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耐心就是“忍辱波罗蜜”。做事情没有耐心,就容易发脾气,忍辱是对治瞋恚的。大的事情要很大的耐心,小的事情也要小的耐心,没有耐心决定不能成就。《金刚经》云:“一切法得成于忍”。菩萨修学的六个纲领,特别提出忍辱,就是说娑婆世界的众生没有忍耐心,所以世法、佛法、一切事业都不能成就。要想成就,一定要培养自己的耐心。
无论做什么事,做得太积极、太快容易出差错,缓慢一点好。所以,明了事情的缓急、次第,这是学问。中国儒家的教学,进德修养要急、要快,物质生活上的追求要缓、要慢。积极追求的是品德的修养,佛法讲道业的修养,生活方面过得去就行了。许多宗教都重视苦行,基督教、天主教不叫苦行,叫神贫,过一种清苦的生活。从这个原理原则,我们体会到:为众生的事情要积极,要认真努力;为自己的事情要缓慢。一定要为社会、为众生造福,不为自己。这就是“精进波罗蜜”,精进度懈怠。
禅定度散乱。我们的心思很乱,禅定就是精神意志集中。《金刚经》上,须菩提尊者发心度化众生,佛教须菩提尊者,度化众生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定慧。经上讲:“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六祖惠能大师的教学,也是根据这两句话,但他说得浅:“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外不著相”就是不取于相,“内不动心”就是如如不动。你能具备这个条件,就可以度化众生,什么地方都可以去,什么境界都可以接触,因为你有定慧,不会被外境所转,你有能力转境界。没有这个功夫,就去教化众生,反而会被众生度了。自己接触外面群众起贪瞋痴,合自己意思的生贪恋,不合自己意思的生瞋恚,这是没有定功,没有智慧。有定慧的人,顺境不起贪心,逆境不起瞋恚心,始终保持自己心境清净平等,这叫禅定。
修禅定不是在禅堂里面壁打坐,面壁打坐是教初学的。接受训练之后,离开禅堂,在社会上也要像在禅堂一样。在工作当中接触各个层面,心地如如不动,不会被外境所转,这是修禅定。《华严经》上,鬻香长者修禅定,是在最热闹的市场。所以,在家里看电视,或在热闹场所唱歌、跳舞、看戏剧,都能保持“外不著相,内不动心”,这是“禅定波罗蜜”。外面境界是表演,清楚明了,那是智慧,是“般若波罗蜜”。般若是一切明了,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是定慧等持。
这六条纲领,如果学会了,一生受用不尽。以此功德回向求生净土,决定得生。佛说,只要你有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念头,念佛十念、一念都能往生。十念、一念凭什么往生?凭平常修学的功德,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功德。
四、修行就在生活中
菩萨将这些原理原则应用在生活上、工作上,并没有改变原来的生活方式,也没有换一个工作,在境界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所以,在任何环境、工作当中,都是行菩萨道。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甘露火王、胜热婆罗门、伐苏蜜多女,在我们看来都是做杀盗淫之类的事,可是他们是在修菩萨道。五十三参就是现实社会,所以各行各业都有菩萨,无论从事哪个行业都是在行菩萨道,广度众生。由此可知,佛法涵盖了整个社会。他们从事的行业,都是真诚心、清净心、大慈悲心,为众生、为社会造福,这些不善行业是替众生消灾、消业障,那是菩萨。我们不懂这个境界,不是发菩提心,不是行菩萨道,做这些不善行业就是恶因恶报。
《华严经》的教学,行门上的纲领,就是文殊菩萨的“十波罗蜜”、普贤菩萨的“十愿”,这二十条是华严海会法身大士修学的总纲领,每一条的境界都是尽虚空、遍法界,深广无际。对我们初学来讲,修学找个好环境是必要的,因为我们是佛法幼稚班的学生。《华严经》是佛法的大学,他们的修学,就在自己现实生活环境当中,在现前工作里面,不改变生活方式,也不改变工作行业,就在本位上修十波罗蜜,修十大愿王,本位当中就成菩萨、成佛。我们要懂这个道理,虽然事上我们现在做不到,但理上要晓得,自己的境界才会不断向上提升。如果你不明白这个道理与事实真相,纵然修行很认真努力,境界也不高,因为你的观念就是一个界限,使你无法突破。
这些年来,我们跟许多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接触,这就是修《大方广佛华严经》法,这是真修!古德说:《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大本《无量寿经》,《华严经》到最后,文殊、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因此,你只要遵守这些理论方法去修学,修正我们错误的生活行为,错误的想法、看法,以此功德回向求生净土,就生实报庄严土。这种殊胜的功德利益,诸佛菩萨说之为“不可思议”,我们这才真的懂得这个意思。由此可知,《华严经》对现代众生很契机。
五、懂得掌握机缘
