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叁、今日爲著何處?猶如癰 [1]瘡,無一可貪:眼如浮泡,亦不牢固,幻僞非真, 诳惑世人;耳、鼻、口、身、意皆不牢固,欺詐不真。
口是唾器,出不淨之物,純含白骨。
身爲苦器,爲磨滅之法,恒盛臭處,諸蟲所擾;亦如畫瓶,內盛不淨。
是故,當專其心,思惟此法幻僞不真。思惟眼、色無常 [2],所有著欲之想,自消滅。耳、鼻、口、身、意皆悉無常,思惟此已,所有欲意,自當消除。(增.叁四一)
[1]“癰”瘡:一種皮膚和皮下組織的化膿性及壞死性炎症。癰,音庸
[2]無常:無有常住。參見第37頁無常條。
十四、當觀此欲爲從何生?複從何滅?如來 [1]所說:夫去欲者,以不淨觀[2]除之。欲從想生,以興想念,便生欲意,或能自害,複害他人,起若幹災患之變,于現法中受其苦患,複于後世受苦無量。
是故,當除想念,以無想念,便無欲心,以無欲心,便無亂想。(增.二九一)
[1]如來:佛十號之一,因佛乘真如之道,來成正覺,來叁界垂化。
[2]不淨觀:五停心觀之一,即觀察自己和他人的身體皆汙穢不淨,可治貪欲。
※欲念起于想,須從消除想念下手。
十五、何因何緣,新學年少比丘 [1],出家未久,修持梵行[2]純一清淨[3]?
(一)若見宿人 [4]當作母想,見中間者,作姊妹想,見幼稚者,當作女想。
(二)此身從足至頂,骨幹肉塗,覆以薄皮,種種不淨充滿其中,周遍觀察。
(叁)應當守護根門 [5],善攝其心[6]。若眼見色[7]時,莫取色相[8],莫取隨形好,增上執持。若于眼根,不攝斂[9]住,則世間貪覺惡不善法[10],則漏[11]其心。是故,此等當受持[12]眼律儀[13]。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複如是,乃至受持意律儀。(雜.二五九)
[1]比丘: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稱,男的叫比丘,女的叫比丘尼。比丘含有叁義,即一、乞士,就是一面向社會群衆乞化飲食,以資維持色身,一面又向慈悲的佛陀乞化法食,以資長養法身。二、破惡,此惡是指心中的種種煩惱而言,出家人修戒定慧叁學,撲滅貪嗔癡等煩惱,以便達到了生脫死的目的。叁、怖魔,六欲天的天魔希望一切的衆生皆爲魔子魔孫,永遠受他的控製,可是出家的佛弟子目的卻在跳出叁界,以解脫爲期,大家都很認真修行,不爲天魔外道所擾亂,于是魔宮震動,魔王怖畏起來,故謂之怖魔。
[2]梵行:清淨的行爲,也就是斷絕淫欲的行爲。修梵行的人死後可生于梵天。
[3]清淨:1.離惡行的過失,斷煩惱的垢染,叫做清淨,這是障盡解脫的離垢清淨。2.指超諸善惡無對待的清淨,這是性淨解脫的自性清淨。
[4]宿人:年長之人。
[5]根門:眼等六根是漏出種種煩惱和入種種妄塵的門戶。“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視根,耳是聽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觸根,意是念慮之根。根者能生之義,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幹,識依根而生,有六根則能生六識,亦複如是。其中何根生何識,各有其界限,不相混,例如眼根只能生眼識,並不能生耳鼻等識,余可類推。
[6]攝心:收攝散亂的心意。
