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清净心经讲记
这部经的题目非常的清楚,内容也很简明扼要。这部经是佛教导我们,如何才能够得到清净心的方法。“净土法门”,我们都知道“心净则土净”的道理。由此可知,清净心对修净土宗是非常的重要。
本经翻译人名叫“施护”,他是外国人,是南北朝时候到中国来弘法的。
佛世尊。一时。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比丘众俱。
这一段经文,上面缺少了“如是我闻”。这是因为早期翻译经典,没有按照正规的体例。但是,六种成就同样的具足。“佛世尊”是主成就。“一时”是时成就。“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处成就;这个地方我们很熟悉,《弥陀经》也是在此处宣讲的。“与比丘众俱”是众成就。这六种完全具足。
第二段就是本经的正宗分。在翻译经典惯例上来讲,凡是经题冠上“佛说”的字样,就能证明这部经是佛说的,而不是别人所说的。这部经同《弥陀经》完全一漾,没有人启请,是佛自己说的。凡是没有人启请,无问自说的经典,一定很重要。
在整个佛法的教学当中,实在说,“清净心”是最重要的课题。无论那一宗、那一法门,只是方法不相同,但修学的目标完全是一致的,那就是要修“清净心”。“清净心”就是净土宗所讲的“一心不乱”,也就是禅宗所讲的“禅定”,教下所讲的“止观”,乃至于密教里所讲的“三密相应”。全都是“清净心”的别名而已。所以,佛对于教学,纵然没有人来启请,也特别提出来教导。
佛告诸比丘言。
这是对出家众说的。
汝等谛听。
“谛听”就是仔细的听、认真的听。
若诸声闻修习正行。欲得清净心者。
首先把教学的题目说出来。“诸声闻”是指小乘的学者,从初果到四果,完全包括在其中。“修习正行”,我们知道,小乘人的正行是三十七道品,中心是八正道。实在说,三十七道品不仅限于小乘人,大乘人也不例外。我们看天台大师所著的四念处,是依据藏、通、别、圆四教来讲的。藏教的四念处,当然是小乘;通、别、圆教是属于大乘的。小乘有四念处,大乘也有四念处;小乘有八正道,大乘又何尝没有八正道。由此可知,三十七道品通一切佛法,不仅是大小乘、宗门、教下、显、密,统统圆满具足。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佛的开示既深又广,不限于小乘声闻。这一点,我们要特别的注意到。“欲得清净心者”,这是一部经的重点。意思是说怎样才能得“清净心”?对我们修学是非常重要的。
当断五法。修习七法。而令圆满。
这里特别要注意的就是“而令圆满”。如果能修到圆满,以四教来说也就达到了圆教,更不是纯粹的声闻法。佛教导我们要断五法。什么叫做五法?
一贪欲。二嗔恚。三昏沉睡眠。四掉悔。五疑。此五盖障应当断除。
“盖”是盖覆。“障”是障碍。换句话说,这五样东西盖覆了我们的清净心。清净心不能现前,完全是被它障碍,而不是没有清净心。因此,这五样东西,一定要把它断掉。接著,我们一一来说。
第一个是“贪欲”:“贪”,大多是对顺境来说的。人在称心如意的时候,无论是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顺自己的意思,就起了贪爱之心。“欲”是“欲望”,佛家讲的“五欲”,世间讲的“七情”。这“七情五欲”,世间人有谁不贪爱?因为贪爱七情五欲,就出不了轮回。学佛也不能成就;学禅不能“得定”;念佛,不要说“一心不乱”,连“功夫成片”也不能成功;学教不能“开悟”,原因就是因为“七情五欲”放不下。
“性德”是本性显露,本性的起用就叫“性德”。“本性”是圆满的,“性德”也是圆满的。性德中的戒、定、慧三学,“戒学”就是说样样都守法。所以,我们要了解,大乘佛法里面讲的戒定慧三学,单说“戒”,就绝对不是仅拘束在五戒、八戒、十戒、比丘戒、菩萨戒。圆满的戒学是讲佛对我们的一切教训,都是戒学,都要遵守,也是性德的流露。换句话说,处世、待人、接物,如理如法。如果存有“贪欲”,就是不如理不如法。因为有“私心”,性德就不能现前。因此,佛教我们要断除贪欲、私心,说起来蛮有道理,而且很容易,但是,要断掉是很难的。因为,有“我执”没有打破,起心动念都是为我——我贪、我痴、我迷。要断除欲望,首先要“放下”,放下的凭依是“看破”,能“看破”,自然就能放下。
学佛有两种人决定有成就。一种是非常聪明的人,佛门里常讲的“上根利智”。这种人一听佛法,马上就能觉悟。而后,能够真正依教奉行,这种人一定能成就。另外一种人,是“善根深厚”,这种人对于佛菩萨的教训,必然会认真的去奉行。他并不见得会理论,只是依著佛的教导去做,这种老实人能成就。老实人并不简单,往往上根利智的人都比不上。老实人何以会有那样的成就呢?我们看过大经大论而后才明白,原来这些人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修积无量的善根,在这一生因缘成熟,对于佛菩萨的教诲,不折不扣的依教奉行,而得成就的。上根利智、绝顶的聪明智慧不是学得来的,但是,学老实人,我们应该可以学得到。老实人为什么那么听话?我们为什么不听话?我们听了佛在经中的教训,总是要打很大的折扣,所以不能成就。人家能够完全依教奉行,这一点,我们要记住,要认真去学习。
