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學佛▪P2

  ..續本文上一頁深信因果”,這個因果不是別的因果,是淨土的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要堅定信心,決定要信淨土,決定不懷疑,這就是深信因果。

  “讀誦大乘”,我們選擇的大乘經典是《無量壽經》,每天都要讀誦,並且要深解義趣。如何才能深解?一定要依教奉行。佛在經上的教誨,認真努力去做,做到了要保持不失;沒有做到的,一定要發心做到。然後你對經的意思愈理解愈深,愈理解愈圓滿,天天生智慧。從前六祖惠能大師見五祖忍和尚時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何以常生智慧?依教奉行。我們今天何以不生智慧,常生煩惱?我們沒有依教奉行,當然生煩惱。所以,此地“讀誦大乘”,並不是叫你所有大乘經都去念,沒有這個必要。“一經通一切經通”,我們以《無量壽經》爲主,如果你們要聽《華嚴經》也可以,就以《華嚴經》爲輔助。《華嚴經》是《無量壽經》的詳細注解,《無量壽經》是《華嚴經》的精華,這兩部經確實是一部經。所以,我們受持以《無量壽經》最好,抓住綱領;理解上,《華嚴經》講得詳細。我們現在在新加坡開“華嚴班”,目的就是讓同學們深入經藏,能講好《無量壽經》、《觀經》、《彌陀經》。

  “勸進行者”,就是爲人演說,表演給人看,決不是口說。由此可知,世尊很慈悲,真的把菩提心、把念佛教給我們,而我們自己粗心大意忽略了。

  二、六和

  “六和”即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诤、意和同悅、利和同均。“六和敬”是佛教導我們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決定不能違背;違背六和敬,就是破和合僧,要墮阿鼻地獄。

  六和敬裏最重要的是“見和同解”。我們沒有明心見性,沒有證果,見和同解如何落實?放棄自己的成見,也就是放棄自己的想法、看法,一切遵循佛陀的教誨,就見和同解。清朝初年,康熙、雍正、乾隆年間,宮廷裏讀誦《無量壽經》,以《無量壽經》來達到見和同解,建立朝野共識,所以那時國家強盛。皇帝不用自己的意思,用佛的意思,大家沒有話說,個個都歡喜。到了慈禧太後廢除宮廷讀經製度,那時意見就不統一,國運就衰退了。因此,我們相信佛的話,依照佛的教訓去做,所有不同意見都能化解。這一條屬于思想問題,其余五條屬于事相。

  落實在實際事相上,要“戒和同修”。“戒”是廣義的,指佛陀的教誨、教誡。我們要養成守法、守規矩的習慣,大家生活在一起有常住公約,應當要遵守。古今生活習俗不一樣,一定要因時因地,使我們的生活方便。佛家的戒律,在中國唐朝百丈大師立清規時,將印度戒律中國化,對釋迦牟尼佛的戒法,做了一次適合于中國人修學環境的修訂。佛無有定法可說,要記住這個原則。所以,每個地區定的規矩,只要符合佛法的精神,在事相上可以變更,原理原則不變。佛法是開放的,特別是大乘佛法,能夠適應時代。佛法一定要落實在本土化、現代化,才能普度衆生,才能利益衆生,如果守住一成不變,只能利益古人,不能利益現代人。

  其余的“身和同住、口和無诤、意和同悅、利和同均”好懂。六和敬是我們處衆必須要遵守的原則,若離開這六條,縱然是很多出家人住在一起,也只是一個普通的團體,不可以稱爲僧團,僧團是決定修六和敬的。如果你的家庭四個人,每個人都依照佛的教誨修六和敬,這個家庭就是道場,就是僧團。凡是僧團一定得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一定要把這六條做到,如果做不到,你家裏供一百尊、一千尊韋馱菩薩,也沒有一尊韋馱菩薩真的保佑你。護法善神是依法不依人,不是講人情的。你心正、行正,雖然沒有供護法神,護法神也不離開你,決不是說供他就有保佑,不供就沒有。供養要用我們的心、我們的行爲,而不是每天用香花水果去供養,那是賄賂、巴結,護法神不會接受。我們要用真心、用菩薩行去供養。

  叁、叁學

  叁學即戒、定、慧叁學。這是佛法教學的總綱領。戒學是如理如法,定學是清淨平等,慧學是真誠慈悲。

  四、六度

  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六度是菩薩在日常生活當中,必須遵守的原則,決定不可違背。

  “布施”是放下,般若是看破。放下什麼?布施是放下悭貪,持戒是放下惡業。對于世、出世間法沒有貪心,沒有悭吝心,自己有的,肯毫無保留地幫助別人。比如說:我有財物,用財物幫助別人;我有能力,用能力幫助別人;我有智慧,用智慧幫助別人。也就是今天講的“爲人民服務,爲社會服務,爲一切衆生服務”,這稱作“布施”。

