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何挽救社会风气系列—佛教是什么

  如何挽救社会风气系列—佛教是什么》

  净空法师

  各位观众:常常有人感叹,现在文明社会人们的生活越进步,心灵反而越空虚,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所以很多人想借助种种的宗教,以求得心灵的寄托。也有很多人想学佛,但是因为对佛教缺乏一种正确的认识,所以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有所误导。今天我们很高兴为您请到了当代佛教高僧,净空法师,在节目中为我们详细开示佛教的真正意义,使我们对佛教的本来面目,有一个正确的观念。

  净空法师早年追随方东美先生学习哲学,后来又受教於章嘉大师,以及李炳南大德学习佛法。法师二十六岁学佛,三十二岁出家,讲经说法至今已经四十年,足迹遍及海内外。尤其是以新加坡、美国、马来西亚、中国大陆等地,法缘更是殊胜。法师通宗、通教,说法深入浅出,契机、契理,深得说法三昧。而近年则是专修、专弘净土法门,於世界各地提倡成立净宗学会,做为弘扬和修行净土的道场。

  访问者:法师,您好。

  师父:你好。

  访问者:我想首先请教法师,这个佛教到底是什么?它是不是宗教?而且它跟其他的宗教有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师父:这个问题说起来就话长了。当年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他老人家一生的行仪,跟我们中国孔老夫子非常接近。而所差别的是孔子在当时确实是想求得一官半职,发挥他的学术。而释迦牟尼佛他本身是王子,他能够摆脱王位,而专心来从事於教育工作。由此可知,教学确确实实是国家社会的一桩大事。在中国古典像《礼记》「学记」里面就讲得很好:「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立一个政权,领导国家,最重要的是教育的工作。所以孔子一生从事於教育,成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释迦牟尼佛也是如此,他是一个大教育家。佛法是教学而不是宗教,这是很明显的一个事实。

  在我们现前佛门里面,称呼也能够看得出来,譬如我们称佛为本师,本师就是创始的老师、根本的老师。习惯上我们称出家人为和尚,和尚是印度话,他的意思是亲教师,就是亲自指导我的这个老师我们才称和尚,所以和尚与我们学习的关系非常的密切;和尚也不一定是出家人,在家人指导我们,那他也就是我们的和尚。譬如我过去求学,大家都知道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学佛十年,他老人家是在家居士,对我来讲他是我的和尚,所以我称他为和尚,因为他亲自教导我。由此可知,和尚是个通称,不论是男女老少,也不论出家、在家;法师也是个通称。如果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这决定是称出家人,这是一个普通的常识。

  访问者:听法师这么说,和尚不一定是出家人才称和尚。

  师父:对。

  访问者:带发修行在家人也是可以称为和尚,为亲教师。

  师父:对,和尚是他学生对他的称呼。

  访问者:学生对他,算是尊称吗?

  师父:是尊称,就像现在学校里面的指导教授,他亲自指导我的;他不直接指导我的,我跟没有这个关系,通常我们称法师,不称和尚。

  访问者:称和尚是非常亲近的。

  师父:非常亲近,非常亲近。

  访问者:法师,刚才您说佛教不是宗教,它是个教育。佛教既然是一种教育的话,它的内容都有那些?而且佛教它的教学目标又是什么?

  师父:佛教的内容非常广泛。儒家教学我们已经觉得它非常广大,它始从胎教,一直到慎终追远,可以说它是圆圆满满一世的教育。而佛法的教育比它还要广大,佛法知道一切众生有过去世,有未来世;过去无始,未来无终,这从时间上来讲是无际。从空间上来讲,佛法知道这个宇宙非常之广大,不仅仅是我们这一个地球,这一个星系;佛在经论上常讲,像这样的星球、星系,在太空当中是无量无边的。因此,他的教学内容,可以说是尽虚空、遍法界。他告诉我们,我们的知识、智慧,对於整个虚空法界,都应当彻底的明了。不但对现前事情要了解,对於过去、未来也都要明白。

  这些事情能做得到吗?尤其是过去、未来,我们怎么能明了?佛法说能。为什么能?因为这个能是我们的本能,不是从外面学得来的。那就要说明探讨宇宙生物的起源。佛告诉我们这全是自性变现的,所以他教学的中心,实在讲就是禅家讲的明心见性;只要你达到这个境界,这一切事理你当然就明了。因此,明心见性是佛法修学的中心。不论是禅宗或者是教下,显教、密教,只要是大乘佛法都是以这个为中心;但是各宗派他们的名词术语不一样,而事实完全是相同的。譬如在宗门里面叫明心见性,在教下叫大开圆解,在密宗叫三密相应,在净土叫理一心不乱,这名相不一样,其实是一桩事情,这个是他教学的中心。

  访问者:是!还有法师请教:在佛教方面是不是还分些传统的佛教、宗教的佛教、学术的佛教,以及比较不入流的邪门外道的佛教,是不是有这些分类呢?

