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導論(陳兵)▪P4

  ..續本文上一頁昧、迷信的人間衆生,最需要布施;第二持戒度,以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叁類戒律攝持自身、規範言行爲內容,前兩種戒的實質是在人際關系中不損人而利他,饒益有情戒的修持須有衆生可饒益,而最需要饒益的衆生在地球人間;第叁安忍度,以忍耐打罵毀辱、寒熱等苦及甚深佛法而鍛煉忍耐性、包容性、意志力爲內容,而在地球人間最多應安忍的種種刺激;第四精進度,以堅韌毅力精勤不懈地修行諸度爲內容,而地球人身最具精進潛力,地球人間最多需奮起精進去克服的逆緣;第五禅定度,以鍛煉專注不散的能力爲內容,這種能力亦爲成就世間的事業所需要,而以處欲不染、處亂不動的定力最爲殊勝,這種定最好在人欲橫流、紛擾雜亂的人衆中修習;第六般若度,以獲得世間、出世間的種種智慧爲內容,而出世間的智慧,在邪見如林、知識爆炸的人世間最好修。至于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是四種攝化衆生的技術,當然只有在有衆生可攝化、可同事之處才派得上用場,而地球人間,最多需要攝化的衆生,我人身處人衆中,最易與其同事。總之,六度四攝,都不是獨自一人端坐深山古寺或天上、淨土中便可修的,必須深入衆生中,尤其是深入到苦樂間半、善惡交爭、向下與向上分途的地球人衆中,才談得上修行。離開世間,離開衆生,離開人類,便“無道可修”、“無佛可成”,地球人間,無疑是修學菩薩道的最佳道場 。在人衆中、社會生活中修六度四攝、志趨佛果,實際上是在正見和崇高理想指導下,如何做好人、完善人格、創造人生最大價值之事。

  六度四攝的修行,皆須以般若智爲導首,般若智以離我、法二執爲要,《金剛經》雲:“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離我、人、衆生 、壽者四相,修一切善法,要在與人衆、世界的關系中去正觀、修行、磨煉,在生活中去實踐。若人能以離人法二我執的般若智爲指南,以由人趨佛爲理想,在社會生活中、人衆中力修六度四攝,會變化不良氣質,提高精神境界,表現出有智慧、有知識、無私奉獻、坦白真誠、謙虛有禮、熱心助人等品性,逐漸自塑成高尚完美的人格,如頭雁導群,帶動其周圍的衆生,成爲人中的英雄模範,在平凡的崗位上也可做出不平凡的業績,在無我中潇灑自在,在奉獻中享受法樂,即便未能即身成佛,也決定步步趨向佛果,人格圓滿至極,便是成佛。太虛大師所謂“人成即佛成”,印順法所謂“從究竟的佛乘中來看我們人類怎樣從人而向于佛道”,蓋即此義。

  從印度大乘後期到南北朝以後的中國佛教界,出現了亟求速成頓了的傾向,有“一悟成佛”、“即身成佛”之類的說法和結期閉關等修持方式。一些佛教徒出于貪便宜、走捷徑的心理,或貪求明師高人加持而期即身成就,或唯執一訣一咒一印一句話頭爲成佛訣竅,或則摒絕人事入山閉關。不知在利樂、度化衆生中齊修六度四攝、積集福智、完善人格乃成佛必由之路,不知“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不知貪便宜走捷徑的心理是解脫成佛的障礙。結果往往是佛未得成,人也做不好,致使世人誤解佛教。針對這種傾向,因應時機,太虛大師提倡依人乘行果趨于成佛的圓漸的大乘道,印順法師提倡“人菩薩行”,力恢大乘本旨,倡導在社會人衆中、各自崗位上以無私無我的精神盡心盡職,服務社會,利樂衆生,便是行菩薩道。印順法師還將《彌勒上生經》所說“不修禅定,不斷煩惱”而受佛記必定成佛的彌勒菩薩,樹爲人菩薩行的楷模,彌勒不亟求證入深定,斷盡煩惱,而深入民間廣事教化,在佛世的僧團中是一位特殊的比丘,他所走的,正是大乘經中所示的菩薩道。

  現代佛教複興運動中,遁迹山林、超然世外的傳統型高僧主導佛教的局面有了變化,不重修定斷惑,重在積極入世弘法護教、組團結社、辦學育僧、投入慈善救濟,成爲一代新僧的時尚。太虛、印順、星雲等人間佛教的倡導者,皆以身作則,做彌勒型的菩薩僧。太虛早年閉關閱藏,有所證悟,偶發神通,自信沿傳統僧尼專修定慧的路子走下去,有把握證到叁乘道果,但他不走自了之路,“無求即時成佛貪心”,而以改革、振興佛教以救國拯世爲己任,奔走呼號,活動不息,演說不辍,嘔心瀝血,死而後已。印順一生投身于佛教教育和佛學研究,其研究工作本著將佛教思想近代理性化的理念,針對佛教現狀,提出具指導性的思想,撰述已逾千萬言。星雲以人間佛教思想爲導,取現代企業經營管理方法開創佛光事業,講說、活動不辍。

