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挽救社會風氣系列—佛教是什麼▪P3

  ..續本文上一頁情,沒有耐心不能成就,越是大的事情,越要有很大的耐心,你才能夠有成就。第四個是精進,精進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求進步,決定不能夠保守,決定不能夠得少爲足,這個不可以的。現在的社會大家曉得,科技日新月異,如果你不進步,你就會被時代淘汰掉。所以佛法講求精進,無論在德行上、在智慧上、在技術上,乃至於在生活上,都要不斷的向上提升。所以佛法它不是落伍的,它不是守舊的,永遠在前進。第五個是禅定,這個禅定的意思就是你自己有主宰,不輕易受外面境界動搖。最後一條是智慧,你沒有高度的智慧,你無論做那一樁事情,都沒有辦法達到圓滿。所以這六個原則一定要遵守,特別是菩薩。

  訪問者:法師,你剛才提到布施,讓我們大家有個正確的觀念,原來布施並不是說讓你到那裏去捐一點錢,去救助什麼貧苦的人,然後就是做到了布施,其實布施是讓我們放下我們心中的煩惱,放下心中那些雜念。但是法師,這一點對我們一般人來說是相當難的,一般人就是因爲雜念、煩惱太多,自己控製不了,不曉得法師是不是可以指導我們一下,我們該如何做才能達到這一點?

  師父:這一點,的確初學的人是非常困難。他爲什麼放不下?實在講,他是沒有看破,他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假如徹底明白真相,他自自然然就放下。所以釋迦牟尼佛在一生講經說法,爲什麼講《般若》講了二十二年,《般若》是講智慧,就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把他二十二年所講的總歸納起來,就是一部《心經》,二百六十個字。或者再詳細一點,中國人喜歡念的《金剛般若波羅密經》,這一部小冊子,可以代表釋迦牟尼佛二十二年所講的精華都在其中。這裏面最重要的,佛告訴我們,就是叁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個心是能得,我們這個概念;能得的這個概念,是一個不能得到,是虛妄的東西,不是實在的。你所得的無論是物質也好,或者是精神方面也好,佛講你所得到這一些物,這些物是什麼?這些物它都是因緣變現的,是緣生法。「緣」,我們今天講條件,許許多多條件集合而形成這一個事相,它沒有自體,它沒有本體,所以說是當體皆空,了不可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末後他做了一個總結,「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夢幻泡影是講宇宙萬有一切現象,不是真實的。

  現代科學家也發現,他們用分析的方法,把這些物質分成分子、分成原子、分成電子,到最後一分析才曉得,事實真相是這麼回事情,這個佛在叁千年前,就做詳細的說明。這些幻相存在的時間,佛給我們講很短暫,它不是真的永恒存在,所以如露亦如電。這個露是露水,我們現在看到,它存在有一段時間,這個一段時間是它的相續相,不是它的真相。而它的真相是刹那生滅,刹那生滅是非常短暫的時間,我們沒有辦法覺察得出來,而佛能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生滅就是不生滅,因爲它的時間太短,生就是滅,滅就是生,所以生滅的界限已經不可得,所以佛法講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實在就是生滅的真相。了解這個真相,我們的身心就放下了,放輕松了,曉得一切法不可得。然後你才能夠隨緣,隨緣就自在,你就不會攀緣了。攀緣就是我要想怎麼做、怎麼做,那是自找苦吃。一切都能隨緣,你就得大自在,這個才過真正幸福美滿自在的生活。

  訪問者:也就是說要看透真相,了解真相,自然心中的雜念、煩惱就放下了。還有在六度當中,剛才法師提到禅定這一項,我想禅定也是一般人非常想學,但是又很不容易學到,也請您指導一下好嗎?

  師父:禅定這個名詞,禅宗六祖惠能大師,他講的很清楚、很明白,在《壇經》裏面告訴我們什麼叫做禅?什麼叫做定?禅的意思就是不著相,用現代話來說,不受外境的誘惑這個叫禅;定是不動心,心裏面常常保持清淨,不起分別、不起煩惱、不起執著,這就是定。實在惠能大師他是聽《金剛經》開悟,所以他解釋這個禅定,還是依《金剛經》來的。佛在《金剛經》裏頭有兩句話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就是禅,如如不動就是定。由此可知,修禅定不是天天在面壁打坐,面壁打坐那是裏面的一種,其實行住坐臥所有一切活動,只要你外不著相,內不動心,你就是禅定。

  所以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這些菩薩們,他們禅定在那裏修?在市場;經上講「肆纏」,用我們現在話講,是最熱鬧的商場。他去逛商場,逛商場他是修禅定。這個意思諸位懂得,你就明了,他逛商場的時候,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慧;樣樣清楚、樣樣了解,但是所有這些琳琅滿目的,不能誘惑他,他不受誘惑,這就是禅;他心裏如如不動就是定。所以人家逛商場是修什麼?修定、修慧!不像凡夫一看到這個就被吸住,這個也想要、那個也想要,這動了心,禅定就沒有了。所以諸位要曉得,禅定那是真正的享受,定慧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訪問者:外不著相,內不動心,不受誘惑,然後就是禅定。

  師父:不錯,外不著相就是不受誘惑,不受誘惑就是禅,裏面如如不動那就是定。

  訪問者:這要好好的修了。

  師父:所以禅定就在生活當中。

  訪問者:說到生活當中,我們知道其實佛就是生活,佛學就是生活。在這五大科目當中還有十願,法師!這十願是那十願?跟我們生活又有什麼關系?

