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大意·一、達磨以前的中國禅學▪P2

  ..續本文上一頁心即明。舉眼所觀,無幽不睹。往無數劫方來之事,人物所更,現在諸刹,其中所有世尊教化,弟子誦習,無遐不見,無聲□不聞。恍惚彷佛,存亡自由(生死自主)。大彌八極,細貫毛氅。製天地,住壽命,猛神德,壞天兵,動叁千,移諸刹。八不思議,非梵所測,神德無限,六行(數隨止觀還淨)之由也。世尊初欲說斯經時,大千震動,人天易色,叁日安般,無能質者。于是世尊化爲兩身,一曰何等,一尊主演,于斯義出矣。”

   康僧會在《安般守意經序》文中對數、隨、止、觀、還、淨六妙門,解釋得既深且透,清楚地說明了他對禅觀的重視和修禅的體會,對後世修習禅觀者的影響是非常之大的。

  (五)竺法護的譯述對禅學的影響

   兩晉時代佛教很盛,譯經的人很多。成就大而影響深的譯師當然推竺法護。他的祖先是月支國人,本姓支氏,世居敦煌,年八歲出家,事外道沙門竺高座爲師,遂稱竺姓(當時沙門多隨師姓)。誦經驗日萬言,過目能記。天性純懿,操行精苦,笃志好學,萬裏尋師,博覽六經,涉獵百家之言,雖世務毀譽,未嘗介于視聽。時當晉帝之世,寺廟圖像,雖崇京師,而方等深經,卻蘊藏于西域。護乃慨然發憤志弘大道。遂隨其師遍遊西域諸國,通曉叁十六國語言文字。西晉泰始二年(266),大赉梵本,自敦煌至長安,後入洛陽及往江右,沿路傳譯,未嘗暫停。自泰始中,至永嘉二年(308),譯出《光贊般若經》、《維摩經》、《正法華經》、《無量壽經》、《十地經》、《大哀經》、《般泥洹經》等。

   護于晉武帝末,隱居深山,尋立寺于長安青門外,精進行道,宣隆佛化,二十余年。僧徒宗奉者數千人。時人稱爲敦煌菩薩。他所譯《光贊般若》等經,于禅道之勃興頗具影響。般若乃禅學的本質,在禅宗建立以後,般若思想仍爲禅師們所重視。

  (六)道安對禅學的影響

   道安姓衛氏,常山扶柳人。《高僧傳》卷五說:

   “年十二出家,神性聰敏,而形貌甚陋,不爲師之所重,驅役田舍,至于叁年。執勤就勞,曾無怨色。笃性精進,齋戒無缺。數歲之後,方啓師求經。師與《辯意經》一卷,可五千余言,安赉經入田,因息就覽。暮歸以經還師,更求余者。師曰:昨經未讀,今複求耶?答曰:即已谙誦。師雖異之,而未信也。複與《成具光明經》一卷,減一萬言,赉之如初,暮複還師。師執經覆之,不差一字。卷大驚嗟而敬異之。後爲受具戒,恣其遊學。”

   至邺城(今河南安陽)中寺,卷事佛圖澄。更遊學諸方,遍求經律。尋建寺塔,開講筵,徒衆數百,常宣法化。他高瞻遠識,在佛教史上,是古今罕比的傑出僧雄,當時佛教界推尊爲泰山北鬥。

   自漢魏至晉,譯經已多,但傳譯的人,多未說名字,後人追尋,莫測年代。道安乃總集自漢魏至晉譯經目錄,表其時代與譯人,诠品新舊,撰爲《綜理衆經目錄》一卷,衆經有據,實有其功,可惜其書久已佚遺。後在襄陽十五年,每歲常講《放光般若》,未嘗廢缺。他在關中時,見當時沙門,多隨師姓,以爲依師莫如遵佛,主張僧尼應以釋爲姓。其後《增一阿含經》傳來,果有“四水河入海,無複河名,四姓出家,同稱釋氏”之文,與道安之言相符。漢地僧尼以釋爲姓遂爲永式。他又製定僧尼軌範,條爲叁例:一、行香定坐上經上講法,二、常日六時行道飲食唱時法,叁、布薩差使悔過等海。注釋經論,立序禅、正、流通叁分;又于經初置經題,皆自道安開始。道安以性空爲宗,倡本無說,撰著《般若道行》、《密迹》、《安般》諸經注解,凡十痍部二十二卷。今並湮沒失傳。

