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挽救社會風氣系列—佛教是什麼▪P2

  ..續本文上一頁這個老師是代表僧團,來把叁皈傳授給你,你是皈依整個僧團。那一個善知識都是我的老師,不能認定一個,你的心量才廣大,你的分別、執著才能夠突破,你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

  但是學法一定要跟一個老師學,這是我們初學一定要跟一個老師。一個老師他教你是一條路,兩個老師就變成兩條路,你就困難了;叁個老師就是叁叉路口,你就無所適從。所以最初的修學,儒跟佛的教導都是一個老師,學一家之言。到什麼時候你才能夠廣學多聞?你的智慧開了,就是你有能力辨別真妄,有能力辨別是非,有能力辨別邪正,這個老師就開心了,你的智慧開了,他一定放你出去參學,廣學多聞。但是你還沒有這個能力,那你一接觸,你的麻煩就來了,你不曉得往那裏走,這個時候老師一定保護你,不讓你出去,他要培養你這個能力,這是老師他有責任,他有義務。

  訪問者:我們知道在佛法修學方面也是非常廣大浩瀚,是不是請法師爲我們再開示一下,佛法修學的科目方面有那些,好嗎?

  師父:佛法的內容剛才說過了。佛法的教學在本身上,它分爲五個階段,就像世間辦學由淺而深,循序漸進。經典裏面記載的,佛最早所講的是《大方廣佛華嚴經》,這部經是佛在定中所說的,參與這個法會的都是大菩薩,不是普通人。佛在這一次,可以說是將宇宙人生的真相,全部都說出來,當然內容是非常非常的廣博。這部經一直到佛滅度六百年之後,有一位龍樹菩薩他從龍宮裏面,看到完整的《華嚴經》,數量之大是很難想像的。龍樹菩薩看到之後,這絕對不是我們世間人所能夠接受,就是它太大,分量太大。

  他看到全本,再看到中本,又看到下本;這個意思就是說,全經太大了,有節錄的本子。節錄還是很廣,再有比這個更簡單的本子。他看了之後,看到最簡單的就是下本《華嚴》,認爲這個本子我們世間人可以讀誦、可以接受,所以就把它傳到世間來。一直到以後傳到中國,中國人把它翻成中文,就是現在大家所看到的《大方廣佛華嚴經》。而這個經實在講是《華嚴經》的提要。正如同中國的《四庫全書》,大家曉得《四庫全書》浩如煙海,可是《四庫》有目錄提要,那個份量就少得太多。現在我們讀的《華嚴經》,就像《四庫》目錄提要一樣,它不是完整的經本,它是目錄提要。即使是目錄提要也不完整,幾乎我們只有原本的二分之一,另外二分之一非常可惜,失傳、散失了,連原文現在也找不到。可以說《華嚴》最完整的本子,現在是中文的譯本,非常之可貴。

  佛從定中出來之後,這就是說完他自己全部所證得這個境界之後,要契這個世間人衆生的根性,這才是在辦小學,講《阿含經》。由阿含再提升到方等,就好比是中學;由方等再進入般若,般若好比是大學,般若講的時間最長,講了二十二年。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在世,總共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當中用二十二年時間來講般若,我們就了解般若是佛法的中心,是他主要的課程。在現在中文經典裏面,《般若經》份量也最大,總共有六百卷。最後八年講《法華》、《涅槃》,好比是研究所,回歸到《華嚴》的境界。由此可知,他講經說法是有次第的,他有他的善巧方便。

  訪問者:還有法師,我們知道在佛法修學方面的五大科目當中,好像有叁福、有六和敬、有叁學、有六度、有十願,這些我們都不太明白,是不是請法師一一爲我們做個開示好嗎?

  師父:這是講到個人的修學,剛才我們是講佛的教學,教學分這五個階段,而每一個階段裏面,所講的經論都非常豐富。至於個人修學,佛給我們講得很明白,從那裏學起?從叁福學起。叁福是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裏面所講的,這個實在講是太重要,跟儒家教學的思想,可以說是不謀而合。

  佛講第一福是人天福報。換句話說,你要想作佛、作菩薩,在這個地方,諸位必須要清楚,作佛、作菩薩就是作一個明白的人。佛菩薩對於宇宙人生真相徹底明了,所以作佛、作菩薩,不是去作神仙,這個要搞清楚,作神仙就變成宗教;是作一個徹底了解宇宙人生的人,這種人就叫作佛,就叫作菩薩。佛是圓滿徹底明了,菩薩是明了但是沒有達到究竟圓滿,比佛智慧明白還差一等,他都是一個明白人。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了解佛教的教義,不至於産生誤會。所以作佛、作菩薩是我們應當希求的,我們應當有這個願望,就是作一個明白人,不要作一個糊塗人。凡夫是糊塗人,佛菩薩是明白人,這樣說大家就容易懂了。佛教導我們,從那裏做起?從孝順父母做起,這個跟儒家的教導完全相同。所以第一福就是人天福報,我們先要把人做好,你才能夠學佛。

