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經清淨明誨章親聞記▪P4

  ..續本文上一頁風俗習慣不同,入境問俗,應遵守美國的法律。佛家對于草木尚且如此慈悲,豈能食衆生肉?

  若諸比丘。不服東方絲綿絹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脫。酬還宿債。不遊叁界。

  要斷就要斷的幹淨,上面這段文字非常明顯是爲出家人說的。出家人之目的是想出叁界,所以戒條非常嚴格。絲綿絹帛都是蠶絲所造,殺生太多。靴履皆皮革所造,裘毳是鳥獸之細毛。乳酪醍酬,大小乘戒律對此均比較融通,比丘年齡七十以上,非皮不能保暖,亦無其他代用品,可著皮衣。惟此經比較嚴格,斷的很徹底,重在斷緣,雖有種子而無惡緣,則種子亦無發生之機會。有人問戒律清淨就不要還債嗎?確實如此。如還有“我”在,冤家債主都能找到我。佛說的都是事實真相,若真想逃避,就要無我。

  何以故。服其身分。皆爲彼緣。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離地。必使身心于諸衆生。若身身分。身心二塗不服不食。我說是人真解脫者。如我此說。名爲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現在人都不明因果恩怨,也不信因果報應,不是怕不怕信不信的問題,因緣遇會時,果報自現前。人何以苦多樂少?我們處世待人接物,惡念多過善念之故。人生一切遭遇均是自作自受,不能怨天尤人。

  從前大陸鄉下不是天天有肉賣,屠夫殺豬,一個月兩次,初一與十五。殺豬時屠夫先念咒,在豬耳朵旁邊說:“豬呀豬呀你莫怪,你是人間一道菜,他不吃來我不宰,你向吃的去討債。”他雖然幹這一行,也有畏懼之心,也知道因果可畏,雖然念咒,而果報決逃不掉。

  人生對一切事要看淡,無論對人、對事、對物都不可以留戀。如有人喜歡花,死後會作花神,樹亦有樹神。如喜歡這間屋子,感覺舒服,非常貪愛,離不開,將來死後可能變爲蟑螂、螞蟻,仍然住在這間屋子。許多小寵物多半是該房之主人。有一年我在高雄講經,聽說小港有一個小廟,養了一只小狗,僧衆作早晚課時,這只小狗都來參加,到了打叁歸依的時候,它就走了。有一天一位法師把它叫來,訓它一頓,對狗說:“你現在是畜生,不是住持,以後不能打叁歸依的時候就走。”後來這只狗果然隨衆作完晚課。過了幾個月這只狗就死了。它是從前的住持和尚死後投入狗胎,因舍不得該道場,所以變狗仍在廟中,真可怕呀!我們對世間事樣樣不能貪,貪愛書也會變爲書蠹蟲。

  身是身體,身分之“分”指“其身上一部份”,如羊毛獸皮等。凡是皮革等物不穿它,不用它,也不吃它肉,與它們就不結冤仇。佛在四依法中說,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因爲有的人不想出叁界,只求人天福報,佛就爲他說不了義經。佛是應機說法,有的希望成羅漢成菩薩就滿足了,佛對他們也說不了義;有人真想成佛,佛就對他說成佛的理論與方法,就是了義經。

  阿難。又複世界六道衆生。其心不偷。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叁昧。本出塵勞。偷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禅定現前。如不斷偷。必落邪道。上品精靈。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諸魅所著。彼等群邪。亦有徒衆。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四重戒中最易持的是殺戒,最難斷的是淫戒,最難持的是盜戒。“盜”是“不與取”,未得主人的同意而取得者謂之盜。凡是以不正當手段叫人不得不給你財物的均謂之盜。不但行爲不可以有,念頭都不能有,絕對不能有占別人便宜的念頭。如偷一個人的物件,是欠他一個人的債。如政府機關印有公用的信紙信封是地方人民納稅的錢購置的,用了這個信紙信封就欠了這一個地方人民的債。這是非常微小的事,何況大于此者。

  逃稅是偷盜全國人民的財物,罪過更大。有人說:如果不逃稅就沒錢賺,照了義經的說法,逃稅是不可以的。把了凡四訓念叁百遍就了解,“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命裏有,不偷也有,命裏沒有,偷也偷不到。小偷每天偷的財物也是他命中有的,如命中沒有,能偷得到,佛也要拜他爲師,絕沒有這個道理。事情也有特別的。淨土宗第六代祖師永明延壽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他未出家之前作公務員,管稅務錢財。他偷國庫的錢去放生,查出後按律應處死刑。審問他,他說拿去放生了。法官把此事報告皇帝,皇帝明令處死,但特別關照監斬官,看他怕不怕,如不怕,免死,帶來見我。當他被綁赴刑場時,果然面不改色,監斬官問他怕不怕,他說:我以一條命,救了千千萬萬的命,死也值得。監斬官帶他見皇帝,皇帝當時赦免其罪,並問他以後欲作何事,他說要出家作和尚,後來皇帝作他的護法。

  有些修行人有相當功力,有智慧,有福報,甚至于有神通,他所犯的偷盜行爲,一般人不易察覺。以種種方法貪圖供養享受,就是偷盜,離不開名聞利養。如妨礙他,他的嗔恚、嫉妒、報複都來了,這與佛家的教法背道而馳。現在這個時代,佛教逐漸衰微有其道理,人家有種種手段拉攏信徒。佛教一切隨緣,不攀緣,但求心地清淨光明,無絲毫汙染。若清淨心失掉,與佛教本義不合,也就不是佛法了。

