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一生當中想了生死出叁界都不可能,這叫真善知識。你從前是參禅的、是念咒的、是持戒的、是學教的,全部都勸你回來老實念佛,你過去所學的那個統統放下,這是「原業余門者」。這個「業」是修學,原來修學其他法門的都要改修念佛。
這個我們在《淨土聖賢錄》裏面看到很多,就是我們淨宗的祖師也是這樣子示現的。你看永明延壽大師,他是禅宗的大德,從禅宗回過頭來,專修淨土,專弘淨土,變成淨土宗的祖師,我們淨土宗的六祖。蕅益大師,這個人身分沒露,不知道是什麼人再來的,我們從他的傳記裏面看,他是從天臺裏回過來的,他是學天臺的,晚年專修淨土,專弘淨土。但是我們看印光大師對他的贊歎,他老人家著《彌陀經要解》,後面有一篇短短的跋文,述說他寫《要解》的經過,他是九天寫成的。我們九十天都講不清楚,他九天寫成的。印祖對他的贊歎,說:「即使是古佛再來,給《彌陀經》作一個注解,也不能超過其上。」這個贊歎是贊歎到頂點了,不能再往上加了,贊歎到頭了。
我們曉得,印祖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大勢至菩薩這樣贊歎,那蕅益大師是什麼人?我們再猜想,要不是阿彌陀佛,必定是觀世音菩薩再來的;否則的話,不可能解釋得那麼好,《阿彌陀經》裏面的意思都被他點出來了。注解並不長,簡單扼要,經義的字字句句都點示出來了,確實不容易!所以我們講《阿彌陀經》曆代的注解,確實《要解》是第一!蓮池大師是蕅益大師的老師,但是蕅益大師跟蓮池大師沒有見過面,這是前面跟大家介紹過的蕅益是私淑蓮池。蕅益大師修學淨土法門,蓮池大師已經往生了,讀蓮池大師的書,自己發願做蓮池大師的學生,就是私淑弟子,可見得他對於蓮池大師的仰慕。《疏鈔》跟《演義》,蕅益大師一定念得很熟,絕對不止念一遍,所以他贊歎《疏鈔》博大精深,這是真的。
勸人回心轉意,專信淨宗,專修淨宗,《疏鈔》好,《疏鈔》面面都講到。如果已經信了淨土,希望這一生決定得生,《要解》好,《要解》簡單扼要,幫助你這一生決定得生。這是《要解》跟《疏鈔》不同的地方。下面說:
『何況原念佛人,乃變其所守,而複他尚,心懷二路,志不歸一,雲何叁昧,而得成就』。這個地方幾句話是念佛人最忌諱的,念佛爲什麼不能功夫成片?爲什麼不能得清淨心?爲什麼不能往生?大師在此地一語道破,我們要常常記在心裏,要常常拿這個反省檢點。如果我們犯這個毛病,我們念佛往生就沒有指望了。人家學其他法門,到最後尚且舍棄,回過頭來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我們原本念阿彌陀佛的,聽了別人幾句閑言閑語,把自己念佛舍棄,去搞其他的法門,這個錯了,大錯特錯!這就是「心懷二路,志不歸一」。何況現在人不止「心懷二路」,這個心裏有八條路、十條路、百條路、千條路,這是我們常常看見的,二路還算是不錯的。但是你要曉得,二路都不能夠成就,何況多!這是說明我們這一生,如果真正想往生,真正想永脫輪回,那你一定要依教奉行。
還有一等人,說起話來我們聽到似乎也很有道理,他怎麼說?這個念佛人,真是一點感情都沒有,太冷酷了,家親眷屬兒女都不要了,一心就念阿彌陀佛去了,太自私了。聽聽也滿有道理,其實似是而非。我們在叁界六道爲業力所主宰,自身難保,家親眷屬,你的兒孫,你能夠保得了?你能夠照顧得了?冤枉用了心,沒有能力。你常常放在心裏,不過是一大堆煩惱而已,決定解決不了問題。所以他們的想法、看法錯了,沒有見到事實。專心念佛,一心求生,你這一家出了一尊菩薩、出了一尊佛,佛門裏常說:「一子成佛,九祖升天。」所以你的家親眷屬有諸佛菩薩護念,有龍天善神照顧。我們自己想照顧,照顧不了,佛菩薩護法神是真的能照顧得了。這是世間人不懂的,世間人愚癡,他沒有看到。我們常常聽到這些話,我們心裏明白,不會爲他所動,他只看到一面,沒有看到那一面。一個人修行有成就,一家、一族人都享他的福,這個自古至今,各位要是仔細觀察,這都是事實,你都能夠親眼看到。
