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大意·六、禅宗的五家七派▪P3

  ..續本文上一頁

  大過卦□ □君視臣□正中來

  中孚卦□□□君視臣□正中來

  重離卦□□□君臣合□兼中到

   第一正中偏,正者,體也、空也、理也;偏者、用也、色也、事也。正中之偏者,正位之體處,具偏用事相之位也。是能具爲體,所具爲用,故以能具之體,定爲君住。是君臣五位之君位也。學者始認體具之用,理中之事,作有爲修行之位,爲功勳五位之第一位。配于大乘之階位,則與地前叁賢之位相當。第二偏中正,是偏位之用具正位之體之位也。因之以能具之用定爲臣位,即君臣五位之臣位也。在修行上論之則爲正認事具之理用中之體,達于諸法皆空真如平等之理之位,即大乘之見道也。第叁正中來,是有爲之諸法如理、隨緣、如性緣起者,即君視臣之位也。學者于此,如理修事,如性作行,是與法身菩薩由初地至七地之有功用修道相當者。第四偏中至(一本作兼中至,《林間錄》以之爲大謬),是事用全契于體,歸于無爲者,即臣向君之位也。學者于此終日修而離修念,終夜用而不見功用,即由八地至十地之無功用修道位也。第五兼中到,是體用兼到,事理並行者。即君□臣合體之位,而最上至極之佛果也。已上就法而論理之回互,爲君臣之五位,就修行上而判淺深,爲功勳之五位。《五燈會元》卷十叁《曹山本寂禅師》章載:“師因僧問五位君臣旨訣,師曰:“正位即空界,本來無物。偏位即色界,有萬象形。正中偏者,背理就事。偏中正者,舍事入理。兼帶者,冥應衆緣,不墮諸有,非染非淨,非正非偏,故曰虛玄大道,無著真宗。從上先德,推此一位,最妙最玄,當詳審辨明。君爲正位,臣爲偏位。臣向君是偏中正,君視臣是正中偏。君臣道合是兼帶語。””兼帶者,言兼中到之一位。白隱之《五家參詳要路門》曰:“卻怪大圓鏡智光黑如漆,此道正中偏一位,于此入偏中正一位,修寶鏡叁昧多時,果證得平等性智,初入理事無礙法界境致,行者以此不爲足,親入正中來一位,依兼中至真修,獲得妙觀察智、成所作智等四智。最後到兼中到一位,折合還歸炭裏坐。”黑白之五相,《五燈會元》以第四偏中至作純白,第五兼中到造純黑者非也(是由偏中至誤爲兼中至而來)。洞山之作有五位顯訣,五位逐位頌,功勳五位頌。曹山之作,有解釋洞山五位顯訣、五位旨訣、黑白五相偈。”

   師又向曹山說:“末法時代,人多幹慧,若要辨驗真僞,有叁種滲漏:一曰見滲漏,機不離位,墮在毒海。二曰情滲漏,滯在向背,見處偏枯。叁曰語滲漏,和妙失宗,機昧終始。濁智流轉于此叁種,子宜知之。”(《五燈會元》卷十叁)曹山本寂禅師拜受而去。唐鹹通十年(869)叁月,師命剃發澡身披衣,擊鍾俨然坐化。時大衆號痛不止,師忽開目謂衆曰:“出家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勞生惜死,哀悲何益。”複令主事辦愚癡齋,衆猶慕戀不已,延至七日,食具方備,師亦隨衆齋畢。乃曰:“僧家之事,大率臨行之際,忽須喧動。”遂歸丈室,端坐長往。壽六十有叁,臘四十二。谥悟本禅師,塔曰慧覺。

