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辦法可以消。
過去,清朝乾隆年間有一位慈雲灌頂法師,這位法師在中國佛教史上很出名,他留給我們後人很多東西。他曾說過:“一切罪障消不了的,最後,只有念“阿彌陀佛”可以真正消災。”這一句話,他在《觀無量壽經》注解《觀經直指》裏面講的。從這裏,我們才真正了解這一句佛號功德不可思議。但是,知道的人很少。這些年來,我講《無量壽經》,偶而,也看看黃念祖老居士的注解,他的注解很好,是一本《無量壽經》大辭典,裏面所解釋的可以說都是古今中外一些祖師大德們所說的。其中,也引用到隋唐時代的高僧大德們,對于整個佛法的觀察,它的結論是:釋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來作一個比較,那一部經屬于第一?大家公認《華嚴經》第一。又說《華嚴經》和《無量壽經》作個比較,大家承認《無量壽經》第一,《無量壽經》超過了《華嚴經》。爲什麼《無量壽經》是第一呢?因爲,《華嚴經》到最後的圓滿,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不能導歸極樂世界,《華嚴經》就不圓滿。《無量壽經》就是極樂世界,是《華嚴經》的歸宿,這才知道,《無量壽經》第一。古人只比到這裏,如果再往下看,《無量壽經》有四十八品,那一品是第一?當然是“第六品”第一。第六品是四十八願,是淨土宗根本的依據,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全經中,這一品最爲重要。又四十八願當中,又是那一願屬于第一?關于這一點,古德公開承認“第十八願”第一。第十八願是“執持名號”,這樣比出來,才曉得,原來“阿彌陀佛”四個字是第一。這才知道,爲什麼所有經論消不了的罪業、滅不了的障礙,只有一句“阿彌陀佛”能滅、能消,也證實了慈雲灌頂法師所講的這一句話。
尤其是末法時期的人業障深重,只有淨土法門能救。一句阿彌陀佛涵蓋了無量無邊一切法門:宗門、教下、顯教、密宗,統統包括在裏面。這一句佛號是大圓滿、大總持的法門。所以,它真的有效果。受持的人,依照此法,死心塌地,決定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用功得力者,叁個月就能見到效果。是什麼效果呢?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體質改變”,言行舉止、身體、面貌,統統會改變,快則叁個月,慢則半年就見效。
所以說,睡眠是可以減少的。認爲睡眠不夠使得身體不好,是不太可能的事。如果因爲睡眠不夠,而身體感到不好,就快看醫生,是否生理上有了問題?經上說:“一切法從心想生。”人爲什麼會老?就是因爲大家怕老,而又天天在念老;天天在怕病而又念病,就真的會生病。爲什麼不去想健康?不想心地清淨?祖師大德有很多睡眠很少而精神很飽滿的。諸佛菩薩、天人,據經上說都不要睡眠,精神都很飽滿,我們不能學他們不睡眠,但是不要過于貪睡,我們必須把這個觀念轉換過來,因爲“一切法皆是因心想而生出來”的。
第五是“疑”:疑是“疑惑”。最大的疑惑,就是對于佛菩薩的教訓懷疑,不能夠深信,不能夠決定信;疑惑能障礙智慧。
總結以上,佛所說的五種障礙。第一“貪欲”:是障礙自性大圓滿的布施、持戒。因爲有貪欲心,必定沒有布施心;有貪、嗔、癡叁毒,心地必不清淨;心不能清淨,又談什麼持戒?第二“嗔恚”:是障礙自性大圓滿的慈悲、忍辱。第叁“睡眠”:是障礙自性大圓滿的精進。第四“掉悔”:是障礙自性大圓滿的禅定。第五“疑”:是障礙自性大圓滿的智慧。我們要想得到圓滿的六波羅蜜,就非要去掉這五種障礙不可。所以,佛說:“應當斷除。”我們修行也就從這裏修起。
另外,有七條要我們修習的:
何等七法。一擇法覺支。二念覺支。叁精進覺支。四喜覺支。五輕安覺支。六定覺支。七舍覺支。如是七法。應當修習。
“修”是“修學”;“習”是“實習”。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所必須修習的。這是叁十七道品裏面的七菩提分,也叫七覺支。在此地,不是同叁十七道品連起來講的,所以,它的意思就非常的圓滿、廣大。
第一、“擇法”:“擇”是“選擇”;“法”是“法門”。我們學佛,首先要曉得學佛的目標。如果是爲了身心健康、家庭美滿爲目標,那就要選擇能夠達到這個目標的法門。但是,這些法門裏面,必須要注意,選擇正法才能達到,選擇邪法就達不到。特別是在末法時期,《楞嚴經》上說得好,我們這個時代“邪師說法,如恒河沙”。現在的人,學佛多半是以發財、求平安爲目標。于是,就有很多法師、大德們,乘機教導發財的法門,結果發財變成破財,並沒有發財。這真正是顛倒。世法常說:“破財消災。”而今,是破了財,也消不了災。所以說選擇法門的邪、正,要特別注意。
