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二▪P2

  ..續本文上一頁家從事。是人作是念。我得如是等心。皆由禅定力故。以是諸心當得第二地等無量利益。若與衆人雜者則失此利。何以故。若人與衆人雜行。則眼等六根或時還發諸不善法。何以故。親近可染可嗔可癡法故。諸根發動煩惱火然。煩惱火然故則失此利。見此等過故生不雜心。不應與在家出家者雜行。是人得是不雜心已。次生不貪心。不貪心者。于在家出家人中所謂父母兄弟和上師長等不生貪著。作是念。若我于在家出家生貪著者。必當來往問訊。我則何有不雜心耶。是故我欲令諸禅定等利住不雜心者。當于在家出家舍貪著心。問曰。菩薩法不應舍衆生。不應生舍心。如助菩提中說。

   菩薩初精進  所有方便力

   應令諸衆生  住于大乘中

   若人教恒沙  衆生住羅漢

   不如教一人  住大乘爲勝

   若人少勢力  不堪發大乘

   次當教令住  辟支聲聞乘

   若人不堪住  辟支聲聞乘

   應教此衆生  令行福因緣

   不任住叁乘  不堪人天樂

   常以今世事  隨而利益之

   若有諸衆生  不受菩薩利

   于此不應舍  應生大慈悲

  汝雲何言菩薩得不雜心生不貪心。若菩薩不貪衆生則爲舍離。何能度耶。答曰。應隨順菩薩道行舍心。何以故。是人因舍心生廣快心。作是念。我若舍是衆鬧。當得禅定因禅定生妙廣快法。得是法已其後則能利益衆生。勝今千萬倍。是故爲多利益衆生少時舍心權舍衆鬧。當得禅定五神通等利益衆生。菩薩何故作如是方便。菩薩爲得大心而作是念。大人樂大利益故不存小利。是故我今當求大人之法隨而修學。應如是勤加精進爲大利益。所謂諸禅定神通滅苦解脫等。是故汝說非也。問曰。初地中已有直心等法。何故複說菩薩欲得二地生于十心。答曰。初地雖有此法未得深樂。未有堅固。在此地中心常喜樂轉深堅固堪任施用。是故汝難非也。問曰。若深樂堅固此法者得何異事。答曰。

   若其一時得  深樂堅固心

   更不複用功  如使常隨逐

  如使一時生常隨逐人。菩薩如是一時得深樂堅固心已即常隨逐。更不須用功而生若以少因緣便生。何以故。根深入故莖節相續。問曰。若菩薩得是十種心得何等果。答曰。

   若得是諸心  正住第二地

   具叁種離垢  惡業及煩惱

  若菩薩得是直等十心。即名住第二菩薩地。一離垢者。地名也。二離垢者。于此地中離十不善道罪業之垢。叁離垢者。離貪欲嗔恚等諸煩惱垢故。名爲離垢。複次離垢義者。

   菩薩住此地  自然不行惡

   深樂善法故  自然行善道

  問曰。十不善道自然不作。自然行十善道。此二種道。幾是身行。幾是口行。幾是意行。答曰。

   身意二叁種  口四善亦爾

   略說則如是  此應當分別

  不善身行有叁種。所謂奪他命劫盜邪淫。不善口行四種妄語兩舌惡口散亂語。不善意行叁種。貪取嗔惱邪見。善身行亦有叁種。離奪命劫盜邪淫。善口行亦四種。離妄語兩舌惡口散亂語。善意行有叁種。不貪取不嗔惱正見。身口意業道。是善不善應須論議令人得解。初奪命不善道者。所謂有他衆生知是衆生故行惱害。因是惱害則失壽命。起此身業是名初奪命不善道。離此事故。名爲離奪命善行。劫盜者。所謂屬他之物。知是物屬他生劫盜心。手捉此物舉離此處。若劫若盜計是我物生我所心。是名劫盜行。離此事者名爲離劫盜善行。邪淫者。所有女人。若爲父母所護。親族所護。爲姓所護。世法所護。戒法所護。若他人婦知有鞭杖惱害等障礙。于此事中生貪欲心起于身業。或于自所有妻妾。若受戒若懷妊若乳兒若非道。是名邪淫。遠離此事名爲善身行。妄語者。覆相覆心覆見覆忍覆欲知如是相而更異說。是名妄語。遠離此事名爲遠離妄語善行。兩舌者。欲離別他。以此事向彼說。以彼事向此說。爲離別他故。和合者令別離。別離者則隨順樂爲別離。喜別離好別離。是名兩舌。離如此事名爲遠離兩舌善行。惡口者。世間所有惡語害語苦語粗語弊語令他嗔惱是名惡口。遠離此事名爲離惡口善行。散亂語者。非時語無利益語非法語無本末語無因緣語。是名散亂語。遠離此事名爲離散亂善行。貪取者。屬他之物他所欲。他田塢他財物。心貪取願欲得。于此事中不貪不妒不願欲得是名不貪善行。嗔惱者。于他衆生嗔恨心礙心發嗔恚。作是念。何不打縛殺害是名嗔惱離如此事名爲無嗔惱善行。邪見者。言無布施無有恩報。善惡業無果報。無今世無後世。無父母無沙門無婆羅門。能知此世後世。了了通達自身作證。是名邪見。正見者。爲有施者有恩報。有善惡業報有今世後世。世間有沙門婆羅門。知此世後世了了通達自身作證。是名正見善行。是菩薩如是入正見道。