虽然现在众生造的恶业太深重,但这些众生也有深厚的善根、福德,可惜的是他没有遇到好的缘分,如果有好的因缘,他的善根、福德就能引发出来。念头一转就是大乘圆顿根性,转不过来,这一生就空过了,古人所讲的,“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该怎么轮回,还是怎么轮回”。念头一转,就立刻破迷开悟、转凡成圣,正是善导大师所说的“总在遇缘不同”。因此,我们修行证果,“缘”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可是凡夫毕竟是凡夫,听一百遍、一千遍、一万遍,还是回不了头。所以,世尊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千遍万遍才能唤醒我们,这样佛度化众生的目的就达到了。现在佛不在世,我们的缘有没有缺乏?没有,缘是要你自己懂得掌握。“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林长陈光别老居士,最近往生了,他就是能把缘抓住。他今年八十六岁,八十三岁的时候身体不好,所以放下工作,在家养病。养病期间,每天听经八小时,听了四年,他成功了,这就是缘殊胜。临命终时,预知时至。往生前三个月,就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走。两年前他见到阿弥陀佛时,就要求往生,阿弥陀佛嘱咐他再等两年,大概是要照顾居士林这个道场。果然照顾到这一届的改选,改选的时候,他坐着轮椅参加,改选完之后,没几个月他就走了。我们所有的录像带,他都有,这是他的缘殊胜,一般人没有这个缘。
六、一门深入、长时熏修
没有这个缘不要紧,只要有一卷就行了,你每天听八个小时,保证你的功德超过老林长。“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戒定慧三学统统具足。你每天修八小时的戒定慧,修上三、四年,哪有不成就之理!所以,我们自己不能成就,不能怪别人,不能怪运气不好,没有遇到善知识、好的同参道友,这都是推卸责任。真正修道人过失都在自己,别人没有过失,环境也没有过失,都是自己错过了机缘。
十五年前,我在美国讲经,洛杉矶的赵立本居士听得很欢喜。他找到我早年讲的两套录音带,一套是《六祖坛经》,一套是《金刚经》,在家里反复听了二十六遍。来问我:“法师,我学经教,我听这两样就够了,其它的我不听了,我就念佛求生净土,行不行?”我说:“行!你听多少遍了?”他说:“二十六遍。”我说:“太少了!至少要听一百遍。”他真干!一百遍听完了,我告诉他再听一百遍。现在这两部经,他讲得很好,而且很多地方请他去讲。所以,熟透了就变成自己的。这个修行方法就是戒定慧三学统统具足;依照这个方法修学就是持戒,专心不再学别的东西,你心定了,定了就开智慧。为什么一般人不能开智慧?心太乱了。心定就开智慧,听经遍遍都有新悟处,积小悟就成大悟,积大悟就大彻大悟,以此功德回向求生净土,决定得生。《无量寿经》的“三辈往生”,他是属于“一心三辈”,他不是修《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是修学其它大乘经典,以此功德回向求生净土,也能成就。这些人修学的方法,都足以给我们做榜样。
所以,今天科技发达,只要自己有一部经、两部经的带子就足够,利用录音机、录像机重复的听,哪有不成功的!只要自己真正肯做,菩萨六波罗蜜都在其中,做任何一桩事情都具足六波罗蜜。六波罗蜜不是分开的,任何一桩事情统统具足六波罗蜜,这是菩萨行。要明白这些道理,知道自己如何修行。
由此可知,这些成就的人,真的如佛所说的:“一切法得成于忍”。他有耐心,他不改变,天天听经,天天改过。佛对我们的教训,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听懂了、听熟了,自然就记得了。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上,念头一起,就知道是对、是错。如果是错误的,立刻改过,这是真修行、真用功。不再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一切随顺佛陀教诲,没有不成就的!《无量寿经》上说,这种人是“如来第一弟子”。如来第一弟子的条件,就是世尊常常嘱咐、勉励我们的:“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只要把这一条做到,就是如来第一弟子。
佛所说的,你真听懂了,就会接受;还不能接受,就是你没有真懂。大经常讲要“深解义趣”,为什么你不能深解?你读的遍数不够多。古人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读书、听讲都是一个道理,你听讲听上一千遍、两千遍会开悟;听的遍数太少了,不管用。听经要专,不能杂;杂,悟门就堵死了。能做到专,听经、读诵就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如果听多了、听杂了,就是“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没有任何受用。秘诀就是专精,长时间的熏修,就会得定、会开慧。妄想少、烦恼轻、智慧长,这是得定的样子。处事待人接物聪明了,从前常常做错事,现在不会做错事,这是慧的样子。一切都在功夫要用得深,才能把无量劫来错误的习惯扭转过来,转烦恼成菩提,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
这是每一个人都做得到的,关键就在你懂不懂这个诀窍;不懂这个方法,你会把修行看作与生活工作毫不相关,天天在念佛堂念阿弥陀佛,禅堂里打坐,坐上一辈子都不能成就。懂诀窍的,任何一种行业、任何一种生活方式都能成就。
因此,穿衣、吃饭都离不开三学六度,点点滴滴再小的事情,都具足圆满的波罗蜜,这才是《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任何一行都具足无量无边的行门,一行不是独一,不是专一,而是任一,任何一个行门都具足圆满波罗蜜,所以一成一切成。大乘经教里的这些原理原则,我们要常听、要多听,才能把妄想、分别、执著突破,使我们对修行不至于产生误会、产生障碍。
今天时间虽然不长,我把修行的重点、关键,向大家做一个简单的报告。这个录像带要多听几遍,现在有这些科技设备方便了,可以重复听,这是我们比古人殊胜之处。一遍听不懂就再听,听的遍数多了,真的明白了,就晓得路应当怎么走法,这是“成佛之道”。
《成佛之道》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