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漫談參禅
參禅,是學佛人修行辦道的正行正道。但參禅一事,口說是容易,只要一念清淨,時刻反省內照,乃至保持當念孫明曆曆,在行爲上,任運騰騰,騰騰任運。如果掉舉妄動太盛,參一個話頭,就能有了悟之期,斬斷生死命根,而得自在解脫。可是我們從無始以來,就在叁界裏生生死死,無窮無盡地流轉,在用功的時候,就是有信心有決心,也難免有煩惱習氣,業障事緣等種種障礙現前,若無助道對治,雖說念起即覺,覺之即無,久久忘緣,自成一片,可是事緣業障現前,有時也很難不隨其事緣業障境相所轉。有這些障緣,以至時光空過,歲月因循,染緣易就,道業難成,甚或一生虛度,真可痛惜!假使我們自己口頭上說參禅,心識身行也心真參,並且多數時間確在參究,還要求有所證悟,就用功辦道上來講,不管省悟有否,都是有功德的,但在見性成佛上說,還是一生空過了!爲什麼會這樣呢?我覺得很多參禅者之所以失敗,就在于不注重修助行助道來扶持正行正道。所以我想談一談參禅者在認識上和實踐上所應該采取的正確態度。
(一)相信業果無我
諸佛依二谛說法,二谛就是真谛和俗谛。谛,就是真實不虛。據教典上講,俗谛明世間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假有,真谛明勝義谛一切皆空。
俗谛上一切因緣之有都是由自所造業和共所造業因而生起現有,學佛人必須深信因果曆然,善因善業必招善果善報,惡因惡行必招惡果善惡,有原因必有結果。如《因果經》說:“欲知過去因者,見其現在果;欲知未來果者,見其現在因。”《涅槃經》說:“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叁世因果,循環不失,此生空過,後無追悔。”《優婆塞戒經》說:“若善男子,有人不解如是業緣,無量世中流轉生死,雖生非想非非想處,壽八萬劫,福盡還墮叁惡道故。佛告善男子,一切模畫無勝于意,意畫煩惱,煩惱畫業,業則畫身。”經教上這些教導,都說明了我們正報身、依報世界,一切一切,都是由造業受果而自作自受,因果曆然。所以如來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等經律中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相信因果道理,以因果曆然爲自己的指導思想,則自己在任何環境,都能端身正意,不作損人利己之事,令自己的身語意,也就是語言、思想、行爲都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則一切違緣事緣業障等妨礙自己修行正道的阻力就會減少,以至于完全消除。《阿毗昙雜心論》說:“業能莊飾世,趣趣各處處,是以當思業,求離世解脫。”對業果決定一切的道理深信不疑,最要緊的就是要與自己身口意叁業具體地結合起來,隨時所作所爲不違背因果規律,自然能得受用,使參禅正道無礙前進。對于因果道理有堅定信念之後,久而久之,自然達到達磨大師教導的“亦不睹惡而生嫌,亦不觀善而勤措”的境界。此即禅門所謂的因果觀也。
既知世俗谛的因果法則爲業行因緣而決定,由此而推之假有如幻如化,所有一切都無實體主宰。此理由聖人無漏智慧親證所知而說,是聖人所證真實義,所以名勝義谛、聖谛、第一義谛等。“我”,是常一主宰的意思。對于自身,執有常一主宰的作用,就是人我執。對于一切,也就是萬事萬物,執有常一主宰的體性,就是法我執。換句話說,對自己執有此我,謂之自我,于他有情執有我體,謂之他我。但觀察思維人身,是由色、受、想、行、識五蘊組織而成,是假和合而有,無常一主宰的我體。法亦如是,總爲因緣和合生起顯現,亦無常一主宰的我體。既無人我,亦無法我,則無自我他我,乃至種種不變的自性執,都徹底瓦解冰消了。此是聖人無漏智親證親知,故佛說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實菩薩。人法都無我性,所以它成叁法印的一印。一、諸行無常印,行是遷流的意義,謂一切有爲法,念念生滅而無常,是爲諸行無常印。二、諸法無我印,行字局限于有爲法,法則通于無爲法,言一切有爲無爲諸法中無有我的實體,是諸法無我印。叁、涅槃寂靜印,言涅槃之法,滅生死之苦而爲無爲寂靜,是涅槃寂靜印。印是楷定、決定、不變的意思,無常、無我、涅槃寂靜,是佛教中印證一切法的叁原則。如果某經所說法義合乎叁法印,就是佛法;如果所說不合乎叁法印,就不是佛法,是魔所說,是僞教假經。《大智度論》卷二十二及其它經論都闡明此義。
了解無我以後,就可以獨立自在自主,積極地培植福德智慧二資糧,確知一切所作,都是在自己第八識中種下種子,清淨種子越多,轉染成淨的力量就越大。如果執著有我,我是常一固定的,那就不可轉變,作什麼也沒用,乃至妄執爲善亦死,爲惡亦死,死了死了,一切都了,那還有什麼道需要修,有什麼善要作。弄得不好,就墮于常見斷見中去,猶其墮于斷滅見中,那真太可悲了,不堪設想!故佛說:甯起常見如須彌山,不可起斷見如芥子許!