  “持戒”是斷絕一切惡業,持戒就圓滿了。

  “忍辱”是對治瞋恨、嫉妒,于世、出世間一切法,決定沒有瞋恚、嫉妒,這稱作“忍辱波羅蜜”。

  “精進”是對治懈怠。我們對人對事對物,自己修學(就是自己過日子),服務大衆,幫助別人,決定不懈怠、不懶散,這就是精進的意思。

  “禅定”是對治散亂。世人所謂精神集中、意志集中,就是禅定的意思。禅定不是天天面壁打坐,而是我們面對一切人事物,心有主宰,不會受外面境界動搖,這叫禅定。《金剛經》雲:“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不取于相是禅,不會受外境誘惑、幹擾;如如不動是定,定是心有主宰,不爲所動。內不動心,外不受幹擾,這叫禅定。《楞伽經》雲:“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行住坐臥都是禅定,也就是說行住坐臥都能外不著相、內不動心。

  “般若”是智慧,看破世界。《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世尊在《大般若經》上講了幾千次“不可得”,我們如果真正明了“不可得”,得失的念頭就沒有了。于是在現實境界當中,你得到了,決定不會生歡喜心;你失掉了,也絕對不會懊惱。爲什麼?不可得。說到極處,生死不可得,所以對于死不恐怖了,這是真實智慧。對于宇宙人生性相、理事、業因果報,樣樣清楚、明了,覺而不迷,這是般若。

  全世界通用的佛教教旗——五色旗,總共六條,前五條是單色的,一條一個顔色,代表前面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後面一條是雜色的,五種顔色都有,代表般若。這個意思就是說,布施裏面有般若,才稱作“布施度”;布施裏面沒有般若,那是修福。前面五度裏面沒有般若,都是世間有漏的福報。譬如你修禅定成功了,生色界天、無色界天,但不能出六道輪回;如果禅定裏面有般若,就超越六道。

  般若究竟是什麼?世尊在《金剛經》上說了一句名言:“離一切相,修一切善”。“離一切相”是般若,“修一切善”,一切善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這是佛教給我們的,非常具體,這就是菩提心的落實。

  五、普賢十願

  菩提心究竟圓滿的落實是“普賢十願”。大經雲:“菩薩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圓成佛道。”淨宗法門的殊勝,在于落實普賢行,《無量壽經》雲:“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普賢行無量無邊,整部《華嚴經》所說皆是普賢行。佛菩薩慈悲,把無量無邊普賢菩薩的行持,歸納爲十個綱領,就是普賢十願。

  (一)禮敬諸佛

  諸佛是指虛空法界一切衆生,有情衆生是佛,無情衆生也是佛。禮敬是平等的禮敬,真誠的禮敬。以真誠、清淨、平等心,尊敬一切衆生,因爲一切衆生皆是諸佛。佛在經上說得很多,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凡有佛性皆當作佛,這是佛對我們說的。佛在《華嚴經》、《圓覺經》上講真話:“一切衆生本來成佛”,這個話我們很難體會。說一切衆生皆當作佛,我們能體會,他現在是凡夫,慢慢修行將來會成佛。說現在就是佛,很難體會,但是佛所講的是事實。所以,我們對于一切衆生怎麼能不恭敬?怎麼能不尊重?但我們沒有做到,不但沒做到,甚至連父母、老師、同學都瞧不起,以這種心態念佛,怎麼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個個修普賢行,你與普賢行無絲毫相應,當然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從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到實報土上上品,全是普賢菩薩。我們的行爲與普賢行不相應,怎麼能進入普賢法界?所以,祖師把“普賢十願”列入早晚課,就是要天天提醒,時時刻刻不能忘記,起心動念要與十願相應。

  (二)稱贊如來

  如何落實“稱贊如來”?惠能大師講:“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句話就落實了。普賢菩薩只有贊歎,沒有毀謗,見一切善事稱揚;見不善事,心中不落痕迹。而我們是見到人家的好事,忘得幹幹淨淨;人家的惡事卻記得很清楚,永遠不忘,完全與普賢十願顛倒,怎麼能往生?因此,你只要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十願相應,西方極樂世界的大衆無一不歡迎你。

  (叁)廣修供養

  “廣”是平等、普遍的意思。不分國土(諸佛如來無量無邊國土)、不分族類、不分宗教信仰,清淨、平等的供養。我們去參加天主教的禮拜禱告,也是修供養,以真誠心、恭敬心、愛心供養。所以,“廣修供養”是沒有界限、沒有分別執著,盡虛空、遍法界平等的供養。

  (四)忏悔業障

  如何忏悔?把其它九願都做到,就是忏悔;若有一條沒有做到,忏悔就不徹底、不究竟。忏悔不是做錯事在佛菩薩面前禱告,求佛菩薩赦免我的罪過,那是迷信。對諸佛菩薩來說,你求不求他赦免罪過,與他毫不相幹,爲什麼?你造的所有罪過,佛菩薩心裏痕迹都不落。佛菩薩只記一切衆生的善,決不會記一切衆生的惡。你造的惡業,你自己會感受惡報。忏悔是改過,後不再造,即儒家講的“不貳過”。知道錯了,以後不再造重複的過錯,名爲真忏悔,諸佛歡喜,天龍善神尊敬。“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世、出世間第一等的大善,就是改過。知道自己的過錯,承認自己的過錯,並能將之改過,這是真正忏悔業障。

  “禮敬諸佛”是改不敬一切人事物的過;“稱贊如來”是改對一切人瞋恨嫉妒的過、專看別人錯誤的過、專門宣揚別人過失的過;“廣修供養”是改悭貪的過,改心量狹小的…

《如何學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成佛之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