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个老师是代表僧团,来把三皈传授给你,你是皈依整个僧团。那一个善知识都是我的老师,不能认定一个,你的心量才广大,你的分别、执著才能够突破,你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
但是学法一定要跟一个老师学,这是我们初学一定要跟一个老师。一个老师他教你是一条路,两个老师就变成两条路,你就困难了;三个老师就是三叉路口,你就无所适从。所以最初的修学,儒跟佛的教导都是一个老师,学一家之言。到什么时候你才能够广学多闻?你的智慧开了,就是你有能力辨别真妄,有能力辨别是非,有能力辨别邪正,这个老师就开心了,你的智慧开了,他一定放你出去参学,广学多闻。但是你还没有这个能力,那你一接触,你的麻烦就来了,你不晓得往那里走,这个时候老师一定保护你,不让你出去,他要培养你这个能力,这是老师他有责任,他有义务。
访问者:我们知道在佛法修学方面也是非常广大浩瀚,是不是请法师为我们再开示一下,佛法修学的科目方面有那些,好吗?
师父:佛法的内容刚才说过了。佛法的教学在本身上,它分为五个阶段,就像世间办学由浅而深,循序渐进。经典里面记载的,佛最早所讲的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这部经是佛在定中所说的,参与这个法会的都是大菩萨,不是普通人。佛在这一次,可以说是将宇宙人生的真相,全部都说出来,当然内容是非常非常的广博。这部经一直到佛灭度六百年之后,有一位龙树菩萨他从龙宫里面,看到完整的《华严经》,数量之大是很难想像的。龙树菩萨看到之后,这绝对不是我们世间人所能够接受,就是它太大,分量太大。
他看到全本,再看到中本,又看到下本;这个意思就是说,全经太大了,有节录的本子。节录还是很广,再有比这个更简单的本子。他看了之后,看到最简单的就是下本《华严》,认为这个本子我们世间人可以读诵、可以接受,所以就把它传到世间来。一直到以后传到中国,中国人把它翻成中文,就是现在大家所看到的《大方广佛华严经》。而这个经实在讲是《华严经》的提要。正如同中国的《四库全书》,大家晓得《四库全书》浩如烟海,可是《四库》有目录提要,那个份量就少得太多。现在我们读的《华严经》,就像《四库》目录提要一样,它不是完整的经本,它是目录提要。即使是目录提要也不完整,几乎我们只有原本的二分之一,另外二分之一非常可惜,失传、散失了,连原文现在也找不到。可以说《华严》最完整的本子,现在是中文的译本,非常之可贵。
佛从定中出来之后,这就是说完他自己全部所证得这个境界之后,要契这个世间人众生的根性,这才是在办小学,讲《阿含经》。由阿含再提升到方等,就好比是中学;由方等再进入般若,般若好比是大学,般若讲的时间最长,讲了二十二年。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在世,总共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当中用二十二年时间来讲般若,我们就了解般若是佛法的中心,是他主要的课程。在现在中文经典里面,《般若经》份量也最大,总共有六百卷。最后八年讲《法华》、《涅槃》,好比是研究所,回归到《华严》的境界。由此可知,他讲经说法是有次第的,他有他的善巧方便。
访问者:还有法师,我们知道在佛法修学方面的五大科目当中,好像有三福、有六和敬、有三学、有六度、有十愿,这些我们都不太明白,是不是请法师一一为我们做个开示好吗?
师父:这是讲到个人的修学,刚才我们是讲佛的教学,教学分这五个阶段,而每一个阶段里面,所讲的经论都非常丰富。至於个人修学,佛给我们讲得很明白,从那里学起?从三福学起。三福是佛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所讲的,这个实在讲是太重要,跟儒家教学的思想,可以说是不谋而合。
佛讲第一福是人天福报。换句话说,你要想作佛、作菩萨,在这个地方,诸位必须要清楚,作佛、作菩萨就是作一个明白的人。佛菩萨对於宇宙人生真相彻底明了,所以作佛、作菩萨,不是去作神仙,这个要搞清楚,作神仙就变成宗教;是作一个彻底了解宇宙人生的人,这种人就叫作佛,就叫作菩萨。佛是圆满彻底明了,菩萨是明了但是没有达到究竟圆满,比佛智慧明白还差一等,他都是一个明白人。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了解佛教的教义,不至於产生误会。所以作佛、作菩萨是我们应当希求的,我们应当有这个愿望,就是作一个明白人,不要作一个糊涂人。凡夫是糊涂人,佛菩萨是明白人,这样说大家就容易懂了。佛教导我们,从那里做起?从孝顺父母做起,这个跟儒家的教导完全相同。所以第一福就是人天福报,我们先要把人做好,你才能够学佛。
人天福里面佛说了四条。第一孝养父母,第二是奉事师长,第三是慈心不杀,第四条修十善业,这个是做人学佛大根大本。「孝」这一个字,范围是无限的深广,特别在中国文字里面,中国的文字是全世界任何国家民族里面所没有的,这是我们应当要尊重,也是我们值得自豪的。我们古代这一些祖先们,对於后世可以说照顾得无微不至。他们的智慧、他们的经验,如何传给后世的子孙,用什么样的工具,他想得太周到,这个文字就是传递智慧经验给后代的一种工具。而这个工具充满了智慧,这是在其他国家民族文字里头所找不到。
「孝」这一个字是会意,在中国文字制作,它有六个原则,我们称之为六书。六个原则其中的一个叫会意,你看了这个符号,体会它的意思。这个符号它上面是个「老」,下面是个「子」,你去体会。这个意思是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体。这个「孝」的精神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所以现在外国人讲有代沟,代沟就是不孝,上一代跟下一代脱节。上一代还有上一代,下一代还有下一代,过去无始、未来无终,这才是一个整体。你看这个意思多深,这个意思多广!所以中国人纪念祖宗,几千年的祖宗我们还在怀念、还在祭祀,这是外国人怎么想都想不通的,他不懂这个道理,他没有这个概念。所以儒家跟佛法教学,都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换一句话说,所谓成佛没有别的,就是把这个孝道做到圆满就成佛,整个佛法的教学没有别的,就是教孝道。
访问者:是的!听了刚才法师的开示之后,让我们了解到,其实整个佛学就是孝道,孝道在整个佛法当中,所占的地位是相当相当重要的。法师,我们知道在佛法当中,六和敬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环,是不是也请法师对於六和敬也为我们做一个开示好吗?
