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耐心就是“忍辱波羅蜜”。做事情沒有耐心,就容易發脾氣,忍辱是對治瞋恚的。大的事情要很大的耐心,小的事情也要小的耐心,沒有耐心決定不能成就。《金剛經》雲:“一切法得成于忍”。菩薩修學的六個綱領,特別提出忍辱,就是說娑婆世界的衆生沒有忍耐心,所以世法、佛法、一切事業都不能成就。要想成就,一定要培養自己的耐心。
無論做什麼事,做得太積極、太快容易出差錯,緩慢一點好。所以,明了事情的緩急、次第,這是學問。中國儒家的教學,進德修養要急、要快,物質生活上的追求要緩、要慢。積極追求的是品德的修養,佛法講道業的修養,生活方面過得去就行了。許多宗教都重視苦行,基督教、天主教不叫苦行,叫神貧,過一種清苦的生活。從這個原理原則,我們體會到:爲衆生的事情要積極,要認真努力;爲自己的事情要緩慢。一定要爲社會、爲衆生造福,不爲自己。這就是“精進波羅蜜”,精進度懈怠。
禅定度散亂。我們的心思很亂,禅定就是精神意志集中。《金剛經》上,須菩提尊者發心度化衆生,佛教須菩提尊者,度化衆生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定慧。經上講:“不取于相,如如不動”,六祖惠能大師的教學,也是根據這兩句話,但他說得淺:“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外不著相”就是不取于相,“內不動心”就是如如不動。你能具備這個條件,就可以度化衆生,什麼地方都可以去,什麼境界都可以接觸,因爲你有定慧,不會被外境所轉,你有能力轉境界。沒有這個功夫,就去教化衆生,反而會被衆生度了。自己接觸外面群衆起貪瞋癡,合自己意思的生貪戀,不合自己意思的生瞋恚,這是沒有定功,沒有智慧。有定慧的人,順境不起貪心,逆境不起瞋恚心,始終保持自己心境清淨平等,這叫禅定。
修禅定不是在禅堂裏面壁打坐,面壁打坐是教初學的。接受訓練之後,離開禅堂,在社會上也要像在禅堂一樣。在工作當中接觸各個層面,心地如如不動,不會被外境所轉,這是修禅定。《華嚴經》上,鬻香長者修禅定,是在最熱鬧的市場。所以,在家裏看電視,或在熱鬧場所唱歌、跳舞、看戲劇,都能保持“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是“禅定波羅蜜”。外面境界是表演,清楚明了,那是智慧,是“般若波羅蜜”。般若是一切明了,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定慧等持。
這六條綱領,如果學會了,一生受用不盡。以此功德回向求生淨土,決定得生。佛說,只要你有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念頭,念佛十念、一念都能往生。十念、一念憑什麼往生?憑平常修學的功德,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功德。
四、修行就在生活中
菩薩將這些原理原則應用在生活上、工作上,並沒有改變原來的生活方式,也沒有換一個工作,在境界裏,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所以,在任何環境、工作當中,都是行菩薩道。
“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中,甘露火王、勝熱婆羅門、伐蘇蜜多女,在我們看來都是做殺盜淫之類的事,可是他們是在修菩薩道。五十叁參就是現實社會,所以各行各業都有菩薩,無論從事哪個行業都是在行菩薩道,廣度衆生。由此可知,佛法涵蓋了整個社會。他們從事的行業,都是真誠心、清淨心、大慈悲心,爲衆生、爲社會造福,這些不善行業是替衆生消災、消業障,那是菩薩。我們不懂這個境界,不是發菩提心,不是行菩薩道,做這些不善行業就是惡因惡報。
《華嚴經》的教學,行門上的綱領,就是文殊菩薩的“十波羅蜜”、普賢菩薩的“十願”,這二十條是華嚴海會法身大士修學的總綱領,每一條的境界都是盡虛空、遍法界,深廣無際。對我們初學來講,修學找個好環境是必要的,因爲我們是佛法幼稚班的學生。《華嚴經》是佛法的大學,他們的修學,就在自己現實生活環境當中,在現前工作裏面,不改變生活方式,也不改變工作行業,就在本位上修十波羅蜜,修十大願王,本位當中就成菩薩、成佛。我們要懂這個道理,雖然事上我們現在做不到,但理上要曉得,自己的境界才會不斷向上提升。如果你不明白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縱然修行很認真努力,境界也不高,因爲你的觀念就是一個界限,使你無法突破。
這些年來,我們跟許多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接觸,這就是修《大方廣佛華嚴經》法,這是真修!古德說:《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本《無量壽經》,《華嚴經》到最後,文殊、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因此,你只要遵守這些理論方法去修學,修正我們錯誤的生活行爲,錯誤的想法、看法,以此功德回向求生淨土,就生實報莊嚴土。這種殊勝的功德利益,諸佛菩薩說之爲“不可思議”,我們這才真的懂得這個意思。由此可知,《華嚴經》對現代衆生很契機。
五、懂得掌握機緣
雖然現在衆生造的惡業太深重,但這些衆生也有深厚的善根、福德,可惜的是他沒有遇到好的緣分,如果有好的因緣,他的善根、福德就能引發出來。念頭一轉就是大乘圓頓根性,轉不過來,這一生就空過了,古人所講的,“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該怎麼輪回,還是怎麼輪回”。念頭一轉,就立刻破迷開悟、轉凡成聖,正是善導大師所說的“總在遇緣不同”。因此,我們修行證果,“緣”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
