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往生咒▪P12

  ..续本文上一页,这一生当中想了生死出三界都不可能,这叫真善知识。你从前是参禅的、是念咒的、是持戒的、是学教的,全部都劝你回来老实念佛,你过去所学的那个统统放下,这是「原业余门者」。这个「业」是修学,原来修学其他法门的都要改修念佛。

  这个我们在《净土圣贤录》里面看到很多,就是我们净宗的祖师也是这样子示现的。你看永明延寿大师,他是禅宗的大德,从禅宗回过头来,专修净土,专弘净土,变成净土宗的祖师,我们净土宗的六祖。蕅益大师,这个人身分没露,不知道是什么人再来的,我们从他的传记里面看,他是从天台里回过来的,他是学天台的,晚年专修净土,专弘净土。但是我们看印光大师对他的赞叹,他老人家著《弥陀经要解》,后面有一篇短短的跋文,述说他写《要解》的经过,他是九天写成的。我们九十天都讲不清楚,他九天写成的。印祖对他的赞叹,说:「即使是古佛再来,给《弥陀经》作一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这个赞叹是赞叹到顶点了,不能再往上加了,赞叹到头了。

  我们晓得,印祖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大势至菩萨这样赞叹,那蕅益大师是什么人?我们再猜想,要不是阿弥陀佛,必定是观世音菩萨再来的;否则的话,不可能解释得那么好,《阿弥陀经》里面的意思都被他点出来了。注解并不长,简单扼要,经义的字字句句都点示出来了,确实不容易!所以我们讲《阿弥陀经》历代的注解,确实《要解》是第一!莲池大师是蕅益大师的老师,但是蕅益大师跟莲池大师没有见过面,这是前面跟大家介绍过的蕅益是私淑莲池。蕅益大师修学净土法门,莲池大师已经往生了,读莲池大师的书,自己发愿做莲池大师的学生,就是私淑弟子,可见得他对於莲池大师的仰慕。《疏钞》跟《演义》,蕅益大师一定念得很熟,绝对不止念一遍,所以他赞叹《疏钞》博大精深,这是真的。

  劝人回心转意,专信净宗,专修净宗,《疏钞》好,《疏钞》面面都讲到。如果已经信了净土,希望这一生决定得生,《要解》好,《要解》简单扼要,帮助你这一生决定得生。这是《要解》跟《疏钞》不同的地方。下面说:

  『何况原念佛人,乃变其所守,而复他尚,心怀二路,志不归一,云何三昧,而得成就』。这个地方几句话是念佛人最忌讳的,念佛为什么不能功夫成片?为什么不能得清净心?为什么不能往生?大师在此地一语道破,我们要常常记在心里,要常常拿这个反省检点。如果我们犯这个毛病,我们念佛往生就没有指望了。人家学其他法门,到最后尚且舍弃,回过头来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我们原本念阿弥陀佛的,听了别人几句闲言闲语,把自己念佛舍弃,去搞其他的法门,这个错了,大错特错!这就是「心怀二路,志不归一」。何况现在人不止「心怀二路」,这个心里有八条路、十条路、百条路、千条路,这是我们常常看见的,二路还算是不错的。但是你要晓得,二路都不能够成就,何况多!这是说明我们这一生,如果真正想往生,真正想永脱轮回,那你一定要依教奉行。

  还有一等人,说起话来我们听到似乎也很有道理,他怎么说?这个念佛人,真是一点感情都没有,太冷酷了,家亲眷属儿女都不要了,一心就念阿弥陀佛去了,太自私了。听听也满有道理,其实似是而非。我们在三界六道为业力所主宰,自身难保,家亲眷属,你的儿孙,你能够保得了?你能够照顾得了?冤枉用了心,没有能力。你常常放在心里,不过是一大堆烦恼而已,决定解决不了问题。所以他们的想法、看法错了,没有见到事实。专心念佛,一心求生,你这一家出了一尊菩萨、出了一尊佛,佛门里常说:「一子成佛,九祖升天。」所以你的家亲眷属有诸佛菩萨护念,有龙天善神照顾。我们自己想照顾,照顾不了,佛菩萨护法神是真的能照顾得了。这是世间人不懂的,世间人愚痴,他没有看到。我们常常听到这些话,我们心里明白,不会为他所动,他只看到一面,没有看到那一面。一个人修行有成就,一家、一族人都享他的福,这个自古至今,各位要是仔细观察,这都是事实,你都能够亲眼看到。