  師父:這個十願是高等的修行法,這個不是普通的。我們一般能夠做到六度就非常圓滿,而六度真正做圓滿,才能夠進入普賢的十願。普賢十願的特色就是清淨心、平等心;換一句話說,你的心不清淨,你的心不平等,那你就沒有辦法修普賢十願。普賢十願裏面,譬如講第一條,他講的「禮敬諸佛」,這個是修敬。諸佛是指誰?一切衆生都是諸佛,並不是講已經成佛的那些佛是佛。因爲他有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未來佛就是一切衆生。除了這些所謂是有情之外的,還包括了植物跟礦物,這是《華嚴》的境界,《華嚴》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不但我們有情的衆生,就是有感情的,我們今天講動物,動物能成佛,植物、礦物都成佛。所以這個恭敬心,修恭敬心,真誠、恭敬對人、對事、對物,那這就是普賢行。如果你還有一個分別,還有妄想,你這個誠敬就沒有了,所以真誠、清淨、平等來修六度,那就是普賢十願。我們還有分別、還有執著、還有高下,那就是六度,就不是十願。所以十願跟六度的差別就在此地,一個是真正的清淨、平等心,一個是清淨、平等那個程度還不夠,差別在此地。

  訪問者:法師,你剛才對禅定談了很多,你說在逛市場的時候,也可以修禅定;看電視的時候,也可以修禅定,可以說在我們生活周遭無時無刻、無時無地都可以修禅定,是這個意思嗎?

  師父:對。

  訪問者:也就是說我們目前看到社會上一些亂象、一些不滿,我們都要不動氣、不生氣。

  師父:對。

  訪問者:有沒有什麼方法,讓我們做到這一點,達到這個境界?

  師父:其實這樁事情,你並不難體會,你看到這個現象,你生氣不能解決問題。假如你生氣發脾氣,能把問題解決那行!那個值得。你生氣解決不了問題,你不叫冤枉生氣了嗎?你不如把心平靜下來,平靜下來清淨心生智慧,唯有智慧才能解決問題。所以這種生氣、喜歡,這是感情沖動,感情沖動決定不能解決問題,所以禅定、智慧就很重要。無論什麼境界一定要保持清淨心,冷靜的頭腦,然後才能處理問題;冷靜的頭腦裏面就生智慧,所以這個定就非常重要。

  訪問者:所以並不是說「定」是消極,不生氣是消極,其實是讓你産生智慧,從冷靜當中産生智慧,才能解決問題,這才是積極的意義。

  師父:對!

  訪問者:非常好。剛才還有談到布施,法師您談到布施,是放下煩惱,放下心中的雜念,這好像是自己度自己,有沒有說是我們度人家、幫助人家,有那些布施呢?

  師父:幫助別人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這是歸納爲這叁大類。財就是我們自己有多余,實在講最會過日子的人,我們講他的生活潇灑,他的生活自在,現在講高度藝術的生活,不一定是你過得很富裕、很豪華,不見得!你過得很潇灑、很自在、很快樂,你的人生就非常美滿。那我們只要衣食足就自在,何必要多余的?能夠吃得飽、穿得暖,有一個房子可以遮蔽風雨,真是身心安穩。如果有多余的,我們幫助別人,助人爲快樂之本,所以應當熱心主動的,去幫助一切需要幫助的人,給他物質上的幫助,這個就是屬於財布施。

  布施而不著相,布施不要挂在心上,我做了多少多少好事,那你就變成普通的福報,不能生智慧。布施過去的時候,心裏是幹幹淨淨,一絲毫不染著,不要去想這個東西,這是真實的功德。功德就是成就你的定、成就你的慧,於定、慧有幫助的是功德;於定、慧沒有幫助的,就不叫功德。

  法布施是我們有智慧、有技能,我們把我們的智慧、技能傳授給別人,這叫法布施。譬如我們是從事於佛教教學的工作,我們每天把這些道理,講解給一般人聽,讓他了解、讓他覺悟,這屬於法布施。這種布施裏面,決定沒有報酬。所以有很多同學們曉得,我的講經錄音帶、錄影帶、CD,以及所有一切出版物,統統沒有版權,沒有版權就是布施,誰拿去印都好,誰拿去流通都好,只要有利於社會。如果一版權所有,那就不叫布施,那叫生意買賣,那就不是布施。所以我們只要能幫助這個社會,我們熱心去做;雖然做了,心地清淨,逍遙自在,不要把它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難過。

  無畏布施是解決衆生的困難,衆生有恐懼,身心不安,我們幫助他,使他能夠得到身心安穩,這個就是屬於無畏布施。無畏布施佛講得健康長壽的果報,法布施得聰明智慧,財布施得財富。所以世間人他都想,我要有財富、我要聰明智慧、我要健康長壽,但是他不懂得修因,這種想法都變成妄想,求佛、求菩薩保佑他,那是決定得…

《如何挽救社會風氣系列—佛教是什麼》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