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五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五

  解頭陀品叁十叁之二

  複次。

   廣說空閑法  及與乞食法

   余十頭陀德  皆亦應廣說

  十二頭陀法。上來以廣解二事。余十頭陀功德亦應如是知。何以故。是二則爲開十頭陀門。余則易解。十頭陀者。一著糞掃衣。二一坐。叁常坐。四食後不受非時飲食。五但有叁衣。六毳衣。七隨敷坐。八樹下住。九空地住。十死人間住。糞掃衣者。人所棄舍受而後著。受者。若心生若口言。一坐者。先受食處更不複食。常坐者。夜常不臥。食後不飲漿者。食後不受非時飲。石蜜等可食之物。但有叁衣者。唯受叁衣更不畜余衣。毳衣者。從毳所成粗毛毳衣褐氈欽婆羅等。隨敷坐者。隨所得坐處不令他起。樹下住者。樂住樹下不入覆處。空地坐者。露地止住。住死人間者。隨順厭離心故。常止宿死人間法。是名十二頭陀。令戒清淨。糞掃衣有十利。一不以衣故與在家者和合。二不以衣故現乞衣相。叁亦不方便說得衣相。四不以衣故四方求索。五若不得衣亦不憂。六得亦不喜。七賤物易得無有過患。八是順行初受四依法。九入在粗衣數中。十不爲人所貪著。一坐食亦有十利。一無有求第二食疲苦。二于所受輕少。叁無有所用疲苦。四食前無疲苦。五入在細行食法。六食消後食。七少妨患。八少疾病。九身體輕便。十身快樂。常坐亦有十利。一不貪身樂。二不貪睡眠樂。叁不貪臥具樂。四無臥時脅著席苦。五不隨身欲。六易得坐禅。七易讀誦經。八少睡眠。九身輕易起。十求坐臥具衣服心薄。食後不受非時飲食亦有十利。一不多食。二不滿食。叁不貪美味。四少所求欲。五少妨患。六少疾病。七易滿。八易養。九知足。十坐禅讀經身不疲極。但叁衣亦有十利。一于叁衣外無求受疲苦。二無有守護疲苦。叁所畜物少。四唯身所著爲足。五細戒行。六行來無累。七身體輕便。八隨順阿練若處住。九處處所住無所顧惜。十隨順道行。受毳衣亦有十利。一在粗衣數。二少所求索。叁隨意可坐。四隨意可臥。五浣濯則易。六染時亦易。七少有蟲壞。八難壞。九更不受余衣。十不廢求道。隨敷坐亦有十利。一無求好精舍住疲苦。二無求好坐臥具疲苦。叁不惱上座。四不令下坐愁惱。五少欲。六少事。七趣得而用。八少用則少務。九不起诤訟因緣。十不奪他所用。樹下坐亦有十利。一無有求房舍疲苦。二無有求坐臥具疲苦。叁無有所愛疲苦。四無有受用疲苦。五無處名字。六無鬥诤事。七隨順四依法。八少而易得無過。九隨順修道。十無衆鬧行。死人間住亦有十利。一常得無常想。二常得死想。叁常得不淨想。四常得一切世間不可樂想。五常得遠離一切所愛人。六常得悲心。七遠離戲調。八心常厭離。九勤行精進。十能除怖畏。空地坐者亦有十利。一不求樹下。二遠離我所有。叁無有诤訟。四若余去無所顧惜。五少戲調。六能忍風雨寒熱蚊虻毒蟲等。七不爲音聲刺蕀所刺。八不令衆生嗔恨。九自亦無有愁恨。十無衆鬧行處。

   如五空閑說  余功德亦爾

   自讀誦教他  得舍空閑處

  阿練若比丘有五種分別。一以惡意欲求利養。二愚癡鈍根故行阿練若。叁狂癡失意作阿練若。四爲行頭陀行故作阿練若。五以諸佛菩薩賢聖所稱贊故作阿練若。于此五阿練若中爲行頭陀行故作阿練若。以諸佛菩薩賢聖所稱贊故作阿練若。是二爲善。余叁可呵。如五種分別阿練若法余十一頭陀行亦應如是分別知。問曰。佛說若已受阿練若法終不應舍。若有因緣得舍去不。答曰。

  讀誦經因緣  可舍阿練若

  若比丘欲從他受讀誦經法。若欲教他讀誦。應從阿練若處來入塔寺。以是因緣可得舍離。

   教他讀誦時  不應望供給

   即時應念佛  佛常有所作

  阿練若從空閑處來。教他讀誦。不應求敬心供給。應當念佛。尚自有所作。何況于我。念佛者。佛是多陀阿伽陀叁藐叁佛陀。諸天龍神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釋提桓因四天王人非人所供養。一切衆生無上福田。尚不求他供給身自執事。我今未有所知。始欲求學。雲何受他供給。複應作是念。

   我應善供給  一切諸衆生

   不望彼供給  自利利他故

  雲何爲自利。若貴供給則失法施功德。若不貴供給者則得法施功德。雲何爲利他。若貴彼供給而教令讀誦者。彼則生念師直以世利故而教誨我不以法故。是人若以是心供給師者則不得大利。若但恭敬法故尊重師者則得大利是名利他。