   在道安的著述中,與禅門至關重要者,則般若之弘通及禅經之注解。《出叁藏記集》卷六,有道安作《安般注序》,《十二門經序》,卷七有《道行經序》,卷八有《摩诃缽羅若波羅蜜經抄序》。同書卷五有《新集安公注經及雜經志錄》,列安公著作。

   道安所著諸經注解雖然湮沒不傳,但他的般若思想,尚可從現存的《安般注序》等文中窺其大概,對于當時修習禅定的人影響至深。

   當時實修禅法者,在《高僧傳》中著其事迹者有竺僧顯、帛僧光、竺道猷、釋慧嵬、支昙蘭等,或獨處于山谷,或安禅于石室,皆依教修禅之輩。如《高僧傳 釋慧嵬傳》說:

   “釋慧嵬,不知何許人,止長安大寺。戒行澄潔,多棲處山谷,修禅定之業。……後冬時,天甚寒雪,有一女子來求寄宿。形貌端正,衣服鮮明,姿媚柔雅,自稱天女,以上人有德,天遣我來,以相慰喻,談說欲言,勸動其意。嵬,厥志貞確,一心無擾。乃謂女曰:吾心若死灰,無以革囊見試。女遂淩雲而逝。顧歎曰:海水可端,須彌可傾,彼上人者,秉志堅貞。”

  當時修習的禅法雖與後來的大乘禅不同,然注重真修實證的作風,則是禅學史上甚可注意之事。

  (七)慧遠倡導的念佛禅

   慧遠本姓賈氏,雁門樓煩(今山西代縣)人,二十一歲,與弟慧持,共入道安之門,聽講《般若經》豁然而悟,便與弟慧持依道安出家。既入道,以大法爲己任,精思諷持,以夜繼晝。通無生實相之玄,般若中道之妙,即色空慧之秘,緣門寂觀之要。博識玄覽,戒定兼明。道安嘗歎曰:“使道流東國,其在遠乎。”後隨安公南遊樊沔。前秦建元九年(373),秦將苻丕,寇並襄陽。道安爲朱序拘,不能得去。乃分張徒衆,各隨所之。臨路,諸長德皆被誨約,遠不蒙一言。遠乃跪曰:“獨無訓勖,懼非人例。”安曰:“如汝者,豈複相憂。”(《高僧傳 慧遠傳》)遠于是與弟子數十人去荊州等處,及入廬山,刺史桓伊爲之建立東林寺,創白蓮社,弘通淨業,發禅淨一致之端。後世淨業念佛之徒,以慧遠爲淨土宗始祖。

   慧遠之念佛,爲修禅念佛,而非口唱念佛。如《高僧傳 慧遠傳》說:“遠創造精舍,洞盡山美……複于寺內,別置禅林。”其修禅的情形,傳中雖未十庫,然《佛祖統紀》卷二十六記其同門慧永習禅事迹雲:

   “西林法師慧永……初習禅于恒山,與遠師同依安法師,期結宇羅浮。及遠師爲安公所留,師乃欲先度五嶺。太元初,至浔陽,刺史陶範,素挹道風,乃留憩廬山,舍宅爲西林以奉。師布衣蔬食,精心克己,容常含笑,語不傷物。峰頂別立茅屋,時往禅思。至其室者,常聞異香,因號香谷。……劉程之……性好佛理,乃之廬山……遂于西林澗北,別立禅坊,養志安貧,精研玄理,兼持淨戒。……嘗贻書關中,與什、肇揚摧經義,著《念佛叁昧詩》,以見專念坐禅之意。”