我們舉一個最淺的例子,倓虛大師在《念佛論》末後講青島湛山寺那位女居士,張氏往生。她有兩個小孩,大的才十歲,小的當然更小。她有一個先生,生活非常窮苦,在那個時代,她的先生是拉人力車的,拉黃包車,在碼頭上工作,每一天賺那一點辛苦錢,一家人一天的生活;一天不去做工,一天就沒飯吃,過那麼苦的日子。她學佛了,在湛山寺念佛會,每一個星期都去參加,家境那麼樣的清苦,念佛堂裏面,當然也沒有人重視她。她在念佛堂打雜,廚房洗碗,做這些工作。你看她念佛念成功了,往生多自在!多潇灑!預知時至,坐著往生。往生前幾個小時還囑付她先生囑付她小孩,她走了,她真的放下了。小孩那麼小就走了,忍心嗎?她這一走,那個樣子往生,你想想看,湛山寺念佛團那些同修,哪一個不照顧她的小孩?她的小孩福報馬上就來了,這叫真正照顧到。看到這個小孩母親念佛這樣的成就,沒有一個不歡喜,沒有一個不盡心盡力去幫助他,去照顧他,這是真正聰明、真正有智慧、真正能夠照顧家庭照顧兒女。所以,志向專一非常非常重要。志不專一,叁心二意,念佛叁昧就不能成就了。
念佛叁昧,通指理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功夫成片,都叫作念佛叁昧。念佛叁昧裏面,功夫有淺深不同。最淺的是功夫成片,能夠念到成片決定往生,往生就有把握了。我們看到許許多多預知時至,走得很自在、很灑脫的,站著走的、坐著走的,你要問他們功夫究竟念到什麼程度?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功夫成片。功夫成片裏面好的,假如我們把功夫成片分成九品,上叁品的可以達到生死自在。這個自在是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想在這個世界上再住多少年,決定不礙事。這個不是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那當然是更自在了。功夫成片能達到這個境界,這就是說明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得到。如果講一心不亂,真的不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得到的;功夫成片人人都可以做到,這就叫「萬修萬人去」!如果不依照這個方法,我們或疑或信,或念佛、又或持咒、又或修其他的法門,那這一生在佛門裏面只種一點善根,不能起作用。
『直至無常,空無所獲』,「無常」就是到死的那一天,一直到死,你是一無所獲。換句話說,你的一生依然是業力在支配,生死有命,大限到來的時候,依舊隨業力在流轉,空無所獲。
『罔思己過,反起謗言,嗚呼謬哉』,大師感歎,那個念佛人到臨終的時候,閻羅王派小鬼來抓他的時候,他還不服氣,還在謗佛:「你看我一生都做好事,都念佛,不能往生,還要去見閻王。佛騙了我,這個經法不靈。」謗佛謗法。他不曉得,這是他自己沒有如理如法的修學,造成的過失,還要去謗佛謗法,罪上再加罪。
疏【稱理。則自性空。是拔業障義。自性有。是陀羅尼義。自性不有不空。是生淨土義。】
演【自性空。即空如來藏。所謂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無不空也。自性有。即不空如來藏。所謂一假一切假。無空無中無不假也。自性不有不空。即空不空如來藏。所謂一中一切中。無空無假無不中也。】
這幾句話說得非常非常的圓滿,自性確實是空。換句話說,真如本性裏面哪裏有業障?可見得業障本來無,本來無的一定可以拔除,一定可以斷幹淨;自性有的,決定可以證得。
『陀羅尼』是總持,一切諸佛如來的大總持法門是什麼?就是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我們決定可以證得。「空」是從體上說,「有」是從相上說,「非空非有」是從用上說的。在作用上,哪有不生淨土的道理!我們看下面這一段鈔,鈔裏面用禅宗的意思來講。
鈔【覓心了不可得。一切業障。誰爲根本。即心無所不具。一切功德。何弗總持。當總持而不立纖塵。有是即空之有。無根本而出生萬法。空是即有之空。即有則不空。即空則不有。不空不有。惟是一心。不越一心。是名淨土。】
演【覓心了不可得者。二祖參初祖。時當隆冬。積雪至膝。堅立不動。初祖問欲求何事。二祖曰。乞師爲我安心。初祖曰。將心來爲汝安。二祖雲。覓心了不可得。蓋已得心空。已到覺心初起。心無初相地位也。即心無所不具者。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真實識知義故。自性清淨義故。常樂我淨義故。清涼不變自在義故。具足如是過於恒沙不思議佛法。乃至滿足無有所少義故。名爲法身如來之藏也。當總持而不立纖塵者。妙有即是真空也。故有是即空之有。無根本而出生萬法者。真空即是妙有也。故空是即有之空。即有則不空。是如實不空也。即空則不有。是如實空也。而如實不空。與如實空。不離一真如心。而一真如心。正是寂光淨土。故曰唯是一心。是名淨土。】