  從他求智慧  應不惜身命

  若行者欲從他求智慧應舍身命。舍者爲智慧故。勤心精進恭敬于師不惜身命。問曰。何以故。爲智慧恭敬師而不惜身命。答曰。

   若一字一心  以此爲劫數

   恭敬于師所  能說此論者

   離諸谄曲心  深愛而恭敬

   晝夜不休息  盡于爾所劫

  隨師所教論義字數及爾所心念。若受法者心無谄曲不惜身命。晝夜恭敬始終無異。雖能如是猶不報師所益論議智慧之恩。是故弟子應離谄曲心舍貪惜身命破于憍慢。若師輕蔑及以敬愛心無有異。當生深愛心第一恭敬心。應生父母心。應生大師心。應生善知識想。應生能爲難事想。應生難報心。若師聽則受所常行事。不須師敕余事則相望師意隨事而行。師所愛重隨而愛重。不應因師求于世利。莫求師贊歎。莫求名聞。但求智慧法寶。師有謬失常應隱藏。若師過釁若彰露者。當方便覆之。師有功德稱揚流布。深心愛樂聽受持解。思惟義趣如所說行。求自利利他者。莫爲稭弟子。莫爲大弟子。莫爲垢弟子。莫爲衰弟子。莫爲無益弟子。無如是等過。但住善弟子法中。供給于師。如般舟經說。佛告颰陀婆羅。若菩薩欲得是叁昧者。應勤精進于諸師所生尊重心難遭心。若從口聞。若得經卷處。于是師所應深心恭敬生父母心善知識心大師心。以能說如是法助菩提故。颰陀婆羅。若求菩薩道者。若求聲聞者。所從師讀誦是法處。不生深恭敬心父母心善知識心大師心。能得誦利是法。令不忘失久住不滅者。無有是處。何以故。颰陀婆羅以不恭敬因緣故。佛法則滅。是故颰陀婆羅。若求菩薩道者。若求聲聞者。于所從聞。讀誦書寫是法處。生恭敬心父母心善知識心大師心者。于所讀誦書寫未得者令得已得久住則有是處。何以故。以恭敬心故佛法不滅。是故颰陀婆羅。我今告汝。于是師所應生深恭敬心父母心善知識心大師心。是則隨我所教。

  助屍羅果品第叁十四

  如是菩薩。爲求多聞知多聞義已隨說行故。能令屍羅清淨。清淨屍羅法應當修行。問曰。何等法能令屍羅清淨。答曰。

   護身口意業  亦不得護法

   終不令我見  及以余見雜

   回向薩婆若  此四淨屍羅

  行者修此四法。屍羅自然清淨。護身口意業者。常應正念身口意業乃至小罪不令錯謬。譬如龜鼈常護頭足。此人深樂空故。于第一義中而亦不得護叁業法。有人雖見法空謂知空者在。是故說不雜我見衆生見人見壽者見知者見。回向薩婆若者。持戒果報不求余福。但爲度一切衆生。以求佛道。是爲四。複有四法。能令屍羅清淨。所謂。

   無我我所心  亦無斷常見

   入于衆緣法  則能淨屍羅

  無我我所心者。不貪著我我所心。但知此心虛妄顛倒而無我法。無斷常見者。以斷常見多過故。入衆緣法者。知諸法從衆緣生無有定性。行于中道。如是四法能淨屍羅。複有四法能淨屍羅。所謂。

   行四聖種行  及十二頭陀

   亦不樂衆鬧  念何故出家

  四聖種者。所謂趣得衣服而足。趣得飲食而足。趣得坐臥具而足。樂斷樂修行。十二頭陀者。所謂受阿練若法。受乞食法。糞掃衣。一坐。常坐。食後不受非時飲食。但有叁衣。毛毳衣。隨敷坐。樹下住。空地住。死人間住。亦不樂衆鬧者。不與在家出家者和合。有人雖行阿練若法。多知多識故。多人往來。是故說不樂衆鬧。若至余處。若心不與和合。何故出家者。行屍羅者作是念。我何故而出家。念已。隨出家事欲成就故。如所說行。是爲四。複有四法能淨屍羅。所謂。

   五陰無生滅  六性如法性

   見六情亦空  不著世俗語

   如是之四法  亦能淨屍羅

  五陰無生滅者。思惟五陰本末故。見五陰無生滅者。見地等六性如法性。如法性不可得六性亦不可得。知六情雖是苦樂等。心心數法因緣。以正智推求。亦知是空。了達叁種皆知是空。有行者貪著于空則還妨道。是故說莫貪著空。隨于世俗說空名字。如是法者能淨屍羅。問曰。若爾者雲何言五陰諸法。答曰。以空故。五陰諸法空。最後言莫著于空者。空亦應舍。如是無有邪疑法妨礙屍羅。問曰。五陰諸法。以有相可相故。決定有。如說色是苦惱相覺苦樂是受相。現有如是等諸相。雲何言非空非不空。答曰。

   惱壞是色相  何等爲是色

   若惱是色相  離相無可相

   此相在何處  無相無可相

   世界終無有  無相有可相

   相與及可相  非合非不合

   其來無所從  去亦無所至

   若有合非合  成于相可相

   如是則爲失  相及可相相

   以相成可相  相亦不自成

   相自不能成  雲何成可相

   世界甚可愍  分別相可相

   迷惑諸邪徑  邪師所欺诳

   相可相則是  無相無可相

   如是眼見事  如何不能知

   隨計相可相  有如是戲論

   隨起戲論時  則隨煩惱處

  複次行者以不來不去門觀諸陰性入空。如說。

   生老病死法  生時無從來

   生老病死法  滅時無所去

   諸陰界入性  生時無從來

   滅時無所去  佛法義如是

   如火非人功  亦不在鑽木

   和合中亦無  而因和合有

   薪盡則火滅  滅時無所去

   諸緣合故有  緣散則皆無

   眼識亦如是  不在于眼中

   不在于色中  亦不在中間

   不在和合中  亦不離和合

   亦不從余來  而因和合有

   和合散則無…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因明正理門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