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间佛教》导论(陈兵)▪P4

  ..续本文上一页昧、迷信的人间众生,最需要布施;第二持戒度,以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三类戒律摄持自身、规范言行为内容,前两种戒的实质是在人际关系中不损人而利他,饶益有情戒的修持须有众生可饶益,而最需要饶益的众生在地球人间;第三安忍度,以忍耐打骂毁辱、寒热等苦及甚深佛法而锻炼忍耐性、包容性、意志力为内容,而在地球人间最多应安忍的种种刺激;第四精进度,以坚韧毅力精勤不懈地修行诸度为内容,而地球人身最具精进潜力,地球人间最多需奋起精进去克服的逆缘;第五禅定度,以锻炼专注不散的能力为内容,这种能力亦为成就世间的事业所需要,而以处欲不染、处乱不动的定力最为殊胜,这种定最好在人欲横流、纷扰杂乱的人众中修习;第六般若度,以获得世间、出世间的种种智慧为内容,而出世间的智慧,在邪见如林、知识爆炸的人世间最好修。至于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是四种摄化众生的技术,当然只有在有众生可摄化、可同事之处才派得上用场,而地球人间,最多需要摄化的众生,我人身处人众中,最易与其同事。总之,六度四摄,都不是独自一人端坐深山古寺或天上、净土中便可修的,必须深入众生中,尤其是深入到苦乐间半、善恶交争、向下与向上分途的地球人众中,才谈得上修行。离开世间,离开众生,离开人类,便“无道可修”、“无佛可成”,地球人间,无疑是修学菩萨道的最佳道场 。在人众中、社会生活中修六度四摄、志趋佛果,实际上是在正见和崇高理想指导下,如何做好人、完善人格、创造人生最大价值之事。

  六度四摄的修行,皆须以般若智为导首,般若智以离我、法二执为要,《金刚经》云:“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离我、人、众生 、寿者四相,修一切善法,要在与人众、世界的关系中去正观、修行、磨炼,在生活中去实践。若人能以离人法二我执的般若智为指南,以由人趋佛为理想,在社会生活中、人众中力修六度四摄,会变化不良气质,提高精神境界,表现出有智慧、有知识、无私奉献、坦白真诚、谦虚有礼、热心助人等品性,逐渐自塑成高尚完美的人格,如头雁导群,带动其周围的众生,成为人中的英雄模范,在平凡的岗位上也可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在无我中潇洒自在,在奉献中享受法乐,即便未能即身成佛,也决定步步趋向佛果,人格圆满至极,便是成佛。太虚大师所谓“人成即佛成”,印顺法所谓“从究竟的佛乘中来看我们人类怎样从人而向于佛道”,盖即此义。

  从印度大乘后期到南北朝以后的中国佛教界,出现了亟求速成顿了的倾向,有“一悟成佛”、“即身成佛”之类的说法和结期闭关等修持方式。一些佛教徒出于贪便宜、走捷径的心理,或贪求明师高人加持而期即身成就,或唯执一诀一咒一印一句话头为成佛诀窍,或则摒绝人事入山闭关。不知在利乐、度化众生中齐修六度四摄、积集福智、完善人格乃成佛必由之路,不知“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不知贪便宜走捷径的心理是解脱成佛的障碍。结果往往是佛未得成,人也做不好,致使世人误解佛教。针对这种倾向,因应时机,太虚大师提倡依人乘行果趋于成佛的圆渐的大乘道,印顺法师提倡“人菩萨行”,力恢大乘本旨,倡导在社会人众中、各自岗位上以无私无我的精神尽心尽职,服务社会,利乐众生,便是行菩萨道。印顺法师还将《弥勒上生经》所说“不修禅定,不断烦恼”而受佛记必定成佛的弥勒菩萨,树为人菩萨行的楷模,弥勒不亟求证入深定,断尽烦恼,而深入民间广事教化,在佛世的僧团中是一位特殊的比丘,他所走的,正是大乘经中所示的菩萨道。

  现代佛教复兴运动中,遁迹山林、超然世外的传统型高僧主导佛教的局面有了变化,不重修定断惑,重在积极入世弘法护教、组团结社、办学育僧、投入慈善救济,成为一代新僧的时尚。太虚、印顺、星云等人间佛教的倡导者,皆以身作则,做弥勒型的菩萨僧。太虚早年闭关阅藏,有所证悟,偶发神通,自信沿传统僧尼专修定慧的路子走下去,有把握证到三乘道果,但他不走自了之路,“无求即时成佛贪心”,而以改革、振兴佛教以救国拯世为己任,奔走呼号,活动不息,演说不辍,呕心沥血,死而后已。印顺一生投身于佛教教育和佛学研究,其研究工作本着将佛教思想近代理性化的理念,针对佛教现状,提出具指导性的思想,撰述已逾千万言。星云以人间佛教思想为导,取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方法开创佛光事业,讲说、活动不辍。

