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确实实功夫成就的事实,成就而不去,还留在这个世间的,那是他的特别悲心。
为什么能去还不去?他要留在这里度众生,帮助别人,接引大众。可是接引大众要有缘,哪一个成就的人没有慈悲心?哪一个成就的人自己能往生,为什么不多带几个人去?没有缘。缘是什么?我劝你,你肯听,这就有缘;我劝你,你不相信,那就没有缘。没有缘,那就走了,没有理由再住在这个世间;有缘,就是他在这个世间多住几年的理由。有缘一定要多住,没有缘,早一天见佛,早一天到西方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这是专!专精的利益不可思议。
我们的专之所以做不到,当然没有彻底放下。不能彻底放下,还是没有能看破;换句话说,对两个世界的情况没搞清楚。如果我们把西方世界跟娑婆世界彻底明白了、清清楚楚了,那就不一样了。彻底明了了,世出世间一切法决定不染。为什么?你把佛在《金刚经》上说的话完全证实了,佛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还有什么放不下的?这两句话不仅仅说的是世间法,佛法也是虚妄的;《金刚经》上没有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法除外」,没有这个说法。
佛在世间所讲的一切佛法,也是有为法,所以世出世间法统统要放下。放下之后,真心就显露了;放不下,一丝毫放不下,那都是障碍,都是麻烦。障碍什么?障碍了自性,障碍了本心。学佛最终的目的、最大的愿望,就是成佛。什么叫成佛?明心见性,心性圆满显露,就是佛,就是究竟圆满佛。究竟圆满的显露,就一丝毫的障碍都没有了。
所以大乘佛法常说:「只须除妄,不必求真」。求真的念头还是个妄念,所以不必求。我们求生净土这是愿,我们在日常功夫上没有这个念头,一句佛号老老实实的念到底。你为什么念?念就是求生净土。不要一面念,一面又要求生净土,这一面念里面,一面有障碍在里头,这个心很难清净,我们讲功夫很难成片,不容易得一心不乱。
所以这个「愿」跟「求」要辨别清清楚楚,有愿无求心是清净的。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平常大乘将一切佛菩萨的愿归纳起来,就是「四弘誓愿」。四弘誓愿是诸佛菩萨的总愿,大愿的纲领。有愿不能有求,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普贤菩萨所说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恒顺」跟「随喜」都是清净心,随缘而不是攀缘。攀缘是什么?已经起心动念了。随缘,不起心,不动念,自自然然就成就了。
所以底下讲『种种功德,摄无不尽』。这个种种功德,刚才说过,不仅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说无量法门的功德,实际上包括一切诸佛如来的功德。为什么?『以不出一心故』。这一句话的意思很深,又很真实。大家不要以为我们自己修学的功德很少,到哪一天才能成就?真的,如果我们要是得一心了,你的功德就无量无边了。为什么无量无边?一切诸佛如来是一心,你也是一心,你的心跟一切诸佛的心是一个心,决定没有分别,决定没有界限。你想想,一切诸佛无量劫来所修的功德都变成自己的功德,就是这么一回事情。
可是你要知道,如果你迷,一迷到底,迷人的心跟我的心是一个心,所有迷人造的罪业,都变成我的罪业了。各位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是不是这个事实?大经上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个意思好深好广,这是事实真相,因此众生才有共业。你觉悟了,迷惑逐渐逐渐舍弃了,悟性天天在加强了,你这一回头,就是共业里出现了别业,就是这么个道理。迷悟是真正的关键,苦乐的关键,升堕的关键,圣凡的关键,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的。
在所有一切法门里面,你能够抉择念佛法门,一切经里面你会选《阿弥陀经》,这叫真正觉悟,这叫彻底觉悟、究竟觉悟,诸佛如来赞叹。你要不相信,你去看《观无量寿经》,韦提希夫人在这个世间吃到苦头,遇到灾难了,想求解脱,求到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没教她,只把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状况展现出来给她看,就像我们现在看电视一样。佛是以他的神力把诸佛刹土变现在她的面前,让她都能看见。她统统看到之后,她选择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欢喜了、高兴了,她选中了,她选的一点都没错。这一尊佛欢喜,一切佛都欢喜;一尊佛赞叹,一切佛都赞叹。
