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挽救社會風氣系列—佛教是什麼》
淨空法師
各位觀衆:常常有人感歎,現在文明社會人們的生活越進步,心靈反而越空虛,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越來越遠,所以很多人想借助種種的宗教,以求得心靈的寄托。也有很多人想學佛,但是因爲對佛教缺乏一種正確的認識,所以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反而有所誤導。今天我們很高興爲您請到了當代佛教高僧,淨空法師,在節目中爲我們詳細開示佛教的真正意義,使我們對佛教的本來面目,有一個正確的觀念。
淨空法師早年追隨方東美先生學習哲學,後來又受教於章嘉大師,以及李炳南大德學習佛法。法師二十六歲學佛,叁十二歲出家,講經說法至今已經四十年,足迹遍及海內外。尤其是以新加坡、美國、馬來西亞、中國大陸等地,法緣更是殊勝。法師通宗、通教,說法深入淺出,契機、契理,深得說法叁昧。而近年則是專修、專弘淨土法門,於世界各地提倡成立淨宗學會,做爲弘揚和修行淨土的道場。
訪問者:法師,您好。
師父:你好。
訪問者:我想首先請教法師,這個佛教到底是什麼?它是不是宗教?而且它跟其他的宗教有沒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師父:這個問題說起來就話長了。當年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他老人家一生的行儀,跟我們中國孔老夫子非常接近。而所差別的是孔子在當時確實是想求得一官半職,發揮他的學術。而釋迦牟尼佛他本身是王子,他能夠擺脫王位,而專心來從事於教育工作。由此可知,教學確確實實是國家社會的一樁大事。在中國古典像《禮記》「學記」裏面就講得很好:「建國君民,教學爲先。」建立一個政權,領導國家,最重要的是教育的工作。所以孔子一生從事於教育,成爲一個偉大的教育家;釋迦牟尼佛也是如此,他是一個大教育家。佛法是教學而不是宗教,這是很明顯的一個事實。
在我們現前佛門裏面,稱呼也能夠看得出來,譬如我們稱佛爲本師,本師就是創始的老師、根本的老師。習慣上我們稱出家人爲和尚,和尚是印度話,他的意思是親教師,就是親自指導我的這個老師我們才稱和尚,所以和尚與我們學習的關系非常的密切;和尚也不一定是出家人,在家人指導我們,那他也就是我們的和尚。譬如我過去求學,大家都知道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學佛十年,他老人家是在家居士,對我來講他是我的和尚,所以我稱他爲和尚,因爲他親自教導我。由此可知,和尚是個通稱,不論是男女老少,也不論出家、在家;法師也是個通稱。如果稱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這決定是稱出家人,這是一個普通的常識。
訪問者:聽法師這麼說,和尚不一定是出家人才稱和尚。
師父:對。
訪問者:帶發修行在家人也是可以稱爲和尚,爲親教師。
師父:對,和尚是他學生對他的稱呼。
訪問者:學生對他,算是尊稱嗎?
師父:是尊稱,就像現在學校裏面的指導教授,他親自指導我的;他不直接指導我的,我跟沒有這個關系,通常我們稱法師,不稱和尚。
訪問者:稱和尚是非常親近的。
師父:非常親近,非常親近。
訪問者:法師,剛才您說佛教不是宗教,它是個教育。佛教既然是一種教育的話,它的內容都有那些?而且佛教它的教學目標又是什麼?
師父:佛教的內容非常廣泛。儒家教學我們已經覺得它非常廣大,它始從胎教,一直到慎終追遠,可以說它是圓圓滿滿一世的教育。而佛法的教育比它還要廣大,佛法知道一切衆生有過去世,有未來世;過去無始,未來無終,這從時間上來講是無際。從空間上來講,佛法知道這個宇宙非常之廣大,不僅僅是我們這一個地球,這一個星系;佛在經論上常講,像這樣的星球、星系,在太空當中是無量無邊的。因此,他的教學內容,可以說是盡虛空、遍法界。他告訴我們,我們的知識、智慧,對於整個虛空法界,都應當徹底的明了。不但對現前事情要了解,對於過去、未來也都要明白。
這些事情能做得到嗎?尤其是過去、未來,我們怎麼能明了?佛法說能。爲什麼能?因爲這個能是我們的本能,不是從外面學得來的。那就要說明探討宇宙生物的起源。佛告訴我們這全是自性變現的,所以他教學的中心,實在講就是禅家講的明心見性;只要你達到這個境界,這一切事理你當然就明了。因此,明心見性是佛法修學的中心。不論是禅宗或者是教下,顯教、密教,只要是大乘佛法都是以這個爲中心;但是各宗派他們的名詞術語不一樣,而事實完全是相同的。譬如在宗門裏面叫明心見性,在教下叫大開圓解,在密宗叫叁密相應,在淨土叫理一心不亂,這名相不一樣,其實是一樁事情,這個是他教學的中心。
訪問者:是!還有法師請教:在佛教方面是不是還分些傳統的佛教、宗教的佛教、學術的佛教,以及比較不入流的邪門外道的佛教,是不是有這些分類呢?
