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
這次來到此地,時間雖然很短,但是一切都很圓滿,我非常高興。借這一堂課的時間,我簡單扼要的來談談“修行”。
一、何謂“修行”
“修行”二字,學佛的同修常挂在嘴邊,而真正理解其意義的人不多。所以,天天說修行,自己的心行卻沒有改正過來。“行”是行爲,行爲包括的範圍非常廣大,佛爲了教學方便,把無量的行爲歸納爲叁大類:身體的動作是“身”的行爲;言語是“口”的行爲;心裏起心動念是“意”的行爲,這叁種行爲稱爲“叁業”。業是什麼?業是造作的結果。我們正在造作的時候是事;事做完之後,結果就叫業。業可以分爲叁類:善業、惡業和無記業(說不上善也說不上惡)。這就將我們的行爲、造作統統包括盡了。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善惡的標准何在?佛講了很多層次,正如學校教學一樣,小學生的善惡標准與中學生不同,中學生的善惡標准與大學生又不同,大學生的善惡標准與社會大衆又不同,佛法亦複如是。佛法講的比這個更詳細,因爲佛教學的對象是虛空法界一切衆生。而一切衆生因爲根性不同,文化、種族、生活方式、居住的地理環境、信仰的宗教也不相同,因此標准不只一個,一個標准決定談不上契機,所以標准有很多。
何以有這麼多標准?譬如現在交通便捷,資訊發達,我們到國外旅行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古代,別說是出國旅行,就算到其它城市去,都是一樁大事情。我們到其它的國家,這個國家的風土人情、法律規章,與我們國家不一樣,所以要“入境隨俗”。在我們地區認爲這是善的,可能他們認爲是惡的;我們認爲是惡的,可能他們認爲是善的,所以就有很多不同的標准。
標准盡管不同,但總有一個永遠不變的標准,那就是“愛”。無論是哪個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愛”是共同的標准。宗教也說“神愛世人”,因此“愛”是一個絕對的標准。我們掌握絕對的標准,犯的過失就少。
佛法不但說愛,而且是從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中發出大愛,這就是佛法講的“慈悲”。慈悲是理性的愛,與其它宗教的愛不一樣,其它宗教的愛是情,不是真智慧。感情的愛會變化,理性、智慧的愛是永恒不變的,所以佛不用愛,用慈悲。慈悲與愛在形象上完全相同,但是用心卻不一樣;慈悲是用真心,愛是感情,是用妄心。用感情的愛會變成恨,智慧的愛永遠不會變質。你愛諸佛菩薩,諸佛菩薩也愛你;你恨他,他還是愛你;甚至于你陷害他、嫉妒他、殺害他、毀滅他,他還是愛你,他的慈悲絕對沒有絲毫改變,這是真實的愛。凡夫用的是妄心,妄心是生滅心,諸佛菩薩用真心,常住真心。換言之,凡夫用念頭,佛菩薩不用念頭,用禅定。何謂禅定?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不是不做事,事沒有妨礙,心地清淨,心有主宰,不爲外境所動,就是禅定。
明了這些原理原則,我們就曉得如何來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爲。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看錯、想錯、說錯,也做錯了。怎麼說是錯了?六根隨順外面境界,完全是煩惱做主,這是過錯的根源。衆生無量劫來迷失了自性,見思煩惱當家,于是將一真法界變成六道輪回。因此,六道輪回是見思煩惱變現出來的。見思煩惱第一個錯誤,就是執著身是“我”,從這個地方一錯到底,回不了頭。
身不是“我”,身是我所有的,身好比是衣服,衣服不是我,衣服是我所有的。如果把這個道理參透了,人有沒有生死?沒有。譬如說我的衣服髒了,脫掉再換一件,脫掉就等于死,換一件就等于生。人在六道裏面舍身受生,就跟換衣服一樣。
到底什麼是“我”?印度有些高級的宗教認爲“神我”是我;中國人講靈魂,佛法講神識,印度教講神我。他比我們執著身體是我,進了一大步。爲什麼?神識在六道裏投胎,換一個身體就像換一件衣服一樣,所以他們對于生死沒有恐怖,心態非常正常。如果你一生修善業,這個身體就愈換愈好,人身換成天身,欲界天身換成色界天身,相貌愈換愈端莊,壽命愈換愈長,福報愈換愈大,這是“種善因得善果”。反之,造作惡業,這個身就愈換愈差。
最近,有些中國的同修到新加坡參學,他們告訴我,天津有一位老太太,她的兒子死了兩年,有一天她做夢夢到兒子,她問兒子說:“你現在在哪裏?”他說:“我現在在一個廟裏。”她問:“你在廟裏做什麼?那個廟的名字你還記得嗎?”他說:“我在廟裏看門”。她聽了很難過,醒來之後,過了不久,她和一些佛門同修結伴去朝山,到達的這個廟,好像就是她夢見兒子的那個廟。她向寺廟的老和尚打聽:“你們這個廟有沒有門房?”老和尚說:“我們沒有門房。”她說:“誰在看門?”老和尚說:“有一個小虎。”她聽到小虎的時候,寒毛直豎,小虎就是她兒子的小名。她說:“在哪裏”?老和尚說:“它是一條狗。”她的兒子投胎作狗(可能這只狗長得很雄壯,像個小老虎般,所以人家就叫它小虎)。她跑到門口去找那只狗,那只狗看到他的母親就流眼淚,人跟狗抱在一起。人投胎作狗,這是造不善業,所以換的身體就差了。以後此事在天津傳遍了,天津人來看它的時候,它很有靈性,它就躲藏起來,不好意思見人;其它地區的人來,它就走出來。有些懂得佛法的人就勸老太太,把這件事情多多宣揚,不要難爲情,這樣能度很多衆生。這是最近發生的事情,所以輪回是真的,決不是假的。