   曹山本寂禅師,福建泉州莆田縣人,俗姓黃,少業儒學,十九歲往福州靈石出家。二十五受具足戒,不久即參谒洞山良價禅師。山問:“阇梨名什麼?”對曰:“本寂。”山曰:“向上更道。”師曰:不道。”山曰:“爲什麼不道?”師曰:“不名本寂。”洞山深器之,自此入室,密印所解。盤桓數載,乃辭洞山。洞山問:“什麼處去?”師曰:“不變異處去。”洞山曰:“不變異處豈有去耶?”師曰:“去亦不變異。”乃辭去。山密授洞山宗旨,師拜受而別。遂至曹溪禮慧能六祖塔。後還止江西吉水,大衆請開法。因追念六祖的遺風,便把所住吉水汕改名爲曹山,後又居荷玉山。二處法席,學者雲集。

   有僧問:“于相何真?”本寂說:“即相即真。”又有僧問:“幻本何真?”本寂說:“幻本元真。”又問:“當幻何顯?”本寂說:“即幻即顯。”這是曹山爲啓發上機而說的道理。僧問:“學人通身是病,請師醫。”師曰:“不醫。”又問曰:“爲什麼不醫?”師曰:“教汝求生不得,求死不得。”師作四禁偈曰:“莫行心處路,不挂本來衣,何須正憑麼,切忌未生時。”師有叁種墮:“一者披毛戴角,二者不斷聲色,叁者不受食。”有稠布衲問:“披毛戴角是什麼墮?”師曰:“是類墮。”曰:“不斷色聲是什麼墮?”師曰:“是隨墮。”曰:“不受食是什麼墮?”師曰:“是尊貴墮。”

   問:“沙門豈不是具大慈悲的人?”師曰:“是。”又曰:“忽遇六賊來時如何?”師曰:“亦須具大慈悲。”曰:“如何具大慈悲?”師曰:“一劍揮盡。”曰:“盡後如何?”師曰:“始得和同。”師示人偈曰:

   從緣薦得相應疾,就體消停得力遲,

   瞥起本來無處所,吾師暫說不思議。

   問:“學人十二時中如何保任?”師曰:“如經蠱毒之鄉,水也不得沾著一滴。”

   僧舉:“有人問香嚴如何是道?”答曰:“枯木裏龍吟。”曰:“如何是道中人?”答曰:“骷髅裏眼睛。”學人不會,後問石霜:“如何是枯木裏龍吟?”石霜雲:“猶帶喜在。”又問:“如何是骷髅裏眼睛?”石霜說:“猶帶識在。”師因而頌曰:

   枯木龍吟真見道,髑髅無識眼初明。

   喜識盡時消息盡,當人那辨濁中清。

   其僧複問師:“如何是枯木裏龍吟?”師曰:“血脈不斷。”曰:“如何是沩髅裏眼睛?”師曰:“幹不盡。”曰:“未審還有得聞者無?”師曰:“盡大地未有人不聞。”曰:“未審枯木裏龍吟是何章句?”師曰:“不知是何章句,聞者皆喪。”

   天複辛酉(901)夏夜,師問知事僧:“今日是兒何日月?”曰:“六月十五。”師曰:“曹山平生行腳到處,只管九十日爲一夏。明日辰時行腳去。”及時,焚香宴坐而化。壽六十有二,臘叁十七。門人樹塔于山之西阿,谥元證禅卷,塔曰福圓。

   曹洞宗的家風:《五家參詳要路門》說爲“究心地”,即丁甯綿密。《十規論》說敲唱爲用,即師徒常相交接,以回互不回互之妙用,使弟子悟本性真面目,是極其親切之手段,宗虱可稱綿密。叢林有“臨濟將軍,曹洞士民之說,意謂曹洞接化學人,似是精耕細作田土的農夫,綿密回互,妙用親切,這也是曹洞宗接化學人的一種特色。