師父:這是晚近産生的現象,講傳統那是教學,那是師道。佛教從釋迦牟尼佛興起,大概一千年之後傳到中國。在東漢的時代,曆史上記載是漢明帝永平十年,也是公元六十七年,這是正式接受中國朝廷聘請過來的。到中國來之後,他們帶來了佛像,帶來了經典,跟中國朝野接觸,這一談之下,就非常契機,中國人非常歡迎,因爲這個教育跟儒家教育,在基礎上來說完全是相同。中國傳統的教育,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而佛法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有許許多多基本的觀念完全相同。而儒家只講到原則,佛家則講到非常透徹、非常詳細,確實跟中國儒、道能夠相輔相成,所以被中國朝野熱烈的歡迎,這樣就把它留住了。而在中國生根、茁壯、開花、結果,遠遠超過了印度,這個是我們今天講傳統的教育。
佛教發展到唐朝的時候,就形成了正規教育,叢林製度;叢林製度實在講,就是現在大學的教學,把它有組織的這種方法。所以叢林製度是中國佛教的特色,也就是在中國正式創辦了佛教大學。叢林裏面,它裏面工作的分配,跟現代的大學完全相同。叢林的主席就是大學校長;它裏面有首座和尚,首座相當於教務長;它有維那,維那相當於訓導長;它有監院,監院相當於總務長。所以跟現在學校裏面,工作分配完全相同,只是稱呼不一樣而已,工作的性質都相同,所以它是一個完整的學術機構,而與宗教實在講完全不相幹。
我們在經典裏面、在著述裏面看到有宗教,佛教裏面有宗教這個稱呼,這個宗教稱呼,跟現在社會上講的宗教完全不一樣。佛教講宗完全指禅宗,我們稱宗門;禅宗以外,各各宗派就像一個學校的院系一樣,它分十個宗派,就好像分十個學院。除了禅宗稱宗,其他的這些學院都稱爲教,所以叫宗門、教下。用宗教兩個字,把整個佛法都包括了,是這個意思,與現在一般人講宗教觀念不相同。
訪問者:現在好像一般人總是把佛教跟迷信劃上等號,在這一方面,是不是也請法師給我們大家做個導正好嗎?
師父:佛教的宗旨是破迷開悟,這才能夠達到離苦得樂。佛告訴我們衆生苦難,許許多多的苦難,苦難從那裏來的?從迷!迷什麼?迷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們生活環境,人生就是本人;換一句話說,你迷失了你自己,迷失了你生活的環境真相,於是你的想法、看法就有錯誤。想錯、看錯,那你就做錯。做錯了一定有錯誤的果報現前,那你一定要承受,這個不是別人給你的,是所謂自作自受。所以佛教要想達到離苦得樂,一定要做到破迷開悟,真正認識自己,認識我們生活環境的真相,問題才能夠徹底解決。
訪問者:是!當然要達到這個境界,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剛才法師您說佛教其實是一種教育,它跟學校的體製內容,其實完全一樣,有訓導、有教務、有總務。一個想學佛的人,他到底應該從何處著手?
師父:這個問題,佛跟我們中國古老的教學,可以說是完全相同,一定要從親近一個好老師著手,佛法講親近善知識。佛在經典裏面明白的告訴我們,你要想修學佛法,接受佛教育,一定要親近明師。這個「明」,不是知名度高的「名」,是光明的「明」,明白的「明」,就是真正有道德、有學問的這樣一個老師,你親近他,你才能夠真正學到佛陀的教導。
訪問者:您說親近一個好的老師,是不是也就是我們一般俗稱的皈依,跟這個是不是相關?
師父:這個也不能完全相關。皈依是學佛必須要的一個階段。皈依的意思,是好老師(我們一定要親近一個好的老師)把佛法修學的總綱領、總原則,傳授給我們,這個叫做皈依。皈是叫我們回頭,依是依靠,從那裏回頭?我們過去迷惑顛倒,邪知邪見,身心一切汙染,嚴重的汙染。所以皈依就是教我們從迷回頭,要依覺悟;從錯誤的知見回頭,要依正知正見;從一切汙染回頭,依清淨心。這是學佛基本的條件。你一定要從迷、邪、染回頭,要依覺、正、淨;迷、邪、染是自己,覺、正、淨還是自己。所以真正皈依是皈依自性叁寶,這個覺、正、淨就是叁寶。
訪問者:還有一般人也有所誤會,就是皈依到底是皈依一位,親近一位法師好?還是皈依越多越好?
師父:這是錯誤觀念,這完全錯誤。皈依這個裏面沒有一個法師,也沒有很多的法師。皈依只是把佛教修學的總綱領、總原則傳授給你、教給你,這個叫皈依。所以皈依是皈依自性叁寶,不是皈依外面的人,甚至於連釋迦牟尼佛都不相幹。因爲你說我皈依釋迦牟尼佛了,都是一個大錯誤,那有這個道理?釋迦牟尼佛沒有說你要皈依我,沒有這個話!所以佛教給你,你要皈依你自性覺,覺就是佛寶,所以佛這個意思是覺悟的意思,皈依佛就是要依覺悟,用現代普通大家好懂的話,就是你要依理智,不要感情用事!理性就是覺,感情就是迷。叫你皈依佛,就是教你處世待人接物,在日常生活當中你要理性,不要感情用事,這就叫真皈依。你說這個理性與感情,與佛與法師有什麼關系?這沒有關系!如果說我們是皈依某一個人,這是錯誤,決定是錯誤。所以人,…
《如何挽救社會風氣系列—佛教是什麼》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