师父:六和敬是佛教给我们,怎么样在团体当中,应该要做到的态度,也就是教我们如何跟大众相处的原则,这叫六和。第一条讲见和同解,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彼此要建立共识,我想诸位都能了解这一条太重要了。谚语常讲:「家和万事兴」,一家人在一起生活,如果有共同的认识、共同的想法、共同的见解、共同努力的方向,这个家庭当然会兴旺。一个国家也是如此,所以建立共识是现在每一个团体普遍都在讲求的。
第二条就是戒和同修,这一条的意思就是要守法,戒就是法律、就是规矩。每一个人都能够守法,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公司行号也有章程,人人都能守法,人人都能尽份,这个事业才会兴旺。后面这三条,所谓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实在是讲彼此在一块和睦相处,就是这个意思。末后一条也很重要,叫利和同均,也就是说在物质生活方面,如何能够达到均平,而没有差距,这一条也是非常重要。所以共产制度实在讲是一个理想,是很难达到的。如果讲到制度,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谈到利和同均,那就是共产制度,所以佛法真正是民主、自由、开放、共产,这是人类高度的一个理想。
访问者:在佛法修学方面的三学,所谓戒、定、慧,戒刚才法师说就是所谓的法,定跟慧又是怎么解释?
师父:三学是佛法教学的中心,也就是佛教的课程虽然多(经典就是教科书),它有个中心的理念,决定不会违背这个理念,这个理念就是戒、定、慧,称之为三学。可以说是任何一部经典,无论大部、小部,你展开来的时候,这三个理念一定都具足。可是它偏重在那一方面,那个不一样,有的偏重在戒,有的偏重在定,有的偏重在慧,它的确是有偏重,但是一定都说到。所以戒学广义的讲,就是要有方法,无论做什么事情,它一定都有方法、有程序,你一定要遵守;你不遵守方法,你就收不到好的效果。所以持戒用现代的话来说,守法的概念、守法的精神。唯有守法,你的心才能得到定。所谓定就是不会被外面境界所动摇,不会人云亦云,你心有主张,心有主宰,这个就是定。从定就开智慧,你有主宰、你有主张,你一定就把事实真相看的很清楚,看的很圆满。所以戒、定、慧这三个理念,是佛教化一切众生,讲经说法的总原则、总纲领,称之为三学。
访问者:它们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
师父:密不可分,对!没错!
访问者:法师,六度又是说什么?
师父:六度是佛教给我们处世待人生活的守则,现在我们讲守则,要遵守的原则,这个大家好懂,这是六个原则,必须要遵守。无论你是什么样的身分,无论你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你从事於某一种工作(我们现在讲,从事於某一种行业),无论是在家、出家,都一定要遵守,所以这个叫菩萨道。你要是作菩萨,一定要遵守这六个原则,守住这六个原则,你就是名符其实的菩萨。这里面第一个是布施,布施的意思就是叫你放下,不是叫你把工作放下,事放下,是叫你把心里面那些忧虑、牵挂、烦恼放下,这才叫真正的布施。
所以现在大家很多发生错误,认为一看到布施,到寺庙去捐一点钱,做一点好事,认为这就是布施,这把意思错会了。当然这个也是布施,不是布施真正的意义。布施是叫你把烦恼、忧虑、妄想、分别、执著舍掉,把它放下,这才是真义。第二个持戒,刚才讲持戒就是守法,一定无论办什么事情要循规蹈矩,要按部就班。第三个忍辱,忍辱就是耐心,无论做什么事…
《如何挽救社会风气系列—佛教是什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