   善道不善道  各二十分別

   知何處起等  十二種分別

  菩薩于十不善道十善道等種種別相知二十種分別。又于是二十種分別善知從何處起等十二種分別。于此十不善道中有二十種分別。所謂不離奪他命罪。一是不善。二欲界系。叁有漏。四非心數法。五心不相應。六不隨心行。七或共心生或不共心生。何等共心生。實有衆生知是衆生。以身業故奪其命。是名共心生。雲何名不共心生。若人欲殺衆生捉持牽挽撲著地已然後能死。是名不共心生。又身不動口不言。但生心我從今日當作殺衆生者。如是奪他命罪。是名不共心生。又是不離奪他命者。若睡若覺常積習增長。亦名不共心生。八或色或非色。初共心生殺罪是色。第二殺罪第叁第四非是色。九或作或非作。有色是作。余者無作。十或有緣或無緣。色是有緣余者是無緣。問曰。是心爲有緣爲無緣。答曰。非有緣。問曰。若心非有緣身不動口不言時但心生念我從今日當作殺衆生者。如是罪業雲何名爲非緣。答曰。若殺罪是心則應有緣。今實殺罪非是心。若心是殺罪即是身業。而心實非身業。是故殺生罪不名有緣。但殺生罪共心在身中生。以是無作故言非緣。十一是業。十二非業相應。十叁不隨業行。十四或共業生或不共業生。如共心生無異。但除心與思共生爲異。十五非先世業報。十六不可修。十七應善知。十八應以慧證不以身證。十九可斷。二十可知見。不離劫盜罪。不離邪淫罪。不離妄語罪中。但一共心生二不共心生。一有色二無色。一作二無作。一有緣二無緣。余如殺中說。不離兩舌不離惡口亦如是。不離散亂語。或不善或無記從不善心生。是不善從無記心生。是無記或欲界系。或色界系。欲界系者。以欲界身心。散亂語是欲界系。色界系亦如是。余如妄語中說。貪取欲界系。是有漏心數法。非心相應。非隨心行。心共生。無色無作。有緣。非業相應。非隨業行。非共業生。非先世業報。除因報。非可修。應善知。應以慧證。身證。可斷。可見知。嗔惱。或心相應。或心不相應。纏所攝名心相應。使所攝名心不相應。隨心行不隨心行亦如是。共心生不共心生。有覺衆生與心共生。無覺衆生不與心共生。如心相應。隨心行共心生業相應。隨業行共業生亦如是。如心不相應不隨心行不共心生業不相應不隨業行不與業共生亦如是。余分別如貪取中說。如嗔惱邪見亦如是。十善道中離奪他命是善性。或欲界系。或不系叁界。欲界系者以欲界身離奪他命。是欲界系。非叁界系者。學無學人八聖道所攝。離殺生正業。是或有漏或無漏。欲界系是有漏。非叁界系是無漏。非心數法。非心相應。非隨心行。或共心生或不共心生。何等是共心生。如行人見蟲而作是念。我當身業遠離不傷害。是名離奪命善行共心生。何等是離殺生善不共心生。有人身不動口不言但心念從今日不殺生。是名不共心生。又有人先遠離殺生。若睡若覺心緣余事。于念念中不殺生。福常得增長。亦不共心生。或是色或非色。一是色二非色。一是作二非作。一有緣二無緣。是業非業相應。不隨業行。或共業生或不共業生。如共心生不共心生除心與思爲異。非先業報。除因報。可修可善知可以身證。慧證或可斷或不可斷有漏則可斷。無漏不可斷。可知見亦如是。離劫盜。離邪淫。離妄語。離兩舌。離惡口亦如是。離散亂語。或欲界系。或色界系。或不系叁界。欲界系者。以欲界身心離散亂語。色界系亦如是。不系叁界者。如不殺中說。或有漏或無漏。有漏者系。無漏者不系。余如離妄語中說。不貪取者是善性。或欲界系。或非系叁界。欲界系者。欲界凡夫不貪取及賢聖不貪取善行。是欲界系。非叁界系者。諸賢聖不貪取無漏善行。是或有漏或無漏。欲界系是有漏。不系叁界是無漏。是心數法。心相應。隨心行。共心生。無色無作。有緣。非業。業相應。隨業行。共業生。非先業報。除因報。可修。可善知。可以身證。慧證。或可斷。或不可斷。有漏可斷。無漏不可斷。知見亦如是。離嗔惱是善性。或欲界系。或色界系。或無色界系。或不系叁界。欲界系者。欲界不嗔惱善根。余二界亦如是。不系者。余不系是或有漏或無漏系叁界者。是有漏。余是無漏。心數法。或心相應。或心不相應。與纏相違不嗔善根與心相應。與使相違不嗔善根與心不相應。隨心行共心生亦如是。無色無作。或有緣或無緣。心相應是有緣。心不相應是無緣。非業或與業相應。或不與業相應。或隨業行或不隨業行。或共業生。或不共業生。亦如心說非業。報除因報。可以身證慧證。或可斷或不可斷。有漏可斷。無漏不可斷。可知見亦如是。正見是善性。或欲界系。或色界系。或無色界系。或非叁界系。欲界系者。若凡夫若賢聖。欲界念相應正見。是色無色界亦如是。不系叁界者。賢聖無漏正見。或有漏或無漏。叁界系是有漏。不系是無漏。心數法。心相應。隨心行。共心生。無色無作。有緣。非業。業相應。隨業行。共業生。非先業報。除因報。可以身證。慧證。或可斷。或不可斷。有漏可斷。無漏不可斷。可見可知亦如是。是名善等二十種分別。從何起等十二論者。一從何起。二起誰。叁從何因起。四與誰作因。五…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