[7]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間的物質。色可分爲內色、外色、顯色、表色、形色五種。內色是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屬于內身,故名內色;外色是指色聲香味觸之五境,因屬于外境,故名外色;顯色是指我們常見的各種顔色,如青黃赤白等等;表色是指有情衆生色身的各種動作,如取舍伸屈等等之表相;形色是指物體的形狀,如長短方圓等等。“色心”指色與心。色是指有形的物質;心是指無形的精神。“色身”是由四大等色法所組成的肉身。“色法”指一切有形的物質。
[8]色相:一切物質顯現于外可以眼見的形相。
[9]斂:收束、不放逸之意。
[10]善法:合理益世之法,如五戒十善是世間的善法,叁學六度是出世間的善法。
[11]漏:煩惱的別名,含有漏泄和漏落二義。貪嗔等煩惱,日夜由六根門頭漏泄流注而不止,所以叫做漏,又煩惱能使人漏落于叁惡道之中,所以也叫做漏。一切有煩惱之法就叫做有漏法,無煩惱之法就叫做無漏法。
[12]受持:領受憶持。
[13]律儀:律是戒律,儀是儀則,謂佛所製定的戒律可以使人防非止惡,乃是吾人立身處世的儀則。
※斷除性欲叁種觀法:一、年長的當成母親,年紀相近的當成姊妹,年紀小的當成女兒,二、不淨觀,叁、攝心,守護六根。
十六、當舍淨想,思惟 [1]不淨想;舍有常想,思惟無常想;舍有我想,思惟無我[2]想;舍可樂想,思惟不可樂想。所以然者,若思惟淨想,欲心便熾盛;若思惟不淨想,便無欲心。
欲爲不淨,如彼屎聚;欲如□鹆 [3],饒諸音響;欲無返複,如彼毒蛇;欲如幻化,如日消雪;當念舍欲,如棄家間;欲還自害,如蛇懷毒;欲無厭患,如飲堿水;欲難可滿,如海吞流;欲多可畏,如羅刹[4]村;欲猶怨家,恒當遠離;欲猶少味,如蜜塗刀;欲不可愛,如路白骨;欲現外形,如廁生華;欲爲不真,如彼畫瓶,內盛醜物,外見殊特;欲無牢固,亦如聚沫。
是故,當念遠離貪欲之想,思惟不淨之想。(增.四一七)
[1]思惟:思考。
[2]無我:1.無有實我。2.忘卻自己。無我想是指無我的思想。
[3]□鹆:音“渠育”鳥名,八哥。
[4]羅刹:惡鬼的總名,男的叫羅刹娑,女的叫羅刹私,或飛空,或地行,喜歡食人的血肉。“羅刹國”指食人惡鬼的住處,在大海之中。
十七、作是觀察,解了淫 [1]坑之火,猶如骨鎖、肉聚、蜜塗利刀、果繁折枝、假借不久。亦如劍樹、毒樹,如毒害藥,悉觀了知,便能得度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2],此事必然。(增.一二0)
[1]淫:十惡之一,即男女的交合。在五戒裏有正淫和邪淫的分別,正淫是指夫婦之淫,邪淫是指夫婦以外之淫,但在八戒裏就無正邪的分別,一切淫事,都在嚴禁之列。淫欲是指色欲。
[2]“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名數)流是指四種之惑,四種之惑使人漂流于叁界之生死海,故雲流。一欲流,欲界之一切諸惑也,但除見及無明。二有流,有是指叁界的果報,叁界的果報實有,故雲有,是上二界之一切諸惑也,但除見及無明。有者生死果報不亡之義,叁界雖通,而今別以名上叁界。叁見流,叁界之見惑也。四無明流,叁界之無明也。有情爲此四法漂流而不息,故名爲流。
※財色之欲有如利刃上的蜜,舐了就有割傷舌頭的危機。
十八、此五受陰,欲爲根,欲集、欲生、欲觸。非五陰即受,亦非五陰 [1]異受,能于彼有欲貪者,是五受陰。(雜.一0四)