  看一個人不能看其名氣大,有智慧,有神通,就以爲一定是善知識。世間有漏的神通並不難得,與佛法無漏定慧不能相比。無漏定慧不生煩惱,絕不染著七情五欲,謂之無漏。七情五欲不斷謂之有漏,心裏只要有這些,製造生死輪回之業,就出不了叁界。不但出不了叁界,也出不了欲界。色界無色界也有情識,他們爲什麼能超出欲界,因爲他們的定功得力,可以暫時降伏其妄心,有相似的叁摩地,並不是真得叁摩地,只是伏煩惱而不是斷煩惱。他的定功不夠只能控製而不能斷。因此他們能生一點智慧,其智慧能超過凡人。他如不斷偷心,必落邪道。古德說:邪道是暗中欺取,而不是明顯的,用種種問題手段叫人看到非常合理。如近年來提倡印經結緣,全臺灣到處都有,也有少數利用印經之機會從中謀利。如募得印書款一萬元而以一千元印經,余留自用。書上面寫明印一萬本,可能只印一千本,這樣即屬偷盜,如此方式欺騙白衣之事,手段之巧妙無法想像。他得到享受,能享受幾年呢?以叁寶之名欺騙衆生必墮地獄。

  此時世間已亂,佛門已亂,乃至任何宗教皆亂。我們應當憑自己良心,多作些善事,挽回世運。前年中國大陸水災爲患,大家紛紛捐款。有人說,你們捐款到不了災民手裏,被中間人扣留了。假如聽了這話都不伸援手,誰救災民呢?各有因果,我們不必管他。

  如果利用神通對四衆弟子威迫利誘,均屬偷盜。甚至于他自己造作時並不知道這是偷盜行爲,結果落在妖魔手中,此種現象在今天社會中不難見到。孔夫子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魔與魔志同道合,自然結合。信佛的人如不依佛的教訓行事,而隨著妖魔走了,豈不可惜?妖魔也有護法神,有些煩惱很重的人而他有神通,這個神通不是他的,是魔附在他身上,彼此互相利用,他利用魔以炫耀自己有特殊能力,魔也利用他作怪,欺騙世人。魔附在他身上,而他自己並不覺得魔控製他,他還以爲是自己真有修行功夫,得無上道。若是心地善良,心術純正,妖魔不得其便。如心邪也想不擇手段,爭取名利,魔一看就歡喜,與他志同道合,魔就來附身上,貢高我慢,邪知邪見,接受供養,還用一種巧妙的方法叫信徒比賽奉獻。但是我常不解,這些信徒爲什麼還要去信仰他呢?等到將來家破人亡的時候就晚了。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熾盛世間。潛匿奸欺。稱善知識。各自謂已得上人法。炫惑無識。恐令失心。所過之處。其家耗散。

  這些人往往毀謗正法,說正法已過時,他們的法才是救世救人的。末法時期弘揚正法者少,尤其現在提倡民主自由,社會開放。佛法修學要長時間,要經過一段艱難困苦時期,而他們的方法容易,立時見效,群衆很難有能力辨別真僞。有信徒很多,勢力很大的邪門外道,比佛教興盛的多,人們自然就去了。現在世人如果辨別不出邪正,只有一個辦法,閉門自修,一句阿彌陀佛聖號念到底,魔是一點辦法都沒有。經中說:“潛匿奸欺”,“潛”是潛藏,居心叵測。“匿”是內藏奸詐,表裏不相應,欺世盜名,騙取供養,自稱爲善知識,自己稱已得上人法。“上人法”包括意思很多,如遇小乘人,他自稱已證阿羅漢果。遇到大乘人,他說他是菩薩再來,妖言惑衆。或以禅定、神通、福德提高其知名度,叫大家尊敬供養,以妖邪之法迷惑無識。“無識”是“不辨真妄之人”,並不是沒有智識,也有受高等教育之人,不明宇宙人生真相,受其欺騙。或用恐怖的方法,使其喪失向正道之心。本來想學佛,想了生死出叁界,跟他走全被他破壞了。凡是跟隨他的人,爲他奔波,家財破敗,替他造業。

  佛勸人施舍,並不是佛要,佛連王位都不要。舍財的目的是把自己無始以來的煩惱悭貪舍掉。唐朝龐居士把家財裝在船上,駛至江心,沈于水中,後以編草鞋爲生。有人說:你財物不要,爲什麼不施舍給窮人作些好事?他說:好事不如無事。作好事不能出叁界,作惡事到叁途。學佛的人作了好事,心裏一絲毫挂念都沒有,不落印象,即能出叁界。佛勸人修十善作功德,不令他墮叁惡道,因爲這些人希望得人天福報,不想出叁界,此爲不了義教。楞嚴叫人舍幹淨,眼光遠大,目的在超越輪回,永脫叁界,成佛作祖,標准不一樣。一切不執著,隨緣隨份,要是好事一定要作就壞了,心就不清淨。好(ㄏㄠˋ)事多魔,魔善嫉妒,人作好事,他一定想辦法阻擾、嫉妒、破壞,怕你的名聞利養高過他。

  佛教我們修平等心,修清淨心,修正覺心,覺而不迷,一切事不礙隨緣。華嚴的中心思想,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華嚴是對法身大士講的,至少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心真清淨了,善惡順逆均無礙。我們今天看到好的貪愛,見到壞的討厭,就被境緣所轉,證明還沒有達到無礙的境界。那就要遵守佛這一套方法,四種清淨明誨,確實檢點自己的缺失。若是真正達到事事無礙,佛不會教你這個方法,那時候要教你隨緣度衆,如…

《楞嚴經清淨明誨章親聞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