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界次第初門卷上▪P3

  ..續本文上一頁通稱善者。善以順理爲義。息倒歸真。故雲順理。止則息于重倒之惡。行則漸歸勝道之善。故止行二種。皆名爲善。或加以道名。以能通至樂果也。

  一不殺生 即是止善。止前殺生之惡行。善者當行放生之善也。

  二不偷盜 即是止善。止前盜他財物之惡行。善者當行布施之善。

  叁不邪淫 即是止善。止前于非妻妾淫欲之惡行。善者當行恭敬之善。

  四不妄語 即是止善。止前虛言诳他之惡行。善者當行實語之善也。

  五不兩舌 即是止善。止前構鬥兩邊之惡行。善者當行和合之善。

  六不惡口 即是止善。止前惡言加人之惡行。善者當行軟語之善。

  七不绮語 即是止善。止前绮側乖理之惡語行。善者當行有義語饒益之善。

  八不貪欲 即是止善。止前引取無厭之惡行。善者當行不淨觀。觀諸六塵皆欺诳不淨之觀行善。

  九不嗔恚 即是止善。止前忿怒之惡行。善者當行慈忍之善。

  十不邪見 即是止善。止前撥正因果僻信邪心之惡行。善者當行正信歸心正道生智慧之善心。

  叁歸戒初門第十叁

  一歸佛 二歸法 叁歸僧。

  次十善而辨叁歸者。如來未興于世。爾時已有十善之化。是爲世間舊善。豈有叁寶之可歸。大聖初成正覺。方因提謂長者。開授叁歸之戒。翻邪歸正。以爲入聖之根本。叁乘行者。歸宗進行。此爲初首也。叁歸之用。正破叁邪。濟叁塗。接叁乘。出叁有。佛法以此叁歸爲本。通發一切戒品及諸出世善法。豈同十善之舊法耶。問曰。十二門禅亦是舊法。今何故不叁歸前說。答曰。若依說教時節實如所問。但今欲次論修行戒定之次。則不得爾。今次叁歸之下。備出諸戒科目。並同此意。

  一歸依佛 佛陀秦言覺者。自覺覺他。故名爲佛。歸者以反還爲義。反邪師還事正師。故名歸。依者憑也。憑心靈覺。得出叁塗及叁界生死也。故經雲。歸依于佛者。終不更歸依其余諸外天神也。

  二歸依法 達磨秦言法。法雲可軌。大聖所說。若教若理。可爲心軌。故言法也。歸者反邪法還修正法。故名歸。依者憑佛所說。法得出叁塗及叁界生死。故經雲。歸依于法者。永離于殺害。

  叁歸依僧 僧伽秦言衆。衆名和合。出家叁乘行者。心與佛所說事理法合。故名爲僧。歸者反九十五種邪行之侶。歸心出家叁乘正行之伴。故名歸。依者憑心出家叁乘正行伴。得出叁塗及叁界生死。故經雲。歸依于僧者。永不複更歸依其余諸外道也。

  五戒初門第十四

  一不殺生戒 二不偷盜戒 叁不邪淫戒 四不妄語戒 五不飲酒戒。

  次叁歸而辨五戒者。大智度論雲。念佛如醫王。念法如服藥。念僧如瞻病人。念戒如藥禁忌。今所以次叁歸而明諸戒品。意在此也。故佛爲提謂等在家弟子。受叁歸已。即授五戒。爲優婆塞。若在家佛弟子。破此五戒則非清信士女。故經雲。五戒者天下大禁忌。若犯五戒。在天則違五星。在地則違五嶽。在方則違五帝。在身則違五藏。如是等世間違犯無量。若約出世。犯五戒者。則破五分法身一切佛法。所以者何。五戒是一切大小乘屍羅根本。若犯五戒。則不得更受大小乘戒也。若能堅持。即是五大施也。此五通名戒者。以防止爲義。能防惡律儀無作之非。止叁業所起之惡。故名防止。

  一不殺生戒 雲何名殺生。若實知是衆生。發心欲殺而奪其命。起身業有作已。是名殺罪。若不作是事。名不殺戒。其余系閉鞭打等。是殺方便非正罪。

  二不偷盜戒 雲何名盜。知他物生盜心。取物去離本處物屬我。是名盜。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盜戒。其余計校乃至手捉未離地等。是盜方便非正罪。

  叁不邪淫戒 雲何名邪淫。若女人爲父母兄弟姊妹夫主兒子。世間法王法守護。若出家戒法護。乃至自婦受一日戒法。若有娠乳兒。及非道處。如是犯者。名爲邪淫。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淫戒其余言戲。以物相要。乃至捉手觸身。未遂淫事。皆爲邪淫方便非正罪。

  四不妄語戒 雲何名妄語。不淨心欲诳他。隱覆實事。出異語生口業。是名妄語。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語戒。妄語之罪。從言聲相解生。若不相解。雖不實語。皆是妄語方便。不謂正罪。

  五不飲酒戒 雲何名酒。酒有叁種。一者谷酒。二者果酒。叁者藥酒。若幹若濕。若濁若清。如是等能令人心動放逸。起叁十六失。若不飲者。是名不飲酒戒也。

  次此應明在家優婆塞優婆夷。一日一夜八戒。出家沙彌沙彌尼十戒。式叉摩那尼六法戒。比丘比丘尼十種得戒。五篇七聚相。乃至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及叁千威儀。八萬律儀。是中皆應次第略出科目。辨大聖從粗至細製戒之意。事轉繁多具列(雲雲)。今欲且逐要出諸禅定智慧法門科目次第。此諸戒中事數。至下第六卷。別更隨要者出之。