[1]五陰:五蘊的舊譯,陰是障蔽的意思,能陰覆真如法性,起諸煩惱。參見第11頁五蘊條。“五陰魔”的五陰是色、受、想、行、識,因此五者與煩惱,都是迷惑人的,所以叫做魔;五陰盛苦是指色、受、想、行、識五陰,爲構成人身的五種要素,人生的種種痛苦,都是由這五種要素組成的人身而來,所以說是五陰盛苦,爲八苦之一。
※帶著雜染與貪愛的五蘊,經中特別稱“五受陰”。
十九、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于其中間,若彼欲貪,是其系也。
譬如二牛,一黑、一白,共一轭鞅 [1]縛系,非黑牛系白牛,亦非白牛系黑牛,然于中間,若轭、若系鞅者,是彼系縛。(雜.二五二)
[1]轭鞅:套在牛馬頭上的皮帶。“鞅”是套在馬頸上,用以駕車的皮帶。轭鞅,音惡央。
※修行必須離“欲愛之繩”的系縛與支配。
二十、釋提桓因 [1]白世尊[2]曰:雲何斷于愛欲,心得解脫?世尊告曰:若聞此空法[3],解無所有,亦無所著,則得解了一切諸法[4],如實知[5]之。身所覺知:苦、樂、不苦不樂[6]之法,即于此身觀悉無常,皆歸于空[7]。彼已觀此,已都無所著,已不起世間[8]想,複無恐怖,便般涅槃[9]。(增.一五叁)
[1]釋提桓因:仞利天(叁十叁天)之主,簡稱釋帝,或帝釋。
[2]世尊:佛的尊稱,因佛是世人所共尊的人。
[3]空法:觀我空法空有爲空無爲空等空理之法。
[4]一切諸法:一切道理或一切事物的意思。“法”是指一切的事物。一切的事物,不論大的小的,有形的或是無形的,都叫做法,不過有形的是叫做色法,無形的是叫做心法。
[5]如實知:如實是真如實相之義,如實知是指所知極符合真如實相。如實智是真如實相的智慧。如實知見是符合真理的知見。如實知者是佛的德號,因佛是一位了知真如實相的聖者。
[6]叁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苦受是環境不如意時心中所生起的苦惱感受;樂受是環境順意時心中所生起的快樂感受;不苦不樂受又名舍受,即處于不順不逆的環境時心中所生起的不苦不樂感受。
[7]空:因緣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究竟而無實體,叫做空,也是假和不實的意思。
[8]世間:時間和空間之謂,說明過去、現在、未來等叁世的時間叫做世;指出東、西、南、北、上、下等十方的空間叫做間。所謂世間,也就是宇宙的意思。在佛教裏,不光是指森羅萬象的大地爲世間,宇宙和人生,統名之爲世間,衆生所依靠的宇宙國土,叫做器世間,衆生由惑造業所感的有生死存亡的色身叫做有情世間。世間法是指凡夫衆生一切生滅有漏之法。世間解是佛十號之一,因佛了解世出世間的一切情狀,故號爲世間解。
[9]般涅槃:簡稱涅槃。“涅槃”華譯滅度、寂滅、圓寂、大寂定等,是超越時空的真如境界,也是不生不滅的意思。
※如實知之:如其事實,是不帶成見的求真態度。
二十一、世尊告曰:摩诃 [1]男!汝因一法不滅[2]故,住在家,不至信舍家、無家學道[3]。摩诃男!有五欲[4]功德,可愛、可念、歡喜,欲相應而使人樂:謂眼知色、耳知聲、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觸。
衆生因欲緣欲,以欲爲本故,母共子诤,子共母诤,父子、兄弟、姊妹、親族展轉共诤,王王共诤,梵志梵志共诤,居士居士共诤,民民共诤,國國共诤,是謂現法苦陰。
摩诃男!我知欲無樂,有無量苦患。我知如真已,不爲欲所覆,亦不爲惡不善法所纏,便得舍樂及無上息。是故,我不因欲退轉。(中.一00)(苦陰經)