所以说,我们生生世世被“贪欲”害得非常苦、非常惨。这一生,如果还不能把它舍弃,对我们将来求生净土,必定有障碍。一个人要真正成就,对于世出世间法,决定没有贪心。“少欲知足”,欲望要少,常存知足的心。人活在世间,吃得饱、穿得暖,有个小房子可以遮蔽风雨就已足够。佛法有无量无边的法门,但是,我只取一个法门;如果,对很多法门、经典,东也想学、西也想学,学起来很苦,而且不容易成功。
第二是“嗔恚”:嗔恚是对于逆境——不如意的境界而言。人事也好、环境也好,不喜欢的、不如意的事情,心里就不高兴。“嗔恚”不但是障碍“性德”中圆满的慈忍(慈悲、忍辱),而且,“嗔恚”是地狱道的业因;“贪欲”是饿鬼道的业因。舍弃贪欲,本性中的大圆满布施供养、持戒,都能现前,如果不能舍弃,不但性德不能现前,还要到饿鬼道去做饿鬼。这个果报的差距,不只是天上地下,是任何都没办法去比的。断除了嗔恚,大圆满性德里面的慈悲、忍辱,自然流露现前,不至于再堕三途、再堕恶道。
第三是“睡眠”:睡眠是懒惰、贪睡,提不起精神来,所谓是“意识昏沉”,精神不能振作,眼、耳、鼻、舌、身,这五根的作用,自自然然的衰退——眼见能力衰退,耳听也衰退,障碍了性德中大圆满的“精进”。在我们凡夫位,睡眠不能没有,尤其是睡眠比饮食还重要,一餐饭不吃,还没有关系,如果睡眠不好,精神不振,就没办法做事情。所以,睡眠要睡得好,但是,时间不要太长。
怎样才能离开睡眠?实在说:修行人在修行功夫不得力,得不到法喜的时候,就懈怠懒惰,就会有这个障碍,俗话常讲:“人逢喜事精神爽。”如果要遇到高兴的事情,连睡眠都忘掉,也是不可以的。我们学佛、念佛修行,得不到法喜,觉得修行很痛苦,越修越困难,越觉得苦闷,一定会堕落。何以会有此现象呢?就是刚才讲的,没有得到法喜,原因就是所用的功夫不如法、不得力,就是这个道理。
以念佛来讲,念佛功夫要得力,越念会越欢喜;如果感到很疲倦,念几声佛号,精神就会振作起来。因为这里面有义味:“义”是“义理”;“味”是“法味”,所得到的“义理、法味”是最高的营养。就是在上供的时候,所念的供养咒“禅悦为食”。“禅悦”就是禅定里面得到的法喜,那是最好的养分;“清净心”是更好的营养,能得到这种营养,其他的什么都可以不要了,大家的精神饱满、体力充沛。实在讲,一个人学佛,要学得一年比一年精神好、一年比一年强壮,这样学佛,功夫得力又如法,才能得到佛法殊胜的利益。如果眼前这种利益都得不到,要想将来,得到好的果报,这很难叫人相信。佛法里讲花报和果报,我们现前得到的都是花报,将来的是果报,花开得不好,果又怎么会结得好?学佛要求如理如法,这是当前最重要的课题。
这部经是佛当年在世,对于出家人所说的。出家人的睡眠是四个小时,就是中夜,在印度当时是分成昼三时、夜三时。古印度一天是六个时辰,中夜就是夜晚十点钟到二点钟,这是他们睡眠的时间。两点钟起来做早课,一天只睡眠四个小时。现在,我们的业障重,西洋人提倡睡眠是八小时,超过八小时,就不如法;如果能够减少一、两个小时,我想六个小时,应该是很够了,一分光阴是一分命光啊!世法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光阴比什么都重要,应该把握宝贵的光阴,认真来修行。
第四是“掉悔”:说到“掉”和“悔”是两桩事情,“掉”就是我们常讲的“掉举”,就是心不安,心里面妄想很多,像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有这个现象,是坐禅的两大障碍,我们念佛人打佛七,止静的时候,就会发现,当止静时,大众坐在那里,不是心里七上八下,就是打瞌睡(昏沉)。心里定不下来,妄念纷飞,这是“掉举”。“悔”是“悔过”,“悔过”本来是个好事情。如果是对于过失后悔,这是好事情。假如做些好事情也后悔,就不是好事情。何况,佛教我们不要后悔。因为,我们要想消罪业,自己又把罪业再想一遍,意业又多造一遍罪业,又怎么能消得掉呢?
凡是学佛的同修,无论是初学或是老修行,绝没有别的事情比要求消业障、消灾免难,这个问题看得严重。总是想著:“我有很多业障,我要想办法消除。”这个愿望是好的,但是,往往做的错误(方法不对),消不了业障。有时候又搞错了,不但消不了业障,还增加了业障,原因是“愚痴、迷惑”,没有找到正法。事实上,所有一切经法皆是消业障的。但是,如果业障很重,所有一切经法都失效,罪业不能消除,还有别的…
《佛说清净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