學佛的人,通常是求自己的功德利益,而目標更遠大的,想要來生生天,不願享人間福報,要享天福,那就要專修生天的法門。天有二十八層,每一層天都有它的修學方法。還有眼光更遠大一點的人,會想到縱然生到非想非非想天,也是出不了輪回。天福享盡,還要輪回、還要墮落。于是,要求出叁界的法門。凡是一切大乘經典,都是教我們超越叁界,了生死的法門。雖然法門決定平等,都可以達到同樣目標和效果的。但是,我們的根性不相同,假如法門不對根性,對于我們修學有困難,在這一生當中,就不見得有成就。因此,就要選擇法門。這是一生當中,修行成敗關鍵的所在,就看選擇的法門恰當與否?適不適合自己修學?如果要求生西方淨土,那就選擇淨土法門。在今日之下,每一個法門都有邪正、都有真假(有的得一半的利益,有的得圓滿利益),這是要注意的,要懂得這些方法。
第二、“念”:是指用功的時候,要懂得調理身心。每個人身心的狀況都不一樣,要是遇到一個高明的老師,就好像大夫給病人診斷病情,知道要用什麼方法來調養身心,可使我們得到真正健康、強壯,修學才有本錢。假使我們沒有一個好的身體,要想念佛,一天一夜就沒精神,談修行就辦不到。嚴格來講,修行要靠年輕,年輕人有體力、有精神,是真正有本錢的時候;年歲大了體力衰,比起年輕人總是差一些。因此,我們要珍惜光陰。
夏蓮居老居士(從五種原譯本會集《無量壽經》)的傳人,黃念祖老居士,時時提示後學:“今天,真正修行,“同修貴精,不貴多”。”我們要想真正有成就,必須要牢記這句話。
第叁、“精進”:在這裏,特別提醒同修們要把這叁個字看清楚。“精”是“精純”,純而不雜;“進”是“進步”,進而不退。我們一般學佛的人,天天在求進步。但是,大家都不是真正的“精進”,而是“雜進”。因爲,學的東西很多、很雜,所以說是雜進。因此,功夫不得力,白白浪費了光陰,很可惜!不懂得佛對我們所講的道理l——“精進”兩個字,是成功的秘訣。諸位同修必須要記住的,世出世間法的成就,都在“專精”。我們看西方那些大科學家,一生當中也是專攻一科,所以他能夠突破,有發明、有發現;要是他學的很雜又很多的話,決定沒有很高的成就。能夠成爲一代的權威,無一不是專攻一個科目的。
我們修學佛法,經論很多,選擇定了之後,就要懂得一門深入。在我們中國曆史上,一些有成就的大師們,像清涼大師,一生就專弘《華嚴經》。他講《華嚴經》,一生講了五十遍。過去我講過《華嚴經》,講了十幾年,只講一半。這要依鍾點來說,一部八十卷的《華嚴經》,要講叁千個小時。如果每天講八個小時,一年可以講一部圓滿。從前講經,確實是每天講八個小時。在寺院裏講經上課,上午四個小時,下午四個小時,一年一部,五十年就是五十部。清涼大師長壽,活了一百多歲,這大概就是“專弘”的功德吧!
清涼大師的學生宗密大師,是跟清涼大師學《華嚴經》的。但是,他自己不曉得那一部經契合自己的根性,就到大藏經面前去拈□,求佛菩薩給他指引,結果他抽到《圓覺經》,他就一生在《圓覺經》上下功夫,將《華嚴經》用在《圓覺經》上發揮。他爲《圓覺經》寫了五種注解:《圓覺經大疏》、《略疏》、《大疏之鈔》、《略疏之鈔》...,一直到今天一千多年,後人講《圓覺經》的注解,都是采用宗密大師的注解,真正是權威。這就是“專精”,唯有這樣才有成就。
又像蓮池大師到了晚年,就是一部《彌陀經》,一句“阿彌陀佛”;而且是念四個字,不念六個字。《竹窗隨筆》上有一段記載,有人問蓮池大師:“你教別人念佛,如何教法?”他說:“我教人念“南無阿彌陀佛”。”“你自己又是怎麼念的呢?”“我自己念“阿彌陀佛”四個字。”別人問他什麼原因?他說:“別人未必真的有心在這一生當中求生淨土,所以加上“南無”,客氣一點。“南無”是印度話,翻成中文意思是歸依、禮敬,這是客氣話。而我自己發願這一生決定往生,所有一切客氣話都不必要用。《彌陀經》上說“執持名號”,“名號”就是四個字。因此,我們曉得蓮池大師越到晚年越精進,所以他才有那樣殊勝的成就。
第四、“喜覺支”:“喜”是“法喜”。學佛最初得的利益,就是這個境界,一定會覺得輕安、自在。平常因爲我們煩惱很重,所以身體就顯得很重,但是,功夫能得力,身體就輕安。煩惱越少,智慧就會增長,身體也會輕松,走路都不會累,特別是爬樓梯,爬得比別人快。過去,臺中李炳南老師辦的慈光講座,寒暑假都舉辨郊遊——帶著學生去爬山,李老師在那個時候,七十多歲,學生才二十幾歲。爬山時,老師是第一名爬上山頂的,學生在後面喘氣,比不上老師,原因是老師身體輕。我在那個時候,身體也很輕,還能夠追得上老師,這就是“輕安、法喜”,只要修喜覺支,一定會得到這樣的境界。但是,一定要記住,得到這樣的境界,不要生歡喜心、不要生傲慢心,覺得自己有點功夫,就很了不起;特別要注意的,是要真正覺悟,不可以顛倒,不能從這裏再生煩惱,而又墮落下去。所以,第四“喜覺支”和第五“輕安覺…
《佛說清淨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