  四禅初門第十五

  一初禅 二二禅 叁叁禅 四四禅。

  今次諸戒品而辨四禅者。上所明戒相。雖複粗細有殊。終是同防欲界身口外惡。既未除細亂。豈能超出欲界之境。若自屍羅皎潔。志在禅門。專修五法(五法在下別出科目)則色界清淨四大自現身中緣。是以次第獲得根本四禅種種勝妙支林功德爾乃因超欲網果居色界。通名禅者。禅是西土之音。此翻棄惡。能棄欲界五蓋等一切諸惡。故雲棄惡。或翻功德叢林。或翻思惟修。今不具釋。而言根本者。以無量心背舍勝處一切處神通變化及無漏觀慧等種種諸禅叁昧。悉從四禅中出。故稱根本。

  初禅有五支 一覺支 二觀支 叁喜支 四樂支 五一心支。

  一覺支 初心在緣名爲覺。行者依未到地。發初禅色界清淨色法。觸欲界身根。心大驚悟。爾時即生身識覺。此色觸未曾有功德利益。故名覺支。

  二觀支 細心分別名爲觀。行者既證初禅功德。即以細心。分別此禅定中色法諸妙功德境界。分明無諸蓋覆。如是等功德。欲界之所未有。故名觀支。

  叁喜支 欣慶之心名爲喜。行者初發禅時。乃有喜生。但分別未了。故喜心未成。若觀心分別。所舍欲界之樂甚少。今獲得初禅。利益甚多。如是思惟已。則歡喜無量。故名喜支。

  四樂支 怡悅之心名爲樂。行者發初禅時。乃即有樂。但分別喜動踴心息。則恬然靜慮。受于樂觸怡悅之安快。故名樂支。

  五一心支 心與定法一。故名曰一心。行者初證禅時。乃即著定。而心猶依覺觀喜樂之法。故有細微之散。若受喜樂心。自然與定法一。故名一心支。

  二禅有四支 一內淨支 二喜支 叁樂支 四一心支。

  一內淨支 心無觀覺之渾濁。故名內淨。行者欲離初禅時。種種诃責覺觀。覺觀既滅則心內靜。心與靜色法相應。豁爾明淨。故名內淨支也。

  二喜支 欣慶之心名之爲喜。行者初得內淨時。即與喜俱發。而喜心未成。次心自慶。得免覺觀之患。獲得勝定內淨之喜。歡喜無量。故名爲喜支。

  叁樂支 怡悅之心名之爲樂。行者喜踴之情既息則恬然靜慮。受于內淨喜中之悅樂。故名爲樂支也。

  四一心支 心與定法一。謂之一心。行者受樂心息。則心與定一。澄停不動。故名爲一心支。

  叁禅有五支 一舍支 二念支 叁慧支 四樂支 五一心支。

  一舍支 離喜不悔。此心名舍。行者欲離二禅時。種種因緣。诃責于喜。喜既滅謝。叁禅即發。若證叁禅之樂。則舍二禅之喜。不生悔心。故名爲舍。亦名叁禅。樂初生時。是樂叁界第一。能生心著。心著則禅壞。故須行舍。

  二念支 念名愛念。行者既發叁禅之樂。樂從內起。應須愛念。將息則樂得增長。乃至遍身。如慈母念子。愛念將養。故名念支。

  叁慧支 解知之心名慧。行者既發叁禅之樂。此樂微妙。難得增長遍身。若非善巧之解慧。則不能方便長養此樂得遍身。

  四樂支 怡悅之心名之爲樂。行者發叁禅樂已。若能善用舍念慧將護此樂。樂既無過則增長遍身怡悅受樂安快叁禅之樂。叁禅爲最樂。若離叁禅。余地更無遍身之樂也。

  五一心支 心與定法一。名曰一心。行者受樂心息。則心自與定法一。澄渟不動。名一心支。

  四禅四支 一不苦不樂支 二舍支 叁念支 四一心支。

  一不苦不樂支 中庸之心。不苦不樂。行者欲離叁禅時。種種因緣。诃責于樂。樂既謝滅。則不動之定。與舍俱發。故內心湛然。不苦不樂也。

  二舍支 離樂不悔此心名舍。行者既得第四禅不動真定。則舍叁禅難舍之樂。不生悔心。故名舍支。亦雲。證四禅不動定時。不應取定起動念心。若心行舍。則無動念之乖也。

  叁念清淨支 念者愛念也。行者既得四禅真定。當念下地之過。念自功德。方便將養令不退失。進入勝品。故名爲念。亦雲是四禅中有不動照了正念分明。故名念支。

  四一心支 心與定法一。名一心支。行者既得四禅舍俱之定。舍念將息。則心無所依。泯然凝寂。一心在定。猶如明鏡。不動淨木無波湛然而照萬像皆現。何故此四禅中。獨名不動定也。初禅覺觀動。二禅喜所動。叁禅樂所動。是四禅中先離憂喜。今複除苦樂。故名真定也。叁界勝定。無複過此若叁乘行人。善巧照了分明。則因此定發真無漏。有漏外道無慧方便。入此定時。不壞身色。直滅其心。入無想定。謂爲涅槃。是爲邪倒。非涅槃也。從初禅至四禅。有十八法。皆名支者支派也。從四禅中分派。出十八功德。故名支也。

  四無量心初門第十六

  一慈無量心 二悲無量心 叁喜無量心 四舍無量心。

  次四禅而辨四無量心者。四禅但是自證禅定功德。而未有利他之功。故樂大功德者。當憐愍一切衆生。修慈悲喜舍四無量定。此四通名無量心者。從境以得名。以所緣衆生無量故。能緣之心。亦隨境無量。故悉受無量心名。

  一慈無量心 能與他樂之心。名之爲慈。若行者于禅定中。念衆生令得樂時。心數法中生定。名爲慈定。是慈相應心。無嗔無…

《法界次第初門卷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