  我们举一个最浅的例子,倓虚大师在《念佛论》末后讲青岛湛山寺那位女居士,张氏往生。她有两个小孩,大的才十岁,小的当然更小。她有一个先生,生活非常穷苦,在那个时代,她的先生是拉人力车的,拉黄包车,在码头上工作,每一天赚那一点辛苦钱,一家人一天的生活;一天不去做工,一天就没饭吃,过那么苦的日子。她学佛了,在湛山寺念佛会,每一个星期都去参加,家境那么样的清苦,念佛堂里面,当然也没有人重视她。她在念佛堂打杂,厨房洗碗,做这些工作。你看她念佛念成功了,往生多自在!多潇洒!预知时至,坐著往生。往生前几个小时还嘱付她先生嘱付她小孩,她走了,她真的放下了。小孩那么小就走了,忍心吗?她这一走,那个样子往生,你想想看,湛山寺念佛团那些同修,哪一个不照顾她的小孩?她的小孩福报马上就来了,这叫真正照顾到。看到这个小孩母亲念佛这样的成就,没有一个不欢喜,没有一个不尽心尽力去帮助他,去照顾他,这是真正聪明、真正有智慧、真正能够照顾家庭照顾儿女。所以,志向专一非常非常重要。志不专一,三心二意,念佛三昧就不能成就了。

  念佛三昧,通指理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功夫成片,都叫作念佛三昧。念佛三昧里面,功夫有浅深不同。最浅的是功夫成片,能够念到成片决定往生,往生就有把握了。我们看到许许多多预知时至,走得很自在、很洒脱的,站著走的、坐著走的,你要问他们功夫究竟念到什么程度?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功夫成片。功夫成片里面好的,假如我们把功夫成片分成九品,上三品的可以达到生死自在。这个自在是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想在这个世界上再住多少年,决定不碍事。这个不是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那当然是更自在了。功夫成片能达到这个境界,这就是说明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得到。如果讲一心不乱,真的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得到的;功夫成片人人都可以做到,这就叫「万修万人去」!如果不依照这个方法,我们或疑或信,或念佛、又或持咒、又或修其他的法门,那这一生在佛门里面只种一点善根,不能起作用。

  『直至无常,空无所获』,「无常」就是到死的那一天,一直到死,你是一无所获。换句话说,你的一生依然是业力在支配,生死有命,大限到来的时候,依旧随业力在流转,空无所获。

  『罔思己过,反起谤言,呜呼谬哉』,大师感叹,那个念佛人到临终的时候,阎罗王派小鬼来抓他的时候,他还不服气,还在谤佛:「你看我一生都做好事,都念佛,不能往生,还要去见阎王。佛骗了我,这个经法不灵。」谤佛谤法。他不晓得,这是他自己没有如理如法的修学,造成的过失,还要去谤佛谤法,罪上再加罪。

  疏【称理。则自性空。是拔业障义。自性有。是陀罗尼义。自性不有不空。是生净土义。】

  演【自性空。即空如来藏。所谓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无不空也。自性有。即不空如来藏。所谓一假一切假。无空无中无不假也。自性不有不空。即空不空如来藏。所谓一中一切中。无空无假无不中也。】

  这几句话说得非常非常的圆满,自性确实是空。换句话说,真如本性里面哪里有业障?可见得业障本来无,本来无的一定可以拔除,一定可以断干净;自性有的,决定可以证得。

  『陀罗尼』是总持,一切诸佛如来的大总持法门是什么?就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决定可以证得。「空」是从体上说,「有」是从相上说,「非空非有」是从用上说的。在作用上,哪有不生净土的道理!我们看下面这一段钞,钞里面用禅宗的意思来讲。

  钞【觅心了不可得。一切业障。谁为根本。即心无所不具。一切功德。何弗总持。当总持而不立纤尘。有是即空之有。无根本而出生万法。空是即有之空。即有则不空。即空则不有。不空不有。惟是一心。不越一心。是名净土。】

  演【觅心了不可得者。二祖参初祖。时当隆冬。积雪至膝。坚立不动。初祖问欲求何事。二祖曰。乞师为我安心。初祖曰。将心来为汝安。二祖云。觅心了不可得。盖已得心空。已到觉心初起。心无初相地位也。即心无所不具者。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於恒沙不思议佛法。乃至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法身如来之藏也。当总持而不立纤尘者。妙有即是真空也。故有是即空之有。无根本而出生万法者。真空即是妙有也。故空是即有之空。即有则不空。是如实不空也。即空则不有。是如实空也。而如实不空。与如实空。不离一真如心。而一真如心。正是寂光净土。故曰唯是一心。是名净土。】

