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與死,畢竟爲人生的兩樁大事,死亡現實終爲産生宗教的母胎,曾被時學忽視的死亡問題,近十幾年來爲現代文化所關注,西方存在主義哲學家主張“先行到死”,“死亡學”和“臨終關懷”問題日益引起重視。多數佛教徒的信仰,終究以了生脫死爲核心。淨土宗以最爲簡易的修行,給予信仰者以現前了生脫死的保證,解除了他們的死亡焦慮,令人現前獲得安心、自信和法喜,使人得以安安樂樂地做好人,盡責任,做貢獻,有平衡、淨化、安樂人心的神奇效用,更不用說深入念佛叁昧,還可伏煩惱、得禅悅、開智慧、明心性。據鄧子美先生的研究,證明現代中國佛教複興運動中,以淨土宗人在慈善救濟方面的業績最爲昭著,在社會苦難的解決和倫理道德的教化上表現最爲積極。在當今淨土信衆中,不難發現心態普遍安樂穩定、煩惱我執較爲淡薄、入魔出偏者最少、熱心慈善救濟者較多等效益。正如張澄基教授所說:
“其實淨土宗之精神決不僅限于死後往生;生前之善行尤爲緊要。觀之淨土諸賢之生平、言行及其對社會及宗教之貢獻,決不下于其他任何宗派,抑且過之,此一曆史事實堪爲淨土宗爲積極入世精神作證也。……淨土不廢入世,且須積極地盡己之力爲衆生及教法作種種服務,則是淨土宗之一貫精神,不容抹煞及忽視者也。”(《佛學今诠 》下冊第405頁。)
至于淨土往生之發心,是爲將來回入此土更好地利益度化衆生、莊嚴國土,有如志士發願出國留學掌握先進科技以便歸國施展大用;淨土宗所信仰的阿彌陀佛及其所成就的極樂國土,實爲建設理想世界的典範;此中蘊含的積極精神,可引發出建設人間淨土的無窮動力。
(四)人間淨土的建設及其它
如果說,好生做人,即人而佛之道是就個人宗教修持而言,那麼,從全社會、全人類著眼,建設理想社會,實現人間淨土,則是人間佛教思想更爲重要的方面。楊仁山居士、太虛大師等之振興佛教,便是懷著救國救世的熱忱,力圖以佛教改良社會,發揮促進國家富強、人類向上、世界和平的積極作用。
淨化社會,實現人間淨土,是佛陀教法的重要精神。佛陀之出家求道,不僅出于對人類生老病死等缺陷的抗拒,而且是對惡濁汙穢的人心和社會現實的反抗。佛經中,對人心的種種垢穢煩惱,人們的種種惡業和貧窮、疾疫、天災、掠奪、侵淩、欺詐、戰爭、賊難、王難等社會問題進行了多次揭露批判,從“心淨則國土淨”的主導思想出發,諄諄教誡人們以如實知見的智慧自淨其心,從而淨化人間。大乘經中更是號召學菩薩行者爲“淨諸世界”、“莊嚴國土”乃至淨化、莊嚴全宇宙一切國土,于無量億劫奮鬥不息。佛陀教化中,透露出一種改造世界、建設美好人間的宏圖壯志。許多佛弟子熱心弘法,都是從這種改造社會的遠大理想出發。
在《長阿含·世紀經》、《中阿含·轉輪王經》、《彌勒下生經》等經中,佛陀通過對未來世人類社會的描繪,表達了建設人間淨土的理想。佛陀理想中的人間,大略有四大特征:
1、自然環境極爲優美、潔淨、舒適,無荊棘坑坎穢濁塵埃,無旱澇等災患,無蚊蠅蚤虱蛇 蠍等害蟲毒物,土地平正,風雨及時,氣候涼熱宜人,樹木繁茂,花香馥郁,草坪青翠,水果甘甜,是人們理想中的天國、仙境。
2、生活用品極其富足,地生自然粳米,衆味具足,衣服、化妝品、樂器等皆從樹上自然出現,“財寶豐饒,無所匮乏”,無有貧窮,無有因物質財富不足所引起的種種苦惱、爭鬥。
3、人們的道德水平極大提高,皆行十善,貪瞋癡等煩惱淡薄,“人心均平,皆同一意,相見歡悅”,互愛互敬,沒有語言隔閡。政治清明,永絕戰爭之患。人口衆多,村鎮“雞鳴相接”。
4、人類生理缺陷得到極大改善,人皆形貌端正,身無疾患,壽命長達八萬四千歲,可謂人皆爲仙。
從科技發展的前景來看,佛陀描述的這幅理想國圖景,並非憑空虛構,而是完全有可能實現的。當然,這種理想人間不會自然到來,只能是全人類努力建設、辛勤創造的成果。
創造理想人間,須遵循客觀規律,創造能結出理想人間之果的因。從佛法看來,果由心造,境由業感,創造清淨、莊嚴的美好人間,須從能創造的主體——人類心靈的根本上著手,率導、帶動全人類力行衆善,不作能汙染心靈和環境的惡業,以精神文明建設帶動物質文明建設,以淨化、莊嚴心靈爲本淨化、莊嚴國土。