肯定了輪回是真的,我們起心動念就不能不注意。人在世間的時間很短促,死不可怕,重要的是死了以後到哪裏去,這是非常嚴肅的問題。我們修行的目的也在此地,希望來生比這一生殊勝,明天比今天更好,因此要懂得如何修法。佛在經上教導我們的很多,我們要掌握佛陀教導的綱領。
二、修行的根本
佛教導我們最根本的,就是《觀無量壽佛經》所說的“淨業叁福”。第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是佛陀教學的核心、大根大本。無量無邊的佛法就是以此爲基礎,所以佛法是孝道、是師道。《菩薩戒經》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孝養父母從這裏建立。又說:“一切衆生本來成佛”,奉事師長的根就在此地。所以,菩薩眼睛中,一切衆生是父母,一切衆生是諸佛如來,以對父母的孝心對一切衆生,以對佛陀的恭敬對一切衆生,這是菩薩行。
我們今天修行不能成就,就是缺乏這種心態,處處總以爲我是老大,我比誰都強,別人都不如我,無絲毫孝敬之心。以這樣的心態,即使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無濟于事,正是古德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將來該怎麼墮落,還是怎麼墮落。《楞嚴經》雲:“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因地就是最初的念頭。所以,修行就是要依照佛陀的教誨,把錯誤的觀念修正過來。
經上常講:“一切衆生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說一切衆生現在就是父母、諸佛,我們很難懂,所以佛才換一個講法說:“一切衆生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這樣我們聽了,勉強可以接受,但是還是不能落實。如果真正能落實,這個人就是菩薩,至少是初信位的菩薩,已經把基本的觀念修正過來了。
宗門教下祖師大德都教人修行“從根本修”,這是根本之根本,從這個根就生出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佛陀教學的綱領,我們掌握住了,但是修學仍得不到受用,原因就是根沒找到,所以一定要把這個念頭轉換過來。我們無量劫來生死輪回的原因,就是不知道宇宙人生與自己是什麼關系。佛是過來人,他爲我們說破了,我們對他要相信、要接受,要真的改過來,改過來之後,才能行菩薩道,菩薩道就是菩薩的生活。
“菩薩”是印度話,翻成中文是覺有情,覺悟的有情衆生。我們都是有情衆生,覺悟了就稱爲菩薩,不覺就稱爲凡夫。菩薩與凡夫,其實就是覺、迷不同而已。覺悟的人時時刻刻會將自己錯誤的行爲修正過來。所以,你要想把自己錯誤的行爲修正過來,首先要能發現自己的錯誤。發現錯誤,在佛法就叫做“開悟”;悟後起修,把錯誤改正過來,就叫“修行”。
叁、修行的方法:六波羅蜜
菩薩修行有六大綱領,即六波羅蜜,對治六種大毛病。我們的第一個大毛病是貪心、悭貪,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佛教菩薩要“布施”,布施度悭貪。悭貪的根是貪生怕死,自私自利。我們如何用布施的方法,將這個毛病修正過來?那就要懂得布施的真正意義。布施不是到寺廟裏捐一點錢、添一點香油。布施的真正意義,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一切衆生是我的父母、師長,我要用真誠的孝順心、尊敬心,爲一切衆生服務,這就是“布施波羅蜜”。我們舍財爲社會、爲衆生造福,屬于外財布施。我們舍身爲衆生無條件的服務,作義工,這是內財布施。時時刻刻心裏想著社會需要什麼,衆生需要什麼,我如何幫助衆生,這就是法布施。財施、法施、無畏施統統都要具足。總而言之,布施就是爲社會、爲一切衆生服務。
布施裏有孝順心、恭敬心,這個布施就稱作“供養”,就變成普賢行,普賢行是最高級的修行。因此,養成這個心理,比什麼都重要。決不能輕慢一個人,輕慢人就是輕慢父母(這是不孝)、輕慢師長,這個罪很重。天天造作罪業不知道,還自以爲有大功德,所以念佛不能往生。
我們爲社會、爲一切衆生服務時,無論事情大小,都須合理合法;合理是般若波羅蜜,合法是持戒波羅蜜。你辦事方法很正確,沒有過失,這叫持戒。持戒就是守法、守規矩,無論辦什麼事情,都有次第、程序,有條不紊,別人看到都尊敬你、佩服你,向你學習,這是“持戒波羅蜜”。持戒度惡業(壞習慣、壞毛病,不足爲社會大衆做榜樣的行爲)。無論做大事、小事,其程序、方法都要給社會大衆做好榜樣,這個心是持戒的心,這個行爲就是持戒的行爲,所以持戒不能死在戒條之中。如理,不論事情大小,合乎人情事理,這是智慧,這是“般若波羅蜜”。
服務要有耐…
《成佛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