这个选对了,这个「一念觉」真正不可思议,真实了不起。因为无量劫的轮回,你这一生选对了法门,决定超越了,而且一生当中圆满成佛,这个多难得!多么殊胜!任何一个法门,纵然选择了,你有能力修学,不能在一生当中成佛,这个诸位必须要晓得。就是密宗里面讲的「一生成佛」,是成藏教的佛,那个佛的能力只跟阿罗汉差不多。大家念《印光大师文钞》,印光大师讲得很清楚。《文钞》分量多,你找不到,你看《嘉言录》,《嘉言录》里面好,它摘录而且分类,你看分类中密教的那一段,一查就查到了,你看他老人家怎么说的。我们都知道,印祖是西方世界大势至菩萨化身来的,他老人家的话就是大势至菩萨说的。
大势至菩萨是净宗初祖。在楞严会上,我们在《楞严经》里面念「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他是真的专,专到了极处。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他用什么方法?就是一句阿弥陀佛,那是专到了极处。我们还要念个《阿弥陀经》,他连《阿弥陀经》都不要了,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从初发心到成无上道。成无上道之后,到十方世界教化众生,还是用这个法门,自行化他,永远不变。我们在一切经里面所看到的,确确实实他老人家真的是第一,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效法。我们遇到这样的善知识,如果还要不相信,那真是叫愚痴到极处了,真的是经上讲的「一阐提」。一阐提是没有善根,遇到这样的善知识,还不能够信受奉行。所以,这个地方把根本的理说出来了,就是「一心」。
「一心」里含义无尽深广,我们跟佛一心,我们跟一切众生一心,我们跟阿鼻地狱也是一心。十法界因缘果,没有一样不具足,哪一个果报起现行,确实权不在别人,在自己。在自己,就看你自己怎样选择。这个选择是缘,因是圆满的。这个意思大师在此地不细说了,前面说得太多了。
今天我们非常欢喜,《疏钞》第三遍,我们从七十三年到今年八十三年圆满。实在讲,并不是《疏钞》真的讲了十年,在这十年当中断断续续,我们在国内的时间很少,在外面的时间很长,当中我们还曾经穿插著讲了《无量寿经》,讲了《观经》,讲了其他的一些经论,总算今天我们这个《疏钞》第三次讲圆满了。虽然后半部没有细说,如果要细说,我那个时候想像可能会讲到四百次。今天我们看到二百八十九次,很好!我们第二遍有录音带,好像是讲了三百三十五次。所以我那时候想,我们第三遍可能会讲到四百次,这是因为后半部我们没有细说;虽然没有细说,但是经义、精华都说出来了。现在人喜欢精简,不喜欢罗嗦,所以也非常符合大家的愿望,愈是精简愈好,我们省时间,把全经的重点、要义都提出来了,都掌握到了,这个地方略说了。
底下这一段开示,我们读了之后没有不感动的。莲池大师对我们的期望,苦口婆心的劝导,怎能不感激!
『愿净业弟子,专其信,不二其心』。修净业,一生能不能成就?这是一个关键,要专其信,不能够三心二意;能专信专愿,自然万缘放下了。
今天上午有些老朋友来看我,问我:「有没有写日记?有没有把修学弘法事迹都记下来?」我说:「为什么?」他说:「将来留一个传记给后人。」我告诉他,我没有,我没有日记,也没有笔记,什么时候讲的经,讲完了,统统不知道了。不但那个经讲完了不知道,我下了台都不知道了,都不晓得这一个半钟点在台上讲些什么话。确确实实不知道,记这些东西干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的东西还要认真把它记下来,我们要想功夫成片,难!可是世间人喜欢这些,就因为喜欢这些,就出不了三界,就超越不了轮回。处处执著要求成绩表现,我们哪有成绩?心里什么都没有了,这叫成绩。心净则土净,心地干净了,这才叫成绩。
现在我听说有不少人,把我这些录音带写出来,好像现在还有一些人发心整理,将来出书,那是他们的事情,与我不相干。我们要的是心地清净,一尘不染,早一天见阿弥陀佛,我们要的是这个;除此之外,这个世间、这个世界没有我们所要的,没有我们所求的,这是「专其信,不二其心」。
『如经云』,这是举经来做一个比喻。
『设有一法,过於涅槃,亦所不顾』。这个「涅槃」是究竟圆满的佛果。经上假设说,这是佛说的,还有一个法门比如来极果还要殊胜,我们听了怎么样?我们听了也不要,那个「专」要专到这个程度。我们今天一般人差劲就差在这里,人家来给你说还有法门比念佛好,比念佛成就还要快,心马上就动了,阿弥陀佛不要了,去跟人家学别的法门。风吹草动,信心就动摇了,这样的人修学,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不能成就。要知道,决定不动摇,佛来劝你、释迦牟尼佛到你面前来劝你:「我还有一个法门比念阿弥陀佛还要好。」我们听了怎么样?谢谢释迦牟尼佛,我现在就阿弥陀佛念到底,我不愿意再改其他法门了,要有这样的信心才能成功。底下说:
『禅宗知识,有教人但持话头,一切不作』,这样的禅德(禅宗大德)是真正的善知识,他教人「但持话头」。你们要把这个字看清楚,禅宗是参话头,他不是「参」,是「持」,持话头是什么?话头就是阿弥陀佛,持话头就是持名念佛,话头不要参了,好好的持就行了。那个「持」是个字眼,你看那个很有味道,不要参,老实念佛就好。这是把那个参禅的人拉回来,叫他老实念佛,「但持话头」就是老实念佛。「一切不作」,不要再参了,不必参禅了,老实念佛就成就。
『故知原业余门者,尚当改修念佛』,这是说明真正的大德,真正觉悟,真正明了。实在讲,唯有这一门一生当中可以成就,其他法门虽然修,只是种善根而已…
《往生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