佛教作爲一種社會教化體系,以教化衆生自淨其心,從而淨化人間爲己任。從《阿含經》到大乘經,皆諄諄教導佛弟子:除了淨化自心、力行諸善外,還必須以攝化衆生爲己任,爲修行的重要內容。《阿含經》中多處教導佛弟子應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攝化衆生。《雜阿含經》卷叁叁第929經,佛告堂弟摩诃男:在家佛教徒應修十六法以“自安安他”,不僅自己具足正信、淨戒、布施、聽法、解義,而且勸化、帶動他人也具足正信、持戒、布施、聽法、解義。大乘經中更以四攝法攝化衆生爲菩薩道的重要內容,出家佛子以勸化衆生爲職責,在家菩薩亦應隨所住處以種種方便化導衆生,令衆生棄惡修善,學法修德,自淨其心。若不盡力教化衆生,是爲失職。教化衆生,應先教化自己,以身作則,爲人表率,並主動、熱情地關心衆生,服務衆生,助人爲樂,廣結善緣,做衆生的良朋益友,以德行、智慧、熱情感化衆生。
建設美好人間的關鍵性問題,是政治。政治在化世導俗、決定國家命運方面的巨大作用,乃有目共睹。佛教在中國人心目中向以超然方外、不問政治著稱,這只是佛教在中國特定曆史條件下形成的個性,並非佛陀教法的本旨。據印度教典,佛陀對政治相當關心,曾多次爲多位國王開示爲王治政之法,他的教導被極爲敬仰他的國王大臣們所采納,對促進當時印度政治經濟文化的發達起了現實的作用,可謂“議政而不幹政”的典範。佛陀的政治思想,大略與孟子相近,主張當政者應仁慈愛民,平等惠施,周濟貧困,省減刑罰賦稅,選賢用能,知人善任,特別強調以正法教化人民,率導人民棄惡修善,獎善懲惡,依法懲治殺盜詐騙邪淫等惡人和貪官汙吏,以四攝法攝化衆生。在當時的社會製度中,佛陀主張民主製,將“數相集會,議論政事”的跋耆國樹爲良好政治的典型,並將跋耆國的治國法則引爲建設僧團的法則。佛陀主張和平、安定,不大贊成輕易改變舊製,可謂政治改良主義者。佛陀特別注重當政者的個人修養,教導當政者應具備正見、智慧、慈悲、德行、健康的身體和心理,離貪瞋癡慢,不好酒色,精勤理政,在德行方面爲萬民之表率,與中國古代“內聖外王”的思想頗爲一致。大乘教法認爲,一個無私忘我、一心爲公、智慧超凡、福德出衆的菩薩,才能做好澤被萬民的國主。大乘稱大國王乃至各級天王爲十地菩薩的“華報”,大乘菩薩道,可謂培育聖主賢王之道。
對于有關美好人間建設的自然環境保護、生活設施改善等問題,佛陀教法亦十分重視。戒律禁止殺害動物,提倡護生、放生,僧尼戒禁止砍伐樹木、踐踏青草,護生放生、植樹造林、保護林木,成爲佛教的優良傳統,寺刹之花木蔥茏、空氣清新、清潔幹淨、殿宇莊嚴,作爲佛教環境保護、環境建設的典範,乃世人有目共睹。佛經中還勸導人們栽種果樹、掘井開渠、建橋修路,建造旅舍、園苑、涼亭、廁所等便利民衆,稱贊爲必定生天的善因。這些教誡,鼓勵人們關心社會公益、社會救濟,積極投入國家建設,營造良好的生存環境,佛法認爲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乃人們的業行所感招的依報,大乘佛學的“依正不二”觀,強調從個人、社會、自然界一體不二的哲學觀出發,處理個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對于越來越顯重要的環保問題,具有深刻的啓迪意義。
佛陀教法中關于建設人間淨土的教誡,在宋代以來的中國佛教界,有被忽視的傾向,佛教徒的關注點多局限于個人的福報、吉祥和了生死之事,對社會現實的改善較少關心,不問政治,被推崇爲高尚脫俗之舉。中國傳統佛教的這種偏弊,受到太虛大師等大德的批判,關心政治,積極投入兩個文明的建設,被強調爲人間佛教的重要思想。宗仰、棲雲、太虛等僧人的投身民主革命,各地僧伽之積極參加抗戰,展現出佛弟子積極入世、關心政治的精神。但太虛因主張僧尼宜“議政而不幹政”,尚受到傳統勢力的譏謗,被稱之“政治和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各級人大、政協中,都有佛教徒尤其是僧尼的代表、委員,人民和政府賦予他們參政議政的光榮權利。
