谛涅槃。故滅四行中。言滅止妙離。涅槃非斷非常。有而難契。無而易得。故言妙也。六法能通。故名爲門。門雖有六。會妙不殊。故經言。泥恒(心旁換水)正法寶。衆生從種種門入。此則通釋六妙之大意也。六妙大意有十。

   第一曆別對諸禅六妙門。 第二第相生六妙門。

   第叁隨便宜六妙門。   第四隨對治六妙門。

   第五相攝六妙門。   第六通別六妙門。

   第七旋轉六妙門。   第八觀心六妙門。

   第九圓觀六妙門。   第十 證相六妙門。

   釋第一曆別對諸禅定明六妙門。即爲六意。一數爲妙門。行者依息數故。即能出生四禅。四無量心。四無色定。若于最後非非想定。能覺知非是涅槃。是人必得叁乘之道。何以故。此定。陰界入和合故有。虛诳不實。雖無粗煩惱。而亦成就十種煩惱。知己破折。不住不著。心得解脫。即證叁乘涅槃故。此義如須跋陀羅。佛教斷非非想處惑。即便獲得阿羅漢果。數爲妙門。意在于此也。二者隨爲妙門者。行者因隨息故。即能出生十六特勝。所謂一知息入。二知息出。叁知息長短。四知息遍身。五除諸身行。六心受喜。七心受樂。八受諸心行。九心作喜。十心作攝。十一心作解脫。十二觀無常。十叁觀出散。十四觀離欲。十五觀滅。十六觀棄舍。雲何觀棄舍。此觀破非想處惑。所以者何。凡夫修非想時。觀有常處如癰如瘡。觀無想處如癡也。第一妙定名曰非想。作是念已。即舍棄有想無想。名曰有想非無想。故知非想即是兩舍之義。今佛弟子觀行破折。義如前說。是故深觀棄舍。不著非想。能得涅槃隨爲妙門。意在此此也。叁者止爲妙門者。行者因止心故。即便次第發五輪禅。一者地輪叁昧。即未到地。二者水輪叁昧。即是種種諸禅定善根發也。叁者虛空輪叁昧。即五方便人。覺因緣無性如虛空。四者金沙輪叁昧。即是見思解脫。無著正慧。如金沙也。五者金剛輪叁昧。即是第九無礙道。能斷叁界結使。永盡無余,證盡智無生智入涅槃。直止爲妙門。意在此也。四者觀爲妙門者。行者因修觀故。即能出生九想。八念。十想。八背舍。八勝處。十一切處。九次第定。獅子迅奮叁昧。超越叁昧。煉禅。十四變化心。叁明。六通及八解脫。得滅受想。即入涅槃。觀爲妙門。意在此也。五者 還爲妙門者。行者若用慧行。巧善破折。返還本源。是時即便生出空無想無作。叁十七品。四谛。十二因緣。中道正觀。因此得入涅槃。還爲妙門。意在此也。六者淨爲妙門者。行者若能體識一切諸法本性清淨。即便獲得自性禅也得此禅故。二乘之人。定證涅槃。若是菩薩。入鐵輪位。具十信心。修行不止。即便出生九種大禅。所謂自性禅。一切禅。難禅。一切門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惱禅。此世他世樂禅。清淨禅。菩薩依是禅故。得大菩提果。已得今得當得。淨爲妙門。意在此也。

   次釋第二次第相生六妙門者。次第相生。 入道之階梯也。若于欲界中。巧行六法。第六淨心成就。即發叁乘無漏。況複具足諸禅叁昧。此即與前有異。所以者何。如數有二種。一者修數。二者證數。修數者。行者調和氣息。不澀不滑。安祥徐數。從一至十。攝心在數。不令馳散。是名修數。證數者。覺心任運從一至十。不加功力。心住息緣。覺息虛微。心相漸細。患數爲粗。意不欲數。爾時行者應當放數修隨。隨亦有二。一者修隨。二者證隨。修隨者。舍前數法。一心依隨息之出入。攝心緣息。知息出入。心住息緣。無分散意。是名修隨。證隨者。心即微細。安靜不亂。覺息長短遍身入出。心息任運相依。意慮恬然凝靜。覺隨爲出。心厭欲舍。如人疲極欲眠。不樂衆務。爾時行者應當舍隨修止。止亦有二。一者修止。二者證止。覺身心泯然不定。不見內外相貌。定法持心。任運不動。 行者是時即作是念。今此叁昧。瑣複無爲寂靜。安隱快樂。而無慧方便。不能破壞生死。複作是念。今此定者。皆屬因緣。陰界入法。和合而有。虛诳不實。我今不見不覺。應須照了。作是念已。即不著止。起觀分別。觀亦有二。一者修觀。二這證觀。修觀者。于定性中。以慧分別。觀于細微出入息相。如空中風。皮肉筋骨叁十六物。如芭蕉不實。心識無常。刹那不住。無有我人。身受心法。皆無自性。不得人法。定何所依。是名修觀。證觀者。如是觀時。覺息出入遍諸毛孔。心眼開明。徹見叁十六物。及諸蟲戶。內外不淨。刹那變易。心生悲喜。得四處念。破四顛倒。是名證觀。觀相即發。心緣觀境。分別破折。念覺流動。非真實道。爾時應當舍觀修還。還亦有二。一者修還。二這證還。修還者。即知觀從心生。若從折境。此即不會本源。應當反觀觀心。此管心者。從何而生。爲從觀心生。爲從非觀心生。若從觀心生。即已有觀。今實不爾。所以者何。數隨止等叁法中未有即觀故。若從不觀心生。不觀心爲滅生。不爲沒生。若不沒生。即二心並。若沒法生。滅法已謝。不能生觀。若言亦滅亦不滅生。乃至非滅非不滅生。皆不可得。當知觀心本自不生。不生故不有。不有故即空。空故無觀心。若無觀心。豈有觀境。境智雙亡。還源之要也。是名修還相。證還相者。心慧開發不。不加功力。任運自能破折。返本還源。是名證還。行者 當知。若離鏡智。欲歸無鏡智。不離鏡智縛。以隨二邊故。爾時當舍還門。安心淨道。淨亦有二。一者修淨。二者證淨。修淨者。知色淨故。不起妄想分別。受想行識。亦複如是。息妄想垢。是名淨修。亦不能修所修及淨不淨。是名修淨。證淨者。如是修時。豁然心慧相應。無礙方便。任運開發。叁昧正受。心無依恃。證淨有二。一者相似證。五方便無漏道慧發。二者真實證。苦法忍乃至第九無礙道等真無漏慧發也。叁界垢淨。故名證淨。複次觀衆生空故名爲觀。觀實法空故名爲還。觀平等空故名爲淨。複次空叁昧相應故名爲觀。無相叁昧相應故名爲還。無作叁昧相應故名爲淨。複次一切外觀名爲觀。一切內觀名爲還。一切非內非外觀名爲淨。故先尼梵志言。非內觀故得是智慧。非外觀故得是智慧。非內外觀故得是智慧。亦不無觀得是智慧也。