  人天福裏面佛說了四條。第一孝養父母,第二是奉事師長,第叁是慈心不殺,第四條修十善業,這個是做人學佛大根大本。「孝」這一個字,範圍是無限的深廣,特別在中國文字裏面,中國的文字是全世界任何國家民族裏面所沒有的,這是我們應當要尊重,也是我們值得自豪的。我們古代這一些祖先們,對於後世可以說照顧得無微不至。他們的智慧、他們的經驗,如何傳給後世的子孫,用什麼樣的工具,他想得太周到,這個文字就是傳遞智慧經驗給後代的一種工具。而這個工具充滿了智慧,這是在其他國家民族文字裏頭所找不到。

  「孝」這一個字是會意,在中國文字製作,它有六個原則,我們稱之爲六書。六個原則其中的一個叫會意,你看了這個符號,體會它的意思。這個符號它上面是個「老」,下面是個「子」,你去體會。這個意思是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體。這個「孝」的精神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所以現在外國人講有代溝,代溝就是不孝,上一代跟下一代脫節。上一代還有上一代,下一代還有下一代,過去無始、未來無終,這才是一個整體。你看這個意思多深,這個意思多廣!所以中國人紀念祖宗,幾千年的祖宗我們還在懷念、還在祭祀,這是外國人怎麼想都想不通的,他不懂這個道理,他沒有這個概念。所以儒家跟佛法教學,都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換一句話說,所謂成佛沒有別的,就是把這個孝道做到圓滿就成佛,整個佛法的教學沒有別的,就是教孝道。

  訪問者:是的!聽了剛才法師的開示之後,讓我們了解到,其實整個佛學就是孝道,孝道在整個佛法當中,所占的地位是相當相當重要的。法師,我們知道在佛法當中,六和敬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是不是也請法師對於六和敬也爲我們做一個開示好嗎?

  師父:六和敬是佛教給我們,怎麼樣在團體當中,應該要做到的態度,也就是教我們如何跟大衆相處的原則,這叫六和。第一條講見和同解,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彼此要建立共識,我想諸位都能了解這一條太重要了。諺語常講:「家和萬事興」,一家人在一起生活,如果有共同的認識、共同的想法、共同的見解、共同努力的方向,這個家庭當然會興旺。一個國家也是如此,所以建立共識是現在每一個團體普遍都在講求的。

  第二條就是戒和同修,這一條的意思就是要守法,戒就是法律、就是規矩。每一個人都能夠守法,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公司行號也有章程,人人都能守法,人人都能盡份,這個事業才會興旺。後面這叁條,所謂身同住、口無诤、意同悅,實在是講彼此在一塊和睦相處,就是這個意思。末後一條也很重要,叫利和同均,也就是說在物質生活方面,如何能夠達到均平,而沒有差距,這一條也是非常重要。所以共産製度實在講是一個理想,是很難達到的。如果講到製度,釋迦牟尼佛在叁千年前談到利和同均,那就是共産製度,所以佛法真正是民主、自由、開放、共産,這是人類高度的一個理想。

  訪問者:在佛法修學方面的叁學,所謂戒、定、慧,戒剛才法師說就是所謂的法,定跟慧又是怎麼解釋?

  師父:叁學是佛法教學的中心,也就是佛教的課程雖然多(經典就是教科書),它有個中心的理念,決定不會違背這個理念,這個理念就是戒、定、慧,稱之爲叁學。可以說是任何一部經典,無論大部、小部,你展開來的時候,這叁個理念一定都具足。可是它偏重在那一方面,那個不一樣,有的偏重在戒,有的偏重在定,有的偏重在慧,它的確是有偏重,但是一定都說到。所以戒學廣義的講,就是要有方法,無論做什麼事情,它一定都有方法、有程序,你一定要遵守;你不遵守方法,你就收不到好的效果。所以持戒用現代的話來說,守法的概念、守法的精神。唯有守法,你的心才能得到定。所謂定就是不會被外面境界所動搖,不會人雲亦雲,你心有主張,心有主宰,這個就是定。從定就開智慧,你有主宰、你有主張,你一定就把事實真相看的很清楚,看的很圓滿。所以戒、定、慧這叁個理念,是佛教化一切衆生,講經說法的總原則、總綱領,稱之爲叁學。

  訪問者:它們的關系也是密不可分。

  師父:密不可分,對!沒錯!

  訪問者:法師,六度又是說什麼?

  師父:六度是佛教給我們處世待人生活的守則,現在我們講守則,要遵守的原則,這個大家好懂,這是六個原則,必須要遵守。無論你是什麼樣的身分,無論你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你從事於某一種工作(我們現在講,從事於某一種行業),無論是在家、出家,都一定要遵守,所以這個叫菩薩道。你要是作菩薩,一定要遵守這六個原則,守住這六個原則,你就是名符其實的菩薩。這裏面第一個是布施,布施的意思就是叫你放下,不是叫你把工作放下,事放下,是叫你把心裏面那些憂慮、牽挂、煩惱放下,這才叫真正的布施。

  所以現在大家很多發生錯誤,認爲一看到布施,到寺廟去捐一點錢,做一點好事,認爲這就是布施,這把意思錯會了。當然這個也是布施,不是布施真正的意義。布施是叫你把煩惱、憂慮、妄想、分別、執著舍掉,把它放下,這才是真義。第二個持戒,剛才講持戒就是守法,一定無論辦什麼事情要循規蹈矩,要按部就班。第叁個忍辱,忍辱就是耐心,無論做什麼事…

《如何挽救社會風氣系列—佛教是什麼》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