『覓心了不可得,一切業障,誰爲根本』,這個「心」就是《金剛經》上講的叁心: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叁心不可得,哪來的業障?這是真的。現在爲什麼會有業障?你誤會了,你在那裏打妄想,以爲叁心真的可得,以爲叁心真的有,這是迷惑顛倒,所以就造成了業障。叁心,確確實實沒有。由此可知,業障就像浮雲一樣,不是實在的。可是你迷的時候,它起作用,浮雲真的把太陽遮住了,確確實實把本性迷住了。一念覺,業障就空了,業障就沒有;一念迷,業障就現前了。不像真心自性,一念覺真心自性有,一念迷真心自性還是有,不屬於迷悟。業障屬迷悟,迷的時候有,悟的時候就沒有了。所以,它是假的,它不是真的。大師在此地問了一句,「誰爲根本」。
『即心無所不具,一切功德,何弗總持』,這是講空無形相的自性,它起作用的時候能現一切相,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真心本性變現的。現在科學家講得好,真心本性是波動的現象,這個說得好,科學家最近發現這是波動的現象。波動的現象就不是真的,就是假的,跟《金剛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意思就非常非常接近了。科學家看出這個事實的真相了,是假的,不是真的,根本就不存在。所以這個相是幻化的,是幻相,不是真相。十法界這個現相是迷悟程度差別不同,變出來不同的境界。迷的少,悟的多的,現四聖法界;迷的多,覺的少,就現六凡法界;全迷不覺,那就是阿鼻地獄的法界。「即心無所不具」,十法界是本心裏本來具足的,迷悟而現的。「一切功德」,上從諸佛下至惡道衆生都包括了,這是總持。
『當總持而不立纖塵』,這一點是我們修養當中最高的指導原則,因爲我們曉得事實,相有體無,體是空的,《心經》上講的色空,色有性空,所以可以受用而不可以據有,也就是說不可以執著。受用,諸佛菩薩受用的很自在,沒有執著,所以他自在。我們今天受用裏起執著,病是在執著,不是講受用。可以受用的,怕執著。所以《華嚴經》上說:「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可見得不可以有妄想,不可以有執著,你在十法界受用就自在了,就像諸佛菩薩在九法界裏遊戲神通,廣度衆生!
『有是即空之有』,有是空的。
『無根本而出生萬法』,沒有根本。一切萬法是法爾自然變現出來的,不必去追究,追究不出來的,只有從甚深定境裏面一眼就看清楚了。絕對不是研究探討,從探索中可以得到真相的,那是永遠得不到真相;一定要從定功當中、清淨心中,這個境界就顯得清清楚楚。
『空是即有之空』,空不是頑空,空不是無,不是什麼都沒有,「是即有之空」。
『即有則不空,即空則不有,不空不有,惟是一心,不越一心,是名淨土』。維摩長者給我們說, :「心淨則土淨。」這一段話可以拿來解釋這一句經。什麼叫「心淨則土淨」?這個意思就非常非常的圓滿了。我們真的明白了、真的清楚了,我們當下對於自己以及對於自己生活的環境,觀念馬上就改了。「觀」是什麼?觀是看法,念是想法。我們的看法、想法馬上就改過來了,就入佛知佛見。我們跟佛跟大菩薩想法、看法完全相同,那叫入佛知見。
《阿彌陀經》不能小看它了!禅宗最高的境界就是入佛知見。《法華》標榜得更清楚:「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沒有《阿彌陀經》來的方便,沒有這一句佛號來的容易。這一句佛號,大勢至菩薩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心開就入佛知見。
所以末後《疏鈔》的叁行,文字不多,義理真的是究竟圓滿,愈看愈有味道,愈體會愈真實。能契入,幫助我們念佛叁昧,那是大有功德,可以幫助我們念佛叁昧在短時期真正成就。所以這叁行要多讀幾遍,細細的去究參。
《彌陀經疏鈔演義》第叁遍到這個地方圓滿了,謝謝諸位同修。大家緣都非常之深,今天在「華藏圖書館」我們共聚一堂,將來在西方極樂世界彌陀大會當中,又看到我們這些同修,那個時候就真正達到究竟圓滿了。
好,我們念佛回向。
《往生咒》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