  即人而佛、即世間而出世間之道,應以人乘正法爲基,大乘通道(漸教)爲本,繼承臺、賢、禅、淨諸宗的精華,吸收南傳、藏傳、日本佛教之優長,依中觀、瑜伽之學學解、發心、修行,依禅宗得日用心要,依淨土得末後歸宿,大概是適宜多數現代人修學之徑。中觀、瑜伽兩家之學,從不同角度對大乘義理作了理性化的、系統化的闡述,被印順、太虛等大德抉擇爲最契時機的佛學體系,乃修大乘道者所必學。應從二門入手,結合現代科學、哲學,作理性思擇,理解緣起性空、性空緣起、萬法唯識、心識亦空的實相義,破除各種所知障,獲得正知正見;應以正見如實觀察宇宙、人生、社會、心靈,思考自身與衆生、宇宙的關系,體認自心的妙用和潛能,以利樂衆生、莊嚴國土、升華生命爲宏偉理想,發起堅固深切的菩提心;應以菩提心爲動力,以正見爲司南,將學習、工作、做人、交際乃至娛樂戲笑與菩薩道的修行打成一片,在生活中勤修六度四攝,以出世間的無我心和“忘己濟群生”的熱情做世間的事,關愛他人,解迷除惑,救危扶困,爲利樂民衆、淨化人間奉獻光和熱,投入而又超然,悲愍而又喜悅。中觀、瑜伽之學闡釋的大乘通道,提倡不計自利、不畏生死,誓願入生死海中與衆生同事,無量劫行菩薩道而不懈息,這種宏偉理想、堅韌不拔的精神,能給世人提供正確的人生司南和永不衰竭的生命活力,培植高尚人格,點化人生,有如能點石成金的法寶。曆代不少明君忠臣、仁人志士,直至晚近的康有爲、梁啓超、譚嗣同、章太炎等諸賢哲,都從大乘菩薩道汲取了濟世拯民的精神力量。中觀、瑜伽之學對實在、存在、認識論、心靈現象等現代哲學、科學所探討的重大問題的解答,精深透辟,邏輯分明,堪以破除各種邊執邪見的迷霧,提供在生活中運用佛法乃至保持文明自覺,啓發哲學、科學深入發展的智慧。

  被認爲佛教中國化之典型的禅宗,其實是以最佳形式濃縮、總攝了印度大小乘佛學的精髓,禅宗不拘常格,單刀直入,直指人心,從根源上著手,教人明心見性,獲得安身立命之本和合理生活的藝術,極具人文主義的、無神論的、超越宗教的特性。禅宗從世間法即佛法、衆生即佛、一切皆真的見地著眼施設教法,打破出世入世、出家在家的隔礙,反對空心枯坐,提倡在日用雲爲中修行,色聲香味皆爲禅機,運水搬柴無非妙道,具有極爲靈活的對機說法、應時變革及農禅並舉的傳統。盡管楊仁山居士等將中國佛教衰落之咎歸諸于禅宗末流之忽視義學、死守話頭,但禅宗畢竟有其深厚的文化根祗,生機未絕,有虛雲、來果、袁煥仙等振興傳續,在佛教界、文化界仍有巨大影響。太虛大師認爲禅宗乃中國佛學之骨髓、佛法之核心,中國佛教之複興仍在禅宗,這一結論出于對全體佛學的准確把握和對中國文化傳統的洞察。太虛也看到了禅宗的弊端,主張在教義、戒律的基礎上重建禅宗。賈題韬認爲:“人間佛教,唯禅宗爲無上方便”。(《巴蜀禅燈錄》,第643頁。)此言確有深意 。

  就人間佛教即人而佛、即世間而出世間之道而言,禅宗庫藏中的確最多可以繼承發揚的內容,與現代西方存在主義哲學、人本主義心理學等最多相通相契之點。在人間佛教的理論建構與實踐中,禅宗在運用佛法于現代生活的操作技術方面,成績最爲突出。耕雲的“安祥禅”,李元松的“現代禅”,聖嚴法師、淨慧法師的“生活禅”,都針對現代生活和現代人的心態,將禅宗現代化、生活化、通俗化,爲現代人提供平衡心理,獲得安祥、喜悅、超脫的藝術,教人研讀《金剛經》、《壇經》等,領會心要,在生活中觀照本心,專注當下一念,強調盡責任,作奉獻,在責任和義務裏完善人格,享受法樂。這種禅一變明清山林禅、叢林禅脫離生活、死板僵固的作風,力求緊扣現代生活重振唐宋活潑禅風,努力開辟將佛法心髓融入現代生活的途徑,可謂人間佛教的畫龍點晴之筆。當然,契理契機的新禅宗,還有待于在實踐中進一步完善。

  宋代以來日漸盛行的淨土宗,至今仍爲中國漢傳佛教的主流。此宗因重“欣淨厭穢”,期求他力接引與死後之往生,似乎與重發達人生、以人爲本的人間佛教相抵觸,最易遭受種種責難。過去淨土宗的流行,也確有輕視研習經教及不知好生做人、消極避世等弊端,但這些弊端,多分由誤解、片面理解淨土教義所造成,可由重宣淨土正旨而予以針治。淨土叁經中,《觀經》教導欲生西方極樂國者須修淨業叁福,叁福中第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意謂恪盡人倫之責、立德行善,是往生淨土的前提,這是對往生了死必先做好人的強調。該經九品往生中的上品上生、上品中生的條件中,有“讀誦大乘”,“于第一義心不驚動”,是對研習經教、明心見性之必要性的強調。被尊爲蓮宗十叁祖的印光大師,針對淨土宗的流弊,應時契機,依經據典,援引儒學,教導淨土念佛須先做好人,敦倫盡分,盡職盡責,積德行善,熱心慈善救濟,研讀重要佛典。印光力弘淨土正旨,匡正偏弊,其思想至今影響巨大,成爲廣大淨土宗信衆的人生指南。

  從淨土正旨對做人的重視和淨土教的深義、淨土宗的弘揚效果來看,淨土宗並非與人間佛教的旨趣相悖,甚而可以說是實踐人間佛教、即世間而出世間的極佳途徑…

《《人間佛教》導論(陳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