   次第叁隨便宜六妙門。夫行者欲得深禅定智慧。乃至實相涅槃。初學安心。必須善巧。雲何善巧。當于六妙門法。悉知悉覺。調服其心。隨心所便。可以常用。所以者何。若心不便。修治即無益。是故初坐時。當識調心學數。次當學隨。複大概學止管還等。各各經數日。學已。複更從數隨。乃至還淨。安心修習。複各經數日。如是數返。行者應自知心所便宜。若心遍數。當以數法安心。乃至淨亦如是。隨便而有。不簡次第。如是安心時。若覺身安息調。心靜開明。始終安固。當專用此法。必有深利。若有坊生心散暗塞。當更隨便轉用余門。安即爲善。可以長軌。是則略明初學善巧安心六妙門。是知便宜用心大意。複次行者心若安隱。必有所證。雲何爲證。所謂得持身。及粗住細住。欲界未到地。初禅等種種諸禅定。得諸定已。若心住不進。當隨定深淺。修六妙門開發。雲何名淺定不進。修六妙令進。如行者初得持身法。及粗細諸法。經于日月而後不增進。爾時應當細修數。數若不進。複當修隨。隨若不進。當細凝心修止。止若不進。當定中觀陰入界法。觀若不進。當還更反檢心源。還若不進。當寂然體淨。用此六法。若遍于一法增進時。當即善修之。即漸進入深禅定。便過數境。數相即謝。進發隨禅。于此定中。若不境進。當善修隨止觀還淨等五法。定進漸深。隨境已度。若發止禅。禅若不進。當善修止及觀還淨等四法。止定進漸深。觀心開發。雖有止法。知從緣生無有自性。止相已謝。若觀禅不進。當更善巧修觀及還淨等叁法。觀禅既進。進已若謝。轉入深定。慧解開發。唯覺自心所有法相。知觀虛诳不實。亦在妄情。如夢中所見。知己不受。還返照心源。還禅經久。又不進。當複更善返觀心源。及體淨當寂。還禅當進。進已若謝。便發淨禅。此禅念相觀已除。言語法皆滅。無量衆罪除。清淨心常一。是名淨禅。淨若不進。當善卻垢心。體真寂虛。心如虛空。無所依倚。爾時淨禅漸深寂。豁然明朗。發真無漏。證叁乘道。此則略說六妙門隨便便宜而用。增長諸禅功德智慧。乃至入涅槃也。複次行者于其中間。若有內外障起。欲除卻者。亦當于六門中隨取一法。一一試用卻之。若得差者。即爲藥也。治禅障及禅中魔事病患。功用六門悉得差也。上來所說。其意難見,行者若用此法門。當善思惟取意。勿妄行也。

   次釋第四對治六妙門。叁乘行者。修道會真。悉是差障顯理。無所造作。所以者何。二乘之人。四住惑除。名得聖果。更無別法。菩薩大士。破沙塵無明障盡故。菩提理顯。亦不異修。此而推之。若能巧用六門對治。破內外障即是修道。即是得道。更無別道。雲何功用六門對治。行者應當知病識藥。雲何知病。所謂叁障。一者報障。即是今世不善粗動散亂障界入也。二者煩惱障。即叁毒十使等諸煩也。叁者業障。即是過去現在所起障道惡業。于未受報中間能障聖道也。行者于坐禅中此叁障法。當善識其相。用此法門對治除滅。…

《六妙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