  『觅心了不可得,一切业障,谁为根本』,这个「心」就是《金刚经》上讲的三心: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三心不可得,哪来的业障?这是真的。现在为什么会有业障?你误会了,你在那里打妄想,以为三心真的可得,以为三心真的有,这是迷惑颠倒,所以就造成了业障。三心,确确实实没有。由此可知,业障就像浮云一样,不是实在的。可是你迷的时候,它起作用,浮云真的把太阳遮住了,确确实实把本性迷住了。一念觉,业障就空了,业障就没有;一念迷,业障就现前了。不像真心自性,一念觉真心自性有,一念迷真心自性还是有,不属於迷悟。业障属迷悟,迷的时候有,悟的时候就没有了。所以,它是假的,它不是真的。大师在此地问了一句,「谁为根本」。

  『即心无所不具,一切功德,何弗总持』,这是讲空无形相的自性,它起作用的时候能现一切相,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真心本性变现的。现在科学家讲得好,真心本性是波动的现象,这个说得好,科学家最近发现这是波动的现象。波动的现象就不是真的,就是假的,跟《金刚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意思就非常非常接近了。科学家看出这个事实的真相了,是假的,不是真的,根本就不存在。所以这个相是幻化的,是幻相,不是真相。十法界这个现相是迷悟程度差别不同,变出来不同的境界。迷的少,悟的多的,现四圣法界;迷的多,觉的少,就现六凡法界;全迷不觉,那就是阿鼻地狱的法界。「即心无所不具」,十法界是本心里本来具足的,迷悟而现的。「一切功德」,上从诸佛下至恶道众生都包括了,这是总持。

  『当总持而不立纤尘』,这一点是我们修养当中最高的指导原则,因为我们晓得事实,相有体无,体是空的,《心经》上讲的色空,色有性空,所以可以受用而不可以据有,也就是说不可以执著。受用,诸佛菩萨受用的很自在,没有执著,所以他自在。我们今天受用里起执著,病是在执著,不是讲受用。可以受用的,怕执著。所以《华严经》上说:「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可见得不可以有妄想,不可以有执著,你在十法界受用就自在了,就像诸佛菩萨在九法界里游戏神通,广度众生!

  『有是即空之有』,有是空的。

  『无根本而出生万法』,没有根本。一切万法是法尔自然变现出来的,不必去追究,追究不出来的,只有从甚深定境里面一眼就看清楚了。绝对不是研究探讨,从探索中可以得到真相的,那是永远得不到真相;一定要从定功当中、清净心中,这个境界就显得清清楚楚。

  『空是即有之空』,空不是顽空,空不是无,不是什么都没有,「是即有之空」。

  『即有则不空,即空则不有,不空不有,惟是一心,不越一心,是名净土』。维摩长者给我们说, :「心净则土净。」这一段话可以拿来解释这一句经。什么叫「心净则土净」?这个意思就非常非常的圆满了。我们真的明白了、真的清楚了,我们当下对於自己以及对於自己生活的环境,观念马上就改了。「观」是什么?观是看法,念是想法。我们的看法、想法马上就改过来了,就入佛知佛见。我们跟佛跟大菩萨想法、看法完全相同,那叫入佛知见。

  《阿弥陀经》不能小看它了!禅宗最高的境界就是入佛知见。《法华》标榜得更清楚:「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没有《阿弥陀经》来的方便,没有这一句佛号来的容易。这一句佛号,大势至菩萨讲:「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心开就入佛知见。

  所以末后《疏钞》的三行,文字不多,义理真的是究竟圆满,愈看愈有味道,愈体会愈真实。能契入,帮助我们念佛三昧,那是大有功德,可以帮助我们念佛三昧在短时期真正成就。所以这三行要多读几遍,细细的去究参。

  《弥陀经疏钞演义》第三遍到这个地方圆满了,谢谢诸位同修。大家缘都非常之深,今天在「华藏图书馆」我们共聚一堂,将来在西方极乐世界弥陀大会当中,又看到我们这些同修,那个时候就真正达到究竟圆满了。

  好,我们念佛回向。

  

  

《往生咒》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