   由上述記載所說念佛習禅之意,可以想見慧遠倡導的念佛禅的大概情形。

  (八)鸠摩羅什之譯經與禅法

   鸠摩羅什,具雲鸠摩羅什婆,略雲羅什,或雲什,譯雲童壽。其父鸠摩羅炎,自天竺移居龜茲。龜茲國王,聞而敬慕之,請爲國師,以其妹耆婆妻之,遂生什,所謂鸠摩羅什,即合取父母兩稱爲名者。什年七歲隨母出家,受學毗昙、六足,並尋訪外道經論。時有須耶利蘇摩,深通大乘,什師事之。明究摩诃衍學,受誦中、百論等。未幾,羅什道譽及于西域,名稱聞于東土。迨至後秦弘始叁年(401),秦王姚興遣使迎什入關,待以國師之禮,令于西明閣及逍遙園從事譯經。于時十方義學沙門,雲集從什受業者達叁千人。就中道生、僧肇、道融、僧睿、道恒、僧影、慧觀、慧嚴,稱什門八俊;又生、肇、融、睿,謂之什門四聖,加昙影、慧嚴、慧觀、僧 、道常、道標,謂之什門十哲,各有著述。

   羅什譯出《大品般若經》、《坐禅叁昧經》、《大智度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成實論》等經律論集,現存五十二部、叁百零二卷。以弘始十一年(409)寂于長安大寺。

   羅什傳譯的《大品般若經》、《法華經》、《維摩诘經》、《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對大乘禅學的影響很深遠。他還譯出了不少禅經。據《出叁藏記集》所載有《禅法要解》二卷(或雲《禅要經》,《禅經》叁卷(一名《菩薩禅法經》,與《坐禅叁昧經》同),《禅法要》叁卷,又據《曆代叁寶記》卷八所記,尚有《禅秘要經》叁卷,《思維要略法經》一卷。這些直接弘演禅學經典的譯出,對禅法的傳播産生了重要的影響。

   羅什弘唱空宗,是後來大乘禅宗興隆的內涵;所譯禅經,爲禅學的興起奠定了鞏固的基礎。《出叁藏記集》卷九載僧睿撰《關中出禅經序》說:

   “禅法者,向道之初門,泥洹之津徑也。此土先出修行、大小十二門、大小安般,雖是其事,既不根悉,又無受法,學者之戒,蓋阙如也。鸠摩羅什法師,以辛醜之年十二月二十日自姑臧(涼州)至長安,予即于其月二十六日從受法。既蒙啓受,乃知學有成准,法有成條……尋蒙抄撰衆家禅要,得此叁卷。……夫馳心縱想,則情愈滯而惑愈深;系意念明,則澄見朗照而造極彌密。心如水火,擁之聚之,則其用彌全;決之散之,則其勢彌薄。故論雲:質微則勢重,質重則勢微;如地質重故,勢不如水;水性重故,力不如火;火不如風;風不如心;心無利故力無上。神通變化,八不思議,心之力也。心力既全,乃能轉昏入明;明雖愈于不明,而明未全也。明全在于忘照,照忘然後無明非明;無明非明,爾乃幾乎息矣!幾乎息矣,慧之功也。故經雲:無禅不智,無智不禅。然則禅非智不照,禅非禅不成。大哉禅智之業,可不務乎。”

   僧睿在序文中介紹了他本人從羅什領受禅法的經過,和他對禅觀在佛教實踐上的重要性的體會。

  (九)佛馱跋陀羅弘傳出世禅法

   佛馱跋陀羅,譯雲覺賢,又雲佛賢,北天竺迦維羅衛人。十七歲出家,與同學數人誦經,衆皆一月,覺賢一日誦畢。其師歎曰:…

《禅宗大意·一、達磨以前的中國禅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