  师父:这是晚近产生的现象,讲传统那是教学,那是师道。佛教从释迦牟尼佛兴起,大概一千年之后传到中国。在东汉的时代,历史上记载是汉明帝永平十年,也是公元六十七年,这是正式接受中国朝廷聘请过来的。到中国来之后,他们带来了佛像,带来了经典,跟中国朝野接触,这一谈之下,就非常契机,中国人非常欢迎,因为这个教育跟儒家教育,在基础上来说完全是相同。中国传统的教育,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而佛法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有许许多多基本的观念完全相同。而儒家只讲到原则,佛家则讲到非常透彻、非常详细,确实跟中国儒、道能够相辅相成,所以被中国朝野热烈的欢迎,这样就把它留住了。而在中国生根、茁壮、开花、结果,远远超过了印度,这个是我们今天讲传统的教育。

  佛教发展到唐朝的时候,就形成了正规教育,丛林制度;丛林制度实在讲,就是现在大学的教学,把它有组织的这种方法。所以丛林制度是中国佛教的特色,也就是在中国正式创办了佛教大学。丛林里面,它里面工作的分配,跟现代的大学完全相同。丛林的主席就是大学校长;它里面有首座和尚,首座相当於教务长;它有维那,维那相当於训导长;它有监院,监院相当於总务长。所以跟现在学校里面,工作分配完全相同,只是称呼不一样而已,工作的性质都相同,所以它是一个完整的学术机构,而与宗教实在讲完全不相干。

  我们在经典里面、在著述里面看到有宗教,佛教里面有宗教这个称呼,这个宗教称呼,跟现在社会上讲的宗教完全不一样。佛教讲宗完全指禅宗,我们称宗门;禅宗以外,各各宗派就像一个学校的院系一样,它分十个宗派,就好像分十个学院。除了禅宗称宗,其他的这些学院都称为教,所以叫宗门、教下。用宗教两个字,把整个佛法都包括了,是这个意思,与现在一般人讲宗教观念不相同。

  访问者:现在好像一般人总是把佛教跟迷信划上等号,在这一方面,是不是也请法师给我们大家做个导正好吗?

  师父:佛教的宗旨是破迷开悟,这才能够达到离苦得乐。佛告诉我们众生苦难,许许多多的苦难,苦难从那里来的?从迷!迷什么?迷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们生活环境,人生就是本人;换一句话说,你迷失了你自己,迷失了你生活的环境真相,於是你的想法、看法就有错误。想错、看错,那你就做错。做错了一定有错误的果报现前,那你一定要承受,这个不是别人给你的,是所谓自作自受。所以佛教要想达到离苦得乐,一定要做到破迷开悟,真正认识自己,认识我们生活环境的真相,问题才能够彻底解决。

  访问者:是!当然要达到这个境界,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刚才法师您说佛教其实是一种教育,它跟学校的体制内容,其实完全一样,有训导、有教务、有总务。一个想学佛的人,他到底应该从何处著手?

  师父:这个问题,佛跟我们中国古老的教学,可以说是完全相同,一定要从亲近一个好老师著手,佛法讲亲近善知识。佛在经典里面明白的告诉我们,你要想修学佛法,接受佛教育,一定要亲近明师。这个「明」,不是知名度高的「名」,是光明的「明」,明白的「明」,就是真正有道德、有学问的这样一个老师,你亲近他,你才能够真正学到佛陀的教导。

  访问者:您说亲近一个好的老师,是不是也就是我们一般俗称的皈依,跟这个是不是相关?

  师父:这个也不能完全相关。皈依是学佛必须要的一个阶段。皈依的意思,是好老师(我们一定要亲近一个好的老师)把佛法修学的总纲领、总原则,传授给我们,这个叫做皈依。皈是叫我们回头,依是依靠,从那里回头?我们过去迷惑颠倒,邪知邪见,身心一切污染,严重的污染。所以皈依就是教我们从迷回头,要依觉悟;从错误的知见回头,要依正知正见;从一切污染回头,依清净心。这是学佛基本的条件。你一定要从迷、邪、染回头,要依觉、正、净;迷、邪、染是自己,觉、正、净还是自己。所以真正皈依是皈依自性三宝,这个觉、正、净就是三宝。

  访问者:还有一般人也有所误会,就是皈依到底是皈依一位,亲近一位法师好?还是皈依越多越好?

  师父:这是错误观念,这完全错误。皈依这个里面没有一个法师,也没有很多的法师。皈依只是把佛教修学的总纲领、总原则传授给你、教给你,这个叫皈依。所以皈依是皈依自性三宝,不是皈依外面的人,甚至於连释迦牟尼佛都不相干。因为你说我皈依释迦牟尼佛了,都是一个大错误,那有这个道理?释迦牟尼佛没有说你要皈依我,没有这个话!所以佛教给你,你要皈依你自性觉,觉就是佛宝,所以佛这个意思是觉悟的意思,皈依佛就是要依觉悟,用现代普通大家好懂的话,就是你要依理智,不要感情用事!理性就是觉,感情就是迷。叫你皈依佛,就是教你处世待人接物,在日常生活当中你要理性,不要感情用事,这就叫真皈依。你说这个理性与感情,与佛与法师有什么关系?这没有关系!如果说我们是皈依某一个人,这是错误,决定是错误。所以人,…

《如何挽救社会风气系列—佛教是什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