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清淨心經講記
這部經的題目非常的清楚,內容也很簡明扼要。這部經是佛教導我們,如何才能夠得到清淨心的方法。“淨土法門”,我們都知道“心淨則土淨”的道理。由此可知,清淨心對修淨土宗是非常的重要。
本經翻譯人名叫“施護”,他是外國人,是南北朝時候到中國來弘法的。
佛世尊。一時。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比丘衆俱。
這一段經文,上面缺少了“如是我聞”。這是因爲早期翻譯經典,沒有按照正規的體例。但是,六種成就同樣的具足。“佛世尊”是主成就。“一時”是時成就。“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處成就;這個地方我們很熟悉,《彌陀經》也是在此處宣講的。“與比丘衆俱”是衆成就。這六種完全具足。
第二段就是本經的正宗分。在翻譯經典慣例上來講,凡是經題冠上“佛說”的字樣,就能證明這部經是佛說的,而不是別人所說的。這部經同《彌陀經》完全一漾,沒有人啓請,是佛自己說的。凡是沒有人啓請,無問自說的經典,一定很重要。
在整個佛法的教學當中,實在說,“清淨心”是最重要的課題。無論那一宗、那一法門,只是方法不相同,但修學的目標完全是一致的,那就是要修“清淨心”。“清淨心”就是淨土宗所講的“一心不亂”,也就是禅宗所講的“禅定”,教下所講的“止觀”,乃至于密教裏所講的“叁密相應”。全都是“清淨心”的別名而已。所以,佛對于教學,縱然沒有人來啓請,也特別提出來教導。
佛告諸比丘言。
這是對出家衆說的。
汝等谛聽。
“谛聽”就是仔細的聽、認真的聽。
若諸聲聞修習正行。欲得清淨心者。
首先把教學的題目說出來。“諸聲聞”是指小乘的學者,從初果到四果,完全包括在其中。“修習正行”,我們知道,小乘人的正行是叁十七道品,中心是八正道。實在說,叁十七道品不僅限于小乘人,大乘人也不例外。我們看天臺大師所著的四念處,是依據藏、通、別、圓四教來講的。藏教的四念處,當然是小乘;通、別、圓教是屬于大乘的。小乘有四念處,大乘也有四念處;小乘有八正道,大乘又何嘗沒有八正道。由此可知,叁十七道品通一切佛法,不僅是大小乘、宗門、教下、顯、密,統統圓滿具足。我們從這個角度來看,佛的開示既深又廣,不限于小乘聲聞。這一點,我們要特別的注意到。“欲得清淨心者”,這是一部經的重點。意思是說怎樣才能得“清淨心”?對我們修學是非常重要的。
當斷五法。修習七法。而令圓滿。
這裏特別要注意的就是“而令圓滿”。如果能修到圓滿,以四教來說也就達到了圓教,更不是純粹的聲聞法。佛教導我們要斷五法。什麼叫做五法?
一貪欲。二嗔恚。叁昏沈睡眠。四掉悔。五疑。此五蓋障應當斷除。
“蓋”是蓋覆。“障”是障礙。換句話說,這五樣東西蓋覆了我們的清淨心。清淨心不能現前,完全是被它障礙,而不是沒有清淨心。因此,這五樣東西,一定要把它斷掉。接著,我們一一來說。
第一個是“貪欲”:“貪”,大多是對順境來說的。人在稱心如意的時候,無論是人事環境、物質環境,順自己的意思,就起了貪愛之心。“欲”是“欲望”,佛家講的“五欲”,世間講的“七情”。這“七情五欲”,世間人有誰不貪愛?因爲貪愛七情五欲,就出不了輪回。學佛也不能成就;學禅不能“得定”;念佛,不要說“一心不亂”,連“功夫成片”也不能成功;學教不能“開悟”,原因就是因爲“七情五欲”放不下。
“性德”是本性顯露,本性的起用就叫“性德”。“本性”是圓滿的,“性德”也是圓滿的。性德中的戒、定、慧叁學,“戒學”就是說樣樣都守法。所以,我們要了解,大乘佛法裏面講的戒定慧叁學,單說“戒”,就絕對不是僅拘束在五戒、八戒、十戒、比丘戒、菩薩戒。圓滿的戒學是講佛對我們的一切教訓,都是戒學,都要遵守,也是性德的流露。換句話說,處世、待人、接物,如理如法。如果存有“貪欲”,就是不如理不如法。因爲有“私心”,性德就不能現前。因此,佛教我們要斷除貪欲、私心,說起來蠻有道理,而且很容易,但是,要斷掉是很難的。因爲,有“我執”沒有打破,起心動念都是爲我——我貪、我癡、我迷。要斷除欲望,首先要“放下”,放下的憑依是“看破”,能“看破”,自然就能放下。
學佛有兩種人決定有成就。一種是非常聰明的人,佛門裏常講的“上根利智”。這種人一聽佛法,馬上就能覺悟。而後,能夠真正依教奉行,這種人一定能成就。另外一種人,是“善根深厚”,這種人對于佛菩薩的教訓,必然會認真的去奉行。他並不見得會理論,只是依著佛的教導去做,這種老實人能成就。老實人並不簡單,往往上根利智的人都比不上。老實人何以會有那樣的成就呢?我們看過大經大論而後才明白,原來這些人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修積無量的善根,在這一生因緣成熟,對于佛菩薩的教誨,不折不扣的依教奉行,而得成就的。上根利智、絕頂的聰明智慧不是學得來的,但是,學老實人,我們應該可以學得到。老實人爲什麼那麼聽話?我們爲什麼不聽話?我們聽了佛在經中的教訓,總是要打很大的折扣,所以不能成就。人家能夠完全依教奉行,這一點,我們要記住,要認真去學習。