  即人而佛、即世间而出世间之道,应以人乘正法为基,大乘通道(渐教)为本,继承台、贤、禅、净诸宗的精华,吸收南传、藏传、日本佛教之优长,依中观、瑜伽之学学解、发心、修行,依禅宗得日用心要,依净土得末后归宿,大概是适宜多数现代人修学之径。中观、瑜伽两家之学,从不同角度对大乘义理作了理性化的、系统化的阐述,被印顺、太虚等大德抉择为最契时机的佛学体系,乃修大乘道者所必学。应从二门入手,结合现代科学、哲学,作理性思择,理解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万法唯识、心识亦空的实相义,破除各种所知障,获得正知正见;应以正见如实观察宇宙、人生、社会、心灵,思考自身与众生、宇宙的关系,体认自心的妙用和潜能,以利乐众生、庄严国土、升华生命为宏伟理想,发起坚固深切的菩提心;应以菩提心为动力,以正见为司南,将学习、工作、做人、交际乃至娱乐戏笑与菩萨道的修行打成一片,在生活中勤修六度四摄,以出世间的无我心和“忘己济群生”的热情做世间的事,关爱他人,解迷除惑,救危扶困,为利乐民众、净化人间奉献光和热,投入而又超然,悲愍而又喜悦。中观、瑜伽之学阐释的大乘通道,提倡不计自利、不畏生死,誓愿入生死海中与众生同事,无量劫行菩萨道而不懈息,这种宏伟理想、坚韧不拔的精神,能给世人提供正确的人生司南和永不衰竭的生命活力,培植高尚人格,点化人生,有如能点石成金的法宝。历代不少明君忠臣、仁人志士,直至晚近的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等诸贤哲,都从大乘菩萨道汲取了济世拯民的精神力量。中观、瑜伽之学对实在、存在、认识论、心灵现象等现代哲学、科学所探讨的重大问题的解答,精深透辟,逻辑分明,堪以破除各种边执邪见的迷雾,提供在生活中运用佛法乃至保持文明自觉,启发哲学、科学深入发展的智慧。

  被认为佛教中国化之典型的禅宗,其实是以最佳形式浓缩、总摄了印度大小乘佛学的精髓,禅宗不拘常格,单刀直入,直指人心,从根源上着手,教人明心见性,获得安身立命之本和合理生活的艺术,极具人文主义的、无神论的、超越宗教的特性。禅宗从世间法即佛法、众生即佛、一切皆真的见地着眼施设教法,打破出世入世、出家在家的隔碍,反对空心枯坐,提倡在日用云为中修行,色声香味皆为禅机,运水搬柴无非妙道,具有极为灵活的对机说法、应时变革及农禅并举的传统。尽管杨仁山居士等将中国佛教衰落之咎归诸于禅宗末流之忽视义学、死守话头,但禅宗毕竟有其深厚的文化根祗,生机未绝,有虚云、来果、袁焕仙等振兴传续,在佛教界、文化界仍有巨大影响。太虚大师认为禅宗乃中国佛学之骨髓、佛法之核心,中国佛教之复兴仍在禅宗,这一结论出于对全体佛学的准确把握和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洞察。太虚也看到了禅宗的弊端,主张在教义、戒律的基础上重建禅宗。贾题韬认为:“人间佛教,唯禅宗为无上方便”。(《巴蜀禅灯录》,第643页。)此言确有深意 。

  就人间佛教即人而佛、即世间而出世间之道而言,禅宗库藏中的确最多可以继承发扬的内容,与现代西方存在主义哲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等最多相通相契之点。在人间佛教的理论建构与实践中,禅宗在运用佛法于现代生活的操作技术方面,成绩最为突出。耕云的“安祥禅”,李元松的“现代禅”,圣严法师、净慧法师的“生活禅”,都针对现代生活和现代人的心态,将禅宗现代化、生活化、通俗化,为现代人提供平衡心理,获得安祥、喜悦、超脱的艺术,教人研读《金刚经》、《坛经》等,领会心要,在生活中观照本心,专注当下一念,强调尽责任,作奉献,在责任和义务里完善人格,享受法乐。这种禅一变明清山林禅、丛林禅脱离生活、死板僵固的作风,力求紧扣现代生活重振唐宋活泼禅风,努力开辟将佛法心髓融入现代生活的途径,可谓人间佛教的画龙点晴之笔。当然,契理契机的新禅宗,还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宋代以来日渐盛行的净土宗,至今仍为中国汉传佛教的主流。此宗因重“欣净厌秽”,期求他力接引与死后之往生,似乎与重发达人生、以人为本的人间佛教相抵触,最易遭受种种责难。过去净土宗的流行,也确有轻视研习经教及不知好生做人、消极避世等弊端,但这些弊端,多分由误解、片面理解净土教义所造成,可由重宣净土正旨而予以针治。净土三经中,《观经》教导欲生西方极乐国者须修净业三福,三福中第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意谓恪尽人伦之责、立德行善,是往生净土的前提,这是对往生了死必先做好人的强调。该经九品往生中的上品上生、上品中生的条件中,有“读诵大乘”,“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是对研习经教、明心见性之必要性的强调。被尊为莲宗十三祖的印光大师,针对净土宗的流弊,应时契机,依经据典,援引儒学,教导净土念佛须先做好人,敦伦尽分,尽职尽责,积德行善,热心慈善救济,研读重要佛典。印光力弘净土正旨,匡正偏弊,其思想至今影响巨大,成为广大净土宗信众的人生指南。

  从净土正旨对做人的重视和净土教的深义、净土宗的弘扬效果来看,净土宗并非与人间佛教的旨趣相悖,甚而可以说是实践人间佛教、即世间而出世间的极佳途径…

《《人间佛教》导论(陈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