  (四)雲門宗

   雲門宗是中國禅宗五家之一。由于此宗的開創者文偃在韶州五家山(今廣東乳源縣北)的光泰禅院(今名大覺禅寺),舉揚一家宗風,後世就稱它爲雲門宗。

   《五燈會元》卷十五說,韶州雲門山光泰院文偃禅師,嘉興人也,姓張氏。幼依空王寺志澄律師出家。及長,落發禀具于毗陵壇,侍澄數年,探窮律部。以己事未明,往參睦州。州才見來,便閉卻門。師乃扣門。州曰:“誰?”師曰:“某甲。”州曰:“作甚麼?”師曰:“己事未明,乞師指示。”州開門一見便閉卻。師如是連叁日扣門,至第叁日,州開門,師乃拶入,州便擒住曰:“道!道!”師擬議,州便推出曰:“秦時□轹鑽。”遂掩門,損師一足。師從此悟入。州指見雪峰。師到雪峰莊,見一僧乃問:“上座今日上山去耶!”僧曰:“是。”師曰:“寄一則因緣,問堂頭和尚,只是不得道是別人語。”僧曰:“得。”師曰:“上座到山中見和尚上堂,衆才集便出,握腕立地曰:“這老漢項上鐵枷,,何不脫卻?””其僧一依師教。雪峰見這僧與麼道,便下座攔胸把住曰:“速道!速道!”僧無對。峰拓開曰:“不是汝語。”僧曰:“是某甲語。”峰曰:“侍者將繩棒來。”僧曰:“不是某語,是莊上一浙中上座教某甲來道。”峰曰:“大衆去莊上迎取五百人善知識來。”師次日上雪峰,峰才見便曰:“因甚麼得到與麼地!”師乃低頭,從茲契合。溫研積稔,密以宗印授焉。”

   後來曆訪洞岩、疏山、曹山、天童、歸宗、灌溪等處,最後往曹溪禮六祖塔,便到靈樹如敏處,如敏很器重他,請他爲首座,最後便繼承如敏的法席,晚年移住雲門光泰禅院,恢宏法化。有《雲門匡真禅師廣錄》叁卷,法嗣有香林澄遠,德山緣密等六十一人。

   《指月錄》卷二十一說:“南漢乾和七年(949)四月十日端坐示寂。迨北宋乾德元年(963),雄武軍節度推官阮紹莊,夢師以拂子招曰:寄語秀華宮使特進李托,我在塔久,可開塔乎?托時奉使韶州,監修營諸寺院。因得紹莊之語,奏聞,诏迎師肉身內宮供養。啓塔顔貌如昔,須發猶生。自南漢乾和七年(949),至宋乾德元年(963),蓋十七年矣。留京師月余,仍送還山。

   雲門宗旨有叁句、一字關及顧、鑒、咦叁字旨。師重視一切現成、“即事而真”的石頭希遷思想。上堂,師每顧見僧即曰:“鑒”。僧欲酬之,則曰:“咦”。率以爲常。故門弟子目之爲“顧、鑒、咦”。德山緣密禅師,刪去“顧字,但以鑒咦二字爲頌,謂之抽顧頌。禅學者認爲,顧鑒咦叁字是雲門宗旨,必須親切參究才能體會。上堂說:“函蓋乾坤,目機殊兩,不涉世緣,作麼生承當?”衆無對。自代曰:“一镞破叁關。”後來他的法嗣德山緣密把它析爲“叁句”,即函蓋乾坤句,截斷衆流句,隨波逐流句。頌初句雲:“乾坤開萬象,地獄及天堂,物物皆真現,頭頭總不傷。”恰當地說明了一切現成的見解。因函蓋乾坤,即本真本空,一色一味,凡有語句,無不包羅,不待躊躇,全該妙體。師語函蓋相合,立使學人悟旨。截斷衆流、隨波逐流二句,則是說他接引學人的教學方法。雲門經常用截斷衆流的方法接引人,每用一語一字,蓦地截斷葛藤,使問者轉機,無所用心,立悟世谛門中一法不立。例如有僧問:“如何是佛?”師曰:“乾矢橛。”又有僧問:“不起一念,還有過也無?…

《禅宗大意·六、禅宗的五家七派》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