[1]摩诃:譯義爲大、多、勝。
[2]滅:1.梵語涅槃,華譯爲滅,因涅槃之體,無爲寂滅,故名。2.指四谛中的滅谛。3.即戒行,因戒行能滅除諸惡。
[3]道:1.能通的道路。2.真理的意思。3.即梵語所說的菩提或涅槃。4.修行的方法。
[4]五欲:1.色、聲、香、味、觸。以上五者因能使人生起貪欲之心,故名五欲。2.財欲、色欲、飲食欲、名欲、睡眠欲。參見第9頁貪愛條。
※能舍五欲之樂,方得內心最高的寂靜(無上息)。
二十二、見五欲猶如火坑,如是觀察五欲已,于五欲貪、欲愛、欲念、欲著,不永覆心;知其欲心行處、住處,而自防閉。譬如恒河,長夜流注東方,多衆斷截 [1],欲令流注西方,甯能得不?(雜.二六七)
[1]多衆斷截:許多人想截斷它(恒河)。
※明白“五欲”能生苦惱,猶如火坑,隨時防範心中之欲意,養成離五欲的功德習性。
二十叁、莫求欲樂,極下賤業,爲凡夫 [1]行,是說一邊。亦莫求自身苦行,至苦非聖[2]行,無義相應,是說二邊。離此二邊,則有中道[3],成眼成智[4],自在成定[5],趣覺[6],趣于涅槃。(中.一六九)(拘樓瘦無诤經)
[1]凡夫:迷惑事理和流轉生死的平常人。
[2]聖:正的意思,證正道,名爲聖。“聖人”是指大小乘見道以上斷惑證理的人,亦即智慧最卓越,人格最完善,能力最高強的人。“聖行”是進入聖位的行爲,即戒定慧。
[3]中道:不偏于空,也不偏于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邊,圓融無礙,謂之中道。法相以唯識爲中道,叁論以八不爲中道,天臺以實相爲中道,華嚴以法界爲中道。
[4]智:深明事理的智慧。
[5]定:心住于一境而不散亂。“定力”是禅定的力量,能破除一切的亂想。
[6]覺:梵語叫做菩提,是覺察或覺悟的意思。在事障上,一切煩惱,伺隙侵人,惟至聖能隨緣省察,不爲所困,是覺察義;在理障上,凡夫癡迷,顛倒執著,惟至聖能朗然徹悟,燭照無遺,是覺悟義。“覺分”是梵語叫做菩提分,即順于覺的支分。“覺支”是觀察吾人心術的偏正,叫做覺法,覺法不止一個,所以叫做支。“覺他”是使他人覺悟的意思。“覺位”是正覺的地位,亦即成佛的地位。“覺性”是覺悟的自性或覺知之性。“覺岸”是覺悟的彼岸,即佛的境界。“覺者”是覺悟的人的意思,梵語叫做佛陀。被稱爲覺者的人,必須具有叁個條件,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缺一就不可以被稱爲覺者。
※摒除欲樂的貪染和至苦的修行,則有“中道”,可得自在覺悟,趣向涅槃。
二十四、以依信故,樂于無欲者;以貪利稱譽求供養 [1]故,樂于遠離者;以依戒[2]故,樂于無诤[3]者,不應如是觀。但欲盡、恚盡、癡盡,是樂于無欲;樂于遠離;樂于無诤;樂于愛盡;樂于受盡;樂心不移動。(中.一二叁)(沙門二十億經)
[1]供養:奉養的意思,對上含有親近、奉事、尊敬的意思,對下含有同情、憐惜、愛護的意思。“供養法”是種種供養的方法。
[2]戒:防非止惡的意思,不但惡事不可做,就是惡的念頭也不許有。又名清涼,因人能止惡行善,則必心安理得,俯仰無愧,故心無熱惱而得清涼。“戒力”是指戒律的力量或持戒的力量。“戒行”是恪守戒律的操行。“戒名”是在受沙彌戒時,師父所賜給的法名。“戒法”是佛所製定的戒法。“戒香”是戒行莊嚴,以德爲香。
[3]诤:論辯是非。诤,音爭。
《阿含經菁華節錄·壹、貪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