所以說,我們生生世世被“貪欲”害得非常苦、非常慘。這一生,如果還不能把它舍棄,對我們將來求生淨土,必定有障礙。一個人要真正成就,對于世出世間法,決定沒有貪心。“少欲知足”,欲望要少,常存知足的心。人活在世間,吃得飽、穿得暖,有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就已足夠。佛法有無量無邊的法門,但是,我只取一個法門;如果,對很多法門、經典,東也想學、西也想學,學起來很苦,而且不容易成功。
第二是“嗔恚”:嗔恚是對于逆境——不如意的境界而言。人事也好、環境也好,不喜歡的、不如意的事情,心裏就不高興。“嗔恚”不但是障礙“性德”中圓滿的慈忍(慈悲、忍辱),而且,“嗔恚”是地獄道的業因;“貪欲”是餓鬼道的業因。舍棄貪欲,本性中的大圓滿布施供養、持戒,都能現前,如果不能舍棄,不但性德不能現前,還要到餓鬼道去做餓鬼。這個果報的差距,不只是天上地下,是任何都沒辦法去比的。斷除了嗔恚,大圓滿性德裏面的慈悲、忍辱,自然流露現前,不至于再墮叁途、再墮惡道。
第叁是“睡眠”:睡眠是懶惰、貪睡,提不起精神來,所謂是“意識昏沈”,精神不能振作,眼、耳、鼻、舌、身,這五根的作用,自自然然的衰退——眼見能力衰退,耳聽也衰退,障礙了性德中大圓滿的“精進”。在我們凡夫位,睡眠不能沒有,尤其是睡眠比飲食還重要,一餐飯不吃,還沒有關系,如果睡眠不好,精神不振,就沒辦法做事情。所以,睡眠要睡得好,但是,時間不要太長。
怎樣才能離開睡眠?實在說:修行人在修行功夫不得力,得不到法喜的時候,就懈怠懶惰,就會有這個障礙,俗話常講:“人逢喜事精神爽。”如果要遇到高興的事情,連睡眠都忘掉,也是不可以的。我們學佛、念佛修行,得不到法喜,覺得修行很痛苦,越修越困難,越覺得苦悶,一定會墮落。何以會有此現象呢?就是剛才講的,沒有得到法喜,原因就是所用的功夫不如法、不得力,就是這個道理。
以念佛來講,念佛功夫要得力,越念會越歡喜;如果感到很疲倦,念幾聲佛號,精神就會振作起來。因爲這裏面有義味:“義”是“義理”;“味”是“法味”,所得到的“義理、法味”是最高的營養。就是在上供的時候,所念的供養咒“禅悅爲食”。“禅悅”就是禅定裏面得到的法喜,那是最好的養分;“清淨心”是更好的營養,能得到這種營養,其他的什麼都可以不要了,大家的精神飽滿、體力充沛。實在講,一個人學佛,要學得一年比一年精神好、一年比一年強壯,這樣學佛,功夫得力又如法,才能得到佛法殊勝的利益。如果眼前這種利益都得不到,要想將來,得到好的果報,這很難叫人相信。佛法裏講花報和果報,我們現前得到的都是花報,將來的是果報,花開得不好,果又怎麼會結得好?學佛要求如理如法,這是當前最重要的課題。
這部經是佛當年在世,對于出家人所說的。出家人的睡眠是四個小時,就是中夜,在印度當時是分成晝叁時、夜叁時。古印度一天是六個時辰,中夜就是夜晚十點鍾到二點鍾,這是他們睡眠的時間。兩點鍾起來做早課,一天只睡眠四個小時。現在,我們的業障重,西洋人提倡睡眠是八小時,超過八小時,就不如法;如果能夠減少一、兩個小時,我想六個小時,應該是很夠了,一分光陰是一分命光啊!世法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光陰比什麼都重要,應該把握寶貴的光陰,認真來修行。
第四是“掉悔”:說到“掉”和“悔”是兩樁事情,“掉”就是我們常講的“掉舉”,就是心不安,心裏面妄想很多,像十五個吊桶,七上八下。有這個現象,是坐禅的兩大障礙,我們念佛人打佛七,止靜的時候,就會發現,當止靜時,大衆坐在那裏,不是心裏七上八下,就是打瞌睡(昏沈)。心裏定不下來,妄念紛飛,這是“掉舉”。“悔”是“悔過”,“悔過”本來是個好事情。如果是對于過失後悔,這是好事情。假如做些好事情也後悔,就不是好事情。何況,佛教我們不要後悔。因爲,我們要想消罪業,自己又把罪業再想一遍,意業又多造一遍罪業,又怎麼能消得掉呢?
凡是學佛的同修,無論是初學或是老修行,絕沒有別的事情比要求消業障、消災免難,這個問題看得嚴重。總是想著:“我有很多業障,我要想辦法消除。”這個願望是好的,但是,往往做的錯誤(方法不對),消不了業障。有時候又搞錯了,不但消不了業障,還增加了業障,原因是“愚癡、迷惑”,沒有找到正法。事實上,所有一切經法皆是消業障的。但是,如果業障很重,所有一切經法都失效,罪業不能消除,還有別的…
《佛說清淨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