創造人間淨土,物質文明的建設也十分重要,物質極其富足,無所匮乏,乃佛陀理想人間的一大特征。物質文明的發達,須賴科技的進步。注重科技,乃佛教的一貫精神,利用科技“以少功力集多資財”以饒益衆生,是大乘菩薩必修的方便。《解深密經》、《華嚴經》、《瑜伽師地論》等皆教導大乘行者應勤學五明,掌握世間的一切知識技術。五明中的醫方明、工巧明可總攝各門自然科學、工藝技術,聲明(語言學)、因明(邏輯學)、內明(佛學)則爲人文社會科學、哲學中之重要學科。晚期印度佛教和藏傳佛教的大寺院,將五明和小五明(詩詞、韻律、修辭、歌舞、星算)、天文學等列入學僧的必修課目。佛教中曾出過龍樹、一行等國際級的科學家。晚近有王季同、尤智表、王守益、牛實爲等科學家論證佛法符契科學,佛學中蘊含有可以啓迪科學的深刻智慧。“科學愈發達,佛法愈昌明”,成爲愈來愈明顯的事實。人間佛教應高揚大乘注重科技的思想,鼓勵人們鑽研科學、革新技術,以科技興國救世;應提供善用科技的智慧,揭露科技發展中的偏失弊病,防止和反對利用科技發動戰爭、破壞環境,以佛法的如實智慧促進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的整合和科技的革新飛躍,走出“科學終結”之瓶頸。
佛教人乘正法的倡導,可起到止惡勸善、改良社會環境的作用;佛教大乘的菩提心、善薩道和即人而佛、即世間而出世間之道,可以激勵人們奮發向上,培育出大批志願宏偉、品格高尚的社會精英、國家棟梁、民衆楷模;佛教的人間淨土理想及關注人間建設的精神,可以號召人們積極投入兩個文明的建設,重視自然、社會、心靈之環保,創造美好的生存環境。總之,佛教之弘化,即是對人間淨土建設的積極參與。佛法、佛教,乃人間淨土建設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力量源泉。
有關人間佛教建設的重要問題,還有理性、民主、人文精神的高揚等。理性、民主、人文精神,皆是佛陀教法最重要的特質。佛法崇重理性,以理性認識能力爲人類寶貴的特性,唯依如實了知的智慧以求解脫,如實智的基石緣起法則,是以理性思辯從萬有中概括出的普遍法則,佛教義學之高度理性化、邏輯嚴密,乃學界所共認。佛陀教導徒衆唯依自己智慧,“以己爲光”,“以己爲洲”,不盲從傳統、習俗、長輩、權威乃至佛陀之威望。佛陀尊崇民主,他所創建的僧團乃民主製集團之典範,佛陀本人亦以僧團集體中的一員自居,自稱“佛在僧數”,不承認自己是僧團的主持者。由于曆史原因,佛陀教法本有的理性、民主、人文精神被弱化,佛教蒙上了一層迷信、崇拜權威人格及封建家長製等灰塵。適應日趨理性化、民主化的現代社會,應重振佛陀教法的理性、民主、人文精神,結合現代文化闡釋佛法,加強對佛法智慧的弘揚,提高廣大佛教徒的教理水平,面向社會介紹佛法的智慧和理性精神,革除民俗佛教迷信低俗、偏離佛法之弊;應以民主精神重建四衆和合的僧團,將佛教徒的聚合體由以權威人格爲中心、家長式管理,轉變爲以正法爲中心、律儀爲紐帶、民主化管理的團體;應緊扣時代脈動,關注環保、民族宗教沖突、愛滋病、暴力等社會問題和人們的心靈問題,以佛法的智慧提供解決的意見,開出針治的處方。
人間佛教重振人文精神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對人欲的處理。人欲必須節製,這大概是人間一切社會教化體系的共識。當今社會放縱人欲的危害,觸處可見。佛學對人欲有極深徹的剖析,教人節製、轉化人欲,這在針治人欲橫流弊病上自有其寶貴價值。但對人欲禁製過嚴,會導致佛弟子在生活上的不便和心靈上的沖突,將許多現代人拒之于佛法之門外。人間佛教應將正確處理人欲列爲重大理論問題,針對現代人心態深析人欲,肯定滿足吃喝玩樂、愛、尊重等合理人欲的必要性,重在將向下的人欲引導至向上的法欲,將貪瞋嫉慢升華爲博愛、精進、自強自信。
人間佛教自提倡以來已曆八十春秋,方向已明,理論骨架已立,有了相當多的實踐經驗。但總的看來,理論深度尚嫌不足,修持方法尤顯薄弱,須在實踐中進一步豐富發展。人間佛教既本諸佛陀教法,又適應現代社會,已穩建于中國,影響于世界,其進一步的完善推廣,大概會成爲未來全球佛教的基本模式。
《《人間佛教》導論(陳兵)》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