(二)思念無常及諸苦
學佛的人,認爲宇宙人生是無常的痛苦的。因爲是無常的痛苦的,所以要修道解脫痛苦,一積極的修行辦道,以求不因懈怠而墮落。這就要有無常的覺悟,就是要時刻思念無常。世間一切法,生滅遷流刹那不住,謂之無常。《涅槃經》說:“是身無常,念念不住,猶如電光、瀑水、幻類。”《大智度論》說:“一切有爲法無常者,新新生滅故,屬因緣故。”《六祖壇經》說:“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有爲諸法,依因緣之和合而生起,故說之爲生;依因緣之離散而消滅,故說之爲滅。故知一切有爲法都是生滅變異,虛僞無主。如是觀察,能自警真實參究,棄舍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輪似的無休止的流轉。
在思維無常方面,特別要思維叁種死殁無常:1、思維決定要死,想死無常決定要來,沒有辦法躲避退卻,因爲自己從長期觀察中得知,任受何等之身,定皆有死。《無常經》說:“無上諸世尊,獨覺聲聞衆,尚舍無常身,何況諸凡夫。”經中還說:“住于何處死不入,如是方所定非有,空中非有海中無,亦非可住諸世間。”這就是說:住于任何環境中死殁都是逃不脫的。如是從多種道理思維死殁無常必來,就能對世間的財色名利等消沈厭倦而精進辦道。2、思維死無定期,今天以後,百年以前,其死已定,但在中間何日而來,亦無定期。即在今日死與不死,俱無決定,誰也保證不了。修行辦道人,應具有今日或明日必死的觀念,這樣就不會專爲自身謀求長壽久住的所需,而積極地作善修福培慧,利樂一切有情。若于日日中能起死無定期的觀念,則修行辦道就會更積極,用功更親切。故日日中定須發起必死之心,以促進自己的道業。3、思維死時什麼都帶不去,這世間一切名利財物,地位權勢,一切的一切,都不能帶走一絲一毫,除開自己所作的善惡業之外,其余的一切,既挽救不了自己的死,也一點帶不走。俗話說,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將死時雖有極親愛的人,諸如俱生骨肉父母兒女親戚好友,以極大憐愛而相圍繞呼嚎,亦須棄舍而死去,現世法中一切圓滿之事皆必棄舍而去。思維死時什麼都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大大可以警惕自己的道心,而積極修行辦道。所謂八風(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不動,叁受(苦、樂、舍)寂然者,思維無常就可能做到,至少可以減輕貪著,確認唯法是依,唯法是靠,死時連自己的名字都沒了,何況其余諸事!“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靜爲樂”。參禅辦道的人宜慎思之。
其次是思維諸苦。苦是逼迫的意思,我們領受的一切東西,都有逼惱身心的痛苦,不過輕重不同。如叁苦中的苦苦、壞苦容易感受,第叁行苦,就不容易感覺,而且往往以爲是樂而領受之。八苦中的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五蘊熾盛苦,是比較容易感覺,都希望自己不發生這些痛苦,但誰也免不了。如《五王經》說佛爲五王說法,“人生在世,常有無量衆苦切身,今粗爲汝等略說八苦,何謂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憂悲惱苦,是爲八苦也。”在諸苦中,都是以我見爲根本,而生起貪嗔癡等煩惱,特別是從貪欲起,多欲希作諸業爲苦。由貪愛世間名利恭敬,色欲財寶,以致生死輪回,輪轉六趣。天中死,人中生。人中死,天中生。天中死,生地獄中。地獄中死,生天上。天上死,生餓鬼中。餓鬼中死,還生天上。天上死,生畜生中。畜生中死,生天上。天上死,還生天上。地獄餓鬼畜生亦如是。欲界中死,色界中生。色界中死,欲界中生。欲界中死,無色界中生。無色界中死,欲界中生。欲界中死,欲界中生。色界無色界亦如是。生死流轉,都以貪欲爲因,招感生死苦果。所以佛在《八大人覺經》裏說:“生死疲勞,從貪欲起。”《法華經·譬喻品》說:“諸苦所因,貪欲爲本。若滅貪欲,無所依止。”又說:“叁界無安,猶如火宅。”臨濟禅師也說:“大德,叁界無安,猶如火宅,此不是你久停住處。無常殺鬼,一刹那間,不擇貴賤老少,你要與祖佛不別,但莫外求。”《八大人覺經》又說:“少欲無爲,身心自在。”修習少欲之人,心則坦然,無所憂畏。少欲既能生諸功德,無欲則更受無盡利益。多求增長罪惡,常念知足,則能安貧守道,惟修行辦道是業,經常思念苦,則會漸漸減少對世間的種種貪求而離苦自樂。以此助道,扶持參禅正道,必能證悟解脫,永不受生死疲勞輪轉不休之苦,豈不快哉!
(叁)發求解脫心和菩提心
既知諸行無常,有漏皆苦,叁界如火宅,不可久安住,則當發起希求解脫之心,亦名出離心,即出離叁界之心。解脫者,解謂離縛,脫謂自在。我們在叁界生死中流轉,受煩惱業力的纏縛,永不自在。今欲得自在,就必須解脫生死中的煩惱及業。其方便之法,必須見五取蘊苦所有過患,和觀察思維叁界過患發…
《禅宗大意·十五、漫談參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