可是凡夫畢竟是凡夫,聽一百遍、一千遍、一萬遍,還是回不了頭。所以,世尊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千遍萬遍才能喚醒我們,這樣佛度化衆生的目的就達到了。現在佛不在世,我們的緣有沒有缺乏?沒有,緣是要你自己懂得掌握。“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林長陳光別老居士,最近往生了,他就是能把緣抓住。他今年八十六歲,八十叁歲的時候身體不好,所以放下工作,在家養病。養病期間,每天聽經八小時,聽了四年,他成功了,這就是緣殊勝。臨命終時,預知時至。往生前叁個月,就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走。兩年前他見到阿彌陀佛時,就要求往生,阿彌陀佛囑咐他再等兩年,大概是要照顧居士林這個道場。果然照顧到這一屆的改選,改選的時候,他坐著輪椅參加,改選完之後,沒幾個月他就走了。我們所有的錄像帶,他都有,這是他的緣殊勝,一般人沒有這個緣。
六、一門深入、長時熏修
沒有這個緣不要緊,只要有一卷就行了,你每天聽八個小時,保證你的功德超過老林長。“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戒定慧叁學統統具足。你每天修八小時的戒定慧,修上叁、四年,哪有不成就之理!所以,我們自己不能成就,不能怪別人,不能怪運氣不好,沒有遇到善知識、好的同參道友,這都是推卸責任。真正修道人過失都在自己,別人沒有過失,環境也沒有過失,都是自己錯過了機緣。
十五年前,我在美國講經,洛杉矶的趙立本居士聽得很歡喜。他找到我早年講的兩套錄音帶,一套是《六祖壇經》,一套是《金剛經》,在家裏反複聽了二十六遍。來問我:“法師,我學經教,我聽這兩樣就夠了,其它的我不聽了,我就念佛求生淨土,行不行?”我說:“行!你聽多少遍了?”他說:“二十六遍。”我說:“太少了!至少要聽一百遍。”他真幹!一百遍聽完了,我告訴他再聽一百遍。現在這兩部經,他講得很好,而且很多地方請他去講。所以,熟透了就變成自己的。這個修行方法就是戒定慧叁學統統具足;依照這個方法修學就是持戒,專心不再學別的東西,你心定了,定了就開智慧。爲什麼一般人不能開智慧?心太亂了。心定就開智慧,聽經遍遍都有新悟處,積小悟就成大悟,積大悟就大徹大悟,以此功德回向求生淨土,決定得生。《無量壽經》的“叁輩往生”,他是屬于“一心叁輩”,他不是修《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是修學其它大乘經典,以此功德回向求生淨土,也能成就。這些人修學的方法,都足以給我們做榜樣。
所以,今天科技發達,只要自己有一部經、兩部經的帶子就足夠,利用錄音機、錄像機重複的聽,哪有不成功的!只要自己真正肯做,菩薩六波羅蜜都在其中,做任何一樁事情都具足六波羅蜜。六波羅蜜不是分開的,任何一樁事情統統具足六波羅蜜,這是菩薩行。要明白這些道理,知道自己如何修行。
由此可知,這些成就的人,真的如佛所說的:“一切法得成于忍”。他有耐心,他不改變,天天聽經,天天改過。佛對我們的教訓,哪些應該做,哪些不應該做,聽懂了、聽熟了,自然就記得了。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上,念頭一起,就知道是對、是錯。如果是錯誤的,立刻改過,這是真修行、真用功。不再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一切隨順佛陀教誨,沒有不成就的!《無量壽經》上說,這種人是“如來第一弟子”。如來第一弟子的條件,就是世尊常常囑咐、勉勵我們的:“受持讀誦,爲人演說”。只要把這一條做到,就是如來第一弟子。
佛所說的,你真聽懂了,就會接受;還不能接受,就是你沒有真懂。大經常講要“深解義趣”,爲什麼你不能深解?你讀的遍數不夠多。古人說:“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讀書、聽講都是一個道理,你聽講聽上一千遍、兩千遍會開悟;聽的遍數太少了,不管用。聽經要專,不能雜;雜,悟門就堵死了。能做到專,聽經、讀誦就是戒定慧叁學一次完成。如果聽多了、聽雜了,就是“記問之學,不足以爲人師”,沒有任何受用。秘訣就是專精,長時間的熏修,就會得定、會開慧。妄想少、煩惱輕、智慧長,這是得定的樣子。處事待人接物聰明了,從前常常做錯事,現在不會做錯事,這是慧的樣子。一切都在功夫要用得深,才能把無量劫來錯誤的習慣扭轉過來,轉煩惱成菩提,轉惡爲善,轉迷爲悟,轉凡成聖。
這是每一個人都做得到的,關鍵就在你懂不懂這個訣竅;不懂這個方法,你會把修行看作與生活工作毫不相關,天天在念佛堂念阿彌陀佛,禅堂裏打坐,坐上一輩子都不能成就。懂訣竅的,任何一種行業、任何一種生活方式都能成就。
因此,穿衣、吃飯都離不開叁學六度,點點滴滴再小的事情,都具足圓滿的波羅蜜,這才是《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任何一行都具足無量無邊的行門,一行不是獨一,不是專一,而是任一,任何一個行門都具足圓滿波羅蜜,所以一成一切成。大乘經教裏的這些原理原則,我們要常聽、要多聽,才能把妄想、分別、執著突破,使我們對修行不至于産生誤會、産生障礙。
今天時間雖然不長,我把修行的重點、關鍵,向大家做一個簡單的報告。這個錄像帶要多聽幾遍,現在有這些科技設備方便了,可以重複聽,這是我們比古人殊勝之處。一遍聽不懂就再聽,聽的遍數多了,真的明白了,就曉得路應當怎麼